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目送》有感
讀《目送》有感
更新時間:2023-09-15 07:00:49
  • 相關推薦
讀《目送》有感(常用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目送》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目送》有感 篇1

  《目送》是龍應臺關乎家人的一本書,她談父母,談兄弟姐妹,談朋友,談子女……龍應臺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讓我知道人生好像不應該那么狹隘,縱然影視劇里謳歌的愛情感天動地,但似乎人生不應該只剩下愛情,人生之廣闊,若是僅僅被一種情感拘束,該是多么的可惜。作者的每一篇文章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層層疊加,是需要連貫下去看的。于是,其實有些看似是廢話的話,是她預設的情感基調。而看到了最后,那些積累的感情一下子爆發出來,便是“眼淚決堤”。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在乎他們的點點滴滴。這是關于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里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幼時上學,父母目送我們上學去,我們漸漸長大,離家工作,父母目送我們奔赴他鄉拼搏去,而后成家立業,父母目送我們走向自己的小家,最后的最后,不過生死有常,父母在我們的目送下去往另一個極樂世界。漸漸地,我們長成了父母的樣子,一次又一次地目送我們的子女。這個世界的輪回就在此間的種種的`目送中更替。

  這讓人不由得想起朱自清《背影》中,他目送著父親蹣跚著自己略顯肥胖的身軀去為他買橘子,本是多么輕易地事情,可是與朱自清以往對于父親的形象大大的不同,那個負擔著一大家子的生計花銷,把所有的責任壓在自己身上的父親,那個理應無所不能的父親,那個還是正當年的父親,終于在歲月的折磨下倏地老去了。為兒子買完橘子的父親也需要目送著年輕的朱自清先生自南京去北京讀大學,自己的孩子就這樣長大了,父親自然也有他的不舍,可是種種情感只能藏在心里,畢竟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發展,分離是必然的。

  朱自清先生筆下的這種真摯、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愛,不僅是中國傳統的純真而高尚的感情,并且將父子互相體貼,特別是父親隱忍情感的融匯在了辛酸與悲涼情緒的父子之愛中,在當時混亂的世道上,一切的變動分離,我們只能怨,這能默默承受,卻沒有一絲辦法去改變。

  人,得于父母賜之生命,本來就是新的個體開展一段新的旅程,總歸是要自己往前走。他們至多只能陪著走一段,將我們渡過初始的跌宕流域,然后便在那渡口,開始無望而甜蜜的目送和等待。子女也須知道,這是回不了頭的單程旅行。可我們總覺得,好像人生除了這樣那樣的目送之外,理應與父母有些更加深刻的聯系,可是總是迫于各種各樣的現實,很多個我們最后什么也沒做,只剩下呆呆地站在原地目送他們的離去,在最后一次的目送之后,留下了無盡的可惜。

  即使通透如龍應臺,也在父親去世時留下了諸多遺憾,倘若可以的話,她該帶父親回老家山東好好看看,看看父親自20歲之后就再也沒見過,思念入骨的家人鄰居,該和父親好好聊聊當初的抗戰歲月,更多地了解父親這跌宕起伏的一生,該好好陪陪他,帶他出去走一走,看看大江河山,不至于最后那段日子那么難熬……該做的事情那么多,龍應臺什么都沒來得及做,只有在書中引以為憾。

  而后對于母親,龍應臺似乎就從容多了,“對于母親,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這便是作者之后的醒悟,她放下工作,專心陪著媽媽,每天一通電話,但凡陪著媽媽,便放下手中的工作,即使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用更多的耐心對待有著老年癡呆癥的母親,與友人一起探討該如何給生病的媽媽以最好的關愛。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待,我相信每一顆熾熱的心都曾經默默地許下宏愿——在自己衣錦還鄉后,定要讓為自己操勞一生的父母住進豪華的房子,日日享受山珍海味。遺憾的是父母總是衰老得那樣快。他們大多等不到孩子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做子女的所構想的美好愿景還來不及實現就成了一紙空文。所以我們則更應該趁著父母健在,珍惜和他們相處的每一天,努力地做些不止目送這么無奈的事情吧。人的一生渺小而短暫,有著鴻爪雪泥飄萍之末的孱小和飄忽,生命的無常總是讓人不知所措,有些人有些事,一旦錯過,留下的便是一生的悔恨與無奈。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趁著父母身體康健多盡孝道,也許只是一件御寒的棉衣,也許只是幾塊他們愛吃的點心,也許只是一句貼心的問候,這些東西在父母的心中有著極重的分量。因為不管是錦衣玉食還是粗茶淡飯,在孝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

