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
蘇菲的世界, 本書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神秘的哲學導師向一個名叫蘇菲的14歲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
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她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瘋狂地眨眼,于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 這個少女也在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著,思索著。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新的疑團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里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
你是誰?”“世界從哪來?”看似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不僅困擾了蘇菲,也困擾了我們。作者化身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為蘇菲(讀者)解答。那哲學是什么?什么人能成為哲學家?在此,作者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為什么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卻反而失去了這種本領呢?!是我們受到的束縛太多了嗎?是中國的教育制度問題嗎?還是……我沒有答案,我只是開始在反思了。
在《蘇菲的`世界》這本書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有先哲的教誨,黑暗向光明的衍化,還有豐富的自然科學,反差強烈的巴洛克藝術氛圍…讀此書猶如品嘗哲學盛宴,回味無窮。《蘇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人類哲學史,它不僅能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敬仰與贊嘆、對人生的關心與好奇,而且也為每一個人的成長——生命從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進入覺悟,點燃了一盞盞明亮的航燈……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嘆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2
14歲的少女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就這樣,蘇菲走進了哲學,走進了智慧的世界。
我們的世界從無到有,究竟經歷了什么呢?已經存在的萬事萬物必然有個開端,自然派的哲學家們持有這種想法的并不多。我們都曾經好奇萬物從何而來,最早的希臘“自然派哲學家”認為有“一種東西”是一直都存在的,他們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種“東西”,萬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終仍舊回歸于此。于是各種思想得以發展:泰利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源;安納克西曼德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他所謂的“無限定者”中無數個生生滅滅的世界之一;安那西梅尼斯認為萬物之源必定是“空氣”或“氣體”。這三位米雷特斯的哲學家都相信,宇宙間有一種基本物質是所有事物的`源頭。
然而,過去許多千百年的謎題如今都有了科學的解釋。人們提出哲學性的問題,哲學家們又提出了答案,在這種不斷問答的過程中,我們的思想得以進步,而我們之所以能提出哲學性問題,是因為人有好奇心,人們對于活著這件事非常驚訝,因此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對生命的疑問。這就像我們人看變魔術一樣,由于我們不明白其中的奧妙,于是便問道:“魔術師如何能將兩三條白色的絲巾變成一只活生生的兔子呢?”不幸的是,大部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失去好奇心,因為我們見得多了,便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只有哲學家們保持著好奇的態度,希望弄清楚魔術師的把戲,這也是我們對哲學枯燥片面的印象的原因。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我們也將會由此領悟哲學的魅力。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3
一位花季少女,某天回到家,發現了一封寫著兩個哲學問題的神秘來信。于是,在一位哲學老師用一封封信的引導下,開始思索與探索,從古希臘到現代,從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到佛洛伊德,所有哲學大師所思考各類問題與學說,最后塑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
這本書使我明白了哲學的意義、人的生命和各種哲學學說:
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變魔術的兔子的話,我們就是居住在兔子絨毛深處的細胞。我們出生于細毛頂上,剛開始我們對這場魔術十分好奇,而人們慢慢長大了,對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處,并喜歡上了皮毛深處的生活,就不再過問世事了。哲學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并把別人拉上去的人。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為哲學家。
在我們的心靈,四周都有“濾網”,由于“道德”已經步入了我們的意識里了,所以他不斷在約束我們的`一舉一動,這就是著名哲學家佛洛伊德所稱的“超我”,也就是“良心”。直到有一天,這個人忽然出現了一種強烈的不好的欲望。這時,“超我”開始履行責任,把這個不懷好意的欲望,五花大綁,架出了我們美麗、脆弱的心靈,并把圍墻加固。這個欲望非要闖進,就走進了潛意識,于是這個欲望就開始不斷出現,心靈開始有了壓力。最終心靈崩潰了。這個人得上了抑郁癥。在醫師的引導下,這個人又把欲望請出了潛意識,與其正面交鋒,最后欲望被消滅了,心靈恢復了。這告訴我們要正面對待自己的欲望,及時與家人溝通,不要埋在心里。所以每件事都要有理性的思考,才不會沖動,做錯事!
