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茶館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茶館讀后感范文1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認的人民藝術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務也早已經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早年留學英國,而他也正是在那時開始了自己的創作。
而《茶館》則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劇本之一,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語言都為人們津津樂道。
讀過《茶館》的人都知道,這個劇本是通過對一個小茶館,名曰裕泰茶館的地方所發生的故事進行描寫,從而表現出中國從清末到民國的變遷。《茶館》向我們展示了那個時代各階層人民的生存狀況,不論是他們的掙扎,抑或是他們的無奈,都被拉入故事中進行生動的展示。這部戲劇仿佛是一幅萬生相,將我們完全帶入了那個年代。在這部戲劇中并沒有絕對的主人公,各個人物他們之間的關系交織成一張人物網,共同推進著這個故事前進。老舍先生好似一個可親的老者,臉上帶著淺淺的憂傷,向我們講述著那個時代的悲與喜。我想他生活在那個年代,他了解那個年代。
在小時候,我初次閱讀《茶館》時,并不能理解這其中蘊含著的深刻的哀傷。但當我長大后,再次閱讀這部戲劇的時候,卻生動地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在創作《茶館》時,心中既憤怒而又無奈的悲傷。
在整部戲劇中,有兩個場景是我始終都不能釋懷的。我不能理解,我不能釋懷,我也不能接受這樣的中國人。
其一就是龐太監在買媳婦的時候,中間人克扣了人家賣女兒的銀子卻絲毫沒有顯露出一絲一毫的羞愧。最終老人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養育多年的女兒。我不知道十兩銀子夠不夠養活一家人,但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只是為了讓家里人活下去。這到底是那個時代的悲哀,還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被賣的姑娘昏了過去,龐太監卻依舊在旁邊大聲叫囂著,“我要活的。”在姑娘醒過來的時候,龐太監大笑著說:“她又活了。”我不禁要問,這樣的姑娘,到底是人還是個玩物?既是這樣的玩物,那姑娘以后過什么樣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個年代,下層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貧苦人家的孩子還不如富貴人家里的一只狗。就像是杜甫曾經說過的,“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那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人活著,竟然不如一只狗。我又不禁要問,難道只有富貴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貧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試問誰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懷胎呢?誰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養大的呢?
其二便是小花與爺爺告別的那一幕,我讀到了老掌柜的無奈,也讀到了老掌柜的不舍。可他為了讓孫女活下去,卻也只能與她告別。這一幕與前一段寫老人賣女兒的那一幕又異曲同工之處,離別皆是為了過活。每每讀到這里,我都忍不住眼眶濕潤,但正當這時小唐鐵嘴便出現了,恰如其分的搞笑將氣氛重新調動起來。我想這一定是老舍先生的精心安排。但在笑過之后,心中又不免有些淡淡的苦澀。不知道到底是該笑還是該哭。正是因為這樣見風使舵的人太多,也正是因為這樣欺軟怕硬的人太多,才使得中國久久不能振興,甚至險些亡國。想到這些,在看到這個本應搞笑的人物,又怎能笑得起來?
