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孝經》讀后感
《孝經》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4-10-09 09:24:22
  • 相關推薦
【必備】《孝經》讀后感13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必備】《孝經》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經》讀后感 1

  今天我讀了《孝經》的開宗明義章第一。此文開門見山一下把孝是什么給講了。孔子曾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忠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的身體、毛發都是父母給的,不能亂毀亂傷。這是孝的開始,立身、行道,成為一代忠臣,以顯父母,這是孝的結束。這應該就是孝的大概意思了吧。

  讀完這篇文章,我感覺孔子是非常溫和,非常容易讓人接近的,但是又不失老師的威嚴。曾子很謙虛,恭恭敬敬的.,這就更加激發了我讀孝經的好奇心。

  學了這篇文章,我感覺我們不能在身上亂刺青,因為身體是父母給的。要做到立身行道,我一定要先做到盡量的不要老是去向父母索取,要懂得給父母奉獻,回報父母。

  我一定要學習先輩們的知識,做一個大孝子。

  《孝經》讀后感 2

  從開學到現在,我們已經學到了《孝經》的第四章——卿大夫章,我從這四章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懂得了一些道理。

  在《孝經》里講的都是怎樣做人的到理,我就從前四章中看到了一些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事的詞語,比如:孝,德之本;愛親、敬親;在上不驕、制節謹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德之本。”說的就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我們要有好的品德就要先學會孝。“愛親、敬親”就是我們要做到的最基本的孝道。“在上不驕、制節謹度;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是要讓我們不要持強凌弱,生活節儉遵守法律法規,不說不合乎情理和法律的話,不做違反道德的.行為。給我們做出了在社會上生活的行為準則。

  總之,《孝經》是一部很好的書,現在因為我還小,看到的只有表面的道理,我想,如果我長大了,一定能夠對《孝經》會有一個更深的理解。

  《孝經》讀后感 3

  “百善孝為先”、“首孝悌”、“呼,應勿緩;命,應勿懶……”等等,都是在我們,我們人生中必須擁有的第一品質就是“孝”。

  這兩天,一直在給我們講《孝經》中的第一篇章“開宗明義”,我從的講解中,了小孩子為什么要“孝”。“開宗明義”就是要讓我們知道什么是“孝”,首先,“孝”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行為準則,只要一個國家的人,上下一心,全國一體的'遵崇孝道,就會國泰民安。其次說的就是個人的“孝”要做到孝順父母,忠實于祖國。

  在和我一起看書的時候還給我講了一個這樣的事:“孝”字,其實是“老”于上,而“子”于下所組成的字,意思就是要讓為人子的我們,時刻的把老人放在心上,背負在背上,時時刻刻不能。

  《孝經》是教導我們懂“孝”的意義,讓我們知道了如何“孝”的方法和督促我們盡“孝”的一本書,我們要好好的讀,認真的。“孝”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我們要尊崇孝道,將“孝”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孝經》讀后感 4

  “孝”再古代是被看得很神圣的,《孝經》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的一部分,《孝經》認為:孝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將“孝”看做是天經地義的事。

  《孝經》中寫道: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對我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我曾經也認為孝的最高境界是在父母病榻的時候,養老送終。但是往往是“子欲養親不在”,當自己事業有成,準備回頭去孝經父母時,才發現原來父母已經離去。我國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從六歲開始就離開母親的懷抱,到城里去讀書了,本想好好學習,等事業有成之后好好去孝敬母親,沒想到,在他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卻病故了,使季羨林爺爺抱恨終生,責怪自己為什么不能孝敬母親。

  為了報答自己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國一名女運動員在獲得金牌的時,說了一句感人肺腑的話:“我想用我的獎金為父母買一套房子。”偉大領袖人物朱德在戰火硝煙的`戰爭時代,在百忙中飽蘸感情的寫下了《回憶我的母親》,感謝母親對自己的養育之恩。

  其實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是在精神上。我聽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教授帶了一個學生到他家吃飯,吃完了飯,學生們要幫他洗碗,可教授卻說有人洗,然后自己就拿著碗進廚房,把碗上的油漬洗掉,再喊母親出來洗碗,這時候,學生多在說:“這個教授可真不孝順,連洗個

  碗都要讓一個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來幫忙洗。”學生的話教授都聽得一清二楚,但他還在默默的和母親一塊洗碗。洗完了碗,他把母親送回房間,自己又再將碗清洗一遍,再慢悠悠的走到學生身邊,坐下,對學生們說:“雖然,我現在也老了,但是,我在母親眼里,永遠是個孩子。母親不管什么時候都希望自己能多為兒子做一點兒事,如果你讓自己的母親覺得自己的兒子時刻都需要我這個母親,那這個母親會開心一整天的。”

