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孟子》讀后感
《孟子》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3-10-17 10:30:34
  • 相關推薦
《孟子》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孟子》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孟子》讀后感1

  孟子,名軻。

  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仁政”的創立者和倡導者,有“亞圣”之稱。

  課余時間我閱讀了孟子一文。

  讀后被孟子的母親所感動。

  孟母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兒子能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最后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環境—————學堂附近,從而使心地善良,接受事物能力很強的孟軻開始喜愛讀書學習了。

  人們常說:孩子的命運是父母創造的。

  這話一點不假。

  孟子正是得益于母親的言傳身教,才走上了求學之路。

  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內涵。

  作為為人子的我,切身感到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太多了。

  他們整日整年的四處奔波,掙錢,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攢下錢來給我們用,把好的衣服讓給我們穿,把好的食物讓給我們吃。

  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學好本領呢?

  讀到這里,我也為孟子的懂事而感動。

  孟子的父親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地拉扯他。

  他深知母親的不易。

  擔心母親孤獨,為了減輕母親的痛苦,不再找別的孩子玩耍,而是守在母親的身邊。

  他是一個很有孝心的孩子。

  在求學的道路上,小孟軻刻苦好學,不厭其煩地練字,讀書。

  只因為他的刻苦,努力,最后終于成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

  我要向孟子學習,學習他對母親的孝順,學習他在學習上的刻苦。

  我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給我的父母,不能讓父母的血汗白流。

《孟子》讀后感2

  認清自己,從擺脫虛榮心開始

  毀于虛榮心的男女,比毀于愛情的還要多更多。

  有人認為,物質的社會,就要用物質來衡量和判斷一個人,直觀又準確。

  一些女孩子為了虛榮,寧愿自己吃兩三個月的泡面,也要買名牌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殊不知她認為的名牌,在真正有錢人面前只是正常消費。

  也有些男孩子,通過請客吃飯,打腫充胖子,寧愿自己花的山窮水盡,在所謂的哥們面前也不能丟了面子,從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人為什么會有虛榮心?

  我聽到過一個最真實的答案:虛榮心來源于貪心。人們總是喜歡站在最高處看身邊,可有時候,自己沒有能力站在最高處時,為了僅存的自尊心,用虛假的方式來保護自尊心的心態,這就是虛榮心。

  “虛榮如殺手,有朝一日會敗露行跡”。

  所以,別讓虛榮蒙蔽了雙眼;別把別人的眼光當成自己的標準;別把別人的寒暄贊美,當成對自己的最高獎賞;別讓自己迷失在世俗的迷宮中,無法走出。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活得很累,往往是因為放不下可憐的面子,來做真實的人。因為虛榮心,我們總是被精神上的東西綁架的無法動彈,而小心翼翼地生活。

  當你覺得虛榮很累時,不妨讓自己“素面朝天”,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是如此純真,如此輕松。

《孟子》讀后感3

  最近幾天有些浮躁,感覺心神不寧。或許是過年前巨大的能量場感染了我,或許是自己太過于敏感,身體的疲憊不覺涌上來。今天發現,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閱讀,身體鍛煉,整理,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會有惰性,會有情緒,會喜歡“吃喝玩樂”一切不動腦的東西,這也是天性使然。

  閱讀《孟子》,這段時間是看不下去的,歸結原因是心緒不寧,工作了的我特別容易受到周圍能量場的影響,這兩天一直都在購置年貨,也是受大環境的影響。

  現在發現,讀《孟子》實際上是在吸收來自國學文化的高頻能量,《孟子》,久石讓的音樂,優人神鼓的《托缽僧》,這些都是很純粹的能量,每天站樁,每天聽音樂,每天閱讀,每天做這一件件小事來改善自己生命的狀態,這些都是養人的'寶物。每天下班后留出一段時間和他們相處,去感受他們一點一滴。今天站樁的時候對他有了更深層次的鏈接,我感覺到腹部的氣在一點點往下沉,優人神鼓的音樂不斷進入我的身體,我通過身體不斷抖動將身體的負能量和情緒排泄出去,完成了整個能量的循環。