還有,一個人,不一定能肉體長壽,但理性(作為人的靈魂)是永恒的。“靈魂渴望乘著愛的翅膀回家,回到理性的世界,它們渴望從肉體的枷鎖中掙脫。”大多數人都緊抱著理性的肉體不放,他們從不去想他們擁有每一件事物的原因,從不去認清世界。不知道靈魂不朽,不去塑造自己的靈魂,也從未成功。海倫凱勒就是這樣的人,她雖然眼瞎、耳聾、口啞,卻從不自暴自棄,還用自己的毅力與決心,考上了哈佛大學,為自己贏得了一條寬敞的人生大道。生命與靈魂是要用心塑造的,你走的路是你自己挑的,生命是你自己的,不要虛度年華,無所作為,一定要把命運踩在腳下!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4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聽起來簡單的問題卻在這本書中變得神無法回答。
14歲的蘇菲在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一封沒有貼郵票的信。蘇菲不斷收到艾伯特的信件,因為他的問題使這個世界像謎團一樣在他的眼前展開。后來在艾伯特的指導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從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他樹立的哲學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在文藝復興時期這一課主要認識了羅盤、火器、與印刷術這三大發明,蘇菲詳詳談運用了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的知識,想要解開這些謎團。可是,事實比她所想的更加怪異離奇。
品讀過《蘇菲的世界》后,我心中豁然開朗,對生命、宇宙萬物都有了一種說不出的感悟。這本書好似一曲可以浸透心靈的華美樂章。它使我如何去從哲學的角度觀察、理解這個的世界。我的腦中不斷映出“為什么?”這三個字。
全世界有很多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很多人說靈魂會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后是否還會有生命?”沒有書籍可以回答除了我們思考、思考、再思考。
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亞里士多德說:“人和動物有許多相同的特征,但最明顯的不同是人會思考。”英國經驗主義大師培根在其隨筆中寫道:“青年人思想活躍,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有時靈感來臨如有神助。”這些話語都表達了思考的重要性,這也是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大感悟。蘇菲從剛開始的什么都不懂通過自己的思考和研究解決了艾伯特留給她的一道道哲學問題,這也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思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如果一個人失去了思考的能力,那將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本就是要在不斷的思考中補全自己的思維漏洞,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蘇菲的世界》既是一個智慧的世界,又是一個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一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和對宇宙萬物的探索世界對我們來說是許多未知謎團的組合,是各種猜測與思考。
這本充滿哲學色彩的書,不僅解開我對這個世界的疑問,對宇宙萬物的探索和贊嘆生命之美,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更多的是從蘇菲身上帶給我的思考的力量。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5
前后用了八天的時間結束了這部哲學入門級讀物《蘇菲的世界》。暫且不說我是否學到了什么,但至少給我一些啟發。
之所以選擇《蘇》陪我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一是為了讓自己的思維忙碌起來,可以稍稍抽離瑣碎的日常做一些有價值的思考;另一方面人在身心脆弱的時候應該更容易感悟到生活中的哲理。因此,作為一個從未系統的了解過西方哲學史的哲學小白,趁著臥床靜養的這段時間認真的啃下這塊骨頭。
費解是哲學類書籍的共性,但是這本書并不算枯燥,畢竟只是一本入門級讀物。同時作者構思精巧,以小說的形式把你帶入整個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和15歲的小姑娘蘇菲一起看那些時空中閃現的哲人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存在。PS:做筆記很重要,否則很多章節要不斷的回看才能明白。
本書借艾伯特老師之口,向讀者介紹了由古至今在不同社會背景下提出了不同哲學理念的西方哲學家們。從古代的蘇格拉底、中世紀的奧古斯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培根、再到啟蒙運動時期的孟德斯鳩……顯然,歷史在不斷的發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人類文明正在邁向更多的理性與自由。到目前為止,哲學家仍無法明確回答關于“存在”的問題,但是正因為他們在不斷的追尋這些問題的根本答案時,會發現許多其他問題有了更清楚明確的解決方法。科學,研究,科技等都是哲學思考所帶來的副產品。因此,這也是哲學存在的意義。我思故我在。
故事的結尾是一個可愛的浪漫主義反諷,謎中謎,局中局!就像諾瓦里斯所說“人世變成了一場夢,而夢境成了現實”。何必要去計較夢境與現實,人生最大的樂趣就在于它的未知性,既來之則安之,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創造自己的人生,這是使命,不管你是活在夢境還是現實…….
