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不完美才是人生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完美才是人生》是季羨林先生的一本作品集,其同名文章《不完美才是人生》令我感受深刻。文章中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不完滿才是人生。”的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世上也沒有絕對完美的人生。
還記得自己曾因不是雙眼皮而苦惱,因個子不高而遺憾,因不是名牌大學畢業而自薄,因經歷挫折、磨難和失敗感慨“人生就是吃苦”……慢慢的成長過程中,我的心態變得豁達,思想變得開放,明白到那些耿耿與懷的“不完美”,只是浮于生命表面的東西,不會影響生命的本質,不會阻礙幸福的抵達,雖然現在對自身存在的某些客觀缺陷還無法完全釋懷,偶爾還會為之短暫苦惱,但已經能夠坦然的面對自己,欣然的接受各種況遇的人生。
說起來,完美、不完美,并沒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明確的界線。什么才是完美的人生?美麗的外表、聰慧的內心、高薪的工作、富裕的生活——這些難道就是完美的人生嗎?誠然,上面的要素正是一些人群心目中完美人生的標準,但它們都不過是概念化、朦朧狀的詞匯,沒有具體的內涵。美麗的外表,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判?看起來高貴優雅的,也許一開口就成為了下里巴人;開起來貌不驚人的,也許卻是耐人品味。環肥燕瘦,貌由心定,不同的年代,風尚不同,不同的個體,審美觀也不同,看待“美”的角度和標準也不一樣,美與不美,各有所愛。聰慧的內心,這又如何判斷,是以學歷、職稱或職務級別來區分等級,還是以興趣特長,獲得獎狀和榮譽多少來衡量?高薪的工作,薪酬多少才是高,是不是工作越高代表著越完美?富裕的生活,是以財產為基數,還是要看心靈的飽滿度?如果一個人坐擁金山,卻孤獨生存,那么他的人生是富裕還是凄涼?——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人生,有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對人生的追求和向往。有的人喜歡享樂,有的人喜歡奮斗;有的人喜歡走南闖北打拼事業,有的人喜歡安安穩穩簡單生活;有的人注重外表的裝扮,有的人注重內心的修行;有的人追求金錢財富的積累,有的人喜歡用書來充實自己的人生……完美、不完美,標準皆在各自的心中,無可厚非,而物欲的滿足,往往的短暫的、臨時的,是生活的點綴;心靈的滿足,才是高尚的、持久的,是生活的核心。只有從心靈出發、從內心的真實情感出發,才能夠避除虛榮、貪婪、邪惡和盲從,對完美、不完美作出正確的理解,付諸正確的行動。
從另一方面說,正因為人生的不夠完美,才給予了人們追求完美的機會,越來越接近完美的可能。瑕疵的存在,本身反而成就了完美。貝多芬雙耳失聰卻創造了《命運交響曲》;海倫·凱勒幽閉在盲聾啞的世界卻創造了14部著作;經典電視劇《花樣男子》中的杉菜經歷各種遭遇依然保持高貴的公主般的心;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腿的舞蹈老師廖智,帶著義肢依然堅持優美地舞蹈,還登上了央視的大舞臺……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虛幻的故事中,我們都能夠看到不完美的人生散發出的奇異光芒,看到人們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表現出的堅毅的力量、偉大的心靈。人生,因不完美而更顯生動美好。實在不敢想象,如果人生是完美的,那么,世界會是如何的乏味,沒有了理想,沒有了追求,沒有了曲折,沒有了變化,沒有了創造,人生形如潔白的紙張,完美無暇,卻冰冷空曠。幸而人生是不完美的,于是我們可以在人生的紙張上圖畫出自己的夢想,描繪出心中的繽紛多彩。
不完美的人生如同有著缺口的打口cd,含著微瑕的玉石,如同帶著裂紋的歷史古跡,吸收了空氣雜質的白雪,如一首歌里唱的:“你不必太完美,我不必太完美,人性的可愛就是不能完美。”不完美的人是可愛的,不完美的人生是可塑的,不完美就是一種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