  其實,孝敬就是讓長輩開心、放心、順心。我媽媽是個小學老師,為了讓媽媽開心,我每次都用盡全力,想爭取到一個好成績,讓媽媽高興高興,我認為,我這么做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種方式。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同學們,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履行我們那報不完的孝行,讓我們與父母擔誠相處在一起過上融融樂樂、幸福無比的家庭生活吧!用我們的孝心,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孝經》讀后感 5

  “百行孝為先”,這是一句古人的俗語。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這個字的含義,但當我看了《孝經》以后,我便又進一步地了解了這個字的意義。

  《孝經》是一本國學經典,里面講了許許多多關于“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文字,讓人陶醉其中。雖然《孝經》總字數連兩千也未達,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已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從西漢開始,這本書受到歷代人們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為傳習,《孝經》稱得上是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對后世影響最大的一部文學經典。

  “黃香孝父”的事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黃香小小年紀就很懂事,對父母非常孝順。夏天,天氣炎熱,黃香每次幫父親打完水后,都會拿一把扇子,將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怕父親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于是每天都搶先上床,以自己體溫捂熱被子,然后再讓父親上去睡。多么感人肺腑的故事!多么打動人心的孝子!讀著,讀著,我不禁熱淚盈眶,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下,輕輕滑過臉龐。

  連世界之作——《三字經》都有大部分筆墨寫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講的是“孔融讓梨”。孝順的孔融孝敬長輩,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拿小的,又是一個孝子值得我們去學習!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我們要從小理解“孝”,實踐“孝”,將這本書吟之,誦之,感之,悟之,發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孝經》讀后感 6

  孝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等,是傳統社會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說,實質上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我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孝”字,也就是說,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至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統地論述孝道的人,《論語》、《孝經》等書記載了孔子在方面的很多言論。

  《孝經》中,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當身體力行的。可見孔子對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陳舊觀念,夾雜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提出的”父為子綱”(指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于今已絕對不適合我們個人人平等的民主社會;又如”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在信息便捷的今日,已能夠不必理會句話,是因為當時聯絡多有不便,也是社會生產力限制下的說法;再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也已不足取,我們是提倡男女平等的;還有關于”三年之喪”個問題,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與孔子討論過,位因為白天睡覺而被夫子斥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的學生認為,為父母服喪三年時間過長了,一年就能夠了。無論三年,還是一年,顯然是一種弊端較多的行孝方式,我們就無須效仿了。諸如以上孝說,到了今日,無疑均已過時,我們應毫不吝惜地拋棄或予以批判。

  孝作為華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觀念,又經孔孟儒學的發揮,以及歷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確實是深入民心,難以動搖。佛教傳入中國,最終也不得不把”無夫無君”的教義改變為”忠孝”的說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之初,也不得不改變”不能崇拜偶像”的誡條,允許信徒”祭祖”……

  儒家講的孝道,已不僅僅是一種經過行為表現出的人倫道德,并且還是一種社會性行為,行孝者對社會公德負責,肩負著社會職責,孔孟儒學提倡種孝道,毫無疑問是完全能夠以肯定的。對于今日來說,也適合我們現代社會。

  五四以來,我們雖都在提倡”尊老敬老愛老”,可是相對古時”孝”與”忠”并列成為中國古代民眾最講究最看重的兩大思想觀念來說,顯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實上,現代的中國人”孝”的觀念已明顯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長此以往又聽之任之的話,若干年后,又將是怎樣?細細尋思,我們很有必要繼承我們所應當繼承的孔孟儒學所提倡的合理孝道,以使之貼合當今的社會道德規范并發揚光大!

  《孝經》讀后感 7

  最近,我很榮幸拜讀了影響華夏五千多年禮貌史詩的神圣著作——《孝經》,它恰若無聲的細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緩緩潤澤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騰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氳的水汽是一條繩,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緣,彌漫的茶香是親情的惠澤,默默的陶冶著典雅的禮貌底蘊。

  當我讀的“事親者,居上下驕,為下不亂,為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告訴我們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驕傲自大;身為別人的下屬,也不為非作亂;身為普通的百姓,也不與別人爭斗。身居高位卻驕傲自大,最終會招致滅頂之災;為人下屬卻犯上作亂,最終會遭受酷刑的懲罰;身為普通百姓卻總與人爭斗不休,最終會動刀動槍,互相殘殺。如果居高位而驕、做下屬而亂、處卑微而爭這三種違背常理的不良行為不能去除,就算每一天用牛、羊、豬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讓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盡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萋萋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的父母。曾記得,著名作家畢淑敏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接觸的鏈條,一旦斷裂,就無法連接,最可貴的是,孝是人們的職責和根基。”,我們更應當牢牢的銘記: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親,爹娘不敬敬何人?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自費心。