關于哲學:科學給了我們知識,只有哲學賦予人智慧。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6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這部哲學書讓人懷著對生命的崇敬和對人生的思考,讓我們在經營生活的同時學著成為一位思想家。“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聽起來簡單卻神秘莫測無法回答的問題你想過嗎?這本書常讓我讀到一半便問題重重,不得不再仔細地回頭。卻也大大地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就好像在讀一部偵探小說,腦海中不斷映出“為什么?”
百科全書上寫有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
很多人說人死后靈魂會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后是否還有生命?”
沒有書籍能夠回答,除了我們思考、思考、再思考。
有哲學家說人死后會通過某種形式存在,要不就不再存在,如果我認為人死后會住在一顆星星上,會活在一朵云彩中,當我們敲開每朵云,可以拜訪這朵云的主人嗎?這樣帶有好奇的思考還叫哲學嗎?亞里士多德說“人與動物有許多相同的特征,但最明顯的不同是:人會思考。”
哲學的種種問題被每一種文化關心著,歷,有不同的人對這些問題提出過不同的答案。哲學家如同魔法師,用自己的想法,好奇而產生的`念頭給出不的答案。所以喬斯坦·賈德說:“成為一個優秀哲學家的條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嬰兒,剛剛落于這個世界,對于周圍陌生的一切都好奇著,她們閃亮的瞳孔正向世界傳遞著“為什么”,可惜的是嬰兒不會寫,不會說,不然一定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們只需提出問題就好,都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困難得多,提出問題是一種創造力,是一種好奇心。
在我們一天天長大時,似乎對世界開始習慣,認為一切理所當然,其實不然,這是我們缺乏了嬰兒時代的好奇心的一種表現,我們缺乏了提出好奇心的能力,所以哲學家比常人所多的只是孩子的視角。
當你在鋼筋混凝土中來回穿梭,在城市喧嚷中來回奔波,是否要靜下來,找回一份好奇心,思考哲學問題,不再認為世界的理所當然呢?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7
宇宙就像是一只從魔術帽中拉出的兔子一樣。我們生活在宇宙之中,但沒有人知道那只將兔子從帽子中拉出的手又屬于誰。
這本書的名字叫《蘇菲的世界》。一本講述哲學的書籍,借書中角色所口將古往今來所有哲學家的理念一一講述。這些學者都在用一生探討一個問題:世間萬物由誰創造?
