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論語讀后感
論語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3-09-19 13:36:41
  • 相關推薦
論語讀后感[精選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論語讀后感1

  孔子認為,人,特別聰明和特別傻的都很少,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處在中間,既不絕頂也不透頂。根據智力,他把人分為3種,一種是上智,天生聰明的人完全不需要學習就知曉一切;一種是下愚,天生愚蠢的人,無論怎么學習都沒有辦法;一種是中人,也就是指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普通人又分為2種,即學而知之的人,通過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第二種是困而學之的人,遇到自己過不去的坎,才會想起來去學。這兩種人都是需要后天的學習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論語的經典對白中我們還可以捕捉到這樣一個詞圣人。圣人又是比仁人高一個檔次的了?鬃犹貏e推崇的是圣人,但是他卻不希望每個人都參照他的觀點去當圣人。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孔子覺得自己就當不了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堯舜禹那樣的先帝。首先,孔子認為,圣人必須是古代君王,他自己只不過是祖上發過跡,到孔子這一輩,已經是窮困潦倒四海為家了,更談不上是什么君王。其次,圣人必須天資聰慧,不用學習就能明理明德,顯然,孔子一生都在學習,做不成圣人。因此,一般人的標準到仁人這個檔次就已經是成功了,即使不能為官吃香的喝辣的,至少也可以像孔子那樣學富五車桃李天下了。他也是這么教育他學生的。

  論語中一共有105個仁字,那何為仁呢?學生問孔子,孔子回答不一,往往具有針對性。比如他說巧言令色,鮮仁矣,對于溜須拍馬的人孔子最討厭;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要他克制自己,一切按照禮的規矩辦事;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要他善待別人,承擔幫助別人的義務。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

  言也仞。孔子告訴他,說話要有分寸,三思而后言;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近,與人忠。這里孔子把仁分解成三種德性,讓他接物處事待人都要充滿敬意和忠誠。此外,孔子還經常將仁與智、勇相提并論。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其實在孔子眼里,仁者已經具有了智勇兩種品質。

  仁人,孔子對它的解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人首先要自尊自愛,自己要有奮斗目標要有追求,其次才是推己及人,推生出愛人之心,幫助別人到達他們的理想。孔子對仁人的要求很高,他的學生輕易夠不著這樣的頭銜。仲由、冉求和公西赤是孔子3000學生中的得意門生,但是孔子對于他們的評價卻是: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說他們雖然都是治國懂禮之才,可以駕馭一方之土,但是均夠不上仁。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說的仁不是本事而是德行,一個人不管本事有多大,能力有多強,如果不能夠推己及人,仁而愛人,都不能稱之為仁。仁人要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氣魄,以自己的'德行來收納聚集人才。

  我們現在學習孔子的仁學理論最終目的是要能夠運用到實際。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在講述自己如何走向成功時,總是忘不了自己將大學舍友從國外拉攏到國內和他一起打拼的一段經歷。他說,這全是他在大學期間為他們掃地的功勞。當然,這是句俏皮話。宿舍衛生通常是大家一起打掃,但是俞就是喜歡一聲不吭自己一個人包攬,留給大家好印象,直到他遠赴大洋彼岸找到當年的舍友時,對方還會忍不住激動地回憶起這樣一個小細節。我把它也定義為仁,雖然看似平凡微小,甚至不值得一提。但,正是這份仁義使他

  們義無反顧地跟隨俞敏洪創辦新東方,讓他們堅信能在宿舍里為大家服務的人,自然在事業中也虧待不了當年的兄弟。仁造就了俞敏洪的人格魅力。

論語讀后感2

  讀完《論語》,我的心中充滿著一種淡淡的感動,因為《論語》總是用最簡單的話語告訴我們真正的道理,讓我們的心靈歸于平靜之中。讀完了《雍也篇》,也令我從中獲益匪淺。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但是,最令人感動的永遠都是最為簡單而真摯的東西。

  《論語·雍也》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孔子對于顏回所作的3次評價話語。可以說,孔子弟子凡三千,有名者七十有二,但孔子首推顏回,從這三句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窺看一二。

  第一句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從這一句,我們就能看出顏回的好學不倦,孔子的弟子三千,一定不乏勤奮好學者,孔子卻說顏回死后再也沒有好學者了,可見顏回品德是勤奮好學,而且在失敗時不會遷怒于人,只會從自己身上找差距,而不是為自己的過錯和失敗找出無數的借口和退路,并且他在求學的過程中不犯重復的錯誤,這樣才是真正的求學態度,只有不遷怒,不貳過,才能獲得真正的進步,成就大事業。

  第二句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樣看來,顏回不但勤奮好學,而且不為生活艱苦所困,是一個大賢者。他即使居住在簡陋的地方,食物僅可以勉強果腹,對于這種情況一般人是無法承受的,但顏回卻自得其樂,悠哉游哉,真正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不以物質的貧乏為意。人不堪其憂,所有人都會被此困擾,為自己所處的.情況所抱怨的時候,而顏回從來不改變他那種樂觀的態度,所以孔子才會說賢者回也,又感嘆一聲這才是真正的賢德。因為這是在什么樣的物質環境下都不改變心境的那種坦然和安寧。在現今時代,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十分困難的,盡管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了,但是又有誰能夠真正做到如同顏回一般的安貧樂道呢?

  第三句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仁愛是儒學的核心精神,而這句話正是孔子對于顏回的仁愛給予的高度肯定,這句話的意思是“顏回這個人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余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保持這樣”。即使在艱苦的日子里,他依然奉行著孔子的教導,并且“其心三月不違仁”。從此,我想到了世上的事情難就難在這“恒心”二字。換句話說,叫做“貴在堅持”。世上事幾乎無不適應這一規律。而仁心的修養也不例外。一個人做點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不難的是“日月至焉”,難的是“三月不違仁”。我由此想到了近段時間的中國如同卷入了災難的漩渦之中,先是干旱,接著又是玉樹的地震,不幸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牽動著人們的心弦。大家開始呼吁捐款捐贈物資,但是與此同時,我又想到了,每當災難到來的時候,人們都會十分重視公益事業,但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我們,是否會有那么一刻想起公益事業,想起身處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呢?我不得不承認,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特蕾莎修女,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于公益慈善事業,我想說的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只是在災難發生之際,我們才開始關心弱勢的人們,在平常的日子里,也需要我們有所盡力,我曾聽過一個很生動的比喻,愛心就像用柴草點火一樣,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點燃。而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只要有“仁”的引導,就容易被感動。要保持柴火不斷地燃燒下去,那就得不斷添加柴草。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要么缺柴草,要么懶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長久不熄的。只有像顏回那樣的人,才能夠做到一直不斷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燒。

