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瓦爾登湖》讀后感1
我已經發現了,無論兩條腿怎樣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靈更接近!——《瓦爾登湖》獨居林中篇
假如我們離開了喧鬧的環境,假如我們沒有現在物質生活,假如我們丟掉虛偽的善意,假如我們重新活一回。你是否愿意去尋找屬于你的那片寧靜!
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舒適安寧的生活,才是他們的最終的目標,你的奮斗,也都是為了這一切,也都是為了能夠賺上許多的錢,可以過上比別人更好的日子。當然對于一個人來說,這無可厚非,但是這個社會,現在已經不僅僅是錢了,而是人們已經都沒有喪失了最底的道德底線,為了錢,可以去做任何的事情。
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說,《瓦爾登湖》那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一個完全烏托邦式的夢,尤其是對于當下的人來說,沒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做到心如止水。
《瓦爾登湖》在他的筆下,仿佛擁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僅滿足了讀者的幻想,更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拷問心靈的場所,一個在物欲橫流時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羅生活在一個工業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里,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享受讓許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淪在城市里,以犧牲自由和踐踏人與自然的平衡作為代價的。作者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弊端,并決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喚醒沉睡在人們心底的,尚未泯滅的良知,進而改變那種重物質,輕精神的浮夸世風,從而完成一個時代的救贖。
在剛聽說《瓦爾登湖》時,以為作者是厭倦世俗生活,選擇消極避世,讀了之后才知道他不過是為了找尋生活的最低成本而自力更生,也因此找到了屬于他的`生活方式。
我們都知道,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是最簡單的。《瓦爾登湖》向我們闡述了簡與真的守望、虛與實的對比、掙脫現實與走向自我的灑脫。生命的真諦在于我們去如何對待,在物質至上的驚濤駭浪中,是否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找一個清凈的港灣。在流言蜚語的滿天烏云中,是否給真實的自我一絲明亮的陽光。
越黑暗的地方,哪怕一絲陽光,也會那么耀眼。愿你我,向著屬于我們內心的樣子出發!
《瓦爾登湖》讀后感2
立秋前后,我讀了這本書。很薄,只有三百多頁,斷續看了三天,把其他正在讀的書都停下了,很有點迫不及待的味道。
今年夏天,北京幾乎就沒怎么熱過。立秋這幾天,一直在下雨,迫使人取消某些戶外活動。
昨晚我去五道口,正是雨最大的時候,一群人躲在易初蓮花的檐下避雨。人們臉上,大多是焦急、煩躁的表情,也有些人沒有什么表情,無聊的翻看著自己買的東西。路上沒有什么人,有傘的和沒傘的人,都在避雨。雖然我有傘,但雨水還是立刻就把我的褲管打濕到膝蓋的.位置,鞋也濕透了。我索性就在水里淌著走,引來幾個賣水果的人好奇的打量。等我辦完了事,正想著要不要也跟大伙一樣,找地方躲躲。這時,雨漸漸停了。
大自然,有時就是這么氣人。但我心里很清楚,他并非是跟我作對(我人品還沒差到這份上),他只不過是按照他的想法行事罷了。
回到梭羅這本書。他跟大自然的關系算是很不錯的,但潛水鳥或松鼠有時候還是會愚弄他。或許說愚弄有些過分了,不過是游戲而已。唯心一點說,同樣一件事,你看它是愚弄就是愚弄,看它是游戲就是游戲,看它無所謂,它便不存在。
生活簡單化,或者說簡樸化,是我多年來的想法,并且也是按照這個想法來執行的。雖然很多時候,跟這世界顯得格格不入,但我覺得真的很好,很舒服。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對于一個人來說精神層面更重要,那么多少就必須要放棄一些物質層面的東西。或者從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理論角度來說,并非是單純的自制、節欲,而是心靈的凈化使得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自動脫離了視野。“制”、“節”是一種痛苦,“無為”則就沒有什么痛苦可言了。一切都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
有很多人把美食大餐、漂亮的衣服、大房子、高級車看成是目標,但我沒有,我發自內心的認為,我不需要這些。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因為此“樂”非彼“樂”,這世上并非只有那么幾種快樂的。
我把快樂,建立在內心。
《瓦爾登湖》讀后感3
在寂靜無聲的夜晚,翻開這本富含哲理的書,就像游覽一個人的人生歷程。
梭羅是這本書的作者也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剛從哈佛大學畢業的他,決心獨自隱居在瓦爾登湖畔。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建立起一座小木屋,過起自給自足的生活。閑適而又恬淡地過著隱居生活。你可能會想這不就像美國式陶淵明嗎?但梭羅在隱居期間仍苦讀不輟,涉獵廣泛。熟讀哲學書籍,對中國哲學也十分熟悉,對世界有深刻的洞察力。
