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世說新語》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說新語》讀后感1
“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譯文:孔文舉十歲時,隨他父親到洛陽。當時李元禮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隸校尉;登讓拜訪的都必須是才子、名流和內外親屬,才讓通報。孔文舉來到他家,對掌門官說:“我是李府君的親戚。”經通報后,入門就坐。元禮問道:“您和我有什么親戚關系呢?”孔文舉回答道:“古時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您的祖先伯陽為師,這佯看來,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禮和賓客們無下贊賞他的`聰明過人。太中大夫陳韙來得晚一些,別人就把孔文舉的應對告訴他,陳韙說:“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文舉應聲說:“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的了。”陳韙聽了,感到很難為情。
讀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認同,亦對此感慨良多。
我想到了古時方仲永早慧的故事。方仲永的父母教孩子學會了耍小聰明:“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其父母不知道自己讓孩子把聰明用在了不恰當的地方,這是一種短見的聰明,父母無視這點,就極易會讓孩子把小聰明的習慣內化為他們的人生觀,這也直接導致了方仲永的悲劇命運。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凡是有大成者,皆認為耍小聰明終究會讓自己栽跟頭。那是因為耍小聰明的人會在成長中離大智慧愈來愈遠。因為愛耍小聰明的孩子,他們會習慣性地不愿意付出、不踏實履行自己應有的責任、不認真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事情。芥川龍之介說,天才的悲劇在于被小而舒適的名望所束縛。門捷列夫說,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既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德懷特說,所謂天才,就是努力的力量。一句話:天才來自勤奮。
天才未必早慧,大器多半晚成。
《世說新語》讀后感2
不好意思現在才寫,是我太懶了。
我看了一本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摘寫了許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說道德,說道理的故事。不過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書一樣。
我看到一篇什么管寧和華韻的故事,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里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子,而是將金子像泥土一般,繼續翻土。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丟回地上。還有一次,兩人一起在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大家都去看熱鬧了。華韻把書丟到一邊,去看熱鬧了。于是管寧拿刀割斷草席,分開去坐,向他說:“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華韻因為一時的`有趣,為了一時的富有,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我覺得華韻沒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寧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動心,因為這不是他的,他不會做對不起良心的事。華韻從撿黃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黃金占為己有,只是怕管寧看到。我覺得我要像管寧一樣,不為金錢失去良心。不為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別人抓了,可他一直哀求別人不要把自己的兩個兒子也捉了。但孔融的兩個兒子卻說:“父親難道見過打反了的鳥巢下面還有完整的蛋,這兩個兒子也立馬被抓了。”雖然這兩個孩子被抓了,但他們小小年紀懂得整體既然保全不了,那么個體也不可能獨存。孔融的兩個孩子雖小,但懂得這個道理,應此不做沒有用的哀求,從容鎮定的接受厄運。我要學這兩個小孩,眼望未來,知道結果以定,就不做無謂的事了。
鄧艾口吃,總是稱自己“艾艾”有一天,皇帝和他開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有幾個艾。”鄧艾回答鳳兮鳳兮,本來就是一只鳳。鄧艾即顯得子己博學多才,會用論語。又讓皇帝無地自容,無話可說。婉轉的挽回了自己的面子。我遇到困難時,我也要學鄧艾用婉轉的語言跟別人說,不會和別人大吵大鬧。
還有許多,我就不一個一個說過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淺。作文
《世說新語》讀后感3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它主要記敘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說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對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讓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類。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則小故事把管寧與華歆對比,贊揚管寧淡泊名利。也教導我們不要被權勢所誘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關于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為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于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說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