  讀《論語》,就如同是與圣人在對話。其實圣賢的價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們那些有價值的人生經驗可以穿越千年的滄桑,走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我們仍然在他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論語讀后感3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鮮矣;不犯上,而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每次讀到這一節,心里就在想,為什么會是有子的話放在了第二位?鬃踊盍72歲,說過的話不計其數,談到孝弟的也多,為什么選擇有子說的這一句,如果選擇一句孔子的話,不是更容易讓人接受嗎。其實既然是記錄孔子的思想的書,都記錄孔子說的話,不就完了嘛,干嘛把孔子的徒弟們都拉出來,你一言,我一語的,唱戲啊!犊鬃蛹視防锟鬃诱f的話,那家伙,長篇大論的,就像《孟子》一樣,道理說得透透的,足夠編一部論語了,干嘛把這些人放在里面?看看佛教的分歧,天主教的異端,大家都搶班奪權,天下就是這么被搞亂的。

  這個問題,自己想了很多答案,沒有結果。

  不去想它,一時半會看樣子是搞不懂了,先這么著吧。

  搜索《史記》,調查調查這個有子書里是怎么寫的,

  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他日,弟子進問曰:“昔夫子當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問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詩不云乎?“月離于畢,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畢乎?’他日,月宿畢,竟不雨。商瞿年長無子,其母為取室?鬃邮怪R,瞿母請之。孔子曰:‘無憂,瞿年四十后當有五丈夫子!讯。敢問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無以應。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上百度再看看,輸入“有若”。

  有說《論語》即為有若的'學生編輯而成。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陰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有子”。

  原來如此,有若被打倒了。但還是一個好學生。

  從“有子”這個稱呼來看,這一節應該是有子的弟子寫的,所以才尊稱“子”。有若有當第一代教主的機會,可志大才疏,沒有搞定,但個人魅力還是有的,說不定還是《論語》雜志社的主編,所以才搶了個第二。

  先不管它排名,還是讀書要緊。

  這一節中的主要意思是孔子學說中的中心思想———仁。

  借有子的口,從孝弟引出仁。

  孝弟為齊家的關鍵,而仁是治國平天下的關鍵。

  和第一節緊密相連,上一節說我們孔門弟子的志向是治國,這一節就提出了自己的治國方針,行仁政。

  而孝弟是仁政這個大綱里面具體而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才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意思是說,我們的施政方針是行仁政。我們的主要思想是仁,為什么呢?因為仁里面包含著孝弟這兩樣東西。我們認為,在家里為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的人,而在工作中喜歡對上級不恭敬的,不禮貌的,又壞心思的,不多,這種人,你想讓他造反,沒有聽說過。所以,如果讓我們執政,老大們都可以放心,我們絕對不會搶班奪權,造反,那是違背我們的宗旨的。我們還要把我們這種優良的傳統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加入到我們這個不造反運動的團體來。以此來保護老大們的寶座,財富和美女。

  這樣理解,有人就會說,壞蛋們也有孝順父母的,也有和兄弟親如手足的,犯上作亂的可不少啊。這該怎么說呢?

  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姑且這么說,《大學》里面教導我們,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這樣就好理解了,仁的教育是從家教開始的,為人先孝弟了,然后再學習其他的德行,就可以開始行仁政了。所以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關鍵是孝弟只是基礎,還有其他一系列的技能要掌握,才能夠實行仁政。

  然后可以順理成章的引出第三節。

論語讀后感4

  十四章,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本章說明做人先要知道做人的根本是什么,本立而道生,知本就會知道做人的道理。通俗地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不應該擔憂自己在社會上地位如何,而應該憂慮的是自己做人的根本是什么;人不應該擔憂人家不知道自己,而應該探求的是有什么值得叫人家知道的(能力、德行)。須注意的是“患”“立”“知”等字的意義!盎肌痹凇墩f文解字》是“憂”的意思;《論語·憲問》有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边@句可與本章相互參照解釋!洞呵锓甭丁ぬ斓罒o二章》曰:“是故,古之人物而書文,止于一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患人之忠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賤二而貴一。人孰無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無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詩云:‘上帝臨汝,無一爾心’。知天道者之言也! 一心為忠,二心為患,至善為忠,可以立身。忠心無患即知天道。而孔子所言不在于患得患失的功利心、名位心而在于認真思考人的立身之本在于天道,也即做人之道。立是會意字,甲骨文中“立”象一人正面立地的形象。立的本義是筆直的站立、立足。“所以立”就是以所立,依靠什么站立的意思。這里面又有兩層意思須要思考,一時憑什么立身?二是立身立什么?在儒家看來,憑仁立身,仁是內在的立身之道。立身就是立德、立功和立言。由此,孔子之后的儒家經常把所以立解釋為推己及人的為己之學。知是知道,知名等意思,這里是知名的意思。莫己知也是倒裝語序,是己莫知的語序,意思是自己不知名,為可知就是可以知名的,可以叫人知道的。后人對此章解釋甚多,僅取宋代朱陸學派觀點與諸君分享之。

  宋儒錢時在《融堂四書管見》中說:“立與可知指君子自治之實耳,非為外也。無位為患,則所謂立者必荒;寄阎瑒t所以可知者必略。立者,確乎不可拔之名。是所學實事即所謂可知者也。”錢時之學出于陸九淵之徒、楊簡之門。朱陸為學稍有不同,朱熹在《集注》中說“所以立,謂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謂可以見知之實。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巳矣’!睆堓Y《癸巳論語解》曰:“患所以立、求為可知,皆為己者之事也。立者,所以立其身也?芍,實之在己者也。若有患其位與人莫己知之心一毫之萌,則為徇于外矣。不患無位而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而求為可知,則君子為己之學,蓋可知矣。若曰使在己有可知之實,則人將自知之,則是亦患莫己知而已,豈君子之心哉?”《朱子語類》卷二十六,朱熹云:“這個須看圣人所說底語意。只是教人不求知,但盡其在我之實而已。看圣人語意了,又看今人用心也。有務要人知者,只是看這語意,差便要如此。所謂求為可知,只是盡其可知之實。非是要做些事,便要夸張以期人知。這須看語意,如居易以俟命也。只教人依道理平平做將去,看命如何。卻不是說關門絕事百樣都不管,安坐以待這命(賀孫)。”