  人多是吃一塹長一智的,可很多事吃一塹的代價是多么的大,大到我們終其一生去彌補都不為過,所以看《目送》,讀龍應臺筆下平淡,日常的故事,從這些日常瑣碎的事情中得到感悟,不失為一件美事。

  讀《目送》有感 篇2

  還記得小學的時候考過一句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說實話那時我是真不知道什么含義,只是寫了幾個字“真實,戳中了所有人不愿了解的痛點。”

  確實如此。

  每天清晨,在車上吃完橙子,擦擦手,伸出去一勾,勾在一起“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興許那就是送別,當我過那條3米長的斑馬線,踏上馬路的另一頭,轉過身時,剎那間,仿佛一下子明白了龍應臺所說的那個父女間的送別。爸爸在車里,有時會興奮地大叫:“點子!你們學校在放那首昨天聽的.歌!”

  我點點頭,又轉過身。或許爸爸心里也聽到我灰色綠色相間的校服背影,對他說:不必追。

  每周四一放學,黑乎乎的空氣中,都是亮著的,時不時有幾根手指在屏幕上劃來劃去。我看見傳達室旁也有一束光——和別的不一樣,是鏡片的反光,鏡片下一雙尋找著姚兮遠,一雙清澈又迷離的眼睛。我于是跑過,從她的鏡片底下溜到她身邊,她扭過頭:“嚇我一跳啊你!”鏡片暗了,瞳孔閃爍著微弱又不容忽視的光。

  有一天,媽媽不語,像有什么心事,我想起了那句囤積于腦海中多年的話:“我想看你笑,媽媽。”和書里寫得一樣:“她看著我,微笑了。我這才注意到她穿著黑衣白領,像一個中學的女生。”

  我總是把《目送》想成《看見》,因為柴靜和龍應臺的文字都有萬丈豪氣,可以看破不說破,犀利又不尖銳,總在最頂端,快達到極致時突然果斷地回頭轉身。

  《目送》同時也可以看出她的款款深情。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她說:可以讓時間慢下來的——除了親情,便是旅行。“海風習習,明月當空,鳳凰木的細葉在夜空里飄散,像落花微微。”

  笑,世界便與你同聲笑;哭,你便獨自哭。而那個母親,癡呆了的母親的女兒不哭也不笑,她很平靜,像個醫生面對臨死的父親一樣冷峻,卻又不乏溫情。

  “你來看此花時”,我采下每一朵美好的花——被美麗逼迫摘下,可摘下的那一瞬間,美好稍縱,即逝。

  龍應臺說:這本書,《目送》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也是告訴所有熱愛美好的人:珍惜當下,過去的不必追,未來的稍縱即逝,只有當下,你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握在手心里。

  讀《目送》有感 篇3

  讀完龍應臺執筆的《目送》后,心情不似往常那般輕松愉悅,盯著桌上與父母合照的相片,我思緒萬千……

  《目送》一文講述的是作者歷經人生的諸多磨難,目送兒子離開,濃濃的母子情以及父母離去的悲痛與思念之情。

  我雖不曾體會過作者目送兒子遠去的感受,但自小被裝在父母眼里,即使我沒有轉過身去,也能感受到他們滿含愛意的深情目光……

  記得小學一年級,媽媽送我上學,我不像其他孩子那般哭鬧不肯進學校,而是開心的向校門外的媽媽招了招手,扭頭大步走進校園。當時不知媽媽踮起腳張望著我是怎樣憂心忡忡的模樣,而只有自己長大了的自豪感。后來回家瞧見她正蹙著眉頭,握著外婆的手,長嘆了口氣說:“今天送她上學,本想送她進教室的,她說她長大了,自己可以,我站在校門口看她進去,小小的'身板還沒有書包大呢……” 說完還抹了抹眼角,隨即又莫名其妙的笑了,說: “是長大了不少。”

  直到現在,每天早上出門,媽媽還看著我在門口換鞋,開門去學校。走之前總不忘叮囑我注意安全。見我下了樓,她會趴在窗臺望著我,直到我消失在她的視線之外,還仍久久立于窗前,不舍得收回目光。