本書講了一名女孩蘇菲學習哲學的故事,可事實并非如此。一封封寄給一位名叫席德的人的信不斷地送到了蘇菲手上,可蘇菲對這位席德絲毫不認識,但寄封人卻十分肯定蘇菲可以將信轉交。哲學的學習是一場枯躁之中又不失奇幻的旅行,但當蘇菲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做出一件驚世駭俗的事后,疑點到達了極根。這無數問題都指向一個人——席德。不用著急,真相正在逐漸顯現它那誘人的身影。
世界正在崩壞,各種地方開始出現對席德的生日祝福,狗狗的'口中,天空的熱氣球上,甚至未被打開的香蕉內部,真相開始揭曉。那位席德終于露出了她的廬山真面目,她收到了一本書,這是她爸爸寫的,這就是而這一本書就是蘇菲的世界,而蘇菲與艾伯特不過是她爸爸筆下的文字。但這兩個世界已經開始共通,那是一個由席德爸爸創造的世界,他是那只手,是這個宇宙的上帝。蘇菲的一切,她的父母親人,她的老師同學都不過是幾個字而已。
不過如果從更深層次看,卻有著更大的驚喜。席德的父親是蘇菲世界的上帝,而作者也是席德世界的上帝。而作為看這本書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席德呢?只不過他們并沒有發現世界的真假,我們亦是一樣。也許你所在的時世界也不過只是一個人寫下的文章,而作者也和席德父親一樣用席德父親和艾伯特來講述自己的哲學。
宇宙是一只兔子,誰又能檢驗這個宇宙的真假,也許我們都是一本書中的角色,一個蜷縮在兔子絨毛中的人。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8
這是一本關于哲理的書,我開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認為這會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我開始并不明白,這本書是講些什么的,當我看到第一章,我便明白這是講哲學,每當我看到一個問題,我也會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敗告終。就比如,第一個問題“你是誰?”我當時的第一個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蘇菲卻比我們想的還要多,她還聯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比我們想的還要深入,還有“世界從何而來”“哲學是什么”“奇怪的生物”這些問題把我弄得暈頭轉向,使我對這本書沒有了興趣,讓我之后讀下去的是那個寄信胡神秘人,她是誰呢?為什么要寄信給蘇菲呢?
我繼續的往下讀,后面的資料并不象前面那樣難以解讀,并且越往后面讀,我就覺得我的四周被金燦燦的陽光照著。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兩千四百年前的樣貌,使我大吃了一驚,我當時的思想是和蘇菲一樣的,這是不是在拍電影呀!怎樣會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夢,對于雅典之旅,這就像是在講一個故事,讓人通俗易懂。
這本書講了許多關于哲理的知識,都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我們都沒有提出疑問,并認真思考過。哲理是一門很復雜又是很簡單的一門學問,但這門學問最重要的就是動腦筋和不論遇到什么事情都會認真思考,直到尋找到答案,我們應當學習蘇菲那種愛思考,堅持不解的'精神。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懂得思考,并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這個世界的知識分子肯定會比此刻多得多。《蘇菲的世界》帶給了我另一種感覺,一種難以解說的感覺,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塵埃,你十分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論你怎樣努力,永遠都觸碰不到它的邊緣,既然望不到邊,那就讓我們更加努力去探索吧!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9
其實《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早買了,可由于種種原因,我讓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書柜里,把它忘的找八國去了。直到這個,老師說除了必讀書籍還要閱讀其它任選的書目,我才在書柜里翻箱倒柜,把這本被我遺忘了很久的《蘇菲的世界》拿了出來,開始細細品讀。
《蘇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喬斯坦·賈德所著。十四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意外的發現信箱里放著神秘的一封信。沒有寫寄信人的名字,也沒貼郵票。上面僅僅寫著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就這樣,蘇菲在一位不曾謀過面的神秘導師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學的大門。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
可以說,《蘇菲的世界》完全可以當作哲學啟蒙書來閱讀,絕對能使你受益匪淺。另外,本書的小說部分,蘇菲所經歷的一系列怪異的事情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代版的《愛麗絲盟友仙境》,讓我們沉迷其中。
對于這本書,我感觸最深的,莫過于蘇菲的導師給蘇菲的'名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講到的關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覺實在再恰當不過了,非常適用于我們現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
