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 篇1
這個寒假,我在媽媽的推薦下閱讀了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剛讀了開頭,我就被這本書深深吸引住了。
三國鼎立,天下紛爭,一切的一切,都被卷進了那戰爭的硝煙之中。我見識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關羽的勇武,張飛的豪邁,姜維的文武雙全,趙云的膽量……“亂世出梟雄。”風起云涌,我沉浸在那個久遠的年代久久不能自拔。
但是,英雄也有弱點。周瑜他才華橫溢,被孫權器重,又有小喬做賢內助,可謂是幸福美滿,但小氣、自私卻是他的弱點,使諸葛亮借此擊敗了他。再比如武圣關羽,因為他的驕傲,讓他萬劫不復。而張飛,則是他沖動才讓他的人頭落在在下人的手中……
縱觀三國,它譜寫了一闋一闋英雄的生命之歌。他們或勇敢、或機智、或豪邁,但最終,他們都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可是在百姓心中,曹操雖得大統,但卻被評為奸雄;劉備雖然沒有奪得江山,但他在百姓心中卻有良好的`口碑。由此看來,一個人就算取得不了太高的成就,但是日常的點點滴滴,都能影響、感動身邊的人,從而人皆稱贊。不是么?
三國,如此豪邁,如此蕩氣回腸!他讓我懂得了許多人生的道理。
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 篇2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云。”的確,關羽自始至終都不失一個英雄的本色。
關云長單刀赴會,水淹七軍,刮骨療傷,……都將關羽的忠義之舉,智勇之能,一展無遺,其虎牢關的英勇,白門樓上的恩義,令赤兔馬都為之殉命,何況人乎?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麥城之戰失利,關羽面臨著心與血的生死抉擇,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貴權力會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損其白,竹可破不可毀其節”他背負著忠君的滄桑與巍峨,透著不盡的壯烈與蒼涼,留給世人一個從容赴死的背影,赤誠,雋永……
其實在當時,見風使舵已成氣候,哪國強大就降哪國的亦不少見,像馬超,姜維,張松……或許在當時會威名遠揚,但當歷史沉淀到今日,他們也就暗淡無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長安樂,但關羽寧死不降,蜀國的恥辱就是關羽的恥辱,這時,體面的'義無反顧是唯一的。因為,中國人不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還注重活在千年的歷史中。
余秋雨說過:“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關羽的悲劇,又蘊含著多少滄桑的感傷和無盡的蒼涼!都說勝者為王,我卻一直在心里稱他為“失敗了的英雄”,不管定語為何,他依然盈滿炎黃脈搏的英雄本色。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回腸的凝重。
忠義永存,
英雄無愧!
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 篇3
讀了《三國演義》,我印象最深的是諸葛亮。
我還記得,當我看到諸葛亮,他的智慧如此,滿心都被他牽引。那時,我只敬佩他的聰慧過人。但是,當我看到他明知兇險還去東吳;看到他在劉備死后,依舊忠心輔佐劉禪;看到他為了蜀國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直到最后病勞而死時,我是震撼的:一個人怎么可以把他的一生都交付給一個小小的蜀國?也許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種忠的體現。但是,我覺得他的行為已遠遠超出了忠的范圍,他就像是在拿生命在效忠,把忠融入了骨血,這是一種大愛,對國的`愛,因愛而忠,永遠也不會變質。這種精神將作為一種新的魂魄,永不流散。
我最心酸的一個片段是諸葛亮答應劉備下山。還記得那會,諸葛亮與劉備一同吃過在山上的最后一餐。臨走時,諸葛亮對他的仆人說:“你在山上好好耕作,莫要荒廢了田地,等我助劉皇叔穩坐江山,再歸來此處。”他說的是那么自信,難道他就壓根沒想過,假如他回不來了呢?特別是已知道他的結局,再看回他的這番話,那是怎樣的一種悲涼啊!