在瓦爾登湖人煙稀少,孤獨是家常便飯。但他以此為樂,靜下心留心生活,鉆研學術。他說:“我的寧靜只有微瀾蕩漾,而無巨浪翻騰。”他適應孤獨,愛上獨處。沉醉于學術與自然,在獨處中發現自身的不足,看清事物的本質。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難以給自己一個類似梭羅般的環境。但在艱難困苦之中,往往是最孤獨無助之時,猶如獨自駕駛一葉小扁舟在海上飄蕩。適于孤獨,學會獨處十分必要。它能使一個人在困難之中看到未來的希望與方向,不被事物所披的外衣所迷惑,堅定自己的信念,無畏面對。
梭羅認為“社交往往太廉價。”在獨處中找到那個本真的自己。在期中考后,我的成績可謂不堪入目。我的大腦似乎陷入漩渦之中,天旋地轉,我仿佛迷失了自己。漸漸地,我終于發現自己過多的壓力反倒使我的精神在崩潰的邊緣。整日患得患失,我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孤獨讓我清醒下來,我終于緩緩走出陰影。我仿佛站在瓦爾登湖畔,感受自然的勃勃生機,認清頭上的北極星,心已平靜如瓦爾登湖。
從孤獨中走出,愿少年初心不改,一往無前……
《瓦爾登湖》讀后感4
我,靜靜地坐在樹林之中,注視著不遠處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靜。岸上一座木屋,樸素而又親切。湖中漂著一葉扁舟,一個人靜靜地劃著小船,目光沉靜而寂寞。木漿輕輕一撥,湖面泛起一陣漣漪,那調皮的陽光,在水中跳躍著,跳躍著,跳向遠方……
偶然之中,翻開了一本書,瞬間被作者恬淡寧靜的生活所吸引,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在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
梭羅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歲時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其思想深受愛默生的影響,成為了當代著名的自然主義者與哲學家,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28歲的梭羅為了逃離城市的喧鬧,躲避金錢的束縛,只身來到距小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獨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己。
漸漸的,我的靈魂沉浸在了這一本寂寞的書中,心情也變得寂寞和寧靜。正如惠特曼所說:“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了一顆活著的橡樹在生長,它孤獨地站立著,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那里沒有一個同類,他獨自生長著,發出許多蒼綠黑黝黝的快樂的葉子。”我多希望自己就是一片葉子,與他們相伴為趣,簡單快樂地生長。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多希望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車的鳴笛與人們的.叫喊中傳來歌聲婉轉,溪水淙淙;在渾濁的空氣里尋找到一寸心靈的靜地。
好在,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走進自然,感受那清風拂過臉頰,陽光跳上肩膀,與蝴蝶一起快樂飛舞的樂趣;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躺在草地上,聽聽那風,看看那云,數數夜空里那些頑皮地眨著眼睛的星星。在靜靜的月光里,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煩躁與喧鬧,吸入一份內心的寧靜與恬淡。
合上這本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時,窗外小蟲呢喃,月光如水。
《瓦爾登湖》讀后感5
《瓦爾登湖》是生活的指南,鼓勵每一個人找到并追隨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梭羅覺得,人們的大多數除日常維生的需求,不過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建造起一座牢獄,把自己關進去,再把別人關進去,毫無知覺地忙忙碌碌一輩子,背負了許多原本可以不背負的東西。為了實現“理想生活”,千篇一律地追尋著公認的成功,麻木跟隨著世俗灌輸的理念,在泥漳中掙扎得筋疲力竭。隨之而來的焦慮、不滿、憤滿,幾乎每日都蒙繞在人們身上。“生活太擁擠,會失去敬意。”我們是否有停下來想過掙脫羈絆與柳鎖,安靜地考慮自己的生活評判標準是不是可以改變,而非固定的?可是,可能會有人說,時代的生存法則就是如此,現實社會不允許我們如梭羅一般去尋找一片湖。
瓦爾登湖是心靈之湖。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悟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在一個夏天的早晨,照常洗過澡之后,我坐在陽光下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桃樹和黃廬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那時鳥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聲地疾飛而過我的屋子,直到太陽照上我的西窗……”
“不像鳴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靜靜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無涯。就好像一只麻雀落在我門前的山核桃樹上,喝嗽在叫著,有時我也偷偷地輕笑,但會壓低我的`笑聲,生怕它也許會聽了去。”
這是一個哲學家和一片天巔的詩意棲居,而那些思想正是從這里升騰并繽紛綻放于天空的啊!
