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愚公移山》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愚公移山》有感1
今天,我讀了神話故事中的《愚公移山》。這個故事里說,一位九十歲的老人叫愚公,他家門口的兩座大山使人們進進出出非常不方便。所以愚公召集大家一起來搬山。而另一位老人叫智叟,他認為愚公是異想天開。愚公是這樣對他說的:“你的名字叫智叟,可我覺得你還不如小孩聰明。我雖然快死了,但我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無窮無盡。山上的石頭卻是搬走一點就少一點,再也不會長出一粒泥,一塊石頭的。我們這樣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為什么搬不走呢?”自以為聰明的智叟聽了,在也無話可說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還知道了堅持就是勝利:無論多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我還懂得了驕傲的人就會被謙虛的人打敗。所以,不能驕傲。
我記得上二年級的時候,考試一直考良,被爸爸、媽媽、老師批評,自從看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我從中受到了深深的'啟發,從此我不懂就問,做錯的題目,就請教同學和老師直到把這個問題弄明白為止。接下來,另我不敢相信的是,三年級期中考試我盡然考到優的好成績,這次,不光老師表揚了我,連爸爸、媽媽也表揚了我。
我要感謝《愚公移山》這篇故事。
讀《愚公移山》有感2
同學們,《愚公移山》的故事你們應該都聽過吧?故事里那位快九十歲的老頭兒,覺得家門前那兩座山(分別是太行山與王屋山)阻擋了他出門的道路,以至和家人去城里都要繞道,非常不方便。愚公決心要把那兩座山挖走,這樣他和家人出城就方便多了……
讀了這篇故事,我覺得這位快九十歲的老人可真了不起!竟然擁有如此堅定的信念,不怕別人的譏笑去挑戰難度,太不可思議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作為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情,只要下定決心,堅定不移地做下去,又怎么會辦不到呢?《愚公移山》給我們的啟示不正是這種百折不繞、堅毅的可貴精神嗎?
同學們,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樹立自己的目標,并持之以恒去努力完成,要像毛澤東那樣無論在任何艱難的環境下都堅定自己的志向,并時時刻刻嚴于律己。
再看看自己,記得在三年級剛轉學到逸景第一小學時,由于不適應,我的各科成績都不太理想,心中不免有些沮喪……后來,經過自己的努力、父母的幫助和老師耐心的指導,各科成績漸漸有了進步。不僅如此,在參加各類集體活動中,我還鍛煉了自己,提高了能力。就說那次參加區的“迷你劇比賽”吧,從未參加過表演的.我,在流下無數汗水與淚水后,第一次作為主角,終于站在區少年宮高高的舞臺上,那一絲緊張,那一份自豪,那一股成功的喜悅,終身難忘!還有那次,我在全校家長面前主持“家長會暨文藝表演會”時,由于緊張一時忘記了臺詞,我馬上鼓勵自己:雁雁!加油!你能行!一定要堅持!于是我毫不慌張,鎮定自如地堅持完成主持任務,受到了家長和老師們的一致贊賞!
同學們,你們看,只要朝著自己的目標奮發前行,就沒有辦不到事情啊!
《愚公移山》給你們的啟示也是這樣的嗎?相信自己,你也一定能移開學習上、生活中的重重高山!