  看來,“打鐵先得自身硬”,儒者深諳此理。古人總是愿意以德服人,通過主體自身的內在的自我激勵作為人生的`動力,通過自身的光明德行來影響人,通過實際行動來感召人。正因為儒學是通過內在的道德價值的確立為導向的人生學問,所以儒學是實實在在的為人之學,而不是追名逐利成功之學。追古撫今,當放棄了做人求善的價值立場以及程序的正當性時,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一脫成名,以寡鮮廉恥為榮就見怪不怪了。而正是在喪失了社會基本價值的前提下,容忍不道德、甚至縱容無恥的社會寬容導致了整個社會的冷漠悲哀,人在道德與不道德之間徘徊、患得患失加重了現代人心理負擔和精神負擔,人不忠于自身內在的獨立的道德主體性,就必然會沉淪在患得患失的“俗煩”之中,且必將永遠沉淪下去。

論語讀后感5

  暑假開始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有點頓悟的感覺,就來寫寫自己的感受。

  首先從一個節目開始,某個晚上看某電視,李連杰給人感覺很滄桑的感覺,他說出了他的人生感悟,人一輩子,光溜溜的身子來到人間,光溜溜的離開人世,來的時候,需要別人救濟幫忙,走得時候也要麻煩人火葬幫忙,每個人其實都是在別人的救助下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所以還是利用在世間的日子去多救助一些別人,才有意義。當別人問他,慈善最大的感慨,他說是"給別人的才是你的",解釋到比如別人送一個表給他,他每次看表的時候,其實都在想念那個送表的朋友,其實他朋友已經戴在他的身上,他認為,在我們離開世間的時候,什么都不能夠帶走,為什么不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呢,這樣一來,自己就永遠的存在在世界上。他把人生歸結為"助人"和"愛人",我想就是他的偉大和成功,他在人生中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真精彩的感受!

  一直以來,很多人在教導我們,要學做人,但是可能在概念中,做人是個很虛的東西,尤其是我們后生晚輩,總覺得做人好空洞,也許是前人為了回避現實的一種手段。論語教材,大家都是為了應付考試才來死記硬背一下的,即使像奧運上那么大聲的"學而時習之",我想實際上十幾億國人,沒有幾個真正去理解孔子的真實含義。而且,現代人都有一個想法,就是時代不同了,中國人不能夠總是停留在遠古的那些歷史上東西上了,必須和西方靠攏,從別人成功的體制中吸收經驗去進步。

  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才知道原來我們以前為了論語而論語的思維使我們認為古文化沒什么用處,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讀懂論語,而且由于沒有生活經歷,對論語之道也沒有真正的體驗。

  經歷了10年的社會生涯,有時候會對社會有悲觀的想法,對人生有無奈的想法,現在周圍,好象始終是那些有關系的人吃得開,利益始終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熙熙攘攘,皆為利往",不但是那些社會的寵兒,哪怕是平民百姓,都在為手頭的工作而生存,有幾個人可以超脫的生活,有幾個人可以做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畢竟說什么生活還得繼續。正因為工作的辛苦和無奈,大部分人都覺得不快樂,混日子的感覺很厲害。有錢的人也不快樂,因為他想更加有錢,也不知道怎么把錢轉化為長期的快樂,最多就,那種窮快活很少了。

  總之,我們的生活,得為"利"字。在這個前提下,那論語的`做人學問,仁的東西,到底有什么用呢?畢竟這個不管我們飯的。我結合自己,想了一下認為其實是我們還是沒有理解人生之道。

  首先,不管我們怎么樣一個人,其實都有一個做人之道,誠實之人,狡詐之人,其實都在修煉自己的人生的道。這個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有些高人,如南懷瑾先生,就會去把做人理論化,找到人生的修煉理論,可以更好的指導做人。而大部分人,則是根據自己的教育和周圍人的影響,在無理論的實施而已。

  其次,做人之道,其實并不與謀生之道不相容,它可以知道我們更好的謀生。可以認為,做人之道,是和做事的態度和方式相輔相成,只是做人之道越明確,做事就越清晰,不會出現原則的問題。

  最后,做人之道,其實是給人尋找真正的幸福和快樂的根本。始終人生必須明白,財富和享受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疾病、窮困、死亡、失敗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情況,真正人生不敗的境界就是人生的修煉。一個人做人明確了,他可能事業失敗,可能遇到疾病,但是他始終還是會有生存的勇氣和決心,因為他可以面對。否則,則可能會由于某個原因,他失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也許,我們每個人,不管讀論語也好,還是西方哲學也好,或者自己確定一個準則,找一個健康之道,做自己的人生指南,才是健康的人生,確保永遠不失敗。

論語讀后感6

  予觀《論語》,略有所悟,抒感于懷。

  今之眾人,皆以污為丑也。河中之物,盡經百日風霜雪雨侵凌,然不為所動,非若以人力除也,不蝕也!且河中之物方可聚少成多以成其害,何況人乎?孔子嘗云:“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狈步裰娙擞o其身乎,必得省其心,除異己,于益友,必先言而有信,不可為之事,不輕諾。凡數失其信者,必不可信也,若執意親之近之,予以仁德之心,日后必有所患,故言:交友需謹言慎行,去污近潔,方為正道,自昔至今,如是者多矣!正如蘇軾之友,于其見謗辱下之獄之際,訪獄而諫書于上者,屈指可數,然懼受遷而敝之者謂之多也!更甚者徒慕生恨而上書誹謗于上,譬如沈括,且不言為坡之密友,竟與坡與之離別所贈以為念之辭謗己軾譏諷朝庭之罪,可恨哉?再如舒亶,不知恩圖報罷矣,卻借潮風將恩公推于困境,亦不心生痛哉?此等居心叵測之人,安能與之為伍?假孔圣人之言:“唯小人難養也!”古之訓誡,不可不自深省也。

  去其污,而后則潔其身。是為君子,必將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然小人反是焉,古之有秦檜謗岳飛者,今有華人學者辱李鴻章謂之辱國己為國之奸者,皆為小人也,然正是小人當道,才使古王朝之繁盛毀于一旦,乃使王朝性命堪憂,也嘗有古今君王,為己一席之位,大舉討伐,于百姓之命于不顧,此雖為一國之君,吾亦謂之小人也!小人雖小,然其力大無窮。如若今之眾人皆以私心面試,徒牟私利,侮他人之正,是以謂之焚他人并已于無形也!此類人物,終其一生活于痛苦之中,雖有所樂而不可謂之樂也。故必以“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為誡,結其身旁。

  身已潔,還需更其咎?鬃釉疲骸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生而為人,有錯是必然,然錯而不能改之,無必為之愚也,然將錯就錯,終毀其一生者,甚是愚拙!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也皆也之;更也,人皆仰之!彪m歷經磨難,或受盡肌腐之痛,但能磨練心志,脫胎換骨,或更其性而成君子之名,何樂而不為也?