  年輕的我們渴望遠方,渴望未嘗試過的未來,而父母期望的是兒女有所成就,又能常伴他們身邊,但兩者常不可兼得,所以他們會含淚看著我們為追尋人生目標而遠行的背影。

  目送我們,成就我們,待父母老去,我們也只能目送著他們漸行漸遠,消失在我們人生路上的拐角處,他們用蹣跚、佝僂的背影告訴我們:不必追。

  讀《目送》有感 篇4

  “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是《目送》里的一句話。

  這學期,我讀了《目送》這本書,作者是龍應臺。書中一共包含七十多篇散文。分別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年邁、兒子的別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了人生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了對親情的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

  這本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第三章——《冬,一九一八》這篇文章。該文是在父親逝世不久后寫的。作者主要用第一人稱的方式述說了父親的堅強、好學、仁愛處人、忠誠處事的品質。文章最后一句“文字,徹底被你刪掉”,深深表露出了作者對父親的思念、敬愛,而父親人已逝去,就像刪掉的文字一般,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整篇文章富有情感,蘊含哲理,令人不禁流連在作者的文字中一遍遍地細細品味。

  作者在文章中寫到:“我們記得他如何退回人們藏在禮盒底的紅包,又如何將自己口袋里最后一疊微薄的`錢給了比他更窘迫的朋友。”看到這句話,讓我想起了身邊的一件小事。還記得在六年級的一次美術課上,一名A同學忘記帶畫紙,只好找班上的同學借。很多同學都只帶了一張畫紙,其中有位B同學剛好帶了很多畫紙,于是A同學就去找B同學借,但B同學卻把嘴一撅,搖了搖頭,冷漠地拒絕了。A同學非常著急,怎么辦?借不到畫紙就不能在下課前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同學們都埋頭在紙上沙沙地畫著,而他只能坐在座位上,手足無措地焦急中。這時,另一名同學從身后傳給他一張畫紙,輕聲說:“我今天剛好多帶了一張畫紙,你先用吧。”A同學萬分感激,連連道謝。在同學的幫助下,A同學順利地完成了美術課的作業。這件事讓我想到,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連借一張畫紙這樣的舉手這勞都不愿意幫助,那又怎么可能在緊要關頭幫助別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文章中父親仁愛處人的品質再一次深深地打動了我,影響了我。我們要懷有仁愛之心,做一個樂于助人的人,這種仁愛之心不僅要體現在緊要關頭,而更多地是要體現在生活中的一些日常小事中。

  讀《目送》有感 篇5

  8月的一天,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條消息“璜涇鎮園林橋發現一具浮尸。經網友爆料,浮尸為男子,太倉市雅鹿村人,年僅21歲。因英語四六級未過,與家人發生爭執,被家人罵了幾句,便在璜涇老街懷仁路橋北超市旁邊跳河了。”

  看到這樣的消息真是讓人驚愕,讓人痛心。為年僅21歲流失的生命痛心,更為付出21年辛勞的父母痛心。這讓我想到龍應臺女士在《目送》中寫道:“十六歲,華安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現在的年輕人,總以工作忙為借口,長時間不去探望家中年老的父母,老人的健康和心中的那份寂寞有誰能安撫。更甚的是90后,00后的孩子們,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只要不順他們的心,就會以極端的方式報復父母。他們中有幾人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和辛勞,又有幾人能懂得感恩呢?

  “百善孝為先”。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應當擺在感恩的首位。有句俗話說:“要知父母恩,除非抱兒孫。”其意思就是,只有在抱得兒孫之后才能明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莫大恩情。實際上兒女不知父母恩,并非真的不知恩,而是看問題、想事情的方式方法出現了一些偏差。

  雖然有時父母的.方法欠妥,但那絕對不應該成為子女仇視父母的理由和借口,俗語有云“愛之深、責之切”,就是對父母某些過激言行最恰當的解釋。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給予我們最多的便是辛勤養育我們的父母。因此,我們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感恩父母的辛苦養育,感恩父母的情感支持,感恩父母的無限鼓勵,感恩父母無私的愛。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龍女士寫得好:“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深深的感到:要善待親情,理解父母的愛,盡可能珍惜每一次相處,不吝嗇付出的每一刻努力。惜以相惜,抱以感恩,而非嘆惋“子欲養而親不待”。

  落葉在空中飛舞,是在感恩大地對她的滋養;白云在天空中飄蕩,是在感恩藍天對她的哺育。有了感恩,才有了這個百花齊放的自然景色;有了感恩,才有了這個多姿多彩的美好世界;有了感恩,才讓人生懂得了生命的真諦。

  讀《目送》有感 篇6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以為這樣的話會在遙遠的時間以后,可現在突然明白,轉眼間似乎就在眼前。之前的掙脫,那“勝利”的微笑,那自以為個性的“張揚”,此刻回想,竟是如此幼稚,稚嫩!

