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 1
到書店,購得易中天先生所著的《品人錄》一本。想看看歷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們一生的成敗得失。
《品人錄》中舉有五大歷史名人,有頭腦簡單的項羽;奸詐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則天;迂闊偏執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這五大名人中有萬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儉樸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時的英雄。他們的人生跌宕起伏,我們姑且只看最先登場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
項羽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亂世,但項羽卻是一個心有鴻鵠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會嵇時,項羽便說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話,但最終沒有成功。他輸給了一個不學無術的混混――劉邦。
劉邦是混混,而項羽是貴族;項羽有蓋世武功,而劉邦是無力村夫;項羽有幾時上百萬的雄兵良將,而劉邦卻只有為數極少的士兵,這么一比,論身份,論實力。項羽都應該是坐上皇帝寶座的人,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劉邦他由弱到強
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 2
以前我總覺得研究歷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為歷史的事實真相總是撲朔迷離,讓人難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錄》才豁然開朗。有人說易中天的《品人錄》缺乏歷史的嚴肅,但在我看來他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還原歷史的.真相。
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品人錄》之品項羽中,寫了當時項羽、劉邦、韓信等人的性格與特點。當時楚霸王項羽最后自刎烏江,劉邦就這樣一舉奪得天下。許多人奇怪,向項羽這樣的貴族為什么最后竟輸給了一個小痞子?因為項羽是貴族,不免有幾分貴族氣,認為自己是最厲害的。而劉邦一文不值,可他會用人,韓信、張良,若不是劉邦也不會有今天了。
一個人失敗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太驕傲,認為自己最有能耐。項羽就是擺在這一點。“驕兵必敗!”
我們有學習劉邦能忍的精神,當時韓信有謀反之心,劉邦忍著,反而對他有利。做事不能驕傲,不能沖動。只有這樣,才能笑到最后。
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 3
從公元前兩百余年的項羽至清朝雍正年間。——《品人錄》
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這五個都是中華三千多年歷史記載中的名人,他們的故事世代傳說,他們的魅力至今猶存。然而,他們又無一例外地都是悲劇性人物。
這五個人究竟哪一個有好運氣或者或好結局呢?不是身敗,就是名裂,不是生前受打擊,就是死后背罵名,沒有一個功德圓滿。就連與他們有關的一些人,比如韓信、允禗,也都沒有好下場。不可否認,悲劇結局的造成,與他們的性格和為人不無關系。項羽失之頭腦簡單,曹操失之奸詐狡猾,武則天失之手段狠毒,海瑞失之迂闊偏執,雍正失之猜忌刻薄。
但這些正是我們要品評這些人物的目的,我們既要發現他們的.價值,又要避免他們的錯誤。為古人正名,就是為今人正名。只有客觀評價古人的功過得失,今人才有一種激勵去為自己正名,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己在身前活的端正,那就不必擔心自己的身后名。
品,不光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價值。作者:徐景峰
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 4
這幾天在看完奧運會節目后,回到屬于自己的床上時,感覺都是那么的親切和自然。老公那里的世界暫時還不可能真正屬于我,紫色蚊帳里的那個小桌估計每天晚上也在期待著我的撫摸。