  更其咎,撥開云霧便可見藍天。我曾求解于人:“曷以人活于世為痛而必活之?”眾人皆謂余曰:“生之求為求樂,雖苦,但也樂!”然余不解,吾也曾求于書,書中有言:“是為活,為其本也,而非為外物也!”余亦不解,吾曾想,世間百態,雖是世殊事異,但性相近,可否有人如我這般惘然?然正有也!覺察人生而為累,于萬物浮沉間時起時落,終歸塵土,便益惘,不知生之為何?故每每受挫,不知焉置身心,于周遭之事皆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日積月累,這是埋怨重重,求生無念,但求一死,以解今生之痛,忽一日偶的一句:“不有博異者呼?為之,猶賢乎已!”頓時大徹大悟,命也,揮之即來,霍之即去,生于塵土,末于江海,其生之本于死也!一生一世,往復紅塵,繁華虛榮咸渡但求不枉今世,走得坦然。故而積怨愈深則求生之念愈深也!方得知:人生本無意蘊,索知一切,皆人附也!若欲究察人生之道,必得于知其不可處而為之;若欲求生無所惑,不若孔圣之行,也必得,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修行數年,便可得也,孔子方四十而不惑,更且常人乎,唯有耐心等待,方得始終,唯有搏擊,方能撥開云霧,打開心靈之窗擁抱藍天。

  雖去污,潔身、更咎、撥霧,然不能成仁,俟此四大污、侮、誤、霧皆空,仁可全矣!余深感于懷,抒發其想,然執念之深,不能出也!余生不求能看破紅塵,做個瀟灑之人,但求身臨絕境時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處之安然。不求前程似錦,但求花開花落我都在為夢想而奮斗,不求家財萬貫,但求在臨時之際可無欲無求。

  生而為人,本在為人,為人而活方為人之本性,人生本困乏無味,因為愛人,乃賦予生的意義,愿今之眾人能真認自己的'錯,莫論他人非,并非施惡會生其害,唯因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浮華塵世萬物皆有盡時,若能聞名于世,也是一種重生。

論語讀后感7

  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十分崇尚古人的生活,古人的世界,羨慕那馳騁的沙場;那“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的國子監;那百花齊放的春秋戰國······

  可是說實話,當我看到作業單上的那實實在在的字眼“閱讀《論語》”著實嚇了一跳。那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倒是從小念起,孔老先生的大名卻赫然樹立在頭頂,只敢恭恭敬敬的頂禮膜拜,倒還沒有勇氣捧起那卷“圣經”,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去拜謁高人。

  我尋到的那本圣經看起來并非高高在上,盛氣凌人,但一卷靈秀古樸的冊子,也足夠撐起整個氣場。就在這樣簡單的歡迎儀式后,我的私塾里從此多了一位白發老人,搖頭晃腦,日日不息。

  《論語》的確是中國人的圣經,這倒是實在不需要我加以論證,我便只有整日有時間就捧來誦讀,實不過癮,就找來本子邊讀邊記。這樣下來,十分耽誤進度,時至今日,本人讀論語不過三篇,不過小生認為,讀此書不宜心切,只能慢慢品讀,方可體味出精華,如茶道矣:細細品味,一道道精氣神慢慢升騰······

  一曰孝。我還記得第一次寫隸書作品,老師便教寫六個大字“孝是本德乃根”。由此可見,孝是人之根本,若無孝心,更無孝為,那么一切免談。那么如何做到孝哪?子曰:“今之孝者,是謂養也。至于犬馬,皆能自養,不敬何以別乎?”是呀,巴爾扎克在《高老頭》中說出心聲:“他們的孩子將來還會報復他們的”。孩子們往往在長大后,將自己的心血全部傾注于自己的子女身上,只把余下的一小部分溫情作為物質的`為補償給他們的父母。卻不愿留下絲毫話語,甚至一個簡單的擁抱,直至他們的子女在如此循環下去。中國大孝道難道就要如此傳承下去嗎?

  不。我們不能再讓悲劇重演,孔夫子的話警示我們:“色難”,可這才稱之為孝,“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敝链瞬艦樾。

  二曰敬。敬什么?敬人敬矩敬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食焉!薄熬有t悌,謹而信,泛而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其實在當時,孔子已被世人稱為圣人,他完全有資格“俯瞰眾生”,可他卻仍將自己有限之生命投入無限之學習。說自己 “不如老圃,不如老農。”不因位高而敝人,才是高尚的真正體現,博愛的善存。

  敬矩。在我所讀到的范圍內,也只有為人處世了?鬃咏虒覀儯骸岸嗦勱I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甚行其余,則寡悔······”人們現在常說要規規矩矩做人倒不如入虎穴,得虎子。所以現在才了現在社會的污吏紅樓案發,郭美美事件,諸如此類久盛不衰。這些人整天為錢賣命,半夜做夢都抱著把刀,準備著與推門而入的小偷決斗,其實何必呢?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闭f起來,這的確是真知灼見。人總是發展前進的,思想為什么要停留在過去!

  敬學,可謂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學說了有學者道孔子之最精神體現有三:謙虛,實事求是,樂觀“的確在理,可借鑒之。同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博學而篤信”······這些爛熟于心的名言警句,我們捫心自問,真的做到了嗎?宋代大學士宋濂道:“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志哉!睈垡蛩固闺m說智商160,但他畢生所用也才20%,只要我們發揚孔子精神,估計人類已經發展到銀河系之外了。孔子之道,值得我們深思。

  三曰什么呢?恕小生不才,至今仍在研讀。暫且說書到此。且待我茗茶一杯,鋼筆一支,《論語》一卷,一日日切磋琢磨,待到明年之時,小生繼續為閣下做“讀書報告”。

論語讀后感8

  這個寒假我過得頗有收獲,因為除了和家人一起享受著天倫之樂的日子之外還能有時間讀讀書,看看電視。其中在CCTV10 的百家講壇中收看了于丹教授的《莊子》,自己也買來了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細細品讀。

  一直以為讀《論語》需要有足夠的文學修養和耐性,也覺得自己沒有興趣去讀那樣“過時”的書。然而在學校開展《論語》導讀之后,老師們開始了讀《論語》的熱潮,我也在收看了“百家講壇”的節目后被專家、學者們的淵博學識和娓娓道來的易懂并且有現實意義的道理所感染。于是我也就開始了讀《論語》,并有了一點點的收獲和一點點的心得體會。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它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有著實際的意義。書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讀了《論語》我才知道了它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鬃诱且源藖碛绊懰牡茏印4蠹抑溃鬃拥茏尤,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我們說孔子是圣賢,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大家讀《論語》會發現,這里面經常出現一個詞:君子。我們直到今天還常常將其作為做人的一個標準,說某某人非常君子。作為一個教師同時也是一個班主任,我希望自己能向孔子所說的“君子”靠攏、看齊,同樣用我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我的學生,影響我的學生!