  閱讀《孟子》,我感受到孟子對世人的仁愛和精神境界。一個人的言語是他思想最直接的體現,我感受到這位智慧的老人對世間的仁愛。

  閱讀《孟子》,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在人世間為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個屏障,讓那些濁氣遠離在外,之前我一直不太懂得保護自己,也是自己傻傻地全然接受很多東西,這也讓我受了很多傷害。

  現在我漸漸地為自己的內心構筑一個帳篷,好好保護自己的赤字之心,而立之年,立身后齊家。

《孟子》讀后感4

  暑假期間,我讀了《孟子》一書,這本書主要介紹了古人對生活的理解。

  《孟子》告訴我們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其中有一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說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我對它的理解是:人生中,敢于選擇,才有機會。

  在選擇機會的那一瞬間,不同的決斷,就會有天壤之別的結果。

  就拿自然界的植物來說。新疆的.白楊,果斷的選擇了荒土,保衛家園,它失去了婆娑的姿態,卻換來了筆直的干。它成了人類的保衛者,正直,質樸的象征。永遠屹立在人們心中。沙漠里生長的仙人球,它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中,可它能夠茁壯成長,點綴荒涼的沙漠,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變得更加美麗。

  不僅是植物,動物也是如此。鳥兒關在籠子里,盤子里裝滿了新鮮的鳥食,而鳥兒卻放棄了這一切,站中籠口,張開了有點笨拙的翅膀,堅定的選擇了藍天與自由。

  連那些動、植物都能做到的事,難道人類做不到嗎?做得到,因為世間萬物給予我們是同等的機會,在機會面前,需要作出正確的選擇。那選擇瞬間,會成為生命的起點,成功的關鍵。鳥兒因選擇藍天而自由,白楊因選擇荒土而得到稱贊,仙人球因選擇沙漠而輝煌。

  在生活中,種種機會等待我們去選擇,我們要敢于選擇機會,去尋求最艱苦的環境。讓生命能夠在困難的環境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才能夠完善自己。選擇困厄的環境,善于去點綴,終究是快樂的。

  我愿成為仙人球、白楊,更愿做那只展翅翱翔藍天的勇敢的鳥兒。

《孟子》讀后感5

  暑假里,我讀了《窮人》這篇文章,很受感動,主人公桑那一家家境貧寒,她和丈夫靠捕魚維持包括四個孩子在內的艱苦生活。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當她突然發現女鄰居因窮困過度而死,只留下兩個孤兒時,經過一番思考,她將那兩個孩子抱回了家,而她的丈夫——一位憨厚、淳樸的漁夫也與她不謀而和,決定共同撫養這兩個孩子。

  他們雖然貧窮,但他們的心是善良的,是美好的,這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在當今這個富裕的社會里,人們往往一切往“錢”看,這些人是生活富裕,心靈貧窮。作為一名小學生,祖國的接班人,我們不僅要生活富裕,更要心靈富裕。不僅要使自己心靈富裕,更要使人們的心靈都富裕起來。

  今年暑假,我來到遠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媽媽那兒。一天,我和媽媽一起買菜回來,在一個十字路口,遇到一位年邁的老奶奶,不知怎么的摔倒在地,看表情老奶奶摔的不輕,在地上痛苦的呻吟,過往的行人,有的駐足觀看猶豫了片刻,便溜走了,有的在談論著,老人為什么會摔在這兒——我和媽媽急忙走過去,慢慢的'扶起了老人,詢問老人的電話,聯系了她的家人。這時,旁邊有人急忙阻攔說:“老人扶不起,電視上經常播放這些事件。”“是呀,是呀,以免給自己帶來麻煩”——周圍的人們七嘴八舌的議論開來。我和媽媽沒有理會,不一會兒,老奶奶的家人來了,千言萬語的感謝,并沒有如人們所說的“扶不起”。人們給予我們贊許的目光。我們也給大都市里的富裕人們豎起了榜樣。

  在現代化的大都市里,爸爸媽媽在此打工,物質上,我們是貧窮的,但在心靈上,我們是善良的,美好的,我們更要把這美好的精神發揚光大。

《孟子》讀后感6

  緩緩走進歷史的畫卷,步入那褐衣蔬食的年代,伴著青燈黃紙,用手指輕輕捻起書頁,戰國時期的馬蹄聲又緩緩傳來。但當自己開始了解孟子,卻發現那時間似乎又多了一份正義,一個堅韌的靈魂。