  我開始想著不再讓他們的目光觸碰到我的背影,可是,我又慢慢明白,這不過是遲早,只是現在,我該迎著他們的目光,不讓他們追,而讓我去“迎”——

  想要留住父母的龍應臺多少次放慢腳步,多少次想著迎那兩道目光,多少次想留在原地,等那走在后面的,早已看不見蹤影的父母。可是啊,父母那顫巍巍的腿早就邁不開了,早就沒辦法追上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就是這樣吧。

  父親的逝、母親的老,龍應臺的路四顧蒼茫,唯有目送。她走得越來越孤獨,也越來越篤定。

  我慢慢明白,父母只是某幾個特定時段里特別的`人。在那些時段里,他們可以陪著我,走過一段或長或短的路。但那些時段總不會太長。它會一點一點流逝在逐漸長大的叛逆里,流逝在逐漸強烈的掙脫里;它也會一點一點消逝在父母逐漸邁不開的雙腿間,消逝在父母逐漸徒增的白發間。

  而那之后的路啊,只能是一個人,慢慢、慢慢地走了。

  我慢慢明白,所謂父女母女一場,不過是一曲離歌。

  十五六歲的我在慢慢長大,他們也在慢慢地衰老,他們變得遲鈍的目光還在追我加速的背影!

  我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讀《目送》有感 篇7

  早的一段時間,就開始接觸了龍應臺老師寫的文章。近期,在學校里又讀到了她的一本書——《目送》,感觸頗深。

  “我慢慢地,慢慢地感受到了,所謂緣分,不過是就是今生今世目送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這一端,看著他的背影漸漸的消失在拐角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正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是書中最精辟,最讓人怦然心動的一段話,也是我記憶中最為深刻的,再久遠的時間也不會抹去的一段話。目送,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悲涼。生命中有太多的離情別緒。若目送的那人是我,在他即將在拐彎處消失的時候,我會追上去,也許會跟隨上去,直到背影消失在地平線上。但是,我更希望自己是被目送的那個人,這樣,我會轉過身,微微笑,揮揮手,再離開。讓離別成為美好的回憶,不再憂傷,不再惆悵。

  現在的我們,已經過了懵懂的年齡,仿佛明白的事情很多,但經歷太少,羽翼未豐,獨飛,還需要歲月的沉淀。于是,“不懂得,還小”成為我們這個年齡所可以運用的最好的,最舒適的'借口。但是,我們遲早要脫離父母的呵護,獨經風雨,獨自翱翔,這是成長的必經之痛。

  人生向來孤獨,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旅途中,如有同伴固然是好,若是沒有,也不必嘆氣,不要強求。因為與人相處,若思想不通,世界觀不同,價值觀迥異,也甚是辛苦。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更是悲哀。父母雖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的強大的支柱,但是,支票也終有兌換不了的時候。總會有那么一天,我們只能獨自去面對生活中的驚濤駭浪,所以學會長大,且行且珍惜。

  學會長大,首先要學會堅強,學會善良。至于如何去做,內心會指引著你。學會長大,不管世事變遷,心情要如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般的美妙,才能去領略世界,開拓視野。學會長大,要持著一顆友善之心,聽從自己的內心呼喚,善待自己和父母,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讀《目送》有感 篇8

  我遲遲不敢下筆,很想寫一點自己的感悟又猶豫該不該這樣寫。心里仿佛有一塊大石頭一般沉重,原因是這本書的作者龍應臺是我最崇敬的作家之一,我很欣賞她的率真、真性情。給她的評論看來看去都是非常好的,不想我粗鄙的文字玷污了這本書······寫得爛別怪我,只要知道龍應臺本人比我寫的好無數倍就行了!