古往今來,忠是我們民族的精神魂魄。在我很小的時候,我不曾懂得國旗的含義,更不曾理解何謂民族精神,后來便漸漸讀懂了一些。第一次站在國旗下,進行升旗儀式,老師教我們如何敬禮。那時,我們一雙雙稚嫩的小手,一對對新奇的眼睛,齊齊抬起的小小的腦袋,都在仰望著那面在國歌中徐徐升起的五星紅旗……到了加入少先隊的年紀,那時也是站在國旗下,全場肅穆,只剩下那聲聲宣誓,那小小的心,已在這莊嚴的環境中,變得沉重。懵懂的我們仰望著國旗,也許,在那時便有一種叫忠的種子,悄然種在我們小小的心田。
小的時候,有一位遠親叔叔,大學畢業后進了部隊參軍。他說:“與其去做清閑的職務,還不如去當兵,還能為國效力。”他去了新疆。看大家為他送行,我很好奇,當兵是去做什么的?后來啊,我才知道,有一些人,他們參軍是為了保家衛國,去邊疆守衛國土。他們是祖國忠實的士兵,他們就像祖國堅固的鎧甲,穩穩護住祖國邊疆。
記憶中還記得有一張照片:一位救災人員全身臟亂地坐在一塊鋼筋水泥石板上,手里還捧著一份沒吃完的盒飯,頭上依舊戴著那頂安全帽,可此時那位救災人員已經靠在那里睡著了。他是多么勞累,他是多么可敬。這是一張在網上瘋傳的照片,照片上的男子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已經幾十個小時沒有休息過了。該男子的父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去吧,兒子,國家需要你,有了國家,才有大家。”是的,好一句:有了國家,才有大家。這是一個怎樣的父親?這又是一個怎樣的兒子?他們同為國家公民,卻深深懂得愛國之道,并用實際行動詮釋出來,這何嘗不是一種忠誠?他們愛這個國家,所以忠于這個國家。
從一本《三國演義》,我讀到了一位大軍師的品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種忠,竟令人敬佩得五體投地。這也正是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是民族之本質。
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 篇4
暑假我把《三國演義》看完了,由于這書實在太好看了,我又來回又讀了幾遍。《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它是一個斷代體的一部小說。它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個國家,為統一天下而三雄紛爭,最后由晉國統一天下的故事。這本書刻畫了近二百多個人物的形象個性,無數個戰斗策略。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為漢室天下而戰的劉備,有料事如神指揮若定的諸葛亮,有心胸狹隘忌才好勝的周瑜,有英勇善戰舉世無雙的趙云,有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天下人負我的曹操……其中我最喜歡的英雄當然是聰明機智的`諸葛亮。諸葛亮是劉備手下的軍師在他正確的指揮下劉備的部隊英勇善戰,基本從無敗過。這里有一計謀是我最喜歡——“空城計”。
當時,諸葛亮的部隊去押送糧草,城里只留五千兵,此時司馬懿帶兵攻打諸葛亮的城池,他手下文官亂作一團,他靈機一動叫大家不要驚慌失措,命人打開城門,留幾個兵在城外裝掃地,自己站在城上彈琴。司馬懿看到了這樣的情景認為其中有詐,不敢輕易攻城,叫大部隊撤退。當司馬懿撤退幾天后才知道這是諸葛亮使的空城計,可已經來不及了,因為諸葛亮的部隊已經回來了,只好灰溜溜地回魏國。諸葛亮為蜀國日夜操勞,鞠躬盡瘁,最后積勞成疾而終。他雖然去世了,但他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存活在人們心中。
《三國演義》這本書體現了當時亂戰中含有的仁義,使我受益匪淺。
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 篇5
中國人對玉,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說文解字》中提到:「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之方也。」玉那溫潤的質地和光澤,致密而透明的紋理,清揚悠遠的聲音,寧折不屈、潔凈平和的特性,都與君子的德行相應。古代的讀書人把玉作為修養和品德的標準,「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貞觀政要》中說:「玉雖有美質,在于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無別。」的確,一塊未經精心雕琢的璞玉,和碎石瓦礫堆在一起,是看不出什么差別的'。《三字經》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塊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只不過是一塊璞玉,從表面看,
和普通的石頭一樣。只有經過了能工巧匠的琢磨,去瑕存瑜,才能成為一件有用的美器,顯現本有的美質;而一個人,不管天資如何聰明,不經過良師的教誨和自身的努力學習,也難以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