《世說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說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恒鉆其核”。僅用了十多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世說新語》故事短小,盡管每個故事都只有寥寥數語,但它總能述說出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風趣的語言述說著一個個簡單卻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世說新語》總能讓我們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鑒學習的地方。
《世說新語》讀后感4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逸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
全書原八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軼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后世之人對次書評價頗高,因其歷史意義獨特,文筆極佳,不僅是一本筆記小說,還是
研究魏晉風流的極好史料,其中關于魏晉名士的種種活動如清單、品題,種種性格特征如棲逸、任誕、簡傲,種種人生追求,以及種種嗜好,都有生動的描寫,縱觀全書,可以得到魏晉時期幾代世人的群像,通過這些人物形象,可以進而了解那個時代上層社會的風尚。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幾個典型的故事,第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同;第二個小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這生動形象的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們的頭腦中。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同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己,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在書中,作者以其獨特的敘述道理的手法,為我們生動形象地展開了一副知識的畫卷,又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有趣。
讀罷《世說新語》,遂感覺到了古人的種種精神品質,處事原則,更令我對魏晉古風瞻仰不已,正如魯迅先生所言:“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
《世說新語》讀后感5
我喜歡的經典國學——《世說新語》
今年寒假老師推薦我們全班同學看《世說新語》這本書。聽媽媽說這本書的內容是古文,我不一定能看得懂。當時感覺有點掃興,但當我來到書店發現有漫畫版的《世說新語》,一看就非常喜歡,因為我非常喜歡看漫畫,這下可以好好過把癮了。
剛開始,我抱著看有趣的漫畫的態度去看這本書,感覺挺有意思。但看后細細品味才發現,不只是漫畫很有趣,更讓我感覺好的是這本書通過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告訴我們許多深刻的道理。
我最喜歡的是德行中的《顧榮施炙》。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叫顧榮的人在洛陽時,應別人的邀請去赴宴。在宴席上,他發覺烤肉的`下人對烤肉垂涎,很想吃幾塊。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讓下人吃。同席的人都恥笑他有失身份。顧榮說:“一個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讓他連烤肉的滋味都嘗不到呢?”后來戰亂四起,晉朝南流,每當遇到危難,經常有一個人在顧榮左右保護他,顧榮感激的問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當年的“受炙人”。這個小故事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贈人瑰,手有余香”這句話的含義。人生在世誰不會遇到困難呢?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都應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助人為樂。
還有雅量中的《王榮年少睿智》這個故事也讓我很喜歡。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叫王榮的孩子出去玩,看見路邊樹上結滿了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同伴們都跑去摘,只有王榮不去。同伴問他為什么,他說;如果是甜的早被吃光了,這李子肯定是苦的,同伴們一嘗,果然如此。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道旁苦李”這個成語的來歷,更讓我知道了看事物不要只看表面,要認真思考,才不會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蒙蔽。遇到問題要多想想為什么會這樣,該怎樣去做。
這本書不僅帶給我無窮的樂趣,而且讓我知道了今后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事,遇到困難要想辦法解決。我喜歡《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讀后感6
我看罷《世說新語》的“文學第四”,心中有一種很不爽的感覺。這種不爽產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晉的古文人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辯論就是辯論,用華麗的辭藻去攻擊別人,自己辯過他人就沾沾自喜、貶低別人;辯不過他人便譏諷他人,不愿面對自己的失敗。實在令人作嘔。