  我們應當讀懂孝經,并把他記下來。而不是簡單單的瀏覽一遍就算了。

  《孝經》讀后感 8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孝經》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可是個“孝”并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一樣等級的人應當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一樣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并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于提出,與之后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一樣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一樣于其他的地方吧。《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于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于事親,中于事君,最終立身”,并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后悔。其實,父母比想象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讀后感 9

  今天,我有機會誦讀學習了儒家經典《孝經》,明白了很多做人的根本道理。

  《孝經》是孔子的弟子曾子寫的。曾子小時候家里很窮,沒錢買煤,就跑到山里砍柴。這一天,他正砍著,突然覺的手指特別痛,看看也沒有受傷,心里也很難受,他就想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家,是不是家里出事了?就匆匆忙忙的跑回了家。為什么手突然這么疼呢?因為他的媽媽身體不好,平時都是曾子照顧家,他七歲起就會做飯了,今天家里突然來了很多客人,她媽媽著急,就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曾子回家,果然看見來了很多客人,就趕緊好好的招待客人了。媽媽的心和孩子的心真是連在一起的啊,這就是曾子孝行的故事。

  為什么要“孝”呢?“孝,德之本也。”人的根本就是“孝”。“根”是祖先,是父母,我們是他的'花朵,沒有根就沒有花葉,樹葉靠根來汲取營養,我們靠爸爸媽媽哺育長大。如果澆花,給花朵澆水是沒用的,要給根澆水,所以要孝敬父母,就是給根澆水。樹葉花朵離了根就會枯萎,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那這個人就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了。

  孔子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的開始是,把自己的身體保護好,不要損傷身體,比如坐姿不端,就會損害身體,就是不孝。身體雖然是自己的,但是從父母那里來的。再比如,有的同學到處亂跑,不小心掉到

  河里了,身體受了傷,父母最難受,你讓父母難受了,你就是不孝,不是你的手疼,是父母的心疼,要比手疼的多。

  孔子說,“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作為一個人,必須要做到“小孝”,侍奉、照顧父母;用尊敬父母的方式,去尊敬你的老師,同學們,長大后尊敬工作的領導,能夠把天下的人都放到心里,就是“大孝”;能夠全心全意為全天下的人服務,就是“至孝”,就是圣人,是至孝之人。

  動物界,烏鴉老了,飛不動了,小鳥就會飛出去找食物回來喂給媽媽吃,連小鳥都懂的反哺,我們人難道還不如小鳥嗎?

  《孝經》讀后感 10

  中國的孝道文化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孝道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與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有關。孝道是指孩子對父母的義務,這是一種傳統的美德。到了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系統地討論了孝道。

  在《孝經》中,子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人之行,不大于孝”;“教民親愛,不善于孝”;“夫孝,德之本”。孝順父母是自然的法則,應該自己去實踐。誠然,儒家孝道也有時代局限性的舊觀念,夾雜著封建糟粕,如“父為子綱”、“父母在那里,不遠游,游必有方”、“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三年之喪”已經過時,應該毫不猶豫地拋棄或批評。

  《孝經》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不尋常的是,在西漢統治者宣揚“孝治世界”之后,它已經成為長期封建社會人們培養的必讀書目之一。《孝經》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有。這是儒家經典著作中關于“孝”的著作。

  《孝經》共有18章,每一章都是經典。第一章是開啟明義章節,是全文的主題:“孝道是道德的基礎,孝道是由生而來的。”“身體皮膚,父母,不敢破壞,孝道也開始了。站在路上,以后世聞名,展示父母,孝道也結束了。孝道,從親戚開始,從紳士開始,最后站起來。”僅僅33個字就總結了孝道的開始,孝道的結束。

  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別為天子章、諸侯章、清大夫章、士章、普通人章,規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標準。第七章是三才章,強調孝道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經,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民則之;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第八章是孝治章,講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是圣治章,講述圣人如何用孝道教育人民。

  《孝經》讀后感 11

  寒假里,我買了一本《孝經》,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代孝子是如何孝順自己父母的,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漢汝南安陽(如今河南)的蔡順,他十分孝順自己的老母,不過年有喪父。后來又趕上了王莽作亂,建立新朝,年年饑荒,柴貴米貴,于是蔡順不得不采桑葚充饑。

  有次蔡順采果時,遇見了紅眉軍。軍中的領袖問為什么把桑葚紅的`放一邊,黑的放一邊,蔡順回答:“紅的甜,給老母吃。而黑的酸,給自己吃。”紅眉領袖被他的一片孝心感動了,送給了蔡順三斗白米,一頭肥牛。讓蔡順回去孝敬她的老母去。