一個嚎啕大哭的嬰兒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對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對著這個世界。那么他們就好比生長在兔子細毛的頂端,他們驚訝于種種事物。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的打拼,不斷的前進,也就越來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層最舒服的毛皮走區,于是,他們就在那兒安居樂業,感覺非常束縛,不員再冒險爬回脆弱的兔毛頂端。唯有哲學家才會踏上這危險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來失敗了,但有些人死攀著兔毛不放。可那些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的深處,盡情吃喝的人們卻依然在討論他們一成不變的話題:今天股價漲了多少?某某蔬菜現在是什么價錢?……
一系列的瑣事,放在他們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塊泡泡糖那么有勁兒。
所以說,我們要從瑣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來,不要只滿足與此時此刻的舒適溫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會漸漸磨掉你的意志。我們不如去闖一闖,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頂端,再度以仿佛乍見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0
記得自己是在看完同名電影后去找來這本書看的。
在圖書館找到唯一的一本92年版的《蘇菲的世界》。說是“唯一”毫不夸張,當時的網上除了對電影的簡單介紹,幾乎找不到書的相關情況,“蘇菲的世界”是一個非常冷門的詞組,所有的中文網頁搜索結果也只不過三頁,而且大多是繁體。
翻著泛黃的書頁,我用了整個暑假的時間咀嚼完。期間思考的樂趣以及原著帶來的驚喜伴我度過了幾十個不眠之夜,受益匪淺。雖然電影的內容遠沒有原著的豐厚充實,但還是非常感謝它帶領我走進了那個“世界”。
看原著的過程像是登山,一級一級地爬上去,走到最后,你發現自己仿佛已經遠離了蕓蕓眾生,遠離了庸碌的生活細節,你抬頭望著星空,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崇拜和敬畏,然后,你試著向周圍的同類呼喚,卻發現他們總是不屑一顧。他們沒有嘲諷,只是不解,然后走開繼續他們無關痛癢的蜚短流長。《蘇菲的世界》本身只是一本所謂的哲學啟蒙書而已,并不包括一切。可笑的是,我當時像一個意外獲得宇宙最大秘密的小孩一樣,對書上的每個字都視如蘊藏巨大能量的咒語。隨之而來的是對生活中瑣碎事務的極大厭倦感以及對大眾口味中的盲目部分極度反感。
這里不想贅言書中的內容,只是覺得一場夢醒來之后,人類是多么的孤獨和可笑。在感嘆宇宙和生命的同時,我也不禁唏噓:人類只是進化鏈上的一環,那么的渺小!于是不得不對生命和自然產生敬畏,對上天的饋贈心存感激。哲學讓我清醒,我學會了在不容樂觀的現實中平靜地走在路上,沒有悲觀,也沒有憤世嫉俗,只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后,一種坦然的心境。
很慶幸當時的自己在陷入迷惘前仔細讀完了它,我知道,自那以后我的人生和態度將會改變很多,能有這樣的改變也就夠了。
《蘇菲的`世界》最好是仔細讀過、思考過,至少要瀏覽過,畢竟它的講解章節有些枯燥,需要很大的耐心。如果我到現在才讀到它的話,相信自己已經習得的知識和形成的觀念會影響閱讀的質量,以那種廢寢忘食的癡迷狀態閱讀一本厚達五百多頁的哲學啟蒙書,我想以后是不會再有了。所以對這本書更懷有特殊的感情。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1
最近閱讀《蘇菲的世界》一書,對書中提到的柏拉圖的學說深感興趣,作者熱情的贊頌“哲學家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恒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 '真' 永遠 '善' 永遠 '美'的事物上”,即永恒的真善美,柏拉圖卻是做到了,他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千年之后當我讀到他關于理型世界的學說時,我徹底地為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所折服,他當之無愧為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至今影響世人,為人們思考世界,觀察世界提供一種思路和方法論。
理性世界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不完美的,萬物都是理型世界投影到現實世界的影子,是萬物的模型,所以世界上沒有50塊一模一樣的姜餅,但可以有50塊近似的姜餅,這些近似的姜餅都是由一個模型所制造出來的,這個模型就是理型世界。
那么我們推而廣之,人呢?人是否也是理性世界的投影?如果是的話,就可以解釋人為什么是不完美的,因為投影下的人類和萬物一樣,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人有和其他動植物不一樣,他可以通過主觀的能動性,比如,讀書,學習,法律等手段使自己變得完美,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總結為,人總是需要朝著完美的自我發展,追求理型世界中的自我。