讀《愚公移山》有感3
今天,我讀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愚公很愚,而且愚的不可理喻。他不但用自己剩下的光陰去挖“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還要叫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去挖。但是,只要我們深入理解就不難發覺,在那遠古時代,被人認為可笑的“愚公精神”卻是當今社會走向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是任何人都應該具有的`。
記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奧數題時,做了許久都沒有做出來。過了一會兒,我越做心理越煩,只好扔下那道題不管了。后來,我讀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知道了只要堅持不懈,以“愚公精神”來對付這些呲牙咧嘴的“攔路虎”,最后達到成功之路,獲得的是成功后的喜悅;而如果在困難面前低頭,面對一個個“攔路虎”,望而生畏,那么將會一事無成。我想:如果我像愚公那樣面對困難毫不畏懼,我肯定能把那道題做出來。
古往今來,類似“愚公移山”的事例舉不勝舉。為了我的明天,為了我的前程,為祖國美好的未來,我要繼承這種“愚公精神”,并把它發揚光大。
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哦,記得。
讀《愚公移山》有感4
今天,我讀了一本名叫《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的書,這本里面講的都是寓言故事。《揠苗助長》、《井底之蛙》、《愚公移山》等等。我讀的最有啟發的就是《愚公移山》了。
故事講的是: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萬仞。家住北山的愚公,快九十歲了,家前面是山,出門不方便。于是便想和家人移掉這座山,開出一條路來。但老伴懷疑說:“憑你這點力氣,連個小土丘恐怕都不能移掉,又想對這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愚公并不爭辯,帶領兒孫三人開始挖山。這樣,從冬到夏的挑運,才能到渤海往返一趟。河曲有個老頭叫智叟,覺得這事是在荒唐可笑,便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你這樣年老力衰,恐怕連山上的一棵小草也拔不掉,又能把這些土石怎么樣呢?“愚公長嘆一聲,反道說:”你也太頑固了,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會生孫子,孫子又會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不會再增高,怎么會一不掉呢?智叟聽了,無言以對。那愚公依然每天挖山不止。山神聽到這件事,只怕愚公挖山不止,便去報告給天帝。天帝被愚公的`這種堅強的毅力而感動,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八兩座山背走。從此,愚公的家門前再也沒有高山阻塞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你不放棄,那件事總會做好的,不要想著困難,那樣你永遠也不能獲得成功。你要記住有志者事竟成。
讀《愚公移山》有感5
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閱讀了《愚公移山》的這樣一個成語故事。讀了這篇文章,我深受教育。
全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位叫愚公的老人,快九十歲了,他們一家人住在兩座大山的正對面。出門都要翻山越嶺,非常不方便。于是,愚公便想和他的家人一起移走這兩座大山,開出一條通道來。他便和家人一起共同努力,夜以繼日地挖土、運石。一天,一個叫智叟的老人,覺得這實在是荒唐可笑,便勸阻愚公,但愚公依然堅持不懈。就是這種堅強的.毅力把天帝都感動了,天帝便派大力神移走了這兩座大山。
愚公不但用自己剩下的光陰去挖這兩座大山,還讓自己的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去挖。但是在古時候,被人們認為是可笑的“愚公精神”,卻成了當今社會必不可少的條件,是任何人都應該具有的。
記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奧數題時,因為想了很久,還沒有解出答案,沒有堅持把題目做完。
讀了《愚公移山》后,我深受啟發,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學習愚公的這種精神。
讀《愚公移山》有感6
愚公的精神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奮發向上的炎黃子孫。
我們來看移山前的謀劃:
“聚室而謀”
立即得到
“雜然相許”,
“雜曰:
投諸渤海之尾”。可見,
愚公先前只是考慮到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好處,提出移山的設想,
而集體智慧的結晶則解決了
“焉置土石”
的問題。
看移山中的成員:
從愚公家中能
“荷擔者三夫”,
到鄰人孀妻之遺男,
都為移山不遺余力。正如愚公所言,是“吾與汝畢力平險”。而愚公已年近九十,
在當時的生活條件下,
就算健康,
充其量也只能是個
“指揮”
看移山后的結果:
操蛇之神
“懼其不已”。其實是懼愚公沒有窮盡的子子孫孫,
“帝感其誠”,
其實也是被愚公一行人的努力所感動,
才命夸娥氏二子背走這兩座山的。
可見,移山一事,并非愚公一人的功績。認識這點,對我們做好平時的工作大有好處。
現在總有那么稍有點能力的人,取得了一點成績,便飄飄然起來,把自己看成是救世主的化身。其實,這種想法不僅是錯誤的
,而且是危險的。無論革命的成功或某項事業的完成,這其中固然離不開某些個人的努力,但又怎能離開眾人的齊心協力?記得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中講述過這樣的故事:螞蟻,也許是動物王國中最講究集體協作的群體了。非洲螞蟻在前進途中,倘若遇到一根剛燃過的木棒,一定會義無反顧、前赴后繼地爬上去,直到其它的螞蟻能暢通無阻為止。這種抗爭意識,這種協作精神,與愚公他們相比,也毫不遜色。
我不禁又想起了一個個模范和英雄。60年代的雷鋒是全國人民學習的`楷模,雷鋒的旗幟在今天仍然閃耀著時代的光芒。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只有一個雷鋒是遠遠不夠的,只有一個徐虎同樣是遠遠不夠的。事實證明,這場特殊戰役的勝利,需要全體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國家的支持,才能最終成為我們民族的驕傲。綜上所述,我們在學習這則寓言時,既要認識到愚公的可貴之處,
更要領悟到
“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否則,
便會產生個人崇拜主義的心理,導致盲從;
落到自己身上,
又會產生個人英雄主義的言行,
導致冒進.因此,
我們在褒揚愚公精神的同時,
不要忽視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
應兩者并舉,
攜手同進,
共創美好未來。
讀《愚公移山》有感7
我讀了“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后,我深深地被愚公的精神所震憾了。一個快九十歲的老人,要把門前的兩座山移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雖然得到了子女的支持,但也有人反對。
從愚公和“智叟”的對話,可以看出愚公移山的意志很堅定。“河曲智叟”覺得愚公又笨又蠢,便來開導他,“你這么做太傻了。你已經一大把年紀了,與其每天干得這么辛苦,不如待在家里,享享清福。就憑你一家人的'力量,要挖掉這兩座高山,得干到什么時候呀!”愚公聽了智叟的話,直起身子扶著镢頭把兒,對智叟嘆了一口氣說:“你說這話真是太糊涂了。別人都叫你 ‘智叟’,可我看你的見識還趕不上寡婦家的小孩子。我是上了年紀,可是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大山卻不會再長高了,挖一點就少一點,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地挖下去,還怕挖不完嗎?”