  母子之間的隔膜仿佛是天成的,透著一股傷感的悲哀,你與他總是那么不對格,透著不協調。你總是保留自己的意見,包容著他,朝著他的方向向他示意,他卻總把你推開。你想要進入他那同樣波濤洶涌的世界,卻總有一道堅硬的門擋著,這扇門可以讓很多人進,卻唯獨你。我明白這是你心中的一個痛,一個作為母親的無奈。

  愛的人,總會漸漸變老,你想要抓住她的音容挽住她的相貌是不可能的,就像一個底部有孔的水杯,水一直滴一直滴,總有一天會流盡。記憶會慢慢地慢慢地褪色,逐漸化為一張白紙。龍應臺看著母親一步步走入老朽,總體上她是平靜安然的,因為,她明白,這是生命,這是法則。

  龍應臺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她的孝,當父母老了,他們會一遍遍地重復同樣的問題,可能日復一日地問,問到你煩躁不已,到那時會有幾個人能夠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回答他們的問題,日復一日地陪他們重復同樣的'話?這樣的人可以說很少但我看到龍應臺做到了,我想這是她寫作的根本,一個連孝心都沒有的人你能指望他能寫出什么呢?我一直相信“百善孝為先”。

  在《目送》這本書里更多的是她的生活,一時的隨性而想、感悟,有一種自由灑脫的感覺。

  讀《目送》有感 篇9

  寂靜的夜,在你光芒閃爍的地方,螢火蟲靜靜散發微弱而溫暖的光芒。螢火之光不是為了點亮整個星空,只要默默圍繞光源,注釋著他就已足夠。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輕輕翻開《目送》,淡淡的字跡,暗暗的憂傷,又帶著那一絲絲的期盼。字里行間流露的又是一份無奈。看著兒子一次次成長,一點點成熟,一步步離你遠去,你卻無法挽留,只能目送著任憑他獨自離去,等待著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他卻沒有,一次也沒有。你就像只螢火蟲,靜靜守護著那束光源。

  那抹忽隱忽現的光芒,似乎照亮一個被我遺忘的角落。緊緊握著手機,就像往常一樣一個一個點開分組,呆呆地望著每一個或明或暗頭像,靜靜的等待著。也不知是從何時起,習慣了每天點開個性簽名,寫下自己的心情。明知我的頭像永遠帶著一個黃色的圈中兩道橫線。一直地隱身,每天盼望著,有人能發現隱身中的我。看著每一個閃亮的頭像卻從不跳動,一股抹不去的憂傷深深藏在心中。獨自躲在房間的角落,暗暗傷心。禁閉的門,悄悄的露出一絲光芒。一聲小心的詢問:“睡了嗎?”為什么是她。媽,她來干什么。偷偷抹去殘留臉上的淚水。也不開燈,慢慢坐了起來,恢復成原來的冷漠,輕聲道:“什么事。”母親眼中似乎有絲晶瑩,低吟道:“怎么同學又不在嘛。”心中猛然一顫,她,怎么知道。一想卻又只剩一聲苦笑:原來我一直期盼的,等待的,遠在網絡所謂的朋友,不曾在我傷心難過時關心過我。而只有我最討厭,無視的,也是我身邊的'卻是最親的我的親人。她們卻是永遠關心著我的。透過窗,玻璃的反射,那一絲忽隱忽現的光芒閃爍著。母親的眼不曾移開過我的身影。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原封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父母從來都不會不關注你,只是他們像螢火蟲般,散發著光卻若隱若現,但他們卻永遠環繞著那光源,一直靜靜凝望著。也許時間會改變,年齡會改變,但不變的是那永遠壞繞著的熒光,不管的是父母對你的愛。

  不變的熒光,不變的注視,不變的是愛。

  讀《目送》有感 篇10

  她有一雙溫柔的眼,為人母,慈愛地注視孩子,為人子女,關懷地注視父母;她有一顆細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極致細微之處,尋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筆,卻一針見血道破世事百態。

  龍應臺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綠茶,初嘗有其苦澀感,但回味濃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讀她的書是在六年級,覺得內容著實生澀難懂,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于是便將它束之高閣,庋藏焉。直到這個寒假重新將它取出,細讀后忽然覺得煙消云散,眼前豁然開朗,讀至精彩處,還不住頷首以表贊同。所以,人對大義的理解能力與他的年齡、閱歷成正比。

  全書里令人影響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

  對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條從寬闊的大道走進岔路。在大道上父母與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選擇最合適自己的那條路。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愛給他們,不要遠遠地望著他們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還有一篇令我感想較深的是《狼來了》。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里,狼是一種殘忍而機警的動物,它們總是捕食溫順的小綿羊和可愛的小豬;在故事狼來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鍋碗瓢盆扛著鋤頭扁擔欲殺之;更有父母從小告誡孩子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實上,狼并非如此可惡。它們團結合作、共同進退、知恩圖報、堅強執著、鍥而不舍、和諧共生,由此可見,人從小被教授的觀念常常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況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這也是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讀《目送》有感 篇11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讀《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

