- 相關推薦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什么是好的教育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什么是好的教育讀后感1
《什么是好的教育》,作者熊丙奇,著名教育學者、時評家,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一直致力于推進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本書就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鄉村教育現代化三個方面從國家大政方針上進行了深入分析、解讀,筆鋒犀利,切中教育時弊,對應試教育弊端、高考指揮棒問題、勞動、藝、體教育邊緣化、后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在線教育等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讀后受益匪淺,下面我從“基礎教育現代化”談談我心中的好教育:
在我的心中,“好教育應該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符合青少年成長規律,符合國家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發展的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義務教育的核心價值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的教育,而非面對少數優生的教育?朔A教育的金字塔結構(高分在塔尖,中低分在下)唯分數論的等級思維,扭轉只見分數不見人的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克服“五唯”詬病,堅守教育初心,堅守辦學方向之正,以人為本,回歸教育本質,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有教育情懷、有擔當精神的氣象萬千的教師團隊,落實“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在藝、體走班選課,課堂主渠道、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上持續用功發力,面向全體,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發展特長,張揚個性,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朝著自己最強的一面發展,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最好的自己,讓學生既享受當下的幸福,又為學生未來的人生幸福奠基。
在我的心中,“好教育就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教育就是喚醒和點燃,我們要尊重教師,相信教師,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教師的潛能,允許教師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創造,讓教師在被尊重的氛圍中獲得自身價值的認同,進而迸發教育激情,以尊重傳遞尊重,以個性培育個性,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走近課堂,師生、生生有效互動,在一次次的思想交鋒、思維碰撞中,讓課堂成為學生思維綻放的學堂,真正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把項目學習、主題研究交給學生,從項目方案的設計到具體的計劃實施及小組分工等,都由學生自己做主,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資料收集、調查訪談中經歷主題項目學習的`過程,提升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批判性思維,培養社會責任感、擔當精神和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在我的心中,書香校園應成為好教育的重要指標。學校有開放的圖書館,書籍觸手可及。首先校長是一個閱讀實踐者,以自身的閱讀引領教師讀書,讓教師在深閱讀和廣閱讀中積淀理論素養,深刻把握學科規律和本質,理解好教育的真諦,涵養悲天憫人的教育情懷,以教師的閱讀引領學生、家長的閱讀,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讓親子共讀、師生共讀成為常態,讓誦讀經典成為學校的一道亮麗風景,讓孩子們走出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終身閱讀的興趣、習慣、對未來理想的追求、對社會的責任感以及家國情懷、國際視野,讓教育因閱讀而厚重。
在我的心中,好教育應該是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后疫情時代,合理定位在線教育、營造教育新生態已成為教育人的共識。我們要在已有信息化研究的基礎上,深入研究線上、線下教育有機融合的方法,通過資源共享,突破師資的薄弱。一是篩選名師線上優秀課程資源與本校微課資源合理整合,課前推送資源包,輔以任務單驅動,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生態,讓自主學習、個性化、私人訂制式輔導、家校合作指導學習等真實發生,讓優質資源普惠每個學生成為教育新常態,讓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獲取知識的本領,以應對基礎教育現代化的挑戰;二是生命教育,回歸育人本源。新冠疫情讓我們深刻認識到生命教育、規則教育、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培養是多么的重要,我們要牢固樹立一切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理念,通過多元課程開發、課堂主渠道滲透、豐富多彩的活動等,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勞動習慣、運動習慣,懂得生命的意義,敬畏自然,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休戚與共、命運相連,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好教育內涵豐富,特色學校的打造任重道遠,我們會在追求好教育的路上,不功力,不浮躁,在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學變革上持續用功發力,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回應家長對好教育的期盼。
