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此時需要認(rèn)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孔融讓梨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孔融讓梨讀后感1
說到讀書感想,讓我想起了以前讀過的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概內(nèi)容是說:東漢時代有個聰明的孩子叫孔融,他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爸爸讓孔融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jì)小,應(yīng)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孔融:“你還有個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yīng)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起有一回:爸爸正在看新聞聯(lián)播,我愛看的'《機(jī)甲獸神》動畫片開始了,我就和爸爸爭了起來。當(dāng)然是爸爸就到了其他房間去看,我現(xiàn)在想起來,我覺得自己和孔融相比,太自私了。以后,要像孔融那樣,知道尊敬長輩。還有一次,吃飯的時候我的大娘做了一盤香噴噴的紅燒肉,我和哥哥都想第一個先嘗,結(jié)果他壓著我的筷子,我壓著他的筷子,都不肯相讓。現(xiàn)在想起,我應(yīng)該學(xué)孔融那樣讓哥哥先嘗。我們應(yīng)該象孔融一樣,做一個懂得謙讓的好孩子。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學(xué)生的我們,應(yīng)該繼承和發(fā)揚(yáng)這種美德,我們做什么要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生活才可以更加美好。
孔融讓梨讀后感2
想必大家對《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不陌生吧。我雖然幾年前已經(jīng)聽過這個故事了,可今天卻把這本書翻出來,有仔仔細(xì)細(xì)地讀了一遍。因為我覺得禮貌謙讓是當(dāng)今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們現(xiàn)代社會,就是缺少想孔融一樣謙讓有禮貌的`人。我和妹妹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一天爸爸從外地回來,帶了一大堆禮物。我看上了琳瑯滿目的飾品,妹妹盯上了異常可愛的毛絨玩具。挑選一番后,我和妹妹同時發(fā)現(xiàn)了一盒糖果上面寫著“雪&彩”。我打開盒蓋,哇!40只小鴨子分別穿著海軍陸軍空軍和冠軍的衣服齊刷刷地看著我(其實是軟糖啦),我頓時呆住了。一會兒我蓋上了蓋子,打算帶走。這時妹妹一把抓住盒子說:“我要吃糖糖!”她才三歲,畢竟不是我的對手。我順手一拉,盒子便重新回到我的手中。妹妹一看大事已敗,便使出決計-鬧。只見她躺在地上,四肢亂舞,像個瘋子。我轉(zhuǎn)身即將離去,她有使出第二計-哭。兩種結(jié)合,沒有人能不乖乖投降。我剛要投降,眼前忽然閃過一道白光,我立即說:“想要糖,沒門!”說著就走了。這時媽媽過來了,妹妹撲來上去,告訴媽媽事情經(jīng)過,媽媽火了,搶過盒子說:“誰也別想吃。”我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說難聽點(diǎn),我和妹妹的故事跟孔融讓梨的故事有天壤之別。讀完故事,我深深受到啟發(fā),覺得以后不再對妹妹。
孔融讓梨讀后感3
美德在生活中可以說是枚不勝舉。但在《孔融讓梨》這篇短小精煉的歷史故事中,僅有5歲的小孔融竟知道要尊老愛幼,小小年紀(jì)的孔融讓梨這件事,讓我深有感觸。
在古代的一天,孔融的父親從集市上買回三個梨子,分發(fā)給孔融、妹妹還有哥哥。孔融分到了一個最大的'梨子,一看就知道味道很甜。但他讓給了哥哥,父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回答道:“大的就應(yīng)該給大的人吃。”第二次,孔融分到了一個比較大的梨子,但又讓給了妹妹。爸爸又問他了,他回答:“妹妹比我小,應(yīng)該吃一個大一點(diǎn)的。”最后,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子,但爸爸夸獎了他。