古代的《琢玉圖》,展示出玉器的雕琢過程,要經過審玉、開玉、磨?、上花、打鉆、打眼等十幾道工序。在切、磋、琢、磨之前,雕玉工匠還要反復地觀察玉石,努力發現其中蘊藏的天然美感,然后才能開始量料取材、因材施藝。因為玉料一旦切開就不能重來,所以要慎之又慎。
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 篇6
《三國演義》 讀后感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我結識到了《三國演義》這本名著,其實我早就聽別人講過這里面的幾個人故事,只是一直沒有機會自己好好欣賞一番。
《三國演義》是我過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著名文學家羅貫中的作品,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結晶。
我好奇的翻開了書的第一頁,是關于作者的簡介,至此我的好奇心更加濃重了,第二頁是里面故事的小標題,我開始津津有味地欣賞了起來,從此就一直癡迷地迷上了《三國演義》這本小說。
里面其中有一回讓我感觸最深,那就是揮淚斬馬謖,大概情節是這的,因為魏國大將不斷戰死,致使漢獻帝重新啟用了司馬懿,因為他的才略和諸葛亮不相上下,而街亭又是戰略重地,諸葛亮正在選一名有才能又能打仗的.將軍來鎮守街亭,馬謖前來報到,但馬謖雖然飽讀兵書,但只會紙上談兵,諸葛亮本不想選用他,但最后他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才勉強用了他,由于他的疏忽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聽到這個消息后,頓時一陣哭泣,命人把馬謖斬首。
由這讓我想到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不是一般人能與之相比的,他愛惜人才,任用有才能的人。
劉備他一生招攬英雄,思賢如渴,渴望統一天下,光復漢室,有著偉大的政治抱負,最后由于張,關兩人的死導致劉備心力交瘁,在白帝城病死,從此以后諸葛亮更是謹遵劉備的遺詔,輔佐劉備的兒子劉禪,諸葛亮不顧個人安危,竭盡全力,最后也病死在床。
《三國演義》是不朽的文學名著,歷史的興衰,前人的品質這是我們需要的,諸葛亮的聰明,賢舉,劉備的愛民如子,關羽的大公無私,張飛的闊達仗義。
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 篇7
讀完了《三國演義》,我心的滿腔熱血忍不住爆發出來。這一本流傳古今、震驚中華的歷史小說,讓我真正學到許多英雄氣概。在這200多個人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人應該是劉備了。
劉備身為皇家后裔,但他一點權利也沒有,就是以賣草鞋為飯碗。在一次偶爾的機會中,他認識了關羽、張飛,并三人結義,一起干出一片事業。“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死。”這是英雄氣概們的聲音。后來劉備又得諸葛亮、龐統、趙云、馬超、黃忠、魏延等能人。一下子搖身一變成為君主。他統領的蜀國每一日都比前一日更富強。這就是劉備,一個會用人、有理想、有抱負、為老百姓著想的英雄。
比起劉備,他的兒子劉禪可就窩囊得多。劉備死后,諸葛亮接下大權。過了好幾年,諸葛亮也死了。蜀國在劉禪的手下日日夜夜的衰退。老百姓們的生活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沒有哪一個人是不叫苦不迭的。而劉禪只是在宮里吃喝玩樂,享盡酒色。最終,蜀國投降于魏國。劉禪也身敗名裂了。所以大家說他是無可救藥的阿斗太子。
這一組鮮明的'父子對比,更能顯示劉備的英雄氣概。
再說關羽,他為人忠義。“只降漢,不降曹”是他在曹操的蠱惑下說出來的話,盡管曹操擺弄酒色來誘惑他。可他就是沒上當。本來曹操是想用赤兔馬來收買他,他也沒上當,也只是把它當做尋找劉備和張飛的工具。盡管他斬顏良、文丑已經報答了曹操。可在華容道,他又因為過五關,斬六將給曹操造成巨大損失,又放了曹操,造成曹操并沒死于赤壁的后果。我認為關羽是講義的英雄。
相反,呂布這個人雖然武藝十分了得,但見利忘義,一看到董卓給他赤兔馬,看到給他的金銀珠寶和絕色美女,他就忘記了丁原對他的養育之恩,一刀便刺死了自己的養父,投隨董卓。并幫助董卓胡亂天下,顛倒是非,一有對董卓謀反得人,他必殺死他。最終,他獲得了應有的下場。
曹操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位漢奸,陰險狡詐成為他的慣例。可他在我的心中,也是一名英雄。
在赤壁大戰中,曹操費盡心思招來的幾十萬士兵和幾千艘戰船被諸葛亮和周瑜的計謀一下子就泡湯了。他只能帶著剩下的幾百名士兵和文武百官一起倉皇而逃,由于路上又遭到趙云、張飛和關羽的攻擊,只剩下不到300人。但曹操定沒有氣餒。他又重新鼓舞旗幟,重新招兵買馬,不過幾年,又建成了一只大部隊,最終成了最后一個滅亡的侯國。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好漢英雄:張飛的直爽、張遼的執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巧用兵法等等等等。正是這些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三國人物,刻畫出了這本驚世駭俗的《三國演義》。
