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論語讀后感1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在這眾多的千古名句中,我最欣賞的一句是:“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意思是告訴人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話要講究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當這樣做時還有余力時,才可以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它以“孝悌”為根本,“謹”“信”“愛”為行為規范,以“仁”為核心,以“仁”為奮斗目標。學習應是廣義的,不僅僅限于學習書本知識,首先是學做人,其次才是“學文”。由此可見,孔子認為在學習知識之前應先盡孝道,這也正好證明了“孝”在孔子心中地位之高了。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是無法報答盡得。“百善孝為先”。可當今社會卻有太多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孝,忘記了應該盡孝。
孝可謂做人之根本原則,蕓蕓眾生,皆可以此為做人之根本原則。此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做人之思想之根本,然而今天的很多人已經失掉了此思想,更多崇拜的是一種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拜權主義。如果在罪犯犯罪前想一想自己的父母會怎樣,就不會繼續去犯罪了。如果每個人都為了父母做好考慮,世界上便會多一絲光明,少一絲邪惡。
然而,孝在中國根深蒂固,只要我們重新挖掘,一定會還原其最亮麗的風采。
論語讀后感2
《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再編傳而成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孔子言行的書。讀過這本書可以看出,書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習和做人等很多方面的問題,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還是偉大的教育家。因此他在書中也總結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張因材施教和啟發誘導,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強調在學習上的主動。這一點與現在的教學方式很相似,都重視學生的思想,并且啟發學生。
《論語》雖然是一部關于教育的一部書,但它的語言也很有特色。這本書的語言簡潔,篇幅短小精悍還特別注意用語言來表現人物的個性,使人物形象十分鮮明。《論語》還善于用修辭手法來記載孔子的言行,以此宣傳孔子的思想和主張。這比單純的說教更生動形象,易于被人們所理解并接受。
作為青少年,讀了這本書,對我的學習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多啟發。它的教育思想和做人做事的主張也都很符合當代的社會生活。《論語》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思想史、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閱讀和學習。
論語讀后感3
《論語》是人生之道,必讀之本。
學,是孔子教書的首要。每一個人不論他是職位高低貴賤,只要他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如今成為一種擺設。如果我們覺得像別人請教問題就低人一等,那我們這樣的學習態度永遠也學不好。真正的學習是用自己的主動,不卑不亢的態度去請教,來達到學習的態目的。
學會了學習,學到了知識,接下來就是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所學的知識落到實處,正處。不要讓知識去支配我們,不要做一個被動者,同時也要學會改變,讓學習的知識,智慧,品德融為一體!
我們還要善于反省自己,該說的話該做的事,說了沒有做了沒有;不該說的,不該做的是不是也去說了也去做了!我們要以一個正確的態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覺得這點對我影響很大!
孔子還有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分享。雨果也說過,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種思想。新東方總裁俞洪敏的成就就得益于他的.眾多朋友的支持,而這些朋友的支持就來自俞洪敏在大學時期的樂于分享,所以他需要的時候他的朋友就從世界各處紛至沓來,成就了新東方,成就了俞洪敏。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淺的閱讀可能都不能體會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論語》告訴我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智慧、有誠信的人,一個守恒的、內心忠誠的人,這樣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于人世間!
論語讀后感4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論語讀后感5
第一部分是《論語》與“對話錄”。《論語》書名之意說法不一,它主要記載的是孔門師徒言語形式的對話錄。論,是論纂之意;語,則為語言。今人趙紀彬考證諸說,認為“論”字有整理、撰次之義,“語”是二人相等而說,有論難、答述之義,因此,論語就是整理、撰次的對話,《論語》一書就是對話錄。
中、西方世界的文化源頭都出現了相同的對話體。一方面是這個媒介形塑的結果,紙質媒介的缺乏使口語交流成為主要的載體;另一方面是古典時代的人與人渴望溝通交流的需要使然,它并沒有把人視為客化的一種認知對象,而是強調主體之間相互商量來涵詠人生。縱觀《論語》,因為對話的主題涉及到孔子與弟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等人,可以說《論語》是孔門的集體之作。
第二部分是孔子的歷史形象。分為三大類。第一是“中國最可愛的人”。孔子及其代表的'文化內涵豐富而深邃,當深切的體認到孔子思想的原創魅力與孔子其人的人性的偉大之時,絕對的崇拜、無條件的皈依,視孔子為文化偶像,情不自禁的加入了數目龐大的追星的大軍。孔子被視為至圣先師,因此,孔子就成為中國最可愛的人。第二是“中國最可塑的人”。第三是“中國最可憐的人”。
這次的聽課,讓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孔子,進一步走進了《論語》這本書。
論語讀后感6
我讀了孔子的《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名言后,有了新的感受。我認為,它的意思是:任何人都要向別人學習,而且要不斷地向別人學習。
許多人能成為我的老師,因為他們的專業各有所長,懂得的道理也比我多。韓愈《師說》中說過:“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有的人語文比我強,我便應向他學習語文。有的人體育比我棒,我便向他學習體育。即使是年齡比我小的人,也有值得我學習的長處。比如說我的表弟,雖然數學比不上我,但他的圍棋經過了兩年的專業訓練后,下得很好,小小年紀已是“三級”小棋手!這個寒假,我便老老實實地呆在家里,虛心向他學習圍棋。他之所以圍棋下得好,是因為他對圍棋下的苦功多,也應了那句“術業有專攻”。