當然,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同樣還有劇中充滿京味的語言,每次讀到老舍先生的作品我都忍不住嘴角牽動。因為在他的作品中,那些早已沉睡多年的北京土話又變得活靈活現起來。兒化音加的恰到好處,老北京人的幽默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我總是在腦海里想象著一個慈祥老者的形象,將聽過的故事用口語化到極點的北京土話一一娓娓道來。
在《茶館》中,大力媽向老掌柜道別的時候說的“硬硬朗朗兒”,老掌柜在請客人落座時說的“您請著”都蘊含著濃郁的老北京特色。就像飄香的炸醬面,就像濃郁的豆汁,就像蜿蜒曲折的胡同,這都是屬于老北京獨一無二的味道。老舍先生作為一位地道的京城作家,作為一位血統純正的旗人作家,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最地道、最純正的北京。
也許有的人會說老舍先生的《茶館》沒有革命意識,沒有向人們展示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我認為在那個腐朽的時代,改革的志士都被殺頭,搞實業的商人都被欺壓,在這樣一個時代又如何看得到光明的未來?我記得劇中有一位曾經搞過實業、進過國會的知識分子到寺中念起了經文,不問世事。面對政治家的邀請,固執的堅持自己除了念經什么也不會。因為他已經對那個時代失望了,他已經對那時的政治失望了。我愿意相信這是真實出現在那個時代的場景。面對這樣的黑暗,該到哪里尋找光明?我相信從始至終老舍先生斗不過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最真實的北京,也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最真實的時代。
在那個時代,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下層人民生活在黑暗當中,每天都在為下一頓飯在哪里而擔憂。而統治者則夜夜歌舞,時時絲竹,不關心社稷,更不擔心人民的死活。試問這樣的時代,又要如何看得到未來?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著我們一直走下去,如警鐘長鳴。
茶館讀后感范文2
四川的茶館,實在是不平凡的地方。普通講到茶館,似乎并不覺得怎么稀奇,上海、蘇州、北平的中山公園……就都有的。然而這些如果與四川的茶館相比,總不免有小巫之感。而且茶客的流品也很有區別。坐在北平中山公園的大槐樹下吃茶,總非雅人如錢玄同〔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號疑古。浙江吳興人。語言學家。先生不可吧?我們很難想象短裝的朋友〔短裝的朋友〕代指體力勞動者。坐在精致的藤椅子上品茗〔品茗(míng)〕品茶。。蘇州的茶館呢,里邊差不多全是手提鳥籠、頭戴瓜皮小帽的茶客,在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中,就曾經出現過這種人物。總之,他們差不多全是有閑階級,以茶館為消閑遣日的所在的。四川則不然,在茶館里可以找到社會上各色的人物。警察與挑夫同座,而隔壁則是西服革履的朋友。大學生借這里做自修室,生意人借這兒做交易所,真是:其為用也,不亦大乎!
一路入蜀,在廣元開始看見了茶館,我在郊外等車,一個人泡了一碗茶坐在路邊的茶座上,對面是一片遠山,真是相看兩不厭,令人有些悠然意遠。后來入川愈深,茶館也愈來愈多。到成都,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成都有那么多街,幾乎每條街都有兩三家茶樓,樓里的人總是滿滿的。大些的茶樓如春熙路上玉帶橋邊的幾家,都可以坐上幾百人。開水茶壺飛來飛去,總有幾十把,熱鬧可想。這種宏大的規模,恐怕不是別的地方可比的。成都的茶樓除了規模的大而外,更還有別的可喜之處,這是與坐落的所在有關的。像薛濤①〔薛濤〕唐代女詩人。井畔就有許多茶座,在參天的翠竹之下,夏天去坐一下,應當是不壞的吧。吟詩樓上也有臨江的茶座,只可惜樓前的江水,頗不深廣,那一棵樹也瘦小得可憐,對岸更是些黑色的房子,大概是工廠之類,看了令人起一種局促之感,在這一點上,不及豁蒙樓遠矣。然而究竟地方是好的'。如果稍稍運用一點懷古的聯想,也就頗有意思了。