讓我最不理解、最討厭的兩個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雖然支道林被稱為是東晉的大學者、高僧,但我是一點也不想承認這個名號。支道林在自己辯不過他人時,理屈詞窮之時就大聲呵斥對方;在別人辯不過他時,他就嘲笑他人;在別人不愿同他辯論時還逼著別人辯論。這些行徑一直令我不愿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學識的學者。聽說他對《莊子·逍遙游》有著自己很獨到的見解,但他的言行舉止讓我懷疑他是否對于這種留芳千古的文章有著真正的理解,連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會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則能寫出真正自己的見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經常滔滔不絕地和別人辯論、清談玄理,自己水平不夠高深,還依舊大言不慚的和別人辯論著,所以經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視,還依舊和支道林這樣的”偽高僧“辯論,讓人看著和狗咬狗沒什么區別。
可能說得有點重了些,但這些所謂魏晉名士確實令人失望,辯論來辯論去,爭名來爭名去,又有何用?問了很多同學,連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這些古人是多么悲哀呀!自己活著的時候爭到一點名聲就沾沾自喜,以為自己能夠留芳千古,哪想到后人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可笑,可悲!和同時代的陶潛相比,實在是太過于膚淺了。陶潛也沒有爭名也沒有辯論,就是過著自己的田園生活,表達出自己對于生命的思考,反而為后世所稱贊,所景仰。
這其實也能說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夠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思想的人,才能叫做文人,能夠被世人所銘記。而那些裝模作樣,做學問只求名利的人,雖然表面叫做文人,其實也就是打著文人的幌子來撈名利、撈虛榮心的牛鬼蛇神罷了。
僅是個人見解,持不同意見者可以反駁,我虛心接收。我覺得我并不像支道林等人一樣不允許別人有不同意見。
《世說新語》讀后感7
這本書是初二時老師發給我們的,班里人人一本,起初,捧著她我并不開心,我不喜歡文言文,因為每每語文考試時,最令我頭疼的不是繁瑣的閱讀,不是麻煩的作文,恰恰就是那簡短的文言文。就是這一小段文字,我卻幾乎看不大懂,半猜半會的勉強去寫題目。
《世說新語》這本書是一部記述東漢末年至東晉時豪門貴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談軼事的書,一個個剪短的篇章都是一篇篇有趣的故事。這本文言文體現了中文的博大精深,幾個字卻能表達出豐富的內容。敘事簡明,精煉生動。對于這本好書,我也有在摘抄,摘抄《世說新語》的過程中,我常常能悟出古人美好的品德。每讀一個故事我就能有心得體會。這樣摘抄久了,借助每篇文言文下的翻譯和導讀,我能了解很多故事,先自己揣測全文的意思,再看看翻譯,查漏補缺,在文言文閱讀方面也有了不少提升。
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舍生取義》中的荀巨伯面對胡賊攻郡,“寧以吾身代友人命”,雖然我不太相信最后的結局“遂班軍而還,一軍并獲全”。但我想已經是對荀巨伯很大的贊美了,危難之中不棄朋友,可謂是充分展示了舍生取義的意思。胡賊的撤軍也展現了東漢以德為上的人物評價標準。宋劉辰翁云:“巨伯固高,此賊亦當入德行之選矣。”這種品德是珍貴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在看過《國寶之忠》的正文后才知道,這個忠理應打上雙引號,奸邪的王國寶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王徇,就阻撓孝武帝見王徇之事可見他的陰暗心理和卑劣行為。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我們應該警醒自己不能犯的錯誤。對待比自己能力強的人,應該尊之敬之,向他學習,憑借自己的努力超越他,而不是阻礙他為國家作貢獻,用一些卑劣的手段防止他威脅到自己,這是自私愚昧的行為,孝武帝親近他,是一種可貴的信任,而他的做法是對這一信任的踐踏。
《世說新語》是一本好書,對人的道德思想以及文言文功底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好處,讀過它后,真心的希望大家一起。
《世說新語》讀后感8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為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復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只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我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發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為什么你的頭發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一樣。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余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愿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我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就應好好的發揮屬于自我的那一份才能,做一只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一樣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我,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松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搞笑。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于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讀后感9
曾在一本書上讀到過沃維納格的這樣一句話:偉大的才能比偉大的成功更不尋常。沉思片刻后猛然想起《世說新語》任誕篇中曾有這樣一則故事,再次捧起書來細細品味,不禁莞爾。
故事大致講述了東晉官員殷羨出任豫章太守,臨行前,很多人托他帶去他們自己渴望獲得官職的書信。到了石頭城,殷羨把書信全部扔到江里說:“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致書郵。”
