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蘇東坡傳》讀后感1
讀了《蘇東坡傳》后,我覺的他是一個樂天派,什么事都能開心面對。他還是百姓的朋友,一個詩人、一個酒仙、一個小丑、一個大文學家……
蘇東坡雖然曾經度過一段風雨人生,但是他卻很開心的度過,這一生沒有一點怨言。不管在哪,他都很開心。不管他走到哪,哪里的.百姓都很開心,他都能和百姓成為朋友。到哪都開心。他有一個大缺點,就是愛說實話,不管皇帝怎么罰他,不管責任在不在于他,他都沒有半點兒理由為自己辯解。
當時的皇帝很無能,國家都治理不好。而蘇東坡卻令人刮目相看。他令我敬佩,他的所做所為我們都看在眼里。他有一顆博大的心。
有一個故事:一天飯后,蘇東坡捧著肚子度步,他問侍兒們一個問題:“我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侍兒們紛紛說:滿腹文章,都是識見。唯獨他那個聰明美麗的侍妾朝云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連稱是。這就是蘇東坡的不合適的表現。然而這又是文豪的可愛之處。
《蘇東坡傳》讀后感2
《蘇東坡傳》里提到過曾有一天飯后,蘇東坡捧腹踱步,問道:“我肚子里是些什么?”侍者們分別說,滿腹都是文章、識見。而他的侍妾朝云卻說:“學士一肚子不合時宜。”蘇東坡捧腹大笑,連勝稱是。
“不合時宜”就是蘇東坡獨有個性。
蘇東坡一生幾乎從沒做過大官,這絕不是他的`才華不夠,而是靈感來的總是不合時宜。在宋朝那個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時代,像蘇東坡那樣,顯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么能忍住自己的心里話呢?明明有能力卻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貶再貶,縱然是蘇東坡也會對這個社會無奈吧?太多人的眼里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隨手送給朋友的詩詞也會遭到別人的輿論。
《蘇東坡傳》讀后感3
1.相信真的有天才,天才不是培養出來的,是天性。雖然蘇東坡不斷被小人讒言,但還是不能影響到皇帝對他的喜愛。皇后說每次皇上舉箸不思食的時候就是想看蘇東坡的詩了。古今幾人能做到?我等碌碌無為之輩,常常思索活著是為了什么。跟他們相比,我們活著是不是真的沒有意義?只是為了人類繁衍?繁衍的輪回中幾千年會出幾個這樣的人,等待他們為人類的文明增添濃墨的一筆。——20xx年3月30日
2.做翰林學士時,蘇東坡常在夜里深鎖宮中。有一個極為崇拜蘇東坡的,勤于搜求蘇東坡的`字,蘇東坡每一個短簡便條若由蘇東坡的秘書交給他,他就給秘書十斤羊肉。東坡已經風聞此事。一天,秘書對友人的口信請蘇東坡回復,東坡已經口頭回復了。秘書第二次又來請求,蘇東坡說:“我不是已經告訴你了嗎?”秘書說:“那人一定要一個書面的答復。”蘇東坡說:“告訴你那位朋友,今天禁屠。”蘇東坡是個很風趣幽默的人。
《蘇東坡傳》讀后感4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后,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嘗。他一生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斗那種善于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道底,在于蘇軾面對錯誤,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評的態度。蘇軾的一生中,詩、詞、書、畫無一不精通,道家、佛家與儒家之精華,已在他心中沉淀。他親民和善的處世之道,樂觀積極的生活之道,都將在中華歷史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即使再多的不公與艱辛,依舊能在苦難之中,盛開一笑翩翩。
《蘇東坡傳》讀后感5
讀完《蘇東坡傳》,我知道了蘇東坡之所以被人們記住,是因為他那樂觀的心態,就算太苦太累,他也總能在苦中品甜,在累中放松自己。
蘇東坡在一生中大量地寫詩寫詞,詩、詞的每一句話都是蘇東坡的感情。比如:蘇東坡的弟弟子由,子由住的房子又小又矮,蘇東坡常常對弟弟高大取笑,寫下兩句: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大頭。
這兩句的意思是這樣的,經常吟誦詩句,忽然一抬頭,頭撞在了頭頂的墻上。
蘇東坡的一生被稱為風雨人生,他經常被趕到偏遠的小城市,做一個小地方官。他被趕到一個地方,他就跟那里的人和平相處,幫助別人,同時也些出了許多美妙的詩句。
蘇東坡在哪,別人就因為他的'存在趕到幸福。他的快樂能感染身邊的每個人。當他要離開莫個地方時,那里的村民都會依依不舍。
我們應該學習他樂觀的心態,無私奉獻,理解他人的美好的品質!