武侯祠里也有好幾處茶座。一進門的森森古柏下面有,進去套院的流水池邊的水閣上也有。這些地方還兼營菜飯,品茗之余,又可小酌〔小酌(zhuó)〕簡單地吃喝一頓。。實在也是值得流連的地方。
成都城里的少城公園的一家茶座,以用薛濤井水作號召,說是如果有人嘗出并非薛濤井水者當獎洋若干元云。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成都人的風雅,真有如那一句話,有些雅得俗起來了。其實薛濤井水以造箋有名,不聽見說可以煮得好茶。從這里就又可以悟出中國的世情,只要有名,便無論什么都變成了好的。只要看街上的匾額,并不都是名書家所題,就可以得知此中消息了。
大些的茶樓總還有著清唱或說書,使茶客在品茗之余可以消遣。不過這些地方,我都不曾光顧過。另有一種更為原始的茶館附屬品,則是“講格言”。這次經過劍閣時,在那一條山間狹狹的古道中古老的茶樓里看見一個人在講演,茶客也并不去注意地聽。后來知道這算是慈善事業的一種,由當地的善士出錢雇來講給一班人聽,以正風俗的。
這風俗恐怕只在深山僻壤還有留存,繁華的地方大抵是沒有了的。那昏昏的燈火,茶客黯黑的臉色,無神的眼睛,講者遲鈍的聲音,與那古老的瓦屋,飛出飛入的蝙蝠所釀成的一種古味,使我至今未能忘記。
隨了驛運的發達、公路的增修,在某些山崖水角,宜于給旅人休息一下、打尖的地方,都造起了新的茶館。在過了劍閣不久,我們停在一個地方吃茶,同座的有司機等幾個人。那個老板娘,胖胖的,一臉福相,穿得齊齊整整,坐下來和我們攀談起來。一開頭,就關照灶上,說茶錢不用收了。這使我們擾了她一碗茶。后來慢慢地談到我們的車子是燒酒精的,現在酒精多少錢一加侖,和從此到梓潼還得翻幾個大山坡,需要再添燃料了。最后就說到她還藏有幾桶酒精,很愿意讓給我們,價錢決不會比市價高。司機回復說燃料在后面的車子里還有,暫時等一下再說。那位老板娘看話頭不對就轉過去指著她新起的房子,還在涂泥上灰的,給我們看了。她很得意地說著地基買得便宜,連工料一起不過用了五萬元,而現在就要值到十萬元左右了。
到重慶后,定居在揚子江濱,地方荒僻得很,住的地方左近有一家茶館,榜曰“鳳凰樓”,這就頗使我喜歡。這家“鳳凰樓”只有一大間木頭搭成的樓,旁邊還分出一部分來算是藥房,出賣草藥和一些八卦丹、萬金油之類的“洋藥”。因為無處可去,我們整天一大半消磨在那里,就算是我們工作的地方,所以對于里邊的情形相當熟悉。老板弟兄三人。除老板管理茶館事務外,老二是郎中,專管給求醫者開方,老三則司取藥之責。所以這一家人也很可以代表四川茶館的另一種形式。
我很喜歡這茶館,無事時泡一杯“菊花”坐上一兩個鐘頭,再要點糖漬核桃仁來嚼嚼,也頗有意思。里邊還有一個套閣,小小的,卷起竹簾就可以遠望對江的風物,看那長江真像一條帶子。尤其是在煙雨迷離的時候,白露橫江,遠山也都看不清楚了。霧鬢云鬟,使我想起了古時候的美人。有時深夜我們還在那里,夜風吹來,使如豆的燈光搖搖不定。這時“幺師”(茶房)就輕輕地吹起了簫,聲音極低,有幾次我弄不清楚這聲音起自何方,后來才發現了坐在灶后面的“幺師”像幽靈一樣地玩弄著短短的簫,那悲哀的聲音,就從那里飄起來。
有時朋友們也在“鳳凰樓”里打打Bridge①〔Bridge〕指橋牌。,我不會這個,只是看看罷了。不過近來樓里貼起了“敬告來賓,嚴禁娛樂,如有違反,與主無涉”的告白以后,就沒有人再去“娛樂”了,都改為“擺龍門陣”。這座茶樓雖小,可實在是并不寂寞的。
【茶館讀后感】相關文章:
茶館讀書筆記11-02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03-18
茶館讀后感01-12
茶館讀后感02-13
《茶館》讀后感01-29
茶館的讀后感04-22
茶館老舍讀書筆記12-04
老舍《茶館》讀書筆記08-07
關于《茶館》讀后感01-28
《茶館》讀后感范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