子子孫孫、世世代代其實就是中華民族的魂,是勞動人民創造世界的精神。
我體會到:在學習中,生活中也要這樣,一個字一次寫不好,就寫十遍,百遍,甚至上千遍,總有一次能寫好。要攀登學習、知識地高峰,只要有這樣永不言棄的精神,“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就能成功。
讀《愚公移山》有感8
寒假里,我跟媽媽一起到求知書店買了一本《中華成語故事》。一回到家,我就立即打開書本如饑似渴地看了起來。
我一下子看了好幾個成語故事,如《百折不撓》、《班門弄斧》、《半途而廢》、《不恥下問》……這些成語故事實在是太精彩了!
這本書共有62個成語故事。讀了這本書,我對成語有了更多的了解。成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濃縮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浩如煙海,博大精深。這62個成語故事個個生動形象,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的'道理。
在眾多的成語故事中,我最喜歡《愚公移山》。它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愚公想移掉房子前面擋著去路的兩座大山——太行山和王屋山,受到了智叟的嘲笑,但愚公沒有放棄。最后愚公的精神終于感動了天帝,天帝派兩位大力士移走了兩座大山。
讀了《愚公移山》,我想起了一句格言: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有頑強的的毅力和堅定不移的信念,就一定能戰勝困難,取得成功。
愚公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與他相比,我感到無比羞愧。
我從一年級開始練習書法,剛開始我信心十足,對書法充滿興趣,每天一吃好晚飯,就迫不及待地奔向目的地——三樓樓老師家。我想,只要我堅持不懈地進行練習,就可以成為一位書法家!就這樣,我堅持了一年。
可到了二年級,這種興趣漸漸沒有了,我越來越覺得練書法枯燥乏味,就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姑姑看出了我的心事,就給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告訴我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堅持。但是,我還是鬧情緒,發脾氣,不肯繼續練寫。最后是在姑姑的逼迫之下,我才堅持練習。
如今,我練習書法已有四年半了,汗水換來了收獲——在諸暨市第二屆中小學現場書法大賽中,我榮獲了三等獎。姑姑說得沒錯,想取得成功,必須堅持。我以后一定要向愚公學習,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因為堅持就是勝利。
讀《愚公移山》有感9
《愚公移山》記敘了愚公家門前的兩座大山讓交通受阻,他想要移走大山,愚公和家人們的堅持與不懼困難的精神感動了天帝,命夸娥氏二子將山移走的故事。
能看得出,愚公是一位堅定替子孫后代鄰居們著想,有遠大志向的一位老者。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愚公的打算是值得贊揚的,但是從現實可行性的角度來看,移山力量的渺小,工具的簡陋,人數少,山也會因為地質上的變化而增高等方面,想移動兩座大山的幾率是非常小的。從這方面看,愚公確實是愚蠢的,智叟是明智的`。
但換一個角度來說,從對待困難的精神上看,從對事物認識的角度來看,愚公是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而智叟的眼光只局限在一人一世一生。愚公確是在智力上更勝智叟一籌。這則寓言用了這種反襯的手法,更加突出強調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特點,并對世俗的看法加以諷刺。體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定毅力,告訴了我們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這則寓言同學們早已非常熟悉了,這次學習的是《列子》的古文原版,通過朗讀和背誦,同學們增強了對古文的語感,了解了更具體的細節,體會到言簡意賅的古文之美。尤其是二位主要人物愚公和智叟的思想對比分析,讓同學們對萬事萬物的變化發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懂得了新時代的愚公精神非常值得肯定、它會教我們更快成長為更好的自己。課后的三百字小感悟,讓我看到了同學們的思辨精神閃現出的火花。