故事中的孔融尊老愛幼,繼承了我們中華民族美德中最重要的一點(diǎn)。但想想我,平日里調(diào)皮搗蛋,沒少給媽媽添麻煩,害的媽媽不但沒有省心,還倒多添了幾根白頭發(fā)。有一次,媽媽做了五個獅子頭放在青菜里煮,自己沒舍得吃一個,我不但沒有謝謝媽媽,還抱怨她沒有多做幾個。還有那次在小姨家,我和表弟爭著玩電腦游戲,我竟生生地把表弟推倒在地板上,害得他哭了好一會兒。想想,平日生活里的我竟然連一個五歲的兒童都不如。孔融讓的雖只是一個梨子,但在美德道路上,他卻跨越了一大步。所以《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才會家喻戶曉,一直流傳至今。以后,我也要學(xué)會謙讓,孝敬自己的長輩們,愛護(hù)比我小的孩子們。
正如我們學(xué)過的一篇課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里面高爾基寫給他兒子的信,信中所講的:“給”,永遠(yuǎn)比“拿”愉快。我現(xiàn)在終于明白美德的含義了,為社會,為人們,多奉獻(xiàn)一點(diǎn)點(diǎn),自己就會擁有無數(shù)的精神財產(chǎn)。這樣,一個人終日都會開開心心。
孔融讓梨讀后感4
今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后很有感觸。這個故事說的是:東漢魯國,有個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聰明,也很懂事。在他四歲時,有一次,爸爸拿回來一袋梨,給孩子們吃。爸爸讓孔融來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給了爺爺奶奶,把比較大的給爸爸媽媽,把其他的'給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給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個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這兒,我的臉上一陣發(fā)燒,不禁慚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別!怎么回事?聽我慢慢道來。
我天生喜歡讀書,我家也正好在少兒圖書館附近,我便有事沒事就到圖書館借書,但我一般喜歡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著要去借書,便纏著爺爺跟我去,但爺爺因為在燒開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顧,所以爺爺燒完開水就要去照顧弟弟。但我卻不懂事,一個勁地纏著爺爺。爺爺非常生氣,批評了我,我還不服氣,也小聲嘀咕了幾句。唉,現(xiàn)在想起來多后悔啊!爺爺是多么疼愛我啊,我卻那么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歲就懂得尊老愛幼,我十歲了還那么不懂事,慚愧啊慚愧。
尊老愛幼,是多么偉大的美德啊!它能讓每個人都對你刮目相看,快學(xué)會這一種美德吧!這樣才會讓你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讓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孔融讓梨讀后感5
中國自古以來,就傳承著禮讓兄弟姐妹的美德。
一天,我在讀《三字經(jīng)》,當(dāng)讀到“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時,發(fā)現(xiàn)這個章節(jié)里,有一段關(guān)于“孔融讓梨”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春秋魯國,一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十分懂事聰明。一次母親端上一盤梨來,叫孔融先拿來吃,俄日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母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的梨應(yīng)當(dāng)給哥哥吃。”
讀完之后,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樣懂事,他的一舉一動,機(jī)靈的、巧妙的`回答深深吸引了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孔融相比之下,我感到很慚愧。孔融是最小的一個,現(xiàn)代社會中,長輩有好的,有大的東西,總會毫不猶豫的給最小的孩子,無比溺愛他,無比呵護(hù)她。
想到一天晚上,爸爸媽媽正在津津有味的看著電視劇。我看了看表,快七點(diǎn)了。糟糕!我最愛看的歷史記錄片快開始了,于是,我連忙拿起遙控器換了臺,爸爸媽媽見了很生氣,狠狠地批評了我,我還生氣的跑回了房間。此刻想想真是不應(yīng)當(dāng)呀,怎樣能這樣呢?