《蘇東坡傳》讀后感6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以前如果別人問我,他是個怎樣的人,我可能不會回答。而現在,我會大聲道,“蘇軾就是蘇軾,他是一個活得十分像自己的人啊!”
以前從未好好了解過蘇軾,只知道他是個有名的詩人,他寫的那些詩,不過是順手拈來,沒什么深意。讀了《東坡傳》后,我才進一步的了解了他。知道了他年少時有光明的仕途,后來一步步被貶,但他從未放棄,始終瀟灑地做著自己。他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卻也不清高孤傲,即使被貶,也甘愿與民同甘共苦。依我看來,他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啊!
一生坎坷,多次被貶流放到偏遠地方,他雖難過、絕望,卻從未放棄心中的執念與向往。努力使自己的內心接受這一切,認為一切仍然善意美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的內心才是真正的強大啊!
我只想說蘇東坡,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
《蘇東坡傳》讀后感7
本書所記載的是一個詩人、畫家與作為老百姓之摯友的事跡。他就是蘇東坡。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他決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世俗偏見而改變。他不精于自謀,但卻富有為民的細胞和精神。他對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但自己卻覺得富比王侯。
我覺得,政治上的勾心斗角與利害謀算,與蘇學士的`人格是格格不入的;他的詩詞文章,都是自然的流露、順乎天性的。蘇學士的兩次死里逃生,都是為太后所救,要是太后不掌朝,那么,恐怕他早已客死他鄉了吧,真是有驚無險啊!
我最欣賞他有興開起玩笑來,不分貴賤、敵友,所以經常“禍從口出”。這也許也是他的本質所在吧——“游戲人生,灑脫人生”。
《蘇東坡傳》讀后感8
22歲的蘇東坡,懷揣著滿腔的熱血進京應試,受到了考官歐陽修的青睞,對于蘇東坡來說,這是他為官生活的開端,蘇東坡信佛教,同時保持著“服膺儒家,經世濟民”的思想。
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寫到“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明則復為人矣。此理之常,無足怪者。”這句話是蘇東坡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說的,在我看來這表現的是蘇東坡對于人格的一種看法,“浩然正氣”說的就是一種心胸的寬廣。蘇東坡認為,氣是獨立的,不會隨著世事的'變化而改變,正如人的初心,對于一個人來說倘若他有怎么樣的初心,那么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無不體現著。而這正是蘇東坡,保持著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
《蘇東坡傳》讀后感9
第十八章《浪跡天涯》:這一章講述了蘇軾在從黃州遷出后,一年零八個月的遷徙生活,用蘇軾自己的話說,猶如“小兒遷徙避學”。文章記錄的不過是東坡生活中的一些煙火瑣事,卻折射出了他的政治抱負、人生理想、創作風格、生活態度等等。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居高臨下,清高放誕的士大夫只是一個奔波于柴米油鹽間的凡人。與此同時,我們也從他日常生活與人交往中看出了他的處世態度,看到了他可親可敬的一面,更從他與王安石的`話談中看出了他身為知識分子的那一份耿介。
甚喜美言,恭錄如下:
歸去來兮,君歸何處,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著,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這是蘇軾生活情味的真實流露。
《蘇東坡傳》讀后感10
《蘇東坡傳》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在林語堂筆下,講千年前的蘇東坡的故事娓娓道來,這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著林語堂的筆觸,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向我們走來。
中國文化,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對于詩詞、文賦、書法、繪畫,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蘇軾位居其列。宋詞方面有“蘇辛”之說,蘇軾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書法上宋四家的“蘇黃米蔡”蘇軾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賦》、行書《黃州寒食帖》享譽書史。蘇軾的畫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明確提出“詩畫一律”的概念,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于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于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蘇東坡傳》讀后感11
——讀《東坡傳》有感
他,富有創造力;他,守正不阿;他,放任不羈。他嘗盡百味人生,他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他,就是蘇東坡。
自從他考取功名后,他便一直貶官、貶官、再貶官……但無論到哪里,他都有自己的.樂趣,他可以與百姓閑聊,可以研究美食。他的樂觀使他得以笑對各種人生:道德家、作家、畫家、書法家、工程師、農民、佛教徒、士大夫、法官……
他的樂觀使他嘗盡百味人生,成為大宋第一才子,那我該怎么做?