  做一個君子要有幾個層次上的要求。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是君子的第一個標準。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與內心。當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后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孔子也曾和他的學生討論過何為君子。他謙虛地說“不憂”, “不惑”, “不懼”這三點他自己都做不到!叭收卟粦n”,就是說,一個人有了一種仁義的大胸懷,他的內心無比仁厚、寬和,所以可以忽略和多細節不計較,可以不糾纏與小的得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內心安靜、坦然。

  知者不惑,在當今社會,我們的痛苦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這是一個繁榮時代帶給我們的迷惑。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當我們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煩惱也就沒有了,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知者不惑”。

  “勇者不懼”,當你的內心足夠勇敢,足夠開闊,你就有了一種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個真君子做到了內心的仁、知、勇,從而就少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強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學習的終極目的。

  做一個內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為君子的前提。但僅有這個是不夠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僅是一個好人,還要是偉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懷天下,奮發有為?鬃釉浾f過,“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一個人如果整天想的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這個人就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這樣一份擔當,后來就演化成了中國儒家人格中所謂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應該有培養國家所希望的一代新人的職責。就如馮校所說的“有本事,靠的住”的人。我不僅要教授給我的學生專業知識,還要著重注意培養他們的高尚品格,做一個文明人,現代人!

  以上是我讀《論語》后的一點體會,在往后的時間里我更會抽出個人的休息時間再慢慢品讀它,領會、學習里面的精髓,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進而去影響我的學生,使之轉化成為一種內在的性格、品質。

論語讀后感9

  《論語》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所記錄孔子的思想對于教學非常重要。難怪有前賢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作為教師,出于職業的敏感,我對學習方面的內容尤其感興趣,讀后更是感觸頗多。

  孔子以他的親身經歷用簡潔的語言闡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庇帧俺劦,夕死可矣!彪S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不斷創新,思想越來越成熟。又如他自己所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直到晚年,還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彼⿲W多能,仍堅持終身學習,不愧為其弟子之師表。他的弟子評價他“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笨梢娝墙K生學習的楷模,這就是我們要向孔子汲取的精華之一。

  俗話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笨墒俏覀兊拇蠖鄬W生仍然有這樣的通病,缺乏大膽地創新?鬃映珜А爱斎什蛔層趲煛!薄皩W,思,行!薄皩W無長師!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笨梢娝侨绱舜蠖龋南M谒膶W生向他的挑戰,超越他。有一次子夏與孔子討論對《詩》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幾句的理解,孔子說了“繪事后素”,而子夏則說出了自己的'感悟“禮后乎”,孔子認為子夏的見解有獨到之處,對自己也有很大的啟發,便贊揚道:“起予者商也!贝擞涊d說明,孔子總是與學生一起相互切磋,讓他們自由地發表各自的不同見解。這種以討論為主的教學形式體現了師生平等的教學民主精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和積極主動的創造精神。而且,孔子還善于營造平等、融洽、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他淡化師生年齡差異,老師與學生平起平坐,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并且能激發學生的發言興趣,營造平和寬松的討論氛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他絲毫沒有老師的架子,而是坐在學生中間,與他們共同探討問題。“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努力打消學生的心理顧慮,消除學生在老師面前的拘謹,積極鼓勵他們能夠暢所欲言。然后首先說:“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币痪湓捑图て鹆藢W生發言的積極性,從而創設了談話情境。子路“率爾而對”,“夫子哂之”,曾皙后來問起,孔子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子路說話一點都不謙虛,孔子雖然不滿意,但是沒有立即批評他,只是是微微一“哂”,既不讓子路難堪,又小小地挫了一下他的銳氣,可謂處理得恰到好處。而如今我們正在苦苦追求創設的平等、融洽、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居然早已被兩千年前的孔子超前實現,真不愧為一代圣人。

  孔子對學生的教誨不是盲目性的,灌輸式的。而是堅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據學生不同的思想、個性、特長進行有針對性的不同的教育,做到因勢利導,避免一刀切。正因為孔子實施了“以人為本”的因材施教,他的三千弟子中才會出現“七十二賢人”,真可謂是人才輩出,怎不叫兩千多年后的我們汗顏?孔子首先提出:“有教無類”的方針,說出了“有教無類”的至理名言。孔子私學的規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三千弟子來自齊、魯、宋、衛、秦、晉、吳、楚等諸侯國,地區廣泛,學生出身五花八門,成份各異。

  《論語》第一章《學而》第一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闭驹诂F代教育者的角度,讀著論語,參照自己,認真反思,孔子留給我們的智慧遠遠不止這些,他的許多教育理論和方法,仍然是當今廣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此時,工作累,家務忙,活動多,怎一個累字了得?這些借口都顯得如此蒼白。靜靜地讀《論語》箴言,品人生真諦,不斷反省自己,細細地欣賞教育之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去采摘教育之樹結出的豐碩之果。

論語讀后感10

  五千年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而悠悠文明長河中,璀璨至今的依然是那顆“星”——儒家的《論語》。它代代相傳、歷久彌新、永垂不朽,它就是一部經典,我的成長因它而精彩!