  最初讀《目送》是和媽媽一起,那時候我還讀小學,只能在媽媽的講解中去領會簡單的道理,但我知道媽媽的感觸應該很多,好幾次我都在泛黃的燈光下看見了媽媽微紅的眼眶。后來,當我自己一遍遍去讀的時候,對書中的內容有了自己更深的感受,讀到情深之處自己內心也是一陣翻涌,許多的的回憶在我腦海翻轉,很多生活的情節也恍然明白了好多。

  “她的眼睛還是很亮,那樣亮,在淺淺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輕時的鋒芒余光,還是一層盈盈的淚光。”這段話就讓我想到了我姥娘。當了一輩子教師的姥娘到了老年因病導致語言神經壞死,只能發出“啊”“嗯”這種音節單詞,但她的眼睛經常閃著水光,尤其在見到我媽媽的時候更加明顯。姥娘格外疼愛我媽媽這個小女兒,每次回家看姥娘,她都會用手輕輕拍拍我媽的頭,滿眼的慈祥和甜蜜。有時候看見桌子上放著錢,她就偷偷塞給媽媽,還做個噤聲的手勢,讓媽媽哭笑不得。每當離開的時候,姥娘遲遲不肯去睡覺,總緊緊抓住我媽媽的手,媽媽就會輕輕撫摸著她的手背,說她出去一會就回來,晚上回家住,總是哄上好久姥娘才肯去睡。我不知道姥娘醒來后會不會還要找她女兒,會不會因為找不到而難過和傷心,我也不知道她的記憶是否能保存那么長時間,如果這樣,我但愿她不記得,快樂也罷,傷心也罷,都在她的.腦海里如風飄過就好,就像文中作者的母親,健忘的不認得自己的女兒,也就沒有了思念女兒的傷心和牽掛。

  八月份,媽媽的心臟病差點犯了,那幾天都不敢開車,去哪里都隨身帶著救心丸,那綠色的葫蘆小瓶對我來說好像魔鬼一樣,電視劇里才有的情節居然也會在我的真實生活中上演。媽媽虛弱的躺在床上,我心里是害怕的,但我不想表現出來,趁她熟睡的時候,我偷偷用筆在她腳踝上寫下“我親愛的媽媽要快點好起來啊!”可能是有些癢,她老是用手去抓撓,表情憨厚的很是可愛。休養了幾天,媽媽身體逐漸恢復,但醫生說不能生氣動怒不能勞累,于是一下子我就長大了,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樣與她頂嘴。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什么永恒,誰也抵不過時間,從牙牙學語到蒼蒼暮年似乎只有一步之遙,沒有機會回味,更沒有機會后悔。我更加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雖然我明白他們已開始目送我離去,但我還是要讓時間慢一點,再慢一點……

  讀《目送》有感 篇12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龍應臺在目送兒子獨自乘公交的背影,目送兒子上飛機時的背影,目送父親離開人世等等之后寫下如此感嘆。

  的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在逐漸變化。龍應臺看到兒子長大后不愿再讓她接送,獨自去乘公交車,就算坐她的車也不愿與她交流時,她可能有過悲傷。在看兒子踏上出國的飛機,內心充滿不舍時,只看到兒子不曾回頭的背影。作為一個母親,在欣慰兒子逐漸長大、逐漸成熟時,也會對兒子和她漸漸疏遠的關系感到難過。

  而作者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隨著她的成長、結婚生子,和父親的關系和感情交流也變得疏遠和稀少起來。在父親生重病之時,她拋下所有事務來照顧父親,最后,站在雨中目送父親的棺木被緩緩推走,她深深地凝望,想要記住這最后一次的目送……她是否后悔未曾多抽些時間來陪伴父親?

  作者的感情復雜而濃烈,像一壇老酒,沉淀于她筆下的文字。可能我對她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可能我的感受也顯得淺薄,但我讀完文章后,內心充滿傷感,也想到自己與父母的關系。

  對于這個年齡的我們來說,與父母之間發生一些矛盾在所難免。但是,這些不應該影響到我們的情感交流。可能對事物的看法不同,可能視野都變得不一樣,但我們能否與父母攜手共進而不是一人向前,讓父母留在原地,用他們那可能已經開始老花的眼睛目送我們的背影?

