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國崛起》讀后感優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國崛起》是一部近代全球的發展史,它以歷史和全球的視野解讀了15世紀以來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這九個先后崛起的大國適時出發、各領風騷,演繹出大國風采的歷程。深入文脈,縱觀列強的發展史。我們不免會發現,看似偶然的崛起,似乎都是必然的歷史結局。歷史的長河仍在緩緩的流動,認真學習,書記所提出的:把握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規律,認識和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提高治國、理政的才干。是每一個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愿望的國人所需要的。
上世紀,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毛主席曾精煉而深刻的總結了中華民族的特性: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八年艱苦抗戰,向世人證明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氣概,3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向世人展現了我們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巨大成就。隨著“中國崛起”“當中國統治世界”等言論不斷涌現世界舞臺時,我們亦感到: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日子亦將來臨。能否擔負起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經受住世界體系對我們的考驗,是當代中華兒女必然要面對的挑戰。
孫子兵法說:“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以史為鑒,學習崛起國家的成功經驗和末落教訓。面向未來、自力更生、開創中華進步的嶄新篇章,以下是通讀《大國崛起》后的幾點小感悟,愿與大家分享交流。
(一)民族的自我批判意識
對于一個面臨歷史機遇與挑戰的民族而言,一個有影響力決策的好壞往往決定了一個民族在一定時期內的國際地位。對于一個崛起的民族而言,選擇一條發展的道路并不難,難得是選擇一個符合歷史發展規律、一個正確的道路,渴望崛起的德意志民族正是被法蘭西政權誤導走上一條不歸的戰爭路而落寞,而以大和民族號稱的日本在面臨西方列強威逼時,正是在一種自我的批判和反省中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一條“布國威于天下的強國道路。”由此可見一個民族只有具有用于解剖自己和進行自我反思反省的精神,才能在民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的取得成就。
正所謂“盛世之下有隱憂”記得晚唐詩人杜葡鶴的一首《涇溪》:“涇溪人險人兢慎,終安不聞傾履人。倒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這首詩反映的就是一種居安思危和不斷審視的態度。透過九大強國崛起的歷程,尤其是其沒落的原因,我們就會有一種認同的觀點: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應隨時審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要有用于解剖自己和進行反思自省的勇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而這正是一個民族尋求自強和超越的真正能力所在。
(二)求知識于世界的民族學習精神
“求知識于世界”的口號是日本在戊辰戰役結束,日本百廢待興之時的一種學習口號,在此倡導下,日本國內掀起了一場上下一致學習西方的熱潮,日本派出使節團、留學生到各國學習治國經驗和各種優長。在這種學習的氛圍中,日本在教育、制度、科技、經濟等領域都有了較長足的發展,為民族崛起奠定了基礎。聞名于世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曾匿名到歐洲學習,由此可見:民族的學習精神對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程度是不容忽視的。
世界的交流越來越廣泛,經濟全球化的市場背景下,只有向世界學習各領域的頂尖技術、思想、理論。在不斷學習、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只有集優勢于一身的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列。
(三)創新的騰飛力
科技的每一次發展都是人類文明史上的飛躍,縱覽九個國家崛起的因素,科技無疑是重中之重。西班牙和葡萄牙較早的掌握了航海技術,成為第一批殖民強國;荷蘭擁有當時世界上一流的造船技術,并且不斷的進行技術革新,造船業十分發達,其領先的航運船舶,使其成為海上馬車夫;英國因為引領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美國因為領先電氣革命,而成為世界一強。當然,強國未必是技術革命最早領先的國家,例如以善于模仿、創新著稱的日本,就是通過重視對先進文化、技術等的學習引進,并最終走上了科技強國的道路。
國際金融危機以后,許多國家把科技創新和培育新興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如:美國的綠色經濟復蘇計劃、歐盟的“綠色技術”研發計劃、日本的“數字日本”計劃、俄羅斯組建了由總統親自負責的經濟現代化和技術發展委員會,并將節能技術、航天通信、生物醫療戰略信息技術作為發展新經濟的五大支柱。十二五規劃中,我國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設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確立為戰略新興產業。
創新是國家發展的命脈和動力,在能源轉型的時代,科技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飛速發展,兩彈一星的巨大成就、神舟飛船的航空探索、水稻、人類基因探索等領域都達到了較高水平,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與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德國等,還存在較大的技術差距,很多前沿的技術受限于發達國家,因此只有發揮全民族的創新精神,不斷的發展科學技術,才能為國家的崛起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四)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德意志民族在歷經世界大戰后的敗北后,并遭受不公正待遇后,能再次崛起的原因正是其團結的民族精神,正如文中所評說的:德意志民族之所以經歷了如此多的歷史曲折和災難之后,仍能像不死鳥一樣獲得重生,并奇跡般的再度崛起,所依靠的也正是由其民族心理而衍生出的這樣一種民族精神,一種勇于進取的、不屈不撓的并且勇于爭先的民族再生力。我想這種民族精神內涵里所包含的正是一種爭取民族統一和強大的民族親和力。
正如自由勝利女神之于美國民眾是:自由、平等、民主的化身,孔子像之于中國人則是“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外化,儒家文化自古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量的一部分,對于所有的華夏兒女而言: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海內外華夏兒女共同的夢。只有把這種民族的凝聚力深入到民族的精神內涵里,我們才能在民族的大旗下不斷前行。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有擔當的民族,中華民族的崛起絕不會采用殖民統治和暴力擴張的形式。孔子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時代發展到今天,平天下的含義可以概述為:引導、推動和幫助所有的國家都拋棄霸權主義,實現國際民主、構建和諧世界。鄧小平曾講:“如果十億人的中國不堅持和平政策,不反對霸權主義,或者是追隨著經濟的發展,自己搞霸權主義,那對世界也是一個災難,也是歷史的倒退”所以,我相信祖國的崛起走的必然是和平崛起的道路,但正如書中所提到的:和平是乞求不來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從來沒有那個霸權強國的實力強大到可以呀知道所有的真理和正義,要推動中國與國際體系的良性互動并有效維護國家安全,不僅要依賴或者越來越依賴強化相互信任和合作,而且也需要必備的戰略威懾力,甚至具備打贏合法性戰爭的能力。
外國人曾驚嘆:中國這個國度是一個敢于并善于創造人間奇跡的地區。是的,那時因為我們有博大深邃的五千年文化的滋養、有古老文明的智慧、又有現代的超前的思維發展,只要我們努力:下一個輪回必是我中華強盛的時代。
【《大國崛起》讀后感優秀】相關文章:
大國崛起的讀后感06-18
大國崛起讀后感02-15
大國崛起法國讀后感10-14
大國崛起讀后感(3篇)03-11
大國崛起讀后感3篇03-09
寒假大國崛起讀書心得09-17
大國崛起讀后感(通用30篇)03-16
大國崛起讀后感(匯編3篇)03-18
大國崛起觀后感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