我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樂天派,我是學生,是兒子,是運動員,是志愿者。每一個身份,我都會以樂觀的心態去細細品味。學生,有習得知識之樂;兒子,有盡孝之心;運動員,有奪冠之熱血;志愿者,有助人為樂這愛。
我愿以樂觀嘗人生,品百般滋味!
《蘇東坡傳》讀后感12
接連三天,閱讀《蘇東坡傳》。印象中,這是一本失而復得的書。還是剛畢業時,愛書的當時還讀中學的兄弟買了這本書,送給了我。而當時,恰好有同學到家玩。于是,在同樣愛書的我這里借書閱讀,似乎也成了她進步的表現。
把那本新到手的《蘇東坡傳》給她,千叮萬囑一定要歸還。
不在同一地點工作的同學,畢業之后就如紛飛的風箏,哪還有聚會的時間與機會。于是,如越來越淡的`同學情一樣,那本《蘇東坡傳》也就永遠地借走了。我相信,那本書在那個還算長得漂亮的同學那,一定也很是孤獨。因為在我看來,那位女同學也許是看不懂蘇東坡的。
于是,每想起那同學,《蘇東坡傳》也就條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幾次與她聚首,沒有說起那本書。但蘇東坡情節,還是時時影響著我。
《蘇東坡傳》讀后感13
今天又看到了新的內容,真的有點迫不及待想和你們交流交流了。
老蘇名洵(蘇洵,蘇東坡的父親),字明允,號老泉,老泉是因他家鄉祖塋而得名。長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這個號是來自“東坡居士”而來。小蘇名轍,字子由,晚年隱居,自稱“潁濱遺老”。父子三人占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
在這20頁中,我覺得最能看出蘇東坡才華橫溢的,當屬與歐陽修的那段誤會了。
應試時的文章論的是為政的寬與簡,這正是蘇東坡基本的政治哲學。歐陽修當時對蘇東坡文章的內容與風格十分欣賞,以為必是他朋友曾鞏寫的。為了避免找人批評,他把本來該列為首卷的蘇東坡的文章,改列為第二卷,結果蘇東坡那次考試是名列第二。這雖然是一場誤會,但這不更證明了蘇東坡的.實力嗎?
每一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真的很好奇下一次會有什么不一樣的發現。
《蘇東坡傳》讀后感14
蘇東坡傳書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贊譽。作為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不過也正是由于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偽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于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為,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蘇東坡傳》讀后感15
今天我看了《蘇東坡傳》的第一章《文忠公》。
我很佩服蘇東坡。第一是因為他為人非常樂觀。他經常被貶到這貶到那,但他從來沒有一次愁眉苦臉過,總是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人。第二是因為他作詩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資料,只要遇到一點小事,他都能揮筆寫出一首詩來。而且他的.詩永遠是那么清新。
同時我也特別同情他。一個人被貶到一個又一個地方,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運。就連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貶的路上。可真夠可憐的。
【《蘇東坡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1-05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14篇01-08
蘇東坡傳讀后感03-08
《蘇東坡傳》讀后感02-07
蘇東坡傳讀后感03-11
[合集]《蘇東坡傳》讀后感09-17
關于《蘇東坡傳》讀后感02-15
蘇東坡傳讀后感【推薦】04-08
蘇東坡傳讀后感【精】04-28
蘇東坡傳讀后感【熱門】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