  如果你問我:“為什么要孝?"我會告訴你:”因為我們的一切都是父母提供的。我記得二零一六年的一月份最冷的時候有零下十幾度,爸爸為了早點干好活,六七點鐘就出去干活了,回來的時候,爸爸的手已經凍裂了,出現了一條條裂紋,流出了血。我想:古代人都那么孝順父母,那我得更好的對待父母了。于是我給爸爸沏了一杯茶,又給爸爸打了一盆熱水洗腳。

  于是我終于深知了父母對我的愛,我以后得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了。

  《孝經》讀后感 12

  利用暑假,我閱讀了曾參編著的《孝經》。我明白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如《弟子規》教育我們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孝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都明白孝的重要性。周朝因為有了孝悌的美德傳承,所以一直興盛了八百多年,周文王更是以身效仿,父親重病在床,他衣不解帶的服侍父親,給天下百姓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受人尊敬的文化戰士魯迅,一生對母親至愛至孝,讓母親吃飽、穿暖、住好,獨自一人照顧著母親的飲食起居,從無半句怨言。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為了治好母親的粗脖子病和父親的雀目病,潛心學醫,翻遍大量醫書,四處拜師學醫,最終在他堅持不懈、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找到了根治這兩種病的藥方,而他也因此成為了一代名醫,著成了《千金方》,被世人尊稱為“藥王”。春秋時期的一位隱士名叫老萊子,他非常孝順,總是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來供養雙親,甚至在自己年過古稀之后,還把兩位老人的.生活照顧得無微不至。

  俗話說,我們學習國學經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如《孝經》里所說的:夫孝,始于事親,忠于事君,終于立身。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只有先做到了“事親”,將來才能治國、平天下。而要做到“事親”,我覺得應該要先做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憂,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種表現,也是孝的根本。我們現在孝敬父母就要學會體諒父母,理解父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應該幫著父母做,多在閑暇時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多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只需這樣,父母就會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的臉上就會多綻放一些笑容。

  前不久,媽媽在醫院里做了一個手術,要住院一段時間。媽媽不在家的第一天,我就非常的不習慣:平時放學回家,媽媽總是已經擺好碗筷等我吃飯了,而現在,媽媽不在家,爸爸在陪媽媽,我還要一個人摸著冰冷的灶臺自己做晚飯。做作業時,身旁少了一個拿著毛線球織衣服的身影。洗漱完畢,躺在床上卻怎么也睡不著,原來是少了每晚睡覺前媽媽那雙替我掖被子的手和一句溫柔的“晚安”。第二天放學后,我背著書包搭上了公交車,下車后,穿越兩條街來到醫院,直奔媽媽的病房。我坐在媽媽的病床旁邊,跟媽媽談心,幫媽媽看鹽水。媽媽出院了,我經常在空閑的時候陪媽媽聊天、散步,幫她做做家務,我還讓媽媽嘗了一次我親手做的飯菜。看著媽媽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我心里也如同吃了蜜一樣甜。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用畢生精力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讓我們的心中時刻裝著父母,裝著對父母的一份牽掛。好好孝順父母,感恩父母,是我們對父母唯一能做的事。

  《孝經》讀后感 13

  《孝經》教會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讀了《孝經》,我受益匪淺。

  孔子說:“百事孝為先”。《弟子規》里也說:“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讀到這里,我想起平時我對媽媽的種種不好的表現,不由得臉紅了……平時我對媽媽總是呼來喚去的.,我以為媽媽生了我,就要為我服務,什么就得依著我。于是就連一點點小事,我都要媽媽來做。本來洗碗筷、打洗澡水等這樣的家務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卻不做,全部要爸爸媽媽為我做,他們對我百般依順,我對待他們卻完全隨著性子。有一次,我被作業難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媽媽來叫我吃飯時叫了我好幾聲我都不理他們,最后才兇巴巴的對他們吼道:“我心情不好,別來煩我!滾!”爸爸媽媽不但不生氣,還溫柔地安慰我。現在讀了《孝經》,學了《弟子規》,再想想老師說過的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錯了!我已經長這么大了,還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一點點小事情都愿意去做,以后怎么能做大事呢?

  我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羞愧。古人說“有錯就改不算晚”,我決心“亡羊補牢”。從今以后我一定以孝為先,好好對爸爸媽媽,不會再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不會再亂發脾氣了,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祖國作貢獻。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一給予一點關懷,用我們的愛心,真心去幫助所要幫助的人,讓世界充滿愛,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孝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孝經讀書筆記03-10

《孝經》讀書筆記10-15

孝經讀后感04-29

孝經讀后感04-15

《孝經》讀后感03-12

孝經讀后感(通用)12-13

《孝經》的心得體會范文10-09

孝經讀書筆記8篇03-25

讀孝經有感11-1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人成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 |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 | 日本私人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色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精品 | 亚洲一区亚洲二区欧美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