由此觀之,這本書對于現實的意義,不在抗拒世俗欲望、拋下個人責任。也并不脫離現實、而是高于現實。提醒人們主動保持警覺,鼓勵多樣生活,啟發人們追求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式、找到心靈的棲息地。那時候,即使我們重新一頭扎進時代的游渦中,也不致迷失自己的方向。
《瓦爾登湖》讀后感6
這是一個有點像“如果西恩潘漂流記”中的故事。梭羅認為,以他的經驗相結合,證明人們可以活得更簡單,而且更安靜,而無需放棄追求物質發達的人類是高貴的優越位置。湖梭羅完成了自己的深度,“測量”,“瓦爾登湖”今天,梭羅再次成為人們文明出行的生活。
現代生活的人幾乎任意的便利,建筑水泥高樓,水泥路,沒有灰塵,而地下水污染,臭氧空洞在南極上空的天空,和我們的生活和健康的酸雨侵蝕的背面。我們征服,并在同一時間改造自然,并給了自己種植的生態陷阱,導致惡性循環,因而只能用在回歸自然的挫折帶來的便利。當奴役我們的祖先,自然,敬畏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崇拜,也是我們的孩子和孫子,但反過來,撕裂,奴役,和自然的統治。讀“瓦爾登湖”,讓受污染的水安靜心臟涼一點,多了幾分沉穩和無憂無慮,減少沖動,其實不是時髦,而是一種必然。
豆類和住房建設,烤面包,并享受城市最文明的人,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如今,越來越多的方便和先進的城市生活的今天,還有那些誰渴望呢?在越來越緊張,收縮自然環境今天的土地上,人們可以有這樣的夢想在哪里做呢?
看完后,我不能完全明白梭羅的行為,他的書有關的思想和行動不能去更多的認可。在夏天的.夜晚多年后,我在海灣走在沙灘上,突然你面對自然公園的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我意識到,梭羅和他的著作“秋登湖”與被列入的富人和隱士有巨大的相同之處。
最后,我明白了:無論多么卑微你的生活,你一定要顯露在臉上,不要逃避。即使你是非常差的,而且你的生活的熱愛。即使在逆境,你仍然也有快樂和幸福,驕傲的時刻。
梭羅所看見的人民,那里的生活就像是在宮殿一樣,很幸福的生活,并樂意這樣做平靜和安寧。
《瓦爾登湖》讀后感7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復著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欲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著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說,但盡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著,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斗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游,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家中的長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讀后感8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著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復著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欲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著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說,但盡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著,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為三斗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游,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為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家中的長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讀后感9
讀完《瓦爾登湖》,我深感這本游記散文語言之艱深、晦澀難懂。其中涉及大量不常見的動物植物名字,名字難認且生物不知,在上網查詢之后我才清晰地將梭羅描寫的畫面聯想出來。記得一次偶然在百度上看到瓦爾登湖,她形成于山腳盆地,周圍杉樹圍繞,藍天白云與湖面互相倒映,野鳥成群——當然,梭羅是能一一叫出每種鳥的名字的。他還引用了中外經典著作里的典故,對于一般讀者,若非有一定文學功底,難以將其理解透徹,若只循著書中的注解,將這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的理解通順也不成問題。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扎實,簡單,把一切不屬于生活的內容剔除得干凈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我覺得這是對梭羅的.生活態度最準確的表述了。我喜歡這樣,若不是在外,在家我都會一身寬松舒適衣裳,躺在樹蔭下,搖椅上,或讀一兩篇喜愛的文章,或遠眺兩三里山外凝神片刻,放低心態,放寬胸外,感受攬萬物于胸懷的豁然。于是“我看到那些歲月如何奔馳,挨過了冬季,便迎來了春天。”在這番超脫的神游中,風隨著我的思想紛飛,她刮落了病弱的樹葉,從我身旁飄過。誰又在嘆息“大多數人過著一種平靜的絕望生活,他們心中的歌和他們一起埋入墳墓。”她不理,又卷起一個小漩渦,從屋檐下那塊風吹雨打不動的石頭上翻過,差點在石頭上那條日益加深的裂縫里翻溝,誰又笑“唯有我們覺醒之際,天才會破曉。破曉的,不止是黎明。太陽只不過是一顆晨星。”她不懂,幾個漩渦騰起,徜徉在樹梢花枝中,留戀花香不走。誰在大笑“世界不過是身外之物”。她一驚,迅速遠離我的思想逃走。片刻間世界安靜下來。
“天空既在我們的頭上又在我們的腳下”。
《瓦爾登湖》讀后感10
《瓦爾登湖》曾被譽為“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這本書寫于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那時,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最高的權力和更多的金錢。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畢業于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頭,路入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荒種地,春種秋收。他遠離塵囂,懷著一顆向往自然的人,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