讀完這則短故后曾對“沉者自沉,浮者自浮。”這句話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在其他書中看到沃維納格說的那句話后才恍然大悟:殷羨不推崇這種“不走正道,貪圖小徑”的社會風尚,認為雖然獲得了官職,也就是所謂的“成功”,還不如依靠自己的.一言一行,學識才略從而獲得自己的成功。所以“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更深層面的含義是:無用之才自不會得到賞識,而德才兼備之人定能得到重用。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越來越多的人為了貪圖一時小利,放棄了光明和正義的大道,誤入歧途,走向黑暗。這也許能獲得些許利益,但終究不是長遠之計,更何況這是一種道德敗壞的象征,一種不良的行為準則。與其走這偏門邪道還不如潛心向善,腳踏實地地干好每一件事。雖然會比前者付出更多,但這是一次鍛煉和展現自我的機會,更能使得到的成功更真實,得到也更為自豪和愉悅,何不一試呢?從小就養成這種習慣對于將來不論是發展的過程還是種種鴻圖霸業抑或遭遇挫折時的心態都是有極大的幫助的。為了得到賞識,得到成功,唯一也是必不可少的道路就是學習。學習就需要有“鐵杵磨成針”的頑強毅力與勤奮刻苦的鉆研態度,正如童第周所說的“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當我們真正做到這一點時,也就成為了真正的浮者了吧。
不要一味地羨慕別人而自己卻無所作為,更不要為了謀取利益而拋棄光明,那樣只會像陷入沼澤地一般越掙扎陷得越深。唯有做搏擊長空的雄鷹,金字塔頂上的蝸牛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明天。
《世說新語》讀后感10
滕梓帆《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劉義慶等文人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則,每一篇小故事都讓我受益匪淺。
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或獲得財富,應該通過自己的誠實、努力。而華歆呢卻總想著不勞而獲,對于有著華麗車馬的貴人非常羨慕,而把自己應該做的,努力讀書提高自己的能力,實現人生目標忘到了腦后。這樣的人喜歡投機取巧,為達到目的,什么壞事都能做得出來。所以,管寧看不起他,選擇了和他斷交。其實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愛貪小便宜,愛慕虛榮,總想不勞而獲。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事要專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為學生,我們上課時一定要提高效率,珍惜課堂的每一分鐘,認真聽講,及時消化吸收所學的知識。學習之余,還能有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而我們身邊有些人,卻不懂得之個道里,課堂上盡管一聲不吭,但始終處于游離狀態,什么也沒聽進去,還不得不靠課后很辛苦地花大量時間低效率地補課。
就拿“管寧割席”一文來說,這篇文章講述了兩件事,其一是,三國時期的'管寧和華歆在一起鋤地種菜。他們看見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寧把金子當作瓦片一般,視而不見,依舊揮鋤種地,而華歆卻想要拿起來,據為己有。其二是,兩人在一張涼席上讀書,有華麗的馬車經過,管寧不予理睬繼續讀書,但是華歆卻丟下書本跑出門外湊熱鬧。管寧于是割席和他絕交。
“學弈”這篇文章也同樣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國最會下圍棋的人之一。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雖然看似在聽,心里卻想著有天鵝飛來,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兩個在一起學習,效果卻天差地別。其實這并不是他們的資質有差異,而是因為做事的專心程度不同。
《世說新語》中盡管都是一個個小故事,但是都蘊含著很深的哲理,讓我們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書。
《世說新語》讀后感11
本學期學校為了鼓勵大家讀書,統一發了一本劉墉的《世說新語》之教育秘笈,我在閑暇之余讀了一部分,讓我回味無窮。娓娓道來的教育秘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有同感:“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床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是的,就拿我外甥來說,看似動作較慢,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說起來讓人用另一種眼光看他。
他小時候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歷史和地理之類的,積累了好多知識,高中時學習再緊張,也要擠出時間(如周六晚)上上網瀏覽一下著名網站,上一下qq,關心一下國內外大事,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幾個地方,就會告訴你那里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有時模唱幾首流行歌曲還真是有點模樣,這就是“新新人類”。
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企望、設想和規矩,于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臺,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卻不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很贊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淀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嘆。我記得教育自己女兒時,她出生才八個月就教她自己學會吃飯,讀小學時要求她一定要遵守紀律,要多為他人著想,回家要學會做家務……如今,走向社會了,較快地適應了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需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松、和諧的環境,要鼓勵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要讓他們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目標,堅持數年,必有好處!