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 篇8
《三國演義》讓我愛不釋手,里面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輕財忠義的關羽,有老奸巨猾的曹操。
它也描寫了許多典型的戰役,官渡之戰”曹軍在許攸的幫助下,殲滅了袁紹勢力,為統一北方奠定基礎。“赤壁之戰”中孫權、劉備在諸葛亮和周瑜的縝密設計下,使曹操的勢力再也沒能擴展到江東。“夷陵之戰”劉備稱帝3個月后,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不顧諸葛亮、趙云等人勸諫,毅然率大軍伐吳,最終在白帝城悲愴地死去。
在三國里,我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字孔明,全稱諸葛孔明。是劉備的軍師,他足智多謀,隨機應變,神機妙算……總之,能用到所有夸人的詞都不足以把他寫具體,他就是神仙下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他善于攻心,能看透所有的`對手,竟把周瑜氣的吐血,不治身亡,一個儒雅的美男子竟就這樣被結束了;他舌戰群儒,僅憑一身豪膽和三寸不爛之舌將他們個個說得無言以對,最終說服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但是,諸葛亮不是神仙,最后還失了街亭,病死了五丈原,他的失敗并不是本領不強,而是后來沒有遇到明君,其實諸葛亮的這么多優點不足以使我拜倒,我最喜歡的是他對主公那一顆赤膽忠心。
曹操,人們都說曹操是奸詐小人,可我不這么認為,我也喜歡他,因為他老人家心理素質極好,尤其是逆商極高,不論面對多大的風浪,總能毫不氣餒,坦然處之,然后從頭再來。所以,他的成就也就最大。他擁有杰出的天文學和地理學,更擁有獨特的軍事才能,還有求賢若渴的大將之才,他對關羽的愛才有佳,才有了關羽的一次又一次的感恩回報,他有強烈的治國之能,才能讓蜀國三國最強,最終萬眾歸一。
這本書中的故事將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周瑜的小氣天下聞名,他多次為難諸葛亮,想打勝仗占領城池,但總是事與愿反,最后被活活氣死。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人盡皆知,讓我感嘆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那么武藝高強的他竟還死在自己的手下之手。關羽的英勇我們都知道,可他卻敗走麥城,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一個快六十的老人,騎著一匹風燭殘年的老馬,扛著重82斤的青龍刀,面對追兵,安有不敗之理?我看究其根源,是關羽沒有與時俱進的觀念,或者說拒絕與時俱進的思想!呂布英勇無比,卻被一個美人收買殺了義父董卓,遭天下人恥罵。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懂得一個深刻的道理:任何時候都不能自以為是,要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自信過了就是驕傲,否則會讓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故事重演。
《三國演義》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理解,我要把它一遍又一遍地讀下去,并且要學以致用。
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 篇9
在五年級的寒假,我帶著懷念的心情把《三國演義》又看了一遍,使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袁紹曹操戰官渡、諸葛亮三氣周瑜等故事都非常有名。但使我記憶最深刻的還是那赤壁大戰。
大家知道有一個歇后語,叫“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講的就是發生在赤壁大戰當中的故事。周瑜和黃蓋都是東吳的大將,且對孫權忠心耿耿,可周瑜為什么要打他呢?原來這是諸葛亮布下的一個詐降計。曹操大軍人數眾多,但都是北方人,并不擅長水戰,急需像黃蓋這樣的水軍將領。周瑜利用了他的老同學曹操派來勸降的蔣干,把棒打黃蓋的.信息傳到曹操陣營,這樣曹操打消了對黃蓋的疑慮,準備迎接黃蓋。半夜時分,刮起了東南大風,黃蓋率領裝有易燃物的船只沖向曹營,大火一把,把連在一起的曹操船只燒得一片火海,曹操的軍隊全軍覆沒。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在現實中我們遇到了共同的困難,也應該向周瑜與諸葛亮一樣團結在一起,利用自己的長處,戰勝最后的困難,取得最后的成功!