讀《愚公移山》有感10
我讀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后,愚公那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催我奮進。我也深深地懂得了,只要有恒心,勇敢堅持下去,沒有什么事情是不會成功的。
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都快九十歲了,面對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居住。由于大山擋住了他家的通道,出門都要繞道而行,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就把家人人召集在一起商量:“這兩座大山,堵住了我們的路。我打算和你們一起,用盡全力挖平這兩座山,那樣我們以后出門就方便多了!你們說這樣可好?”愚公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于是,愚公就帶領子孫,算上他自己,能夠挑擔的共有三人,一起敲碎石頭,挖出土塊,用畚箕和籮筐裝土石,挑運到渤海之濱倒掉。黃河邊上,也住著一個老漢,這個人很精明,人們管他叫智叟。他聽說這件事后,譏笑愚公的不明智,試圖阻止他,說道:“你可真是老糊涂了!憑你這風燭殘年的`力氣,連這兩座山的毫毛也動不了,更何況是搬運泥土和石塊呢!”愚公聽后,長嘆道:“你也太頑固不化了,以至不通情理,連寡婦和兒童都不如。雖然我終究會死,但我還有兒子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再生他的兒子,兒子又會有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而那座山并不增高,為什么不能將它搬平呢?”智叟聽后啞口無言。天帝被愚公的真誠和意志感動,命令山神把兩座大山搬走了。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只有堅持不懈,事情終究會取得成功的。
讀《愚公移山》有感11
今天,我讀了一篇小古文《愚公移山》,故事主要講了——古時候,有太行,王屋二座山擋住了愚公家的出路,愚公與家人們商量最后決定全家一起出動,一起來移開這二座大山。鄰居家寡婦和她的小兒子也一起來幫忙移山。過了一年又一年山依然沒有變化,有人就開始嘲笑愚公笨,警告他是無法把山給移完的。可愚公堅信自己子子孫孫沒有盡頭,肯定可以把山給移完。這件事被有心人告訴了天帝,天帝為愚公而感動,讓娥氏的兩個兒子把山給移走了!
這個故事讓我深深地被這位愚公的堅定不移,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我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習愚公,要像愚公一樣,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輕言放棄,要讓自己能做到持之以恒,要讓自己成為像愚公一樣的人。
像愚公一樣的人還是很多的,比如讓我來說一說徐特立的故事吧。1919年43歲的徐特立到法國學習法文,有許許多多的人讓他放棄,但是他卻沒被困難打到,而是繼續努力學習法文,因此只過了四五年他就能看懂法文科學了。當年徐特立曾說過一句話:對青年人來說,學習最重要的是“恒”字。青年人好學,但往往不肯下苦功。我們就應當學習這個“恒”字,讓自己下苦功夫,讓自己可以學習愚公和徐特立的精神,要和他們一樣有恒心。
除了愚公和徐特立他們有這樣的精神,我國古代大詩人李白也是如此愛上學習的。以前李白特別愛玩,天天早出晚歸的去玩耍,有一天李白又出門去玩耍,這時他看到了一位老婆婆在磨鐵棒,一打聽才知道原來老婆婆想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覺得很好笑,鐵棒怎么可能會被磨成針呢,最后老婆婆反而嘲笑李白沒有恒心,只要功夫深鐵棒一定會被磨成針的。從此以后李白就開始奮發圖強,最后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
種種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定要學習愚公、徐特立、李白等人的精神,只要堅持不懈,成功就在我們眼前!