剛開始讀時,這一個個的故事情節讓我感到枯燥乏味,讀了幾頁我就萌發出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的:“《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但是我在媽媽的逼迫下,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只覺得越來越深遠,越讀越絢爛多彩。
而梭羅的這種生活方式只不過是在瓦爾登湖,只身幽居長達兩年的時間。他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獵、耕耘、寫作,為自己營造了一個只屬于自己的田園。
他提倡簡樸生活,并不是讓我們粗茶淡飯或節衣縮食,而是想要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有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與探索。孤獨創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這真理應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吧。
而這也體現不了,現代生活給人了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們,卻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卻又給自己埋下了一個生態陷阱,所以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節奏太快了,以至于我們在悠閑中停不住來欣賞美麗的自然,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心靈皈依。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是寂寞、恬靜與智慧的結合。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瓦爾登湖》讀后感11
我們久久生活在世俗的繁亂之中,時間久了自然就會產生厭倦感,可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就不一樣,大自然永遠是我們最忠實的伙伴!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就是一個鄙棄功名,討厭上流社會,追求自然的人。因此他獨自在瓦爾登湖待了5年,開始了神仙般的生活。
他在這里固然貧窮,可他每天耕種很快樂。雖然沒有人與他交談,但是它有許多的動物伙伴。他雖然要拼命地種莊稼,但他過得很充實很快樂。他可以在上午種田,在下午看書或去勘測山川與河流,還可以采摘山中的野果,與小動物親密接觸。這種無人打擾的生活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啊!沒有城市的燈紅酒綠,沒有上流社會的腐臭味,這兒的空氣都彌漫著自由的氣息。我們僅僅在匆匆的生活著,為了什么?為了錢?可在森林中根本不需要錢。我們有時甚至忽視了很多美好的東西,可我們卻將它賤賣了,它們變得一文不值。
與此同時,我發現作者梭羅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活得很真實,不畏強權,他會在任何場合說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感受。遇到那些攀附他的人,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回絕他們,令他們難堪。
其實,我倒是十分欣賞他的性格,那么的桀驁不馴,那樣的真實。恐怕現在沒有幾個人能像他這樣了。
他熱愛自然,熱愛故鄉的一草一木勝過愛自己的生命。
美麗的自然,我們只有真正遠離喧囂,才能走近她,感受她的氣息與活力。不過,現在或許我們永遠都感受不到了。難道還有哪一片森林是完整的嗎?由于人類的介入,她變得殘缺不全甚至是狼藉斑斑。我們,是我們,都是人類毀壞了她的容顏,使她變得“喜怒無常”。是了,我們永遠也無法貼近她了,是了……
《瓦爾登湖》讀后感12
步入21世紀,隨著城市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環境日趨惡化。往日的新鮮空氣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車的尾氣、工廠的廢氣。有的時候,我真想獨自一人來到郊外,呼吸著我們本應該擁有的新鮮空氣,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寒假里,美國著名作家羅常常和大自然融為一體:傾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如樹的沙沙聲,鳥兒快樂的歌亨利。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滿足了我的想法,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書中梭羅用自己的雙手讓自己隱居森林的生活變得樸實而又充實。在瓦爾登湖畔,梭聲,風拂過的響聲,甚至那碧波蕩漾的湖水也有聲音;一邊釣魚一邊思考……
這本書使我非常受益:一個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么?有人抱怨買不起房子,梭羅用28美元蓋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決不了溫飽,梭羅每周用少量時間種植農作物,既填飽肚子有補貼家用。其實,一個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過簡單的勞動就可以輕易獲得。人類雖然在不斷進步,但是一個人生活的必需品卻沒有變化。食物只要填飽肚子,房子只要讓人棲息。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已經有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了,他為了更舒適地生活,換一棟別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卻了身邊美好的事物,這不是因小失大嗎?有些人是金錢的奴隸,天天守著它,為它工作,金錢不成了他的累贅了嗎?這些人在社會中占了大多數,他們滿足不了自己的欲望,有了還想要。他們一輩子都被欲望指使,生活在種種勞苦與不幸之中,他死后,這些又有什么用呢?相反,拋開這些名利,脫去這些華麗的外衣,做一個最真實的自己,無憂無慮,盡情地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無知的人們,快點覺醒吧!你現在做的,就是自掘墳墓,拋開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找到最真實自己,讓城市不在被繼續污染,使它變得干凈而又美好。讓自己丟掉種種負擔,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才是真!