  說起《論語》,那可是家喻戶曉的一部經典作品,不僅在我國廣為人知,更是舉世聞名。它是儒家的核心著作,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記錄。古人曾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倍遥覈纳鐣髁x核心價值觀大多也體現出了《論語》中的禮教思想。由此可觀,《論語》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子孫。

  因此,這更加深了我想去閱讀它的欲望。于是,我漫步到《論語》的世界里,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熏陶自己的心靈。讀后,其中的很多句語錄都深入我心,影響我至今。

  小學的時候,我并不是很注重學習。雖然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老師的問答互動,會動腦思考,可是卻很少做筆記,課本十分的嶄新,里邊除了印刷文字就如同豆腐一般白花花的。結果,好記憶不如爛筆頭,我也得到了我的“報應”,那就是復習時總是無法回憶起老師上課所講的知識點,于是成績總是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仿佛一株枯苗不見長勢。到了初中后,由于學業競爭的激烈,我終于明白了成績的重要性。于是我上課就一直埋頭做筆記,不肯放過一毫秒,就好像頭頂千斤重,抬個頭都不舍得?墒浅煽儏s還是不怎么理想,而且雖然做過筆記,但都好像是走個形式化,滿足自己的視覺需求,卻從未自己動過腦筋自己思考。這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警示了我。它告訴我只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只思考卻不學就會陷于困境之中。這清楚地反映出我當時的狀況,讓我明白了要把學與思結合在一起,兩者缺一不可,這樣的話,即使是事半也會功倍的。對啊!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馬上調整了自己的學習方式:當老師講解例題、重點時,我就應該放下筆抬起頭仔細聽講、認真思考;當老師停下讓我做筆記時,我再拿起筆書寫。果然,經過了幾個月的調整,我的成績逐漸有了起色,直到至今也受益匪淺,在年級里名列前茅!

  這時,雖然我的成績有了較大的起色,但是在人際交往方面卻又出現了問題。

  我和一個相處得不錯的朋友鬧起了矛盾,彼此之間相互指責,把事情鬧得沸沸揚揚的。后來,因為不想再爭執下去,我主動向她提出了道歉,可心中卻還是憤憤不平,不能釋懷。也許她也是如此,于是我們之間又進行了不約而同的“冷戰”。但是,她的家長一直在調整她逃避的心理,希望她能放下往事與我重歸于好,她也明白了,也想要重拾我們之間的友誼,便趁著學習之余主動來找我互動。時間一長,我的心竟有些被觸動了,就要被她堅持不懈地關懷所感化,卻又礙于自己的.面子,無法釋懷往事。這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如雪中送炭,幫助我去解決這塊心結。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愉快嗎?是呀,她如此大度地選擇忘記我們之間的不悅,不管自己是否能成功,努力地想重建我們之間友誼的橋梁,態度非常的誠懇,若我還計較這件事、避之門外,不就顯得我是個小肚雞腸、心胸狹隘的小人嗎?于是,我慢慢地主動與她多起了互動,并且在學習上互幫互助,有說有笑,呈現出一派和諧的景象。我的心結也慢慢解開,踱步時如踩在云朵上輕松。

  《論語》不愧是大名鼎鼎的我國的藝術瑰寶,其中的語錄幫助我改正了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與為人處世的方法。讓我明白了待人要友善,共創和諧的社會環境;并且要掌握好學習的方法,為國家大大小小的建設積極做準備,使自己的文化底蘊豐富強大、了解更多的知識,這樣才能承擔起自己在國家中應盡的一份責任,成為國家棟梁,能夠強國盛國。這正是我身為一名中國學生說“愛國”的強烈體現。

  在《論語》這部經典的熏陶下,我正在茁壯成長,我要帶著我的中國夢、滿懷著希望地去成長,爭取做一個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墩撜Z》,我的成長因你而精彩!

論語讀后感11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有關政治、社會、教育、交友、處事的說法的書。根據其重要性可分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自己的話,第二等是孔子跟第一流學生的對話?鬃拥膶W生大概可以分為四科,一般稱為“四科十哲”,這四個科目里面有十位哲學家!罢堋笔侵腹糯袑W問的讀書人。具體分類為:德行科: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宰我、子貢;政事科:冉有、子路;文學科:子游、子夏。第一流學生包括德行科和言語科。第二流學生從政事以下,第三等就是孔子跟第二流以下的學生對話。第四等是學生自己發表的言論。孔子有著溫和的理性主義、深刻的道德情懷、樂觀的人生理想三個思想特色。

  論語全書共分“學習與人生成長”、“對生活的'啟示”、“人性到底是什么”、“如何建設和諧的家庭與社會”、“提升心靈,超越自我”五輯,傅先生更是用其獨特的西方思維方式來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清晰理路與獨到詮釋,不僅使人更易深入體會孔子的思想,導入現代社會的生活情境中,從學習、交友、為人、中庸、風度、生死等方面闡述人生。

  作為一名小學老師,讀到開篇的第一句便深有感觸:“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是古代對老師、長者的一種尊稱,讓做我老師的我備感榮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個“學”到底是學什么呢?一般人認為是學習古代的“五經”、“六藝”,但是學“五經”、“六藝”就好像現在的學生在學校上課一樣,你看見有幾個學生真正高興的?所以根據孔子整個思想來說,我認為是學做人處事的道理。在古代,“詩”代表文學——《詩經》;“書”代表歷史——《尚書》;“禮”代表社會科學——《禮記》(有很多詳細的生活規范);“樂”代表藝術——《樂經》;“易”代表哲學——《易經》。古代的人文學科以及生活的基本規范就在這“五經”里面!拔褰洝钡摹敖洝奔从篮愕牡览恚瑢W習五經就是學習永恒的道理,也就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這句話也無不凸顯做人處事的道理,尤其是“時”——適當的時機。孔子曾用水來比喻人的生命智慧,“智者樂水”,以水為樂,水就是能夠順著地形的各種狀況而調整,碰到山它就繞彎了,碰到低的地方就把它填滿,所以水代表智慧,能夠適應各種情況。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悅”跟“樂”有什么差別呢?其實差別不是很大,“悅”是內在的一種高興,“樂”是外在顯示出來的笑哈哈、笑瞇瞇的快樂。 “東海有圣人,西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這是跟朱熹同一個時代的宋朝哲學家陸象山說的,所謂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都有圣人,心是一樣的,掌握的理也是一樣的,都是相通的。這應該是闡述了孔子對待交友的一種方式:志同道合絕不是黨同伐異,而是沒有任何特定的目的,只是純粹追求人生的理想。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說明什么呢?說明一個人已經學問有成,在社會上有很大的聲望,但是照樣不能為人所理解。誰不理解?當然是有權力的人。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為什么不生氣呢?因為求人不如求己,時機還不成熟,再有學問也不能代表這個時代都要照你的方式來做。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充斥的各種爾虞我詐,相互利用,各種不理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生氣保持君子風度呢?

  《論語》的開篇就告訴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先是自己努力學習,其次朋友互相呼應,然后在學習有成而未受重視時,可以坦然自處。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翻閱了《論語300講》,但是覺得如果“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是真的,那么“半篇論語可以護一生”也是有效的命題。關鍵在于:如何確實把握其中的道理?