從央視易中天品三國開始。我就覺得他真的是個大師,把人性和歷史都研究的很深,很透。這個品人錄記錄的是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還有雍正的故事。每個歷史人物的描寫在大師的筆下都是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項羽的自刎烏江,曹操的奸雄形象,武則天一代女皇的`狠毒,海瑞清官的不易,雍正英明的寂寞。通過一些事情和人的對比,讓我看到了各種不同偉大人物身上所有的氣質,個性,特點以及在不同環境下這特質所散發出來的魅力。
凡成就一番事業或者堅持自己原則的人都是要做出很多犧牲的,有失必有得。特別是做一個對別人有影響力的人。現在這個社會,至少在中國還是單元化的。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就是看他所取得的財富和名利。所以即使想過平淡的生活,在這個物質社會,我們時刻都要保持一個年輕的心態,活到老學到老。保持激情和斗志,未來父母和家庭有個更好的品質生活而不斷努力,取得進步!小玉兒,命運只會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相信女人不是天生的弱者,只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在這個大集體里吸取大家的精華。相信你在內務崗位上一樣可以做的很出色。不善于表達和思考是由于積累太少。以后要多寫多想。有沒有主見只有自己清楚。
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 5
近日,隨手翻開床頭一本許久未讀的書,這是由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所著的《品人錄》。自閱讀過易教授的《品三國》之后,我迷上了三國,也希望通過閱讀其他書籍了解三國人物的方方面面。
千百年來,世人對曹操評價的褒貶不一,甚至貶過于褒。因為一說到曹操,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戲劇里面白臉的奸雄形象,他也為此背了上千年的罵名。《品人錄》里易教授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從所處的背景環境,人物性格,文學素養等方面進行了深度的剖析,將曹操完整的形象活靈活現地展現在了我們大家面前。當時,東漢末年這個大的背景環境和曹操人物性格等方面在這里就不展開來說了,我主要想談談他的`詩詞。曹操的文學地位一直以來都被其政治、軍事方面的才能所掩蓋,但是他對中國文學的進步,特別是對建安文學有開創之功,值得后人歌頌。
曹操的詩詞在文采方面雖然并不華麗出眾,但給我們讀者的感覺卻顯得大氣而不粗俗,尤其是為后人所熟知的《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這樣的詩句,非大手筆而不可為。曹操的詩歌除了大氣之外,有時也會寓含一些哲理。曹操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的第四章《龜雖壽》中有這么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作這首詩時已經五十三歲了,他將自已比作千里馬,雖年老體衰,但依然有著馳騁千里的豪情。
品酒,品茶,品畫,品詩,何如品人?自讀了《品人錄》后,讓我深深感嘆:曹操雖然上了年紀,但充滿立志要作一方大事,他那一顆永不會消沉的雄心,對我們現代人是一種最好的啟迪和激勵。
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 6
最近在讀,易中天《品人錄》。品說了歷史上幾個焦點人物,當然文章值得一讀,畢竟在眾多“百家講壇”露臉的教授中,他是受批最少的,盡管網上最近也有頗多微詞的,但我個人還是欣賞他的學者風度的。
之所以引出易中天,也不單單對書作妄加評價,最終還是為了引出本文的觀點——品人易品己難。這幾年文化界真正的好作品沒出幾件,倒是涌出一大批所謂的知名評論家。只要有些須作家或者非作家稍稍振臂,要么會被這層人浪捧向天際如履云端要么就是被死死地卷入海底不得超生。這些所謂的.評論家們,品作品的同時,總要見縫插針的評下作品背后的東西。當然文學評論要對作品作者有至深的理解滲透,還要有獨到的見解,也許是這個隊伍太龐大了,當你剛理好思路寫下所謂的"獨到見解"的時候,不經意發現這些東西已經炒的爛熟,誠然“狼多肉少”,要出彩你就要會挖掘,用個新新字眼就叫做“暴料”。于是普天下涌現一堆堆的“猛料”,讓人找不到北。
這些文化界的批評人事,揮動著判官的大筆行走于江河草澗之中,一面仰頭抱怨著“文化的蕭條”“文學的墜落”,一面摸索著路邊剛剛萌生的嫩芽,瞪著眼屏著氣作千鈞一發狀,觀察之細致無人能及。“品一翻評一翻拼一翻”,每一次的出擊不致命則死不罷休,誓有打落水狗的氣勢,卻不知“品人易品己難”,若何先品說下自己,在去振作精神去品別人呢?說到這里有些人可能要反駁我說,“品品古人但不妨吧?!”當然李白杜甫曹雪芹魯迅決不會從故紙堆里爬將出來和你爭辯個是非曲直,古人的后人們也不會拿著尖刀厲刃和你拼命。但我們能不能做到基本的尊重,即使不作為智人也要做為先人來對待一翻吧!
品人易,品己難!這句話不單單對于上述的廣大的評論家們,之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先品己,再評己,而后品人再之評人。不妄為一次惡語,不吝惜一句善言!