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 篇10
在酷熱的暑假里,我讀了很多很多的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書就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這本書講述的是蜀、魏、吳三個國家發生的紛爭的故事。時間是從漢靈帝中平原年黃巾起義到西晉大康元年三國統一為止。
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因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計謀都瞞不過他。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草船借箭。由于諸葛亮十分聰明,這便使周瑜十分嫉妒,想找借口害他,于是對諸葛亮說:“與曹操水戰什么武器最好?”諸葛亮說:“弓箭最好。”“沒錯,不過軍中缺箭,早就耳聞您足智多謀,這件事您可有辦法?”“沒問題,我愿立軍令狀。”最后周瑜給諸葛亮三天讓其供上十萬支箭。什么也難不倒諸葛亮,在第三天的時候利用當時的'天氣、成束的草和二十只船從曹操那里“借”來了十萬支箭。周瑜詳細聽了諸葛亮輕松取來十萬多支箭后,大驚,感嘆到:“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是不如他呀!”
讀了這本書后,我決心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像諸葛亮一樣學識淵博的人,長大為祖國效力。
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 篇11
我是一個小書迷,什么書我都愛看《西游記》、《三十六計》、《水滸傳》。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三國演義》了。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如關羽的“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的“獨退曹兵”“夜戰馬超”;趙云的“大戰長坂坡”“單騎救主”等······還有“三顧茅廬”、“敗走華容”、“三迎戰呂布”等。我印象最深的就屬“赤壁之戰”了。故事講的.是:曹操想要吞并東吳,必須要渡河,可是北方士兵水性太差了,就用鐵索把船連在一起,這樣做就可以解決北方士兵水土不服,經常暈船的毛病。周瑜與黃蓋上演苦肉記假投降,借東南風點燃木船,使曹操的百萬雄兵在一夜之間變得潰不成軍,并在他逃跑的路上進行阻擊,曹操的幾十萬大軍被周瑜殺得死的死,傷的傷,損失慘重。赤壁之戰中,曹操因為自己實力強盛,自負輕敵,被孫劉聯盟打敗。
這讓我聯想到了去年學校舉行的一次數學競賽。賽前,我自信地對媽媽說:“媽媽,數學是我的強項,這次競賽我一定能拿一等獎!”說完我揚起頭,大踏步走向屋外玩去了。競賽中,我也是“唰唰唰”一會功夫,完成考卷,寫完后看都不看一眼,就交卷了。中午回家,我還驕傲地對媽媽說:“試卷太簡單了,我20分鐘就寫完了。”沒想到第二天公布成績的時候,我只得了三等獎!而平時成績與我不相上下的同學得了一等獎!《姜子牙兵法》中說過:“將者,驕而必敗”。曹操正是因為輕視了敵人,才會傷亡過半。而我正式因為驕傲自滿,不重視比賽而名落孫山。考場如戰場,只有勝不驕,敗不餒,才能處于不敗之地。學習中我們不能因為一點成績驕傲自滿,要學會謙虛,這樣才能進步,獲得成功。
《三國演義》,你真是一本有趣、奇妙的書,不但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故事,也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它真是我的良師益友,我真喜歡三國!
【閱讀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閱讀書籍讀書心得12-29
閱讀書籍的讀書心得01-09
閱讀日讀書心得02-08
閱讀名著讀書心得01-08
我的閱讀觀讀書心得01-09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01-02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01-06
《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01-30
三國演義讀書心得[經典]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