《瓦爾登湖》讀后感13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并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后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
下午,反反復復地讀著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并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熱烈地愛著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繪著自然。他積極地探索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堅定地維護著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著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圣地呢?
我們仿佛看見一個叫梭羅的28歲的年輕人,孤身一人來到距離康德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在最短的時間里,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雙手在湖畔蓋起了一座實用的小木屋,并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卜、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用收獲的果實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和補貼家用買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隱居生活。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里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盡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盡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里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后感14
讀完了《瓦爾登湖》,作者梭羅描述自己在瓦爾登湖時的所見所聞所感,這其中也穿插著作者以前對瓦爾登湖的記憶。
最深的感觸就是在這個喧囂、繁雜的世界里我們隨著社會的腳步,生怕被這個社會落下。我們快速而匆忙,甚至找不到了內心的平靜。恰恰相反地,作者梭羅在文中引起了我們的思考,我們應該主張生活簡單,不應該過分的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我們應該注重心靈方面的提升,探索內心的未知領域。
《瓦爾登湖》中作者通過在湖邊自己的親身經歷與體驗,引起了我們的共鳴,人在沒有了自己內心的貪念和雜欲之后,心中的淡然和平靜從容可以讓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適,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審視自己的.內心。作者眼中的瓦爾登湖是純潔的與周圍的湖泊進行了對比,突出了瓦爾登湖的與眾不同。這也恰恰的將我們社會上無法找到內心平靜的人和作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個繁雜的社會上,追求心靈的崇尚往往比自己的貪欲更加的重要。作者選擇獨自在瓦爾登湖生活了兩年,看似作者選擇隱居是對生活的逃避而實則是作者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表現,是我們應該追求的高尚的內心境界。
如今,在社會上的人們都不停的忙碌,不停的工作,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仿佛對財富的追求成了生活唯一的樂趣和意義。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活就像鋼鐵一樣冰冷、堅硬,與我們這些人相比梭羅過得才能算得上是生活,快不快樂與貧富無關,與精神財富有關。
清風明月,花開花落,只有在寂寞和清淡里,才能淡然平靜,才會懂得什么是真的生活。
《瓦爾登湖》讀后感15
第一次在書店看到《瓦爾登湖》這本書時,我還小,大約在念小學五六年級,沉迷的是富有情節的故事小說,對散文式的文章,統統不屑一顧,所以乍一翻看,覺得很是乏味,想也沒想就把它扔回了原處,再說,封面上都是灰塵的書,想必是不值得一讀的吧!
多年后,我上大學了,學校圖書館里的書可謂琳瑯滿目,看著遠比小書店多好幾倍的書,從一個書架移到另一個書架,腳都挪不動,無意間,又看到了這本書,這個時候,我已經知道梭羅是美國的著名作家,哲學家了,大概人就是這么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帶出了圖書館。
要真正看懂一本好書,是不容易的,欲知其人,須得聽其言,觀其行,而要了解一本書,不僅要了解書的作者,也要了解此書創作時作者所處的境況以及當時大的社會背景。脫離了這些,書為死物,你既無法深究什么,也無法獲得更全面的思考。
亨利——大衛——梭羅,美國著名作家,自然主義者,哲學家,改革家,16歲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其思想受愛默生影響,提倡回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梭羅26歲,正是青年意氣風發,雄心勃勃于名利追逐的年紀,可是梭羅卻掙脫了俗世的枷鎖,獨自在瓦爾登湖湖畔建立了一個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為自給自足,《瓦爾登湖》便是他在湖邊兩年生活里大小瑣事的記錄和思想的隨筆。
19世紀的美國,被歷史學家們認為是獨立的`美國文化誕生和生長的時期,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愛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量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對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而梭羅較之而言,注重實際行動,而不僅僅是語言。在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日子里,他用流水式的方法記下了建造木屋的每一筆開銷,除去原木,石頭和沙子,他一共花費了28。125美元,這個花費在物價飛漲的今天來說簡直不可思議,而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其實也同樣難以置信。人們總是說,賺這點錢夠干什么呢!于是又繼續拼死拼活的勞動賺錢,等到錢攢夠了,卻發現物價又漲了,只能望洋興嘆罷了。
【《瓦爾登湖》讀后感】相關文章:
瓦爾登湖讀后感08-01
《瓦爾登湖》經典讀后感02-07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01-24
瓦爾登湖讀后感07-14
《瓦爾登湖》讀后感08-21
瓦爾登湖的讀后感10-20
《瓦爾登湖》讀后感09-03
瓦爾登湖好詞好句04-11
瓦爾登湖讀后感【推薦】06-30
【熱】瓦爾登湖讀后感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