論語讀后感12

  論語,千百年前的經典。流傳至今,有多少人曾經因論語而恍然頓悟。歷經歲月淘洗,它匯聚了人類最重要的精神創造和知識。每一句話都含著無窮韻味,等待我們去發現。

  學而篇有這樣一句話: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這句話在書上的譯文是“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話就能兌現”。用比較專業的方面來理解“義”,“義”便是一種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可“禮”又是什么?這樣疑問是延伸出了更多的問題。我更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所謂儒家口中的“義”。

  我認為,這句話中的“義”是自己的能力范圍,是自己承擔的事。摘星攬月,時光倒流,有那么多事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有那么多事情是我們只能幻想的。太過不現實的諾言最后也只能是化成虛無的泡沫。不管那個當年許下諾言的舊人是為這個諾言多么努力過或者是只當做一場一笑而過的游戲都只能無力地看著現實把曾經的海誓山盟慢慢吞噬。現實不是童話,諾言更不是一場游戲,“義”是我們能做到的,是在能力范圍之內的,許下這樣的約言才能做到“言可復也”吧!在綠野仙蹤里,多蘿西向奧茨大王請求送她回家,奧茨大王同意了,但最后卻發現,奧茨大王僅是一個普通的魔術師,根本沒有能力送她回家。這不就是能力之外的事嗎?奧茨大王最后的下場是原形畢露,沒有人再相信他。沒有做到“信近于義”的奧茨大王最后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誠信的根本是信近于義,誠信是一種美德,“信近于義”更是如此。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態度容貌莊矜合于禮,就不遭受侮辱。

  恭維和恭敬,僅有一字之差,相差卻是甚遠。一個是古老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另一個卻是世俗中的不良行為。對待別人恭恭敬敬,別人也會如此待。反之,費盡心機去恭維別人,換來的只會是別人的鄙視與唾棄。恭敬對待別人是一種情操,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的體現。恭維卻是極不自然的,處心積慮的'。

  因不知其親,亦不可宗也。依靠關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隨隨便便相信別人,自然是不可取的,自己熟悉的人,已經熟悉他的品質,依靠起來便踏實了。世說新語里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魏朝的時候,一個叫許允的吏部郎,管人事的,他用人多喜歡用自己鄉里的人。有人就為此向皇6f56帝告狀,說他任人唯親。于是魏明帝把他抓了起來。他怎么辦呢?他對魏明帝說,我所推薦的人,都是自己素日熟知的人,皇帝可以考核一下他們是否稱職,如果不稱職,自己甘愿領罪;实垡豢己,這些人個個官聲都非常好,十分稱職,于是把許允釋放了。

  同樣故事還有一個:晉朝的時候,朝廷積貧積弱,謝安想組建一支新式軍隊捍衛國家,在選將上一直頗費躊躇,因為他知道最合適的人選只有他的侄兒謝玄,最后他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用了他。淝水之戰中,謝安又擅自做主,任命弟弟謝石擔任前線大都督,侄兒謝玄任前鋒,兒子謝琰任前鋒中前鋒,后來以少勝多的大勝利充分證明,這一任命是完全正確的。

  這兩個故事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在某些時候,舉薦自己熟知的人反而更能發揮出人才的優勢。

  “信近于義”、“恭近于禮”、“因不失其親”這三句話,第一個講的是對言語的要求,第二個講的是對行動的要求,第三個講的是內心的依靠。它們同樣是做一個君子應該注意的三個方面。

  亂世春秋,因為有了偉大的孔子,這段歲月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熠熠生輝?鬃用鎸σ粋個王朝的興盛衰敗,發出種種睿智的感嘆。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僅是如此一句簡單又復雜的話語,就可以讓我們后人無限感慨,無限領悟。不得不說,孔子,真君子也。

論語讀后感13

  子說:“冉雍這個人哪,可以但任握有一方統治大權的行政職務。”冉雍便向孔子問詢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子桑伯子這個人也不錯,可惜不依禮樂。”冉雍說:“如果內心充滿著‘敬’而言行又表現為‘簡’,這樣的人來掌握一方統治大權,不也是可以的嗎?如果內心便充斥著‘簡’而言行也表現為‘簡’,這樣不是太過于‘簡’了嗎?”孔子說:“冉雍說的沒錯!

  當孔子評價冉雍時,并沒有具體指明,使冉雍可以“南面”的品格到底是什么。但通過冉雍與子桑伯子的比較,我們便可以明確這一點了。但這個比較并不是孔子直接了當地說明的,而是通過冉雍的提問引出了孔子對子桑伯子的評價:“可”但卻“簡”。問題是,這一評價仍然十分模糊,于是冉雍對“簡”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和分析,而且得到了孔子的認可。

  冉雍在分析中使用了兩兩相對的四個概念:居、行,敬、簡。我們可以看到,冉雍顯然是“居敬而行簡”,而子桑伯子則是“居簡而行簡”,則“居敬而行簡”正是冉雍得到孔子“可使南面”的評價的關鍵所在。那么,“居敬而行簡”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孔子曾明確地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ā丁凑撜Z·八佾〉讀得》14)又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見本章后)相對于夏、商二代來說,孔子很明確地選擇了周的禮樂文化。在他看來,夏、商二代缺少“禮”對人的修飾(“禮”是周公旦制禮作樂的結果),因而人顯得“野”,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缺少文化,是野蠻人。當然,孔子也不同意在以“禮”飾身時太過于強調“禮”,那樣的人顯得虛偽,后世理學時期所出現的“假道學先生”便屬于這一類型?鬃铀蟮氖恰拔馁|彬彬”,以“禮”合理地修飾自己的.言行,既不能太矯情,也不能不對自己的言行進行修飾。

  《禮記》開篇說“毋不敬”(《禮記·曲禮》),而其中所記載的各種對人的言行的規范,其最終的目的也在于使人做到“敬”,“敬”在“禮”中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由此來看,“居簡而行簡”顯然缺乏對“敬”的堅持。那么孔子為什么又會認可“居敬而行簡”這種對“敬”的解釋呢?