讀《愚公移山》有感12
今天,我在《經典神話》》中看到了《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 這個故事講述了古時候有個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每次出門都要翻山越嶺,吃很多很多辛苦。于是愚公下定決心要搬走擋在門前的那座山,他和他的子孫為了搬山,克服了很多的困難,他的`決心和努力感動了上天,上天就幫他搬走了那座大山。從此以后,他們一家人就再也不要爬山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知道了愚公雖然已經年事已高,但是他卻有移動門前兩座大山的決心,他這樣做,是為了子孫后代的方便。愚公的堅強意志和不放棄的決心。決定了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去做,不放棄,我們在學習中,也要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遇到困難,不能放棄,要勇敢面對,這樣我們就能成功。
讀《愚公移山》有感13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小故事。故事講了一個老人移山的事情,這個老人就是愚公。傳說愚公因為覺得門前的兩座大山擋住了路,礙于出行,所以決定要把這兩座山搬走。于是他就開始一筐筐地從山上挑土,不可是他們自我家,許多其他的人也過來幫忙。這時,黃河邊住著的一個叫智叟的人聽到這件事,就嘲笑他們:“你看,你們這不是白費力嗎這山那么大,人移得走嗎”可是愚公沒有聽智叟的話。最終,他們最終清除了那兩座大山。
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雖然在故事中移山的老人被稱作“愚公”,但我覺得他這是一種大智若愚,而文中的智叟呢,才是真正的愚公。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我覺得愚公身上有一種精神,是它使他如此奮勇地向著自我的目標不懈地前進。這種力量,就是—他的信念!是啊,如果沒有信念,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怎樣可能會搬走一座大山呢正是這種信念,使得這個老人朝著自我偉大的目標前進!而智叟呢,卻把老人這種可貴的精神看成是愚蠢,他們沒有這種執著與信念,是最可悲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們不愿努力,當然感受不到那種經過自我的努力和汗水之后,獲得成功的喜悅與寬慰。
對此,我有著深刻的體會。
記得那是一次期末考試前,這次考試我決定不要媽媽的幫忙,并且暗暗地在心里下定了決心:必須要考好!從此,我便開始了緊張的復習。雖有決心,可是復習也還是很辛苦的。有時在深夜的燈光下捧一本習題,久久地思索著;有時應對幾道方程,冥思苦想;有時讀者、背誦著英語課文,直到深夜……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我總是想:這次考試,我必須要考好!經過我的不懈努力,我最終取得了好成績!此時,我心里就像在三伏天的烈日下吃冰塊一般,舒服極了。那種歡欣與喜悅,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讓我們都一齊來學習愚公的這種執著的精神,朝著自我的夢想努力吧!
讀《愚公移山》有感14
從前,有一個人叫愚公,他家門前有太行和王屋這兩座大山,大山把村子擋的嚴嚴實實,大家進進出出都要繞很遠的路。
一天,愚公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提議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我們的去路,我們一起把它移走,你們覺得怎么樣?”但是他的`妻子說:“像你這樣的年紀,即使像魁父這樣的小山你也未必能搬動,何況是太行和王屋這樣的大山,更何況那些石頭和泥土又該放在那里呢?”愚公心意已決,于是帶領他的兒子和孫子來到太行王屋兩座山下,敲碎石頭挖出泥土,用搏擊和竹筐把這些東西裝走運到渤海邊。
在黃河邊上,住著一位精明的老人,別人都叫他智叟,智叟聽說愚公要移山,就竭力阻止愚公,并嘲笑他,說:“你這個老糊涂,都這把年紀了,還想去動那兩座山,即使是山的毫毛你也損上不了”。
愚公聽了智叟的話,長嘆一聲說:“你這個老刮骨,連個寡婦和兒童都不如,我會死的,但我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是沒用窮盡的,而這兩座大山又不會增高,怎么會搬不走呢?”說的智叟啞口無言的。
有一位神仙聽見了愚公和智叟的對話,也看見了愚公一家的行動,嚇得不得了,于是向天帝作了報告,天帝也被愚公的精神而感動。于是命令天神把這兩座大山移走了,從此愚公一家就進出方便了。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在學習和生活中,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只要不怕吃苦,堅持不懈,總能克服。
讀《愚公移山》有感15
《愚公移山》這篇寓言講的是北山的愚公因困于山的阻塞而堅持不懈去移山的故事。故事雖然簡練,但卻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也許有人會說:“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擋住了路,自己去挖山本來就很傻,為什么要叫子子孫孫去吃這苦頭呢?繞開山路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嗎?”可我覺得,這樣豈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隸。這也是生活中有些人的真實寫照。遇到困難不是勇敢前進,而是畏縮屈服。
愚公的故事早已傳遍千家萬戶,愚公是一個杰出的'演說家,他不但能說服全家甚至左鄰右舍都參加到開山修路的偉大工作中來,還以一段“子子孫孫無窮匱矣”的精彩的演說擊潰了以智叟為代表的反對派的進攻,終于整頓山河,使天地煥然一新。 通過學習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生活的道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奮斗,今天,我們尤其需要這種精神。在艱難險阻面前,切勿灰心氣餒,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杰,若不是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又怎會有那么多的輝煌成就?如:佛家弟子玄奘,若不是有著堅定的向佛之心,面對困難而不退縮,又怎能取得真經;音樂巨人貝多芬,若不是“扼住命運的咽喉”怎會有驚世之作;共產黨人若不是戰勝二萬五千里的困難,又怎會有新中國的黎明……
【讀《愚公移山》有感】相關文章:
讀《愚公移山》有感02-11
讀愚公移山有感04-21
【必備】讀《愚公移山》有感08-30
讀《愚公移山》有感15篇04-04
讀《愚公移山》有感(15篇)04-18
愚公移山的讀后感10-29
愚公移山讀后感10-12
《愚公移山》讀后感01-19
《愚公移山》的讀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