此刻想起這些事來,心里真不是滋味,《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我應(yīng)當(dāng)尊老愛幼,謙虛禮讓。讓我想到在生活中應(yīng)當(dāng)尊重別人,這讓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也要學(xué)會謙讓別人,這樣才能夠得到更多人的理解,是我們小學(xué)生應(yīng)當(dāng)具備的傳統(tǒng)美德。
養(yǎng)成這樣良好的禮讓習(xí)慣與美德,你才會受益終身。
孔融讓梨讀后感6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著許許多多的人物或事跡。他熏陶了多少代,多少人的品德修養(yǎng),它感染了多少位偉人的心靈他點(diǎn)化了多少迷途知返的人。
在這個假期,在教師與家長的配合下,我讀了許許多多的民俗精神的傳統(tǒng)故事。其中最讓我感觸頗深的,還是《孔融讓梨》的經(jīng)典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孔融四歲的時候,父親買來了許多梨,當(dāng)孔融挑梨時,他卻把最小的留給了自我。父親感到十分驚訝,孔融確認(rèn)為大的應(yīng)當(dāng)留給哥哥,弟弟一齊吃才對。
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意義深遠(yuǎn)。給我的感受,卻十分深刻。我們也要學(xué)習(xí)孔融這樣的精神,遇到事情要處處想著他人,為他人著想,而不是為了一點(diǎn)點(diǎn)眼前的利益,與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這樣一來,你損失的不僅僅是表面的物質(zhì)利益,可是精神品質(zhì)上的`“破產(chǎn)”,而孔融,因為具有這一良好的品質(zhì),如同挖到了金礦一般,從此便步步高升,得到了皇帝的重視。
再想想,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是否與四歲的孔融一般呢?看,我魏了一本無缺損的書,正在和妹妹展開激烈的“拉鋸戰(zhàn)”呢!這本完好的書,在我們兄妹倆手中,奪過來,搶過去。突然,我趁妹妹不注意,用力一抽,書便落入我的手中。正當(dāng)我洋洋得意之時,妹妹卻趁機(jī)從我的懷中搶來過去。我生氣了,緊緊的抓住書,用力不放。可是,只聽見“咔嚓”一聲,書被撕成了兩半。我和妹妹都呆住了,傻愣愣的看著書的“尸體”,再看看孔融,四歲時就懂得讓梨了,我都這么大了,還為了一本小小的書,與妹妹爭奪,實在不應(yīng)當(dāng)。
“退一步海闊天空。”我期望大家像孔融一樣,時時處處為別人著想。到那時,爭執(zhí)便沒有了,吵鬧也消失了,人生都變得有愛了,世界變得多么和諧!
孔融讓梨讀后感7
一天,我讀了《孔融讓梨》這故事。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春秋魯國,一位名叫孔融的四歲小孩非常懂事、聰明。一次母親端上一盤梨子來,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孔融說:“哥哥比我大,大的梨應(yīng)該給他吃。”
讀完之后,一種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么懂事,他的一舉一動,機(jī)靈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實在令人印象深刻。簡樸的語句中,洋溢著可貴的尊老愛幼品質(zhì),蘊(yùn)藏著那種謙讓的美德。孔融與童年的我比起來簡直天壤之別,一件令人慚愧的`事又在腦海中飄蕩著。那事發(fā)生在我五歲的時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著動畫片,我看了看鐘,糟糕!電視劇大結(jié)局呀。我立即拿起遙控器換了臺。弟弟一下子變了眼色,跑過來與我爭吵。聞聲驚動了奶奶,奶奶從一樓上來,了解了情況后,就說:“杰仔,做哥哥的讓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還可以下一樓看啊,干嘛一定要在這看。”我說:“就不!”“聽話!”奶奶說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氣沖沖地回房間了。晚上,趁奶奶在看電視,我刻意在電視機(jī)前左擺右擺,拳打腳踢,奶奶叫我別擋著,我假裝沒聽見。最后奶奶也沒說什么,就出去了。
讀了《孔融讓梨》這個小故事后,我明白了做人要尊老愛幼。
孔融讓梨讀后感8
孔融最大的優(yōu)點(diǎn)就是謙讓,不過最大的缺點(diǎn)也是謙讓-太過頭了。先是讓梨,緊接著讓獎狀,后來把地球引力的論文也讓了,接著讓什么Q幣呀,越野,寶馬車……事事都不得不謙讓,自己為了深受人愛戴,做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別人去更加愛戴他,自己也是皆大歡喜。
其實,孔融不理智,為什么要讓呢?留自己用怎么不好呢,為了讓梨之譽(yù),也不至于事事都謙讓吧!該謙讓的.就謙讓,不能讓那些不勞而獲的人得到東西,而想孔融這樣付出勞動的人卻一無所有!
如果大家都在事事、處處上謙讓,那這社會,雖然變和平了,但是人們自己心理上會不愿意的,但為了自己深受愛戴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不會這樣做的!因為這些東西是我付出了勞動的,我覺得我有權(quán)利來享受這個成果,如果我謙讓給了你,其實就是縱容你,不是愛你,而是害你!這樣你會總想著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
我想對孔融說:不要為了自己得到人們的愛戴而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你不要謙讓的太過頭了!在事事上,處處上謙讓你自己覺得好嗎?不要再謙讓了,你已經(jīng)謙讓過很多很多次了!