  翻開《孟子二章》,與孟子一起高談論闊,談論大丈夫之道。大丈夫之道,應為仁,義,禮當先,不以順為道。他猛然起身,雙袖一揮,眉宇間盡是正氣。身后的花草也被揮袖帶起的風輕輕吹起,望著眼前這位一身傲骨的正人君子,我肅然起敬。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談到為權利而屈服。他端起茶杯,輕抿一口,淺嘗輒止,眼中流露出淡淡的不屑。的確,對于人來說,做事應是仁義當先,若是在權力面前就不能堅持以仁義為第一原則,那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可言?我直視著孟子的雙眸,那眼里流露出的盡是堅韌與執著。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當我向他詢問大丈夫的內涵,他突然嚴肅起來,臉上顯現出對信仰的向往。在他看來,富貴時不會迷惑,窮困時仍不會改變志向,才是內心對仁義禮的堅守。那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志氣,閃爍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

  見我恍然醒悟,他便微微一笑,起身離去了。掩上書,仍能看見孟子還是那身行頭,緩緩走進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他的`背影挺得筆直,如同一座永恒的凝固了的石雕,留給后人仰望。身為儒學大師的孟子已經走遠,不知未來又能否出現更多像孟子一般的人物呢?我沉思著。

《孟子》讀后感7

  今日我讀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我頓感心門大開。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孟子認為,說話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守信,行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謂的有始有終,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義所在來引領自己的言行。大義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這段時間有時候為這個事情煩惱,因為我前段時間被一個朋友說我不信守自己曾經說過的話,做事半途而廢。我先不管他說的`有理無理。但是我覺得自己這方面確實不夠好,有時候,會做一些讓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話,讓我明白了很多,事情應該從我做事的目的開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義的,一定會信守自己的承諾,把事情進行到底。而有時候,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個信守諾言,做事有始有終的人,定當將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義上。

  有時候碰見別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或者半途而廢的時候,那得看看我們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義。

  有時候我們經常像圣經里的法利賽人一樣,用小義來標榜自己,“看見了沒有,我都沒有違反自己的諾言。我做事都會堅持到底的。”我們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諾,堅持到底。試問我們所要求他人的承諾和事情都符合圣經上的教導嗎?圣經上說,沒有一個人是義人。耶穌來是給人帶來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著,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樣遵守他們規矩的人都見鬼去吧。合乎圣經上的教導,我都會聽從。

  我活著是為了榮耀神的名,但是我要是沒有這么做,求神的憐憫我,為我赦罪,使我得自由。

  小小心得,如若理解出錯,請大家留言糾正!

《孟子》讀后感8

  "自反"是儒家提倡的一項重要的行為規范。

  人非圣賢,都會犯錯。此時,自我反省便是最好的補救措施。只有深刻反省,認識到自己錯在何處,才能對癥下藥,采取措施;也只有深刻反省,才會讓自己銘記在心,下不為例。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但是,"自反"絕不僅僅是一種補救措施,它更是人們為人處事的一種智慧。

  孟子曰:"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意即別人對我無禮,我需自省。道理很簡單:"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別人無禮,必是我有過在先。畢竟人非禽一獸,誰又能無緣無故地去傷害別人呢?

  這其實表達的`是一種內斂的心境。每個人都有尊嚴,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國人更好面子。當他人對自己無禮時,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每個人都會覺得有失顏面。這時,人們一般會據禮力爭,以圖挽回顏面。一些人按捺不住心中怒火,也會針鋒相對,奮起反擊。第一種做法固然好些,但局面既以尷尬,只能草草收場,再次相遇時,也只能形同陌路。

  其實,還有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自反"。正如前文所說,誰都不會無端生事。這時,如果能夠抑制住一時怒氣,加以"自反",或承認錯誤,或解除誤會。不僅可以得到對方的原諒,更會使其尊重你。對,尊重,人的尊嚴就是這樣獲得的。

  可見,儒家文化不僅使得我們好面子,更加告訴我們如何維護面子。面子不是表面文章,更不是虛榮,而是人的尊嚴,行得端,坐得正,以禮待人,以禮處事,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自反"是一種意識,我們既不能抱怨客觀事物,也不能向他人推卸責任。加強"自反"。我們才能夠糾正錯誤,挽回損失,完善自我。

