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迅傳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先生是位愛國人士,他年輕時有志于當一名醫生,但他看到在日本留學的中國同胞看到同族人被砍頭時麻木的表情時,他放棄從醫,走上了寫作的道路,他以文學的形式改變他們的精神。
初中時,學過他的《閏土》,小說則與雜文有著很大的不同,故事情節看的明白,卻是非常悲哀的,封建社會的身份地位,禮儀文化,使一代代人有童年的天真活潑,變成中年的疏遠陌生。友情逐漸被扼殺,是很殘酷的。
魯迅的雜文集里處處可以看到他批判統治者的封閉守舊,禁錮人民的思想。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把國家比作密不透風的鐵籠,人民則是快要悶死卻渾然不知的愚民,自己則是叫愚民起來的人。魯迅不是首個要改革的人,但他卻堅持與--言論作堅持不懈的斗爭。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處于封建社會走向末期,外國列強紛紛侵入中國。而中國政府卻無動于衷,只是一味地接受不平等條約,卻還不打開國門。
魯迅先生的雜文,是他真實生活的寫照,記載著他對當時的社會動態的批判,自己生活的成長與對社會看法的轉變,與朋友的談天等等。正是這種真情實感,才使這么看過魯迅文章的人民醒悟過來,,為新革命砌好了幾塊墊腳磚。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也反映出魯迅先生堅強的個性,執著喚起人民清醒的覺悟。魯迅先生的這種品質也體現在字里行間,否則他早就承受不了寂寞與悲哀了。
現在讀讀他的雜文,也不盡能讀出它的全部韻味,有時可能還不太理解他的隱喻意與批判點,所謂一個時代培養一輩人。挖掘魯迅文章的深層含義還得多多閱讀幾遍。
【魯迅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02-11
魯迅讀后感03-06
《魯迅》讀后感04-22
魯迅《吶喊》讀后感07-05
魯迅吶喊讀后感01-19
魯迅故鄉的讀后感02-05
魯迅《風箏》讀后感02-04
魯迅《故鄉》讀后感12-30
魯迅作品的讀后感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