我想對孔融謙讓過的人說:你們真是一群不勞而獲的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得三好學(xué)生,有個好工作,買車買房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的謙讓而得到的!
總之孔融讓梨之后,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連連。
孔融讓梨讀后感9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孔融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jì)小,應(yīng)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孔融:“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yīng)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讀完這個故事,我想起朋友給我講的.一件小事:他前幾年住院,親戚同事送了不少水果,吃不完的就拿回家,有的水果漸爛,他妻子就召呼兩個小子先把快爛的給處理一下吃了。大的很理解其母親的用意,讓病人、讓給老爸吃好的。小的就不高興了,他說這太不公了,老媽偏心!小的就是要吃好的。小的對此一直耿耿于懷,一周后我這位朋友出院,小的還向他告了一狀。聽了小的告狀,我這位朋友無語了。子不教父之過啊!小的只想自己能吃好,根本沒有考慮別人。孔融讓梨的精神對他來說就是沒有這個概念,與孔融相比,太自私了!
從這一件小事中,我們應(yīng)該學(xué)會怎樣教育下一代。要教育他們像孔融那樣,知道尊敬兄長。他的品德是我們從小就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有時是一種尊重,是一種寬容,是一種貢獻(xiàn),是一種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救濟(jì)藥。它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和諧,作為我們,應(yīng)該教育下一代繼承和發(fā)揚(yáng)這種美德,這樣我們的社會、家庭才會變得更加美好。
孔融讓梨讀后感10
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學(xué)過一篇文章——《孔融讓梨》,文中講了孔融把一只大梨給了他的哥哥,卻把最小的一只梨留給了自己。這篇文章一直銘刻在我的記憶里,它讓我明白:謙讓是一種美德。
謙讓之美在于人能更好地溶于自然。我們對植物要有謙讓精神,不能亂砍樹,亂采花,破壞生態(tài)平衡。如果亂砍樹,森林會逐漸減少,土地會逐漸沙漠化。目前,在北京一帶,由于樹木逐漸減少,沙塵暴的天氣已經(jīng)越來越多了,這是人對植物沒有謙讓精神的結(jié)果。我們對動物也要有謙讓精神。現(xiàn)在,大街上的流浪貓、狗變多了,墻角、路邊很容易能見到它們可憐的`身影。我們在菜市場上能聽到青蛙悲哀的叫,鵝發(fā)出的痛苦的長鳴。我們在超市里,隨處能看到用動物皮毛做成的衣服、鞋子……這些都是人對動物不謙讓的現(xiàn)象。假如我們能保護(hù)植物,關(guān)愛動物,與自然界和諧相處,那么我們也一定會收到很好的回報:在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中幸福地生活!
謙讓之美在于人與人之間能相處得更加愉快。我們要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幫助別人。乘公共汽車時,如果你看到老人、抱小孩的阿姨,或者是孕婦時,一定要記得繪他們讓座,這是謙讓的表現(xiàn)。我們要學(xué)會寬容。在我們身邊,經(jīng)常有一些打架之類的事情發(fā)生,那是不寬容的表現(xiàn)。如果每個人都退后一小步,多為他們著想一下,就不會發(fā)生打架之類的事情了。
謙讓是我們中華民族流傳千年的美德。幾千年前的孔融能把謙讓做得這么好,作為現(xiàn)代的我們來說,更應(yīng)該把這種美德很好的傳承下去,并發(fā)揚(yáng)光大!