《孟子》讀后感9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戰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別。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后感10

  孟軻的文字,已經是論點論據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從一般事物說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孟子說:“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這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譯: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

《孟子》讀后感11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所以才會大膽提出民為貴,社稷其次,君為輕的理念,以彰顯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有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從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對于平民百姓的熱愛之心。

  孟子繼承了孔子,并提出了憂患的概念,他認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業之興敗,國家之存亡,都與是否具有憂患意識相關聯。憂國憂民之心也便是責任意識與承擔意識的重托。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意為:君主若把百姓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樣百姓也會把君主的憂樂當作是自己的憂樂。這也是孟子對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為國,愛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兩個方面內容,一為孟子與君主討論政治,另為孟子與儒家其他門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為人知道。《孟子》的文筆犀利,富有說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戰國各諸侯國所走的'霸道路線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歡迎,這也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真實寫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萬章·上》中所提出對于詩理解的方法。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評論詩的人,既不能根據詩的個別字眼就斷章取義,曲解詩句,也不能有辭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詩句的真實含義,而因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論世也便是評論他人作品的原則。

  對于孟子,我們并不能以三言兩語概括全部,因為他的思想,使我們根本無法理解透徹的,他的精神和氣魄,猶如撥開云霧的萬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時代已經距離我們1723年了,但我們局限于世的視野和眼識,亦能感受到他散發出的耀眼光芒。

《孟子》讀后感12

  在讀《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知道母子很會教育孩子,對孟子卻知道的甚少。后來通過誦讀《孟子》,才發現孟子的高明之處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張“仁政”,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民有饑色,野有餓殍”的戰亂時代,孟子重視普通百姓的生存權利,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張。他認為先使人民有產業,然后再以“禮儀”來教導人民。要實現仁政,重要的是王權能夠以仁治國。以仁愛之心施政,才是仁政,這樣才能使民眾歸附,也就擁有了天下。才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的理想社會。

  孟子認為“性本善”,孟子主張人對自身良知的發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剛”“塞與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很形象的.表現出了內心充實,道德完滿的精神狀態。也只有不斷地完善,當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我們常用孟子的這段話來激勵自己:“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讀這鏗鏘有力的警句都讓我頭腦清醒,使我渾身充滿力量。感謝古圣先賢的智慧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總之,通過誦讀《孟子》我收獲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經典不厭不回讀,每讀一遍就會增加一分對《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讀《孟子》,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學習。

《孟子》讀后感13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

《孟子》讀后感14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仁政”。當然,還有關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說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論:仁者無敵。

  應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治者奉為經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長期處于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

《孟子》讀后感15

  初次接觸《孟子》是在初中之時,當時并沒有多大感覺,只是把節選文段當作課文去學習。但是,當我在接到集團下發的《孟子》并讀了幾遍后,發覺這本書蘊含著很深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從此對之愛不釋手。

  尤其是讀完《寡人之于國也》一文,我感觸良多。對于“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結合當今社會,我有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曾經懷疑過“付出跟收獲成正比”這句話,因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這樣的經典句子,但現在的我更傾向于前一句。很簡單的例子,就拿賺錢來說,一部分人在同一時間內會比另一部分人賺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賺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許會抱怨,也許會嫉妒,也許會羨慕。但我們所沒有看到的是比我們賺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們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許是身體上的,也許是心理上的,往往處在相近或一個級別上的人就會因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種心態不自然的產生了扭曲了的心理,這也許是社會復雜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潛意識里都渴望被別人重視,但只是有時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而當別人沒有達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時,也就會很自然的產生了所謂的失落感。有些人喜歡隱藏自己,有些人喜歡鋒芒畢露,永遠隱藏的也好,鋒芒畢露的也罷,只是還有一種偽裝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改變不了就適應它,正如《孟子》所說:“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所以我們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孟子》讀后感】相關文章:

孟子的主張05-07

孟子的作文03-03

孟子的名言09-28

關于孟子的名言09-28

孟子名言250句03-15

孟子語錄200條03-27

孟子的語錄46條09-23

《孟子》讀書筆記01-22

孟子的作文600字07-31

孟子的讀后感07-02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最新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 | 日本有码视频中文字幕 | 伊人丁香五月综合婷婷 |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综合一区 | 一级AV片久久精品 | 五月综合网免费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