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 7
看過《品人錄》之后,我覺著這個人是個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就是他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全官道德,但是專制獨裁的權力必然不能讓海瑞實現他的理想,海瑞是個成功的人么?是,他在后世留下了清官的好名聲,同時他也是失敗的,他為了實現他的理想,只在他母親過生日的時候才有兩斤肉吃,可想而知她的母親平常過的是什么樣的日子,他的孩子全部夭折,我想和他家的營養條件有關系,那么這個人他不能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的生活,想必不會幸福,他也不能看見老百姓過上不被封建專制殘害,不被腐敗官員盤剝的生活,他也不能讓江河日下的明王朝振興,于國于家,他都沒有成功,這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雍正,我讀出來兩個字:孤獨。他在前45年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謹小慎微,不能夠表現他的真實性格,他聽從康熙的教導,書寫“戒急用忍”來強制自己壓抑自己,他不能表現自己的才華以免遭到康熙的`質疑和兄弟的猜忌,他不能和兄弟放心地接觸,這種日子過一兩天可以,一兩年可以,但四十多年,性格難免不扭曲。當上皇帝后,更是高處不勝寒,雍正最需要的,就是“誠”,所以他行事非常乖張,他既希望能夠和人真誠相待,又從心里猜忌別人,既對他人表現大愛,又在翻臉時讓對方永世不得翻身,這正是孤獨者有的表現。一個孤獨者,最渴望的就是有人真誠待自己,然而也最怕自己最愛的人辜負自己,雍正即是這樣。
在中國這個重群體輕個體的文化環境,一個人越是有才華就越孤獨,因為他很容易“不合群”,破解之道,我認為,關鍵在于兩個字:開放,只有開放了,互相間的交流就會增加,志同道合的人就會彼此吸引,不同的觀點的人也會彼此影響,從而讓一個人更加進步。要充分地尊重個人,讓每個人的價值都有體現,這樣,英雄也不會只是顯得悲壯了吧。
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 8
我們總習慣把王朝的興衰、事業的成敗、歷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對錯都歸結為個人的原因,歸結為某個領域人物或主導人物個人品質的優劣好壞。與此同時,歷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論而無一例外的臉譜化了,中國歷史則變成一個大戲臺。《品人錄》從品評人方面來解讀時代造就的必然。
《品人錄》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作品,有人說易中天把嚴肅的學術變成了低俗、庸俗的'胡謅。在我看來,其實不然,他的《品人錄》尊重史學的真實性,只是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對人物的品格、心理加以揣測,用現代人的觀點加以解讀,這在學術界應屬常見吧!并且,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才是現如今精神文明建設之所需。文化反作用政治,要有健全的制度,就要有健全的文化。
我認為《品人錄》的開創,不應僅僅局限于學術領域,引入大學改革,因為在大學里不管是文學系、藝術系,還是哲學系、歷史系都離不開人物品評課。報刊和刊物也只有文物品評、藝術批評而沒有人物品評。或者只有人物傳記、人物故事,沒有人物鑒賞。其實,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鑒賞價值的。品酒、品茶、品畫、品詩,何如品人?
《品人錄》,品自己,我屬于實用主義者,也屬于性情中人,我也追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君子之勇。
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 9
書名深深的吸引著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腦海里時常不能離去,以至于我時常會想起那書應該不錯,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來這本書《品人錄》一覽。
在寫這部書讀后感之前,我想寫寫我以前對學習的感受,以前對書沒有感覺,看全的書沒有一本,想來也挺慚愧的,都不知亂費多少光陰,兒時的“一寸光陰一寸金”也拋于腦后,什么“少壯不努力老大除悲傷”也沒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顧著玩,滿腦子的'是那部電視劇里的打斗場面,有時也蠻讓人討厭的,專門制造桃色新聞,說某某同學花前月下談論著什么,時不時的搞搞惡做劇,讓人哭笑不得。自從踏入社會的好長些時日也在虛度光陰,根本也沒想到自已以后的發展路程,更沒有想到知識的重要性,一心想著的是她,想到怎么討好她,怎樣才能讓她開心,怎樣才能讓她接受我……等等,日復一日,年復
一年,也就這樣過罷,反證自已還年輕,從來沒有時間的緊迫感。想來這跟當時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從小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從而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在不知不覺中溜過。