什么是好的教育讀后感2
《什么是好的教育》是湖南師范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鐵芳教授所著,劉教授是從一名鄉村教師成長起來的教育專家,他的教育理念震撼人心,觀點直指人的心靈深處,能夠激起共鳴。我覺得這本書能讓人靜下心來反思教育,思考教育,猶如是黑夜里的一盞領航燈。
什么是好的教育?是不少教育工作者時常思考的問題。千百人也許會有千百種觀點,千百種理念。對于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也曾經幾度迷茫,不知所云。
相信好多人都認為好的教育就是能夠考高分,上個好的大學,出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過上一個好的生活。這也是大多數人的追求。這是一種非常功利的教育,也是被認為最實用的教育,被大多數家長所認同,因而不少人孜孜不倦,樂此不彼地追求著。為了追求高分,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給予學生高強度的壓力,忽略了學生其它方面的發展,甚至扭曲了學生的心靈。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涌現出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學生,甚至造就了部分不懂感恩的學子,更讓人痛心疾首的還不僅僅如此,在這樣的教育壞境下,出現了云南大學的案件,云南楚雄慈溪中學學生宿舍慘案,復旦大學的投毒案,5.8中南大學殺人案,麗江女大學生殺人案,南大碎尸案,中國礦業大學校園投毒案等,以上案件大多數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所為。那么,這所謂的“教育”是教育嗎?還有各地層出不窮的毆師事件、弒師案。這是什么樣的教育,讓學生把拳頭揮向了自己的恩師?這是什么樣的教育,讓學生變成了屠殺老師的屠夫?這是好的教育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有人說素質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然而,絕大部分分人壓根就不清楚什么是素質教育,就大談特談素質教育。這怎么能夠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素質教育實施了那么多年,也沒有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效果,和之前沒實施素質教育之時,讓人感覺反而還顯得有些不如了。有人說國學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不少人拒絕了現代教育而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封閉式的國學教育機構。然而,在我看來,這種與社會脫節的教育也只是一種噱頭罷了。而今,教育專家又提出了核心素養這樣的教育理念,也正試圖引導著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圍繞著這核心素養教書育人。理念雖好,但多數老師概念都沒有弄明白,更不用說會在教學中去滲透這些理念了。
在這些五花八門的教育理念中,最讓人容易理解并產生共鳴的.,就是劉鐵芳教授在《什么是好的教育》這本書中所提出的“喚起對美好事物的欲求”。美好的事物,能讓人心存美好,美好的事物,能讓人身心健康。教育是一個苦的修行,但更是一個美好的過程。學生發現美,熱愛美,追求美,對美充滿了激情。把對美的追求內化成自身的修養。這就是好的教育,比高分低能或者各種名堂的教育理念好得太多。這是以生為本的教育,是注重學生的心靈熏陶,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根本的教育。如果教育的目的是以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那這樣的教育已經偏離了初衷,不要也罷。
《什么是好的教育》這本書中還提到“朝向文化,而又不失自然、質樸的天性,這就是個人健康成長之道!边@里點到了自然、質樸的天性,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很多的所為“教育”已活生生地把人教成了“鬼”——各種分數排名,各種藝術培訓,各種升學壓力,學生身心俱疲,厭學情緒嚴重,撕裂了美好的靈魂,更別談自然、質樸的天性了。如果教育,能遵循著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釋放還子質樸的天性,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欲求,那么學生的德智美體等自然會得到全面地發展。
這本書的封底上概括出了“六好”
一、好的教育:教育的靈魂就是引導著人不斷地去欲求美好的事物,以個體心靈中不斷萌生的對美好事物的欲求來激勵、引導自我生命的自我成長。
二、好的學生:不管學生的自身條件如何、基礎如何,都能在各自的生命歷程中,煥發對美好事物的欲求,激活積極的生命狀態。
三、好的老師:真正的老師活在師生關系之中,教師之為教師的價值就是顯現在鮮活的師生關系之中,教師之為教師就是向著學生的生命顯現。
四、好的教學:教學的要旨就是讓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之中,就是激勵學生的向學之心,讓學生自己想學習,并且找到學習的方法,體驗學習的樂趣。
五、好的學校:確切地說,好的學校是一個人生命成長德旺盛時期、關鍵時期,給人以美好事物的激勵與幽微體驗,由此而奠定個體人生可以不斷回望、優美樂觀的精神資源。
六、好的校長:正是杰出的校長對教育理想的積極探索與躬親實踐,將教育的本質帶入當下,帶入日常學校生活之中。也正是因為他們對教育理想的不斷探索與躬親實踐,讓他們成為名副其實的校長。
這“六好”把本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概括得真真切切,讓人一目了然?傊,我是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讀完了這本書,毫無枯燥和厭倦感。本書給予了我全新的教育理念,改變了我陳舊的思想觀念,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這本書勢必成為我的指明燈。非常值得一讀!
【什么是好的教育讀后感】相關文章:
《什么是好的教育》讀書心得02-17
晚餐吃什么好07-24
中午吃什么好03-18
吃什么對胃好(詳解8篇)01-17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11-08
愛的教育好詞好句好段摘抄03-15
理科生學什么專業好(詳解5篇)01-12
什么是教育讀書心得02-14
好餓好餓的毛毛蟲讀后感03-05
一節好課需要的教育智慧讀書心得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