  我曾經看到這樣一幕場景:一對父女在比賽游泳。父親刻意讓著年幼的女兒。快上岸時,父親猛地向前一沖,打算提前上岸,卻在無意間瞥見一塊木頭從上游漂來,正接近稍顯落后的女兒。父親連忙調轉方向將木頭推向別處,然后看著先上岸的女兒興奮的`笑容,父親的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那時我就在想,也許我們的父母也和這位父親一樣,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悄悄地為我們擋下傷害,讓我們可以游得更遠。

  所以,當我們長大后,拼搏出自己的事業時,不要忘記父母,不要讓他們目送你遠去,不要讓他們感到你的疏遠。讓我們與父母攜手共進,回報給他們更多的愛與關懷,不要讓他們在一次次目送中黯然,在一次次等待中心酸。

  當父母為你送行時,多回一回頭,揮揮手,當有時間時,多與父母溝通交流。這樣,他們就不會太難過;這樣,他們目送的只是你與他們之間的距離變大,而不是感情變得疏遠。

  讀《目送》有感 篇13

  兒子逐漸高大的背影。

  父親伴著黑煙的背影。

  母親瘦弱憔悴的背影。

  ……

  作者龍應臺扮演著“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以時間為軸,以親情為卷,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陽中觸動自己的“背影”。

  整整七十三篇文章。作者完美地詮釋了“什么是親情?”“生死大問究竟是什么?”

  我們真的僅僅是在看一本散文嗎?不,是作者在對我們講述他的經歷:父親的死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終將遠行,朋友們漸漸散去,兄弟姐妹不再時常相聚……作者想挽留住一切,但她憑自己微小的力量,根本沒有辦法挽留住任何一個人,一個都沒有。能做的,只有默默地目送他們、目送這一切,漸行、漸遠。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也在漸漸地成長。作業越來越多,學習越來越緊。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是否越來越少?或許,他們現在還正年輕著,但我們,始終要記住:時間永遠不會為任何一個人停下腳步。

  作者是一位母親。當她在目送16歲的兒子遠行時,最期待的就是兒子的一個笑臉,哪怕是一個回頭。但是,她什么也沒有等到。此刻,淚水早已溢滿眼眶,想起了我自己的故事:

  剛剛開學的那一天,仍在眼前。因為我晚來了兩天,爸爸媽媽怕我不習慣,遲遲不愿離開。要和同學們去吃午飯了,便不耐煩地對他們說:“你們回去吧,我沒事的,我肯定能照顧好我自己的!”說完便頭也不回地和同學們去吃飯了。那時,媽媽是否也和龍應臺一樣,等待著我的一個回頭?而我,卻像那位兒子一樣,留給了你一個冷默的背影。那天,直到深夜我都久久無法入睡。聽著窗外的知了聲,流下了來到這里的第一滴眼淚……爸爸媽媽我想你們了!我在心底無助地吶喊著。這夏季的夜晚,缺少了你們的陪伴,好冷、好冷!

  徹夜未眠。第一個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夜晚,竟然如此黑暗。

  關上回憶的大門,不禁試問自己:難道我也要像作者一樣,直到父母永遠的`離去;母親由于勞累手上的青筋暴露時才能頓悟嗎?是不是太晚了?我不由地開始興慶,我能在父母年輕時,就明白了作者近乎一生的感受,看到了這本書。這是我第一次,如此地感恩一個作者,發自內心的感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功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既然人生一定給父母留下一個個背影,那么,請在留下背影前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讀《目送》有感 篇14

  天空飄著細雨,你坐在白色的小圓桌前,享受著這家店鋪有名的焦糖瑪奇朵和馬卡龍,聽著嘴唇涂得鮮紅的女孩拉著小提琴。細雨微微的窗前有人夾著公文包,打著電話一閃而過。

  也許他上班要遲到會被扣工資;也許他的妻子正告訴他孩子生病要去醫院;也許他在對他的母親說“我很忙。”隨時準備掛掉電話。

  你無法說他不懂生活,他只是為了可憐的薪酬而奔波著。每天如此,等到有一天,匆忙的腳步終于慢下來了。而這時,自己也老了。那個曾經是小孩子嘴里的“哥哥”成了“大叔”,“姐姐”成了“阿姨”,再也無法跳街舞玩兒跑酷。這就是時間給人的痕跡,抑或說是打擊。