而柏拉圖又言道,人除了有變化的身體外,還有不朽的`靈魂,靈魂在回歸,或者是回憶起理型世界一切的過程即釋放靈魂的過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釋放靈魂或者都會釋放靈魂,只有真正釋放了靈魂的人才能回歸到理型世界中。
那么怎么能釋放靈魂呢?蘇菲的世界中并沒有詳細介紹,我們是應該按照朱熹所提倡的“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還是說應該學習陽明先生的“心學”,達到“知行合一”呢?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的讓自己進步,把所學的和所知的相結合。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2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翻開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最初,我并不知道這是一本哲學書,讀后,我就被它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地跟隨著主人公蘇菲的腳步去探索一個神秘的哲學世界。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名叫蘇菲的十五歲少女接二連三收到一些神秘的來信,并開始在她的導師艾伯特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哲學。隨后他發現周圍的一切都變得十分古怪:魔鏡,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寫著生日祝福的香蕉皮,會說話的漢密士.......這些接踵而來的`怪事讓蘇菲只能一步步走下去,后來她明白了自己只是存在于席德的世界里,這也一直影響著蘇菲和她的生活,最終她接受了自己的身份,與艾伯特一起逃離了那個書中的世界,來到了席德的生活中。
這本書包含了至少三個敘述者,分別是哲學家艾伯特,蘇菲和席德,他們從各自的角度觀察和描述,構成了一部有副調結構的小說,這個故事是虛構的文本,同時這個虛構的文體又存在干一個更大的虛構文本之中,即席德的世界,而作為讀者的席德其實也不是真實的。這一切讀完之后得仔細回味一番,才能理清線索。
合上這本書,我不由得思考起來:“我思故我在。”我是誰?我真的存在嗎?倘若有一天你的名字由“蘇菲”被改成了“麗麗”,那么你到底是蘇菲還是麗麗呢?我們早已習慣于“我就是我”這個觀點中去了,所以“我是誰”這個問題真的令人很困擾,書中說“存在即是合理。”那么我們所有人便都是這樣合理的存在了吧。關于存在,我認為我們只是存在于這個暫時的時間和空間內,但很多年過去,滄海桑田,時過境遷,那個時候渺小的我們就像一粒沙子融入了大海,這個歷史長河中我還存在嗎?或者說我存在過嗎?這種奇怪的想法是我在讀這本書前從未有過的。
哲學有很多東西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我們要像書中所說的那樣,無論何時都要懷揣著一顆好奇心去看世界,你就會發現眼前的一切與以前有多么不同。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3
最近閱讀《蘇菲的世界》一書,對書中提到的柏拉圖的學說深感興趣,作者熱情的贊頌“哲學家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恒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 '真' 永遠 '善' 永遠 '美'的事物上”,即永恒的真善美,初二年級讀后感:讀《蘇菲的世界》有感。柏拉圖卻是做到了,他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千年之后當我讀到他關于理型世界的學說時,我徹底地為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所折服,他當之無愧為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至今影響世人,為人們思考世界,觀察世界提供一種思路和方法論。
理性世界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不完美的,萬物都是理型世界投影到現實世界的影子,是萬物的模型。所以世界上沒有50塊一模一樣的姜餅,但可以有50塊近似的姜餅,這些近似的姜餅都是由一個模型所制造出來的,這個模型就是理型世界。
那么我們推而廣之,人呢?人是否也是理性世界的投影?如果是的話,就可以解釋人為什么是不完美的,因為投影下的人類和萬物一樣,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人有和其他動植物不一樣,他可以通過主觀的能動性,比如,讀書,學習,法律等手段使自己變得完美,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總結為,人總是需要朝著完美的自我發展,追求理型世界中的自我。
而柏拉圖又言道,人除了有變化的身體外,還有不朽的靈魂,靈魂在回歸,或者是回憶起理型世界一切的過程即釋放靈魂的過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釋放靈魂或者都會釋放靈魂,只有真正釋放了靈魂的人才能回歸到理型世界中。
那么怎么能釋放靈魂呢?蘇菲的世界中并沒有詳細介紹,我們是應該按照朱熹所提倡的“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還是說應該學習陽明先生的“心學”,達到“知行合一”呢?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的讓自己進步,把所學的和所知的相結合。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4
蘇菲的世界像是虛無的,又像是真實的。亦真亦幻,存在著許許多多未知的奧秘。我們的世界就是如此。
