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資本論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資本論讀后感范文1
一句話,一段話讀再多遍,頭腦中還是一片空白,在此情況下,不得不放棄對微觀的學習,下定決心看一看《資本論》第一卷,花了一個半月,除了書中描述資本家對工人,特別是兒童、婦女的剝削的殘酷感到憤怒外,應該說再沒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邊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每個字都認識,為什么它被馬克思組合在一起,對我來說就變成了一本天書?
這種從讀《資本論》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識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學好的。而是有著嚴密的思維邏輯過程,并且是一種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發揮空間的抽象思維。原因在此也就出來了——作為理科生,抽象思維能力嚴重缺乏。因而當務之急就是培養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應該沒有那個學科比哲學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選擇了哲學,由一種習慣的、長期的思維方式轉向一種很陌生的思維方式,其中的困難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個很長的磨合過程,對我來說,初始階段維持了兩個月,在這兩個月里翻了許多關于哲學知識的'書,但沒有看懂任何東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覺的爬在了桌子上,當有幾天看書時,竟然沒有睡覺,我知道,我能夠看下去了,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吧,當時,是這樣認為的。為了使這種進步繼續下去,我想一直維持到大學畢業。
由“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開始,這是一位許多問題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這么說的)向我們提出的問題,從什么是物化勞動,一直到能發表自己的一點觀點總共用了一個半月,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并不在于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而是借簽了別人分析問題的方法、思維。讓自己也具有一點抽象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又是我當時感到的一個不小進步。更重要的是膚淺的感受到了《資本論》的不朽和對馬克思的敬仰,只有認真閱讀過他的著作的人才會感到這一點。那些高呼馬克思理論過時了的人都懷著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在這位巨人面前實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馬克思倒下了他們理論才可站起來。
任何一種理論必是時代的產物,適應某一特定的時代,世界上沒有永恒的理論,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理論,但理論背后所承載的人類思想卻是永恒的,而《資本論》承載的恰恰是人類幾千年光輝思想的結晶,馬克思的某些理論也許是過時了,但因此而拒斥馬克思,除了可以表現自己的無知,再沒有別的了。其實,高傲的現代人并不比幾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類思想的框架他們早已為我們設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內修修補補罷了。試問從古到今,又有誰曾跳出過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呢?拒絕前人光輝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殺。
現代西方許多不錯的經濟理論,就完全超出了《資本論》呢?我想并不是,正如牛頓所說,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些罷了。換句話說,一些現代西方經濟理論有著《資本論》思想的痕跡,試以自己感覺比較明顯的兩例以作說明。
大學生資本論讀后感范文2
《資本論》的作者是德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和社會學家馬克思。通過資本,他確立了自己的闡述原則,即“政治經濟批判”。通過這本書,他創造了一種新的思想體系,并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世界的方法,有人說“資本”實際上是一種方法論。我同意這種書法。這種研究世界的方法來源于德國哲學、早期社會主義理論和政治經濟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社會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的內在矛盾越來越明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馬克思看到了形勢的嚴重性,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有力的理論武器,他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1857年,世界爆發了一場巨大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很可能會伴隨著一場革命。馬克思深知這一點。為了弄清洪水前的一些基本問題,為工人階級提供有力的科學理論武器,他堅持去大英博物館查閱各種資料,歷時20年,完成了這本思想巨著。
馬克思在文章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們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各種現象作為一種直接的生產過程來研究,不考慮這種生產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所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因此,換句話說,馬克思的資本的第一卷主要研究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剩余價值的秘密,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馬克思在本文提出:“資本積累以剩余價值為前提,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需要大宗商品生產國持有大量的資本和勞動的前提下,和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資本主義積累,這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但其出發點。”
從任何角度看,馬克思都是天才。讀第一卷,我們不僅可以理解馬克思的經濟思想,而且可以學到辯證分析的方法。我們可以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事物,這種觀點更加客觀和全面。全書對經濟的分析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馬克思所善于運用的黑格爾“否定之否定”法則,使人們恍然大悟。
在查閱資料時,我看到了下面這句話:“對于像《資本論》這樣的書,只有黨員才會認真閱讀嗎?”如今,閱讀《資本論》有時被視為“異類”。我回想起以前我那些愚蠢的想法,不禁覺得很有趣。現在我想向學術前輩和大師學習。學習先進的知識財富不應該是一個學習者最基本的態度嗎?
讀過第一卷后,可以說,無論是黨員還是群眾,第一卷《資本論》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不僅因為它全面詮釋了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邏輯嚴密,脈絡清晰;更重要的是,與恩格斯整理出的理論分析相比,馬克思本人反復修改的第一卷顯得更有個性和戰斗力。我們可以不同意他的觀點,但沒有人可以不欽佩隱藏在文本下的無數工人的眼淚和抱怨。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情感的影響比理論更深刻。
總的來說,馬克思留給我們的資本只是特定歷史階段和歷史時期的產物。它既不是靜態的,也不適合所有的情況。我們應該辯證地對待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實踐中,要不斷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的理性借鑒和反思,而不是照搬照搬,要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借鑒和發展。當然,我們要敢于排除不適合社會發展進步的不合理思想,實踐出真知,讓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推動發展進步。
大學生資本論讀后感范文3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原創含義,可高度概括如下:
一是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
二是創造價值的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即無差別的人類腦力體力的耗費,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它不是價值的源泉。
三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物,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身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對特定條件下的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于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而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態、商品形式和財富構成等都與當今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點的分析,概括地講,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如下。
第一,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體力勞動。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例相對較小,勞動形態主要表現為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生產中的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也涉及到對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的分析,但由于當時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響力微乎其微,所以當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個領域中的所有這些表現,同整個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勞動過程的知識含量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學、技術不夠發達,勞動過程的腦力支出、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體力支出為主的、按時間計算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因此,馬克思還不可能對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加以系統論述。
第三,指揮、管理勞動還不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形態。工業化初期,隨著產業革命和生產力發展,一邊是資產者財富的積累,另一邊是無產者貧困的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之初,面對的就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斗爭,勞動價值論創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當時,指揮、管理主要還是資本家的職能,而資本家行使指揮、管理的職能與剝削目的是結合在一起的,而絕大部分勞動者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揮、管理勞動作為創造價值的獨立勞動形態來研究。
【大學生資本論讀后感】相關文章:
資本論讀書筆記07-29
資本論讀后感02-26
《資本論》讀后感04-21
資本論讀后感范文04-08
(必備)資本論讀后感10-03
資本論讀后感20篇06-10
資本論讀后感15篇05-26
資本論讀后感范文[熱門]08-30
資本論讀后感8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