《世說新語》讀后感12
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么?
這個問題太過深奧,答案也太多。也許很多人終其一生,等到進入墳墓的那一天,也沒明白。數十年如一日,一生也就這樣過去了。那么,來此世上走一遭,究竟為了什么?怎樣才能算是絢爛一生?
在讀《世說新語》的時候,我看到這樣一則。兩位主人公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鳳雛龐統和水鏡先生司馬德操。兩位主人公是莫逆之交,德才也不分上下。龐統先生后來追隨劉備征戰四方,最終在入川時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而司馬徽先生一生隱逸山林。二者均算死得其所。在這則文中記錄了二人的一次見面: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穎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后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在這則文章里,呈現了司馬德操的人生追求:不慕名利,不羨財富。這對龐統也影響頗大。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人的追求是財富、地位等等。有人也在堅持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覺得坐擁億萬,富可敵國便是人生意義所在;有人覺得過好自己的生活便是意義。在這里我不想評價某種認識或者價值觀念,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每個人因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見識和眼界所限,有自己的價值觀。無法強求,也沒必要強求。
我想,真正能讓人尊重,真正能過好的人生,便是實現自己的期待,實現自己想做的事。不論這些事是像財富、地位這些物質的'東西,還是自我實現之類精神上的東西。對于現在的我來說,人生的意義便是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不被外界和世俗所打擾,不被別人的價值觀綁架。無論財富多少,地位幾何,真正將自己想做的事做完,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便不枉此生了。
寫著篇文章并不是為了說在讀書時感受了什么,只是想將讀書時的思考和想法記錄下來,談不上感悟,只能算是一點想法罷。
《世說新語》讀后感13
《世說新語》中每則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讀起來有如今日讀的極短篇小說,故事有首尾及高潮迭起的情節。其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斷,但言記言方面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如實地記載當時口語,不加雕飾,因此有些話不很好懂但是言簡意賅,很能傳達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質樸的散文,反映出有時如同口語,但是意味雋永物的個性特點。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簡單幾個字,精確地描繪出主角的語言、動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時的描寫。
善用對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戰時謝安的沉著和朝中大臣們的驚慌。還有,桓溫伏甲設宴,廣請朝士,想借機除去謝安、王坦之。王坦之驚恐萬分,謝安卻“謝之寬容,愈表于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
此外,《世說新語》善用對照、比喻、夸張、與描繪的文學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典故。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
我認為其重要價值就在于它原生態地記錄了“魏晉風度”。魏晉是一個喜歡追求美的時代,欣賞形體、神態之美,追求名士風度成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魏晉時期對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過任何一個時代
因為政治原因,魏文學智慧、人生智慧晉時期“玄言”成風,名士彥流多尚清談,經常雅集,清談時多手執麈尾,作神姿仙態名士風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們身上的詩性傲骨。他們縱酒放誕,蔑視禮法,張揚個性,標舉才情,狂放不羈,隨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對生死,蔑視富貴,不就官職……他們是那個時代身上的龍骨,讓我們在千年之后,仍然懷想起他們:名士本色,獨立特行。或體現為山林之志,或表現為乖時癖行。耿介不阿,傲視萬物,不與時務經懷,瀟瀟灑灑。
我想不憤世嫉俗人的很難成為名士,尤其難成為魏晉時代的名士。《世說新語》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這樣的'社會群體或說是文化群體。