孔融讓梨讀后感11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看過很多次,但每次都沒讀懂意思。這天,我最后把這個故事深一層的意思讀懂了。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xué)家。在他四歲時,就已經(jīng)很有教養(yǎng)了。一天,鄰居給孔融家送來了一盤梨,孔融的兄弟姐妹們一哄而上,爭搶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但孔融卻站在一旁,沒有去搶。那里寫出了孔融很懂事,會謙讓兄弟姐妹,讓他們先挑選,自我才拿剩下來的吃。
父親見到亂哄哄的場面,十分生氣,讓站在一旁的孔融給大家分梨吃。孔融先把兩個大的分給了父親,母親,然后把好的依次分給了哥哥,姐姐和弟弟,而把最小的一個留給自我。父親問孔融為什么把最小的留給自我,孔融回答:“哥哥,姐姐比我大,就應(yīng)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也就應(yīng)讓著他,所以我就挑了個最小的。”父親很滿意,還夸獎孔融謙恭禮讓呢。那里,又一次突出孔融很懂事。
孔融長大后,做了北海太守。他為人寬厚仁慈,廣交朋友,善待有學(xué)問的人,成為受人尊敬的人。孔融讓梨這件事上,不但使他的`兄弟姐妹受到教育,還為世人做出了榜樣。從孔融的成長,我也懂得了小時候不但要學(xué)習(xí)文化,還要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格,長大才是一個德才兼?zhèn)涞娜瞬摹?/p>
這一遍看完后,我懂得了在我們實際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學(xué)會謙讓,我們之間就不會產(chǎn)生矛盾,矛盾不存在,我們的社會就會和諧;社會和諧,我們的社會就是禮貌社會;社會禮貌了,經(jīng)濟(jì)就會騰飛,我們的生活也就會更加完美。
孔融讓梨讀后感12
每個人都有一些優(yōu)點(diǎn)和缺點(diǎn),讀了《孔融讓梨之后》之后,我覺得孔融最大的優(yōu)點(diǎn)就是謙讓,不過最大的缺點(diǎn)也是謙讓-太過頭了。先是讓梨,接著讓獎狀,后來把地球引力的論文也讓了……事事都得謙讓,自己為了深受人愛戴,做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自己便皆大歡喜。其實,孔融不理智,為什么要讓呢?留自己用有什么不好,為了讓梨之譽(yù),也不至于事事都謙讓吧!該謙讓的就謙讓,不能讓那些不勞而獲的人得到東西,而想孔融這樣付出勞動的人卻一無所有!如果大家都在事事、處處上謙讓,那這社會,雖然變和平了,但是人們自己心理上會不愿意的,但為了自己深受愛戴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不會這樣做的!因為這些東西是我付出了勞動的,我覺得我有權(quán)利來享受這個成果,如果我謙讓給了你,其實就是縱容你,不是愛你,而是害你!這樣你會總想著不勞而獲,天上掉餡餅。
我想對孔融說:不要為了自己得到人們的`愛戴而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你不要謙讓的太過頭了!在事事上,處處上謙讓你自己覺得好嗎?不要再謙讓了,你已經(jīng)謙讓過很多很多次了!我想對孔融謙讓過的人說:你們真是一群不勞而獲的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得三好學(xué)生,有個好工作,買車買房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的謙讓而得到的!
總之孔融讓梨之后,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連連。
孔融讓梨讀后感13
中華美德,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積累。美德使人更美好;美德使社會更和諧;美德使生活更豐富。美德為人與人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一個鼓勵的眼神是一種美德,一聲親切的問候是一種美德,一次靜悄悄的關(guān)懷是一種美德,一杯熱騰騰的咖啡也是一種美德……
《孔融讓梨》的故事講述了孔融四歲的時候,在全家吃梨時,他沒有像其他兄弟姐妹一樣搶大的,而是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子,爺爺問他為什么拿最小的,他天真卻認(rèn)真地說:“我比弟弟妹妹大,我應(yīng)該讓著他們,我應(yīng)該吃小的!”
而我們現(xiàn)在,自私的人越來越多,總是先考慮自己,其實我們應(yīng)當(dāng)像孔融一樣,學(xué)會謙讓,學(xué)會愛護(hù)幼小。
富有愛心、樂于助人、愛護(hù)幼小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之二,也是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應(yīng)具備的品德,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
快樂是人生中最美麗的彩虹,我們時常可以在助人為樂的同時得到快樂。
前年暑假,我同往常一樣到徐奶奶家竄門,我看到徐奶奶正拿著窗簾從椅子上邁下來。徐奶奶對我說:“窗簾太臟了,拆下來洗洗。”“好吧,我來幫你!”徐奶奶的手腳不利索,眼睛也已經(jīng)有些模糊,幫她也是應(yīng)該的。
我把窗簾從徐奶奶手中接過,放在盆里浸泡了一會兒,然后拿起擠掉一點(diǎn)水,涂上肥皂,用柔軟的`毛刷輕輕地由上到下刷去上面的灰塵。最后,我打開水龍頭,小心翼翼地將窗簾搓洗干凈,灰塵、污垢就全部清除掉了。頓時,眼前一亮,窗簾潔凈如新。雖然我熱得汗流浹背,但看著煥然一新的窗簾與徐奶奶慈祥的笑臉,我心里像吃了蜜似的欣喜,心里的煩惱與雜念早已拋到了九霄云外。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必須如孔融一樣謙虛禮讓、愛護(hù)幼小。讓美德之花,在心靈深處綻放!