  “不是人們變小了,而是你,變老了。”龍應臺講述著生命的進程,像是在講述著一個簡單的故事。

  或許多少年后你仍可以坐在那家小店喝咖啡吃甜品,聽紅唇的.少女拉小提琴,看窗外的人來來往往。只是你,老了。

  生命的盡頭,是死神冰冷的親吻,面對這冰吻,最好的選擇叫做從容。很想見一見龍應臺開的“樹海葬俱樂部”的朋友,五十多歲的年紀,從容的用纖細的手指掌著杯,在紅酒杯口留下緋紅的唇痕,唇齒間漫談著生死:“海葬最省事。”像是所說的話,與自己無關。

  有人說醫院是生命交界的地方。那里人群匆匆,在生死間行進。一張報告單,在有的人眼里是一紙判決書,在有的人眼里僅只是一張紙。焦慮、恐懼、對生的渴望,這是人的本性。但是一個人生命的進程是只許一個人走的路,沒有人會陪你上路。平和地走好每一天的路,別只顧及結局,而忘卻了美好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經意墜入凡間的天使。幼時擁有一雙通透的眼睛,清澈而純凈。吃多了五谷,眼睛里便有了色彩和欲望。無索取便無欲.生是人最大的欲望。把這最大的欲望放下了,人生將是另一番境界。

  死亡是涼爽的夜。這是海涅的詩句。享受著夏夜般的清涼,讓心沉下。不用悲涼,夜,終歸要降臨,走近了也就走進了。不用害怕,記住當死神輕吻你的時候,是個涼爽的夜晚。要做一個恣意游走在生命間的人,靜心地看待生,看待死。

  當彼此都做好了準備,一次次的轉身而去,都有一次次的目送。慢慢走,慢慢送,直至走完生命的進程。

  讀《目送》有感 篇15

  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題記

  之前是不了解龍應臺的,甚至未曾聽說過,因著老師的推薦,讀起了她的文字。開始喜歡龍應臺,喜歡她簡單的文字,喜歡她平實隨意的文字流露出來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窩。之前還并不了解“目送”這個題目,呵!多么奇怪的名字啊,直到我了解了那個背影最深處的涵義……“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再沒有回頭,他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

  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對媽媽的各種舉動都感到奇怪繼而反對,他不了解他的母親啊,他竟從未考慮他的母親啊,他也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他沒有看到,也不知道,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前行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

  龍應臺的文字,很貼近生活,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概是“接地氣”吧。她的文字可以附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有時我真的覺得我是那個被追的背影,而母親則是那個追的人。有時我真的很想回頭看看,可是又在想自己已經長大了,不需要母親的呵護了,就還是會由背影告訴她不用追。但,根本沒想過,在母親的眼里,不論孩子多么大,那都是孩子啊。寫到這里,又想起了在預習語文課本時讀到的一篇——朱自清的《背影》,父親本都說好不送孩子了,對茶房千叮萬囑,結果還是不放心,又是自己送了。

  孩子走之前,還要去買幾個橘子,那個稍胖些的父親,腳步蹣跚的父親背影卻是那么……以至于使作者的淚就那么流下來了。父親買好橘子,就要離開,等父親的背影融入人群,作者的淚又來了——不知何時能與父親再相見。《背影》講述的是父子兩代的情感,而《目送》牽系三代:看兒子們的青春,回憶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態。龍應臺的《目送》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但我卻認為,《目送》比《背影》更令人感動,一個個樸實、無華、微小的細節,讀來更令人感動。或許是因為作者幽微的手筆,亦或者是因為,這些事情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常映在我們眼前,我們卻未曾似作者似的記下來,讀來卻有淡淡的似曾相識感。我們終會長大,然后,目送。

【讀《目送》有感】相關文章:

讀《目送》有感12-21

讀《目送》有感06-05

讀目送有感01-26

讀龍應臺《目送》有感09-25

讀《目送》有感[精品]09-01

讀《目送》有感精選15篇01-09

讀《目送》有感(15篇)08-27

讀《目送》有感(精選15篇)12-21

讀《目送》有感15篇02-09

讀《目送》有感15篇03-1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韩中文字幕久久 | 亚洲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在线曰日韩在线 | 日韩亚州欧美中文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 日本欧美动漫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