而我們要向年長的學習是因為,年長的人經過了許多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歷經了歲月的洗禮,懂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道理,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前段時間我做奧數做煩了,甚至不想再做了。但當我看到一篇文章,講述了張廣厚小學時候數學很差,連中學都差點進不了,但他沒有看氣餒,專攻數學,竟成為世界聞名的大數學家。他的恒心、毅力不正是值得我學的嗎?我便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將奧數學好。
“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一定要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虛心學習知識;虛心學習做人的道理。
論語讀后感7
《論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經典,過去被稱為“中國人的 ‘圣經’”,是人人必讀的書。有幸的是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我接觸了《論語》,慢慢地了解了《論語》,最后《論語》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師,我從《論語》中學到了怎樣做人,怎樣處事。
《論語》的思想核心是講做人的`道理,教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待人處事,如何修養自己,使我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能擔當大事、有益于社會的人。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是在儒學、孔子思想的影響下發展過來的。我們常用的許多成語、家喻戶曉的禮俗和普遍遵循的道德價值標準,都與傳統文化和儒學分不開。
一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是在青少年時期形成的。我們在學校里學了許多的知識,但是做人的道理學得少之又少,《論語》就像是甘霖一樣滋潤著我的思想這棵幼苗,讓那棵幼苗茁壯成長起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雖然是從領導者的角度來說的,但是我讀出了為人的品行要端正,做事要堂堂正正,這樣才能服人;“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辨證地告訴我一些基本的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貪圖小利;“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告訴我怎樣與人相處,怎樣交朋友……
《論語》用最簡潔而又最深刻地語言讓我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凈化。讀了《論語》我懂得了要尊敬長輩,誠信,友愛,節儉等道理。非常感謝有這部優秀的國學經典伴我健康成長。
論語讀后感8
“一則小故事蘊含著一個大道理,一段小經歷濃縮著生命的真諦。”請您和我一起走進《論語》,它會讓我們感受到心靈的陽光。
《論語》分為十一個部分,有《論語 學而》、《論語 為政》、《論語 里仁》、《論語 庸也》、《論語 述而》、《論語 秦伯》……
一天,我剛看完手中的《論語》,下樓玩耍時,看見一名男子扯著一位老奶奶的衣領,惡狠狠地說:“我少給了你的錢又怎么了,你能把我怎么樣?”眼看千鈞一發的`時刻就要來到,我怎能不“拔刀相助”?想到這里,說時遲那時快,我三步并作兩步,一個箭步沖上前去,先給了他一個下馬威,然后振振有詞地學著《論語 為政》里面地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你連泛愛眾而親仁都沒有做到,你還有什么希望可談呢?”那名男子聽了我的話,臉一下子紅了,他對我說:“小弟弟,你說的很有道理,我應該向你學習。”周圍圍觀的人都對我豎起了大拇指。就這樣,一場“可怕的戰爭”結束了,我也一不小心“出了名”。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突然覺得自己在平時做的還不夠好,不過我也不會放棄,我們現在主要是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做一名好學生。
論語讀后感9
《論語》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講學和門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語錄,其中所體現的先賢圣人的`思想,貼近普通人的現實生活,點明了人生的真諦。千年時光并沒有改變人生的本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生命的絢爛最終將歸于平淡,充實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說學了能按時溫習,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得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你十五歲有志于學習,三十歲自立,四十歲遇事不疑惑,五十歲懂得天命,六十歲聽到什么都能理解,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應有的規矩。人的一生不要虛度,要立志做大事。
從《論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的人生道理:待人要真誠,不要花言巧語;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這是一種美德;學習要老老實實,不要不懂裝懂等等的人生大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一本好書,它可以幫你悟到人生中的許多大道理。
論語讀后感10
《論語》一書是由孔子弟子及再編傳而成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偉大思想家孔子言行的書。讀過這本書可以看出,書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習與做人等很多方面的問題,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還是偉大的教育家。因此他在書中也總結了他的教育思想,主張因材施教與啟發誘導,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強調在學習上的主動。這一點與現在的教學方式很相似,都重視學生的'思想,并且啟發學生。
《論語》雖然是一部關于教育的一部書,但它的語言也很有特色。這本書的語言簡潔,篇幅短小精悍還特別注意用語言來表現人物的個性,使人物形象十分鮮明。《論語》還善于用修辭手法來記載孔子的言行,以此宣傳孔子的思想與主張。這比單純的說教更生動形象,易于被人們所理解并接受。
作為青少年,讀了這本書,對我的學習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多啟發。它的教育思想與做人做事的主張也都很符合當代的社會生活。《論語》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思想史、文學史上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閱讀和學習。
論語讀后感11