孔融讓梨讀后感14
一天,我讀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讓梨》,我讀后很有感觸。這篇短小精煉的歷史故事中,僅有5的小孔融,竟知道要尊老愛幼,他的這種高尚的舉動和優(yōu)秀的品德深深的教育了我。
6 歲的時候,我就能將三字經(jīng)背下來。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融四歲,能讓梨。意思是說,孔融四歲的時候就知道了給哥哥吃大的梨,自己吃小的。 讓我來說一說這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孔融,他聰明好學(xué),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個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jié),父母親十分喜愛他。孔融有四個哥哥。一天,父親帶回來一籃子的梨。看上去又大又好吃。哥哥們都舍不得先吃,就讓孔融先去挑,孔融把籃子里的里挨個看了一看,最后他高興的拿起那個最小的梨,說‘我要吃這個。’爸爸看到了,笑著問孔融: ‘這么多的梨,又讓你線條。你為什么拿的是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jì)小,應(yīng)給恥笑的.,大的留給爸爸媽媽和哥哥吃。’只有四歲的小孔融,就懂得孝敬父母,謙讓自己的哥哥,大家都夸他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以前,我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應(yīng)該多吃點(diǎn)。每次媽媽讓我選吃的,我總會比了又比,選了又選,哪怕只大一點(diǎn)點(diǎn),也是好的啊!
尊老愛幼,是多大的美德啊!它能讓每個人都對你刮目相看,快學(xué)會這種美德吧!這樣才會讓你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孔融讓梨讀后感15
我國古代,有許多人擁有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在我看完《孔融讓梨》時,知道了我們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在小朋友身上,也開出了一朵燦爛的花。
故事是這樣的,桌上有一盤梨,孔融等人來吃梨,別人都挑大梨吃,只有孔融挑小梨吃。之后,別人問他:“孔融,你怎么不吃大梨呢?”孔融笑了笑說:“哥哥姐姐們比我大,我應(yīng)該尊敬他們,弟弟妹妹們比我小,我應(yīng)該讓著他們。”人們聽了都豎起了大母指。就是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卻讓孔融留芳百世。物以惡小而為之,物以善小而不為,中國人不做壞事做好事是一件天經(jīng)地義的事,不論大與小,都能反應(yīng)出一個人的德,一個人的德陪伴他的一生。其實,我也很敬佩孔融,誰會說我從來沒有過看見一個東西先上去拿一個最大的,甚至把別人的份子拿走,不顧別人的.感受,現(xiàn)在,你是否知道了這個道理,記得小時候,拿什么東西都是挑最大的,父母拿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我,我那哪里聽的進(jìn)去?更別說比了,跟本就是比不起來的!而且對孔融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反感,總覺得爸爸媽媽就是喜歡孔融似的,嘴里時不時還會冒出一句,不就是讓個梨嗎,有什么了不起,還什么美德的種子!總讓人感覺是孔融把爸爸媽媽奪去了似的,那時的我,哪里知道,那是一種望子成龍的急切,這個故事我早聽過了,但是對他產(chǎn)生敬佩的還是頭一次。
讓我們傳承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撥撒美德的種子。
【孔融讓梨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孔融讓梨的讀后感04-05
《孔融讓梨》讀后感11-13
孔融讓梨讀后感06-09
孔融讓梨讀后感09-04
孔融讓梨的故事(精選25篇)08-01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11-08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02-05
(優(yōu)秀)孔融讓梨讀后感09-08
《孔融讓梨》讀后感(15篇)04-14
孔融讓梨讀后感8篇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