如今我換了個環境,看到我與別人的差距,我雖然說什么也是大專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里我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從談吐里我知道我的知識面非常的狹窄,我也是人啊!怎么就不如他們呢?當然我不能就這樣自甘墮落,現在悔時還不晚,我現在只要把過去的補回來,跟他們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才有資格同他們談古論今,所以啊我必須得學會看書,并且還得愛上看書,只能這樣才能讓自已進步;只能這樣才會縮短與人的差距。
顧名思義《品人錄》是寫關于古人的故事,通過作者的理解和詮釋,鮮明的刻劃了古人,從全面的歷史資料加上作者的分析,從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來有著不同的見解,當然了,仁都見仁,智者見智。
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 10
易中天的品人錄里寫了五個人,我看了一下出版日期,是1999,那時易中天品三國尚未紅火,所以這時學者的看法是可以采納的。
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和雍正。
說雍正,這些日子以來,穿越劇實在是紅得發紫。偏偏是沒什么演技含量的演員來幾段狗血的情節,就如火如荼了。這也不是不可理解,如今娛樂圈都愛搞噱頭這玩意。雍正貌似和穿越劇結下了很大的淵源。穿越劇大多選定清朝,因為那特殊的后宮。像康熙下來的皇位之爭在歷史上也是迷霧重重,穿越劇的編劇正好可以為此定一個自己的說法。然而電視劇終究是電視劇,不是歷史,頂多有三分史實。我一個很喜歡看電視劇的室友總是喜歡拿電視劇的人物來說事,可見電視劇的威力,也見其可惡可悲。
說雍正吧,和曹操武則天一樣,是一個矛盾。拋開傳統的歷史觀,雍正是歹毒又仁慈,殘忍又布恩澤。反正這事兒如果你順著他的'意,那么他是一個好皇帝,如果意見相左,那么臣子難過了。
清有康乾盛世。康熙是雍正他爹,乾隆是他兒。他夾在兩個歷史評價都比較高的帝王中間就顯得平庸。其實創業容易守業難,雍正能夠收得住康熙的江山,留到弘歷來大紅大紫實在不容易。何況,他也不是無所作為。只不過在群體意識的中國人眼里,渴望獨裁的君主卻無法長久。盡管他們最終的路是對的。而做到這個份上,評價已經不是高度的問題,而是空缺的鉆研。然而無論如何,歷史記住了你。你并未因好言好語而升天,也為因歹言毒語下地獄。
李世民同樣是奪來的江山,因為唐朝大度,加上氣數正好,大家都可以輕描淡寫他的篡位。武則天因為有了明顯可挑剔的錯,何況她做的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雍正的皇位有爭議,因為明清不如唐宋,西方的資本主義已經試圖入侵中國,這是時代的遺憾,也是雍正的遺憾。
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 11
最近,在看了易在《百家講壇》的精彩講演之后,還是感覺沒有到極限的過癮,于是就讓弟弟在學校買了他的書,我本以為弟弟可以在他的簽收會上拿回他的簽名。
我沒有他的簽名,原因還是因為他太火,其實想來簽名也沒有那樣重要,欣賞一個人,只要吸取他個人魅力給你最佳的記憶也就算了,要是追著跑,那又有幾層意義呢?
這不是因為我沒有拿到簽名而找的合理的借口,實在是我最原始的想法就是這樣,我的思緒是晚上分外清晰。于是每日深夜我都會和看寶貝一樣,看著一頁頁,能把歷史這樣鮮活的表現,只有易中天了,我很喜歡他品武則天的那一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武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她身上的優點是可以征服很多人的,不是單純的聰明,要是單純的聰明只是幫她可以在后宮衣食無憂的生活,她很懂得如何吸取別人的優點,還要讓別人感覺不是在被利用,王皇后的愚蠢,驕傲自大的認為,武只有做尼姑的命,把她放在李治的身邊,她其實不明白一個道理,一個有腦子的女人,很多時候是吸引男人最原始的動力,這也幫助她建立了最堅實的基礎和邁出了最有把握的一步,她順利的做了皇后。
武不忘本,這是很多男人皇帝也做不到的,易在書中也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敘述:人最珍惜的,就是他或是她在孤立時得到的支持,哪怕這種支持是非常卑微的人,不,正是因為支持者是那樣卑微,這種支持才更加彌足珍貴。在那個時間段內,武一直堅持重用這些人其中包括:許敬宗,李義符和狄仁杰。很多人說,武是殘忍和卑鄙的,她的皇冠是血染的,自己的骨肉,愛人,沒有幾個可以逃脫的了,人們總是以現象去衡量一個人,要是在別的朝代,也許還有更多的犧牲才可以換回一個位置,在皇位的爭斗中,本就是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競爭過程,她能保了自己又把國家治理有方,算是很成功了!
我個人認為女人應該去讀易先生的《品人錄》吸收精華,記住有幫助的對自己生活或是其它。
最后,我還是以易先生的一段話結尾:道德永遠是必須的,人之為人,就在于有道德,沒有道德,人就會變成獸。只有道德,人就會變成神,人不能變成獸,也變不成神,所以人不能沒有道德,也不能只講道德。真正的高尚道德只是一種理想境界。
這段話給人太多的思考空間了!
【易中天《品人錄》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04-29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01-16
易中天品三國讀有感04-27
易中天的語錄35句01-08
易中天的語錄38條12-07
易中天的語錄46句08-17
易中天的語錄45句12-21
2023年易中天的語錄45條06-26
2023年易中天的語錄38句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