有這樣一本書,它富含著道理,隱藏著睿智,它的道理也許不必須被我們所理解。但它在我們看來,卻是一本凝結著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它記載著一位古人的`思想,體現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曾經有這樣一個人,他開創儒家學派,他編篡《春秋》,他修訂五經,他創辦私學,他打破貴族教育,他有著此刻人們不及的聰慧,以及當時人們所不及的思想。他在現在,已經是國際知名的人物,他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名為孔子,它叫《論語》。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中的《為政》篇。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蠢,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論語讀后感12
古人的智慧,就像漫漫長夜中的一盞明燈,像洶涌大海上矗立的一座燈塔,像茫茫雪野上鉆出的一株小草,帶給我們希望。在我心目中,就有這樣一部凝結了古人智慧的`書——《論語》。
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書中記載了圣人孔子和他學生的對話,涉及學習、為人、處世、治國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其中,有兩段使我受益匪淺,讓我來告訴你吧!
第一段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的語言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我們學習了新知識后,一定要時常溫習,使它真正成為我們的本領。
第二段是“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作為孔子的學生,曾子告訴我們,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盡心竭力幫助過別人?是否誠信可靠地同朋友交往?是否及時復習了老師傳授的知識?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如果堅持每天做到這“三省”,我們就一定會越來越棒!
讓我們一起走進中華經典讀物,在不斷的閱讀中細細品味先人的智慧吧!
論語讀后感13
老師讓我們學習《論語》,在所有論語里,有一則是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觸的一側論語,那便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這則論語是說:經過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一個落葉的。它告訴了我們:只有經過艱苦的環境的磨煉,才能更加體現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幫母親拾柴火,伙伴們陪著我一起去。可那些樹枝卻是長滿了尖刺,朋友們時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難遭厄運,被扎出一道道傷口。漸漸地,伙伴們放棄了,便勸我陪他們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滿頭大汗的母親,咬了咬牙,一口回絕朋友,又埋頭干了起來。
下午回到家里,媽媽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夸獎了我。那時的我,手上的疼痛依舊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悅。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經歷過逆境。逆境中的掙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難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們才能進步,才能磨煉自己。
古人有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這個社會里,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別人就會超越你,適者生存這個道理,人人皆知,我們應該學會磨煉自己,不管條件怎樣惡劣,環境怎樣艱苦,我們都應堅持下來,做一棵不懼“歲寒”的“松柏”。
風浪越大,九越戳越勇,任憑他的摧殘擊打,我們都要逆風飛翔。
論語讀后感14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每個人都能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虛,有人讀出了“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讀出了“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的深思明辨。讀《論語》,仿佛看到了一個長者坐在一群年輕人的中間,同他們暢談人生感悟。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論語》中直接了當的闡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孔子在對這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的品質有著自己的見解——他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提出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義小人于利,他從人的追求以及對待事物的不同態度來區分君子和小人。“小人懷惠”和“小人比而不周”并不是說喜歡和擅長與人交際就是小人,而是說在做任何事都要把道德和法度放在第一位,不能只關乎財富和利益。這也論證了當下的中國將法治放在第一位,嚴厲打擊擾亂社會治安的一切事物,體現了《論語》對當代中國發展的巨大影響。
論語讀后感15
《論語》是我國經典讀物,涵蘊了我國的文化經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用精短的語言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交往、怎樣孝敬父母、怎樣解決事情、怎樣……。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是在說:“孝順父母,順從長兄,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長兄,這就是“仁”的根本。“義”是在仁的基礎上理解的,即:一個人在社會中要做到為人所想,去幫助別人“禮”讓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復禮”!大家要是都謙讓一點,不就好了嗎?“智”我覺得就是知人之言為智!也就是明白別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發展!其實,我們現在都是在學習前人給我們留下的經驗!我們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會明白自己在社會上的意義!當然對身邊人的意見應該是選擇好的,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發展接受!“信”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誠信。從我們的先祖開始就提倡“信”,而當今社會有時卻缺失了傳統文化的美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發揚《論語》中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少年君子”
我們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諧的社會,沒有仁義禮智信不行的!希望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美好,社會越來越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