  首先,孔子已經說過要“文質彬彬”,“居敬而行敬”顯然太矯情,屬于“文勝質”的一面,“居敬而行簡”則做得比較好,既有內心的“敬”,又不張揚。

  其次,孔子說“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要求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則所謂“居敬”正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而“行簡”則是對他人的寬容態度。《大學》說:“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边@也是對自己嚴格要求的表現,同時還說明了只有經過嚴格地修身,才有可能達到“喻諸人”的目的,從而實現治理國家的最終理想,這與孔子因為冉雍“居敬而行簡”而認為他“可使南面”同出一轍。

  “居敬”,不但是修身的目的,也是修身的方法,但即使我們做到了這一點,也不代表我們可以因此而炫耀于人(事實上,如果我們炫耀于人,那代表我們根本就沒有真正做到“居敬”)。“炫耀于人”實際上是內心的“敬”表現到人的言行時的一種錯誤態度:從大的方面講,我們不能因為我們自己做到了嚴格的要求而要求別人也能夠做到;從小的方面來講,我們也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時刻都不忘記在別人面前故意表現一番。

  “居敬”只是對自己的一種要求,對自己的一種態度。能夠做到“居敬”的人,對內而言,能夠謹守自己的真人狀態,而不讓自己在孤獨的世界里顧影自憐,對外而言,又能夠抵制各種各樣的誘惑(包括贊譽和挫折),而不讓自己在喧囂的世界里迷失了方向。

論語讀后感14

  最初接觸論語是中學的《論語十則》,當時只是死記硬背,了解一下字面意思。想象著古代學者搖頭晃腦讀書樣子,很是有趣。借著這次全校的機關培訓,今天再讀來與以前相比卻是另一番思考。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一萬多字的作品,把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剛讀起來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都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簡短的語句體現出了儒家思想的精華;簡短的語句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簡短的語句談論了教育教學、人生滄桑百態、君子、孝道等對后世影響巨大。

  作為教師,首先關注的是孔子教育教學的觀點?鬃邮俏粋ゴ蟮慕逃,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值得我們借鑒。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說對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他認為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才能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來教導學生。當代學生的性格獨立,差異很大,我們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上,孔子提倡教學相長!墩撜Z》中記載著孔子及其眾弟子的對話,其中率直的子路常向孔子提出批評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而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他從未對孔子提出疑問,孔子曾不滿意地說過顏回不是對他有幫助的人。孔子還敢于承認比他小很多的弟子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的啟發,表明孔子向自己的學生學習的'勇氣可嘉,精神可佩。而現實生活中,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實之不易。

  在學習方面,《論語》對我們啟發也很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孔子五十多年的教學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大思想家。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笨梢娝木辰缰;畹嚼蠈W到老也就是如此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話。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虛心向別人學習,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我們要取長補短,廣結良師益友。

  孔子講究孝道,孝自古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的人們卻在褪色,經常會看到明明子女很多的老人卻無人盡孝。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鬃铀岢男⑹且獜膬刃纳钐幷嬲匦⒕锤改。在“;丶铱纯础币鸭{入法律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多關心父母,多了解父母的需求,多對父母盡孝。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100多次談到君子,他強調的是一種人格的自我修養。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衣食起居,而是心懷天下,而且能經常反思自己。作為君子應該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作為君子應該先去做然后再說要有言行的標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當今有些人每當有牽扯到個人利益時,經;ハ嗄,甚至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那就稱不上孔子口中的君子。

  為什么當今全世界那么多的孔子學院,可見孔子思想對當今世界的影響。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大師語中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讓我們從自身做起,不去苛求外界,努力完善自己,包容別人,為成為一個坦坦蕩蕩的真君子而努力奮斗。

論語讀后感15

  一提起《論語》,首先讓人想到的是“之乎者也”的儒家思想,我從沒想過要和它親密接觸。但自從聽了幾次于丹教授的講座以后,我卻改變了看法。是于丹教授那激情飛揚的講解和她對《論語》全新的解讀,讓我對《論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也走進了《論語》。

  起初,我是借著注釋閱讀的,但還是覺得是懂非懂,而且怎么也記不住,于是,這本書就被我放到了書架上,從此它被塵封了。時隔不久,我校開展了“經典閱讀”工程,于是,我重新捧起了它,我還準備和學生一起背誦《論語》。有人懷疑:這是不是太深奧了?讓學生不解其義地死記硬背,有意義嗎?我說“試試吧!古人從小不都是從背誦《大學》、《中庸》開始的嗎?”于是,我們就進行了嘗試,沒想到效果還不錯,學生背得很輕松。每周要求學生背誦的三句經典語句,每天只需帶領他們讀上三五遍,一周下來,就能倒背如流了。收益最大的當然還是我,跟著學生一起學,一起背,我覺得輕而易舉,而且對《論語》的理解也深入了一些。我從中還學會了許多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原本以為離我們很遙遠的大道理,卻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我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明白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要有謙虛的態度和務實的作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弊屛抑懒藦土暸f知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又使我懂得了學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眲t向我們解釋了何為“好學”。原來這些高深莫測、枯燥無味的語句卻是那么的貼近我們的生活,它直接影響著我的工作和學習。我覺得讀《論語》,就像喝咖啡一樣,起初感到很苦澀,但只要堅持,就會覺得越品越香,越品越有味。

  我很欣賞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待人”的思想,從這本處處體現“以仁為本”的書中,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弊屛叶昧宋覀兘處煘槿藥煴淼闹匾,使我真正理解了“身正為范”的道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备嬖V我們誠信在一千多年前就被人們重視,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它仍被人們所信奉;“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則讓我們做“語言的矮子,行動的巨人”;古往今來,君子與小人總是并存的,那么,君子與小人有什么區別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讀完這幾句話,相信你心中就不會有什么疑問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闭f得更好,它適用于任何時候。從大處說,一個國家如此;從小處說,一個人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居安思危的意識,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這些短小精辟的.古文,向我們闡述了許多有意義的人生哲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間過得真快,一晃一年過去了,我的學生也積累了不少《論語》短句,我原本以為他們只是小和尚念經,并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沒想到這學期剛開始,就有一個學生給了我莫大的驚喜。那是我在上《一株紫丁香》一課時,當我講到“夜深了,老師還在伏案工作,她正在為明天上課做準備”的時候,突然從教室的角落里,傳來了一聲拖腔拖調帶有稚氣的聲音“傳不習乎?”我在驚訝之余,更多的是喜悅。我為我當初的選擇而高興,我為我的學生而驕傲。這個學生居然能學以致用,盡管只是一小句,盡管只有一個學生,但是當時我覺得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聲音。這個聲音給了我動力、給了我信心,我會和學生在閱讀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而且我們會將之看作是一件快樂的事,因為我們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作文03-19

《論語》的讀后感03-12

論語的讀后感04-16

《論語》讀后感06-16

論語讀后感06-23

《論語》讀后感02-27

[經典]論語讀后感08-19

《論語》讀后感[經典]09-17

論語讀后感12-11

論語的讀后感04-1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精品在线永久 | 伊人久久五月天综合网 | 久久国产午夜视频影院 | 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 日本激情视频A∨一区 | 男人先锋影音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