從收到第一封信起,蘇菲的世界也許就就不再平凡。“你是誰?”看似簡單的問題,實則包含了許多哲學的道理。在這位神秘導師的引導下,蘇菲漸漸有了更寬闊的知識面,那些不尋常的來信,似乎也喚醒了這個14歲女孩的悟性和天賦。她游于各個知識領域,探究著一件件難理解的哲學問題。但未知的世界遠遠比她想的更復雜,更怪異。不知覺中,蘇菲的世界越來越不同尋常,可能,世界本就是這樣的。
本書的作者是挪威的一位世界級作家,喬斯坦·賈德。主修哲學,神學及文學,是當代重要的北歐作家。也許蘇菲就是他的'一個縮影,是他寄托感情的人物。因此,蘇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起來了,同時,也在人們心里留下了重要的地位。
在網上的論壇我見過這樣一句話“科學的盡頭即為神學”。而我認為,組成神學的重要因素就是哲學。《蘇菲的世界》大概是一本哲學入門書吧。它喚起了我們隱匿的,潛藏的對世界的一個個問號,而后又不禁使我們產生了一個個恍然大悟的感嘆號。哲學就是這樣的吧,存在于世界的各個角落,任何時間。
我們可以構思一下,若天地真是由盤古開天劈地而來,那么宇宙又是怎樣的存在?那么世界到底是怎么來的?總有人說宇宙是無限大的,而無限大到底是多大?沒有邊際,甚至我們對此一無所知。這足以見人類的渺小,世間的寬廣了。于是人類便試著去認識,去理解這個他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哲學的大門就這樣被悄悄打開了。
書中有一句我很喜歡的話“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這個世界太美好,清晨的曙光,傍晚的晚霞就足以溫柔,每一顆星星,每一片云朵都讓人忍不住駐足觀望,浮想聯翩。所以才讓人們留戀,惋惜,從而認識生命的可貴。
所以,這不止是蘇菲的世界——更是你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
《蘇菲的世界》你看過嗎?這是一本哲學史書。是我最近看的一本名著。它是(挪威)喬斯坦.賈德寫的。
起初,我認為這種書是無聊書。但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這本書的概述,便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這本書記述了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信,——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就這樣,蘇菲每天都會收到這種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走進哲學,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拂絡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仍不斷接受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前展開了。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所積累的'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找到答案。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比她想的更怪異,更離奇了。
這本書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人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本來我認為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文中的蘇菲她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開世界謎團和哲學的大門。并且,蘇菲她還具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一點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們才有機會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哲學教授傅佩榮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哲學不是萬靈丹,但從來不去留意,愛好智慧的重要與前人的心德,那么注定將會陷于心靈之封閉與終結。這或許是這本書在世界各國廣受歡迎的原因吧!為了使人從困惑到覺悟,本書提供了一盞明燈。”
是的,哲學會使我們醒悟。而這本書使我們走進哲學,使我們從困惑走向覺悟。所以我建議大家來看《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3-27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1-05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6-06
關于《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2-03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精選23篇)08-03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篇11-13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精選15篇)01-17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篇01-18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精選27篇)04-23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