如今,《世說新語》除了文學欣賞的價值外,人物事跡,文學典故、等也多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對后世筆記影響尤其大。《世說新語》的影響、魏晉風度的風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識分子心中,它所體現的理想的、審美的人生境界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永遠的追求。
《世說新語》讀后感14
《世說新語》每章節都是簡單的交代一件事或一個人,并不給出自己的評價,讓讀者有了獨立思考的空間。所以這是一本非常客觀的書,非常尊重每一個人物原本的樣子,不夸張,不渲染,謝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里幾乎都是他,然而書里也收錄了幾篇可以看出他缺點的,這樣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也就使每個人都豐滿·立體·現實。
書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在《德行》中,講管寧與華歆決裂還有王朗學華歆不成的兩篇了,這兩篇是緊挨著的,然而前一篇中華歆還是一個不專心鋤地,讀書而被外物干擾的人,從而招致管寧與他絕交。后一篇就變成了在見識和氣度上的楷模。一開始我甚至以為自己看錯了,因為之前總認為古代的賢人們不論何時何地總是賢能的完美無缺的.,現在看來并不盡然。一個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個時代在推崇的,于是便為賢士。而華歆的不專注是管寧所厭惡的,于是他們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羨慕《世說新語》中描寫的當時士族們的生活,似乎總是那么悠閑,每天游山玩水,寫寫書法,寫寫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樣的時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賞花,定能成就一身風流。然而透過士族們悠閑奢靡的生活,也可窺見當時百姓的疾苦,而名士們清閑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們表面過著悠閑生活,內心也許非常苦悶抑郁。這樣一想,清閑對于他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酷刑。
最后要講其中我最喜歡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關小時候的晉明帝。晉明帝的父親元帝兩次問他長安和太陽孰近孰遠,得到的兩次答案卻是截然相反的。我反復讀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說太陽遠過長安是為了寬慰父親。而后一次說長安遠過太陽我卻始終想不通,只是這個小孩子在表達自己對長安的思念嗎?
《世說新語》讀后感15
“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是適時的自嘲,是一種語言的藝術,同樣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
這句話出自《世說新語》簡傲三,講得是鐘會請眾名士拜訪嵇康卻被無視,當他準備離去時,嵇康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是:我聽到我所聽到的而來,我看到我所看到的而去。這實際就是句車轱轆話,但在鐘會這里卻有了不一樣的效果。在良久的等待后,鐘會面對嵇康率性的問話,以問為答,在自我解嘲的.同時,展現了與嵇康相同的曠達的生活態度,留下了這段佳話。
這就是自嘲的妙處。
自嘲要用,要會用。首先得判定是否需要,鐘會面對尊敬之人,自然不能也不會為等待生氣。嵇康發問何嘗不是鐘會展示自己的機會?
其次看場合、氣氛等。大家都是不羈之人,鐘會適時適事的侃上幾句,不僅能讓自己體面脫身,打破尷尬的局面,又能展示自己豁達大度的胸懷,何樂不為呢?而如果不分場合自嘲,恐怕就是自己不自信的心理作怪了。
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境界,能合適地運用自嘲的人絕對是一個自信的人。因為自嘲是拿自身的失誤、不足甚至生理缺陷來“開涮”。不羞不恥不遮掩,反而將它們放大、夸張、剖析,最后還要會引申發揮、自圓其說,所以會自嘲的人同時是一個聰明的人。抗戰勝利后,張大千的好友為張大千踐行,特邀梅蘭芳作陪,宴會伊始,大家請張大千坐首座。他說:“梅先生是君子,應坐首座,我是小人,應坐末座。”眾人不解其意,張解釋道:“俗話說’君子動口,小人動手’梅先生唱戲動口,我作畫動手,我理該請梅先生首坐。”張大千自嘲為小人,看似自貶,卻在幽默中將尊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這也正是張大千的謙遜和豁達的人格魅力。
當然,我們必須清楚,自嘲不是自我辱罵,不是出自己的丑,一定要把握分寸。
學會自嘲,巧用自嘲,不僅體現你的語言藝術,更是你豁達的人生態度。
【《世說新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世說新語的作者是誰05-07
世說新語教學反思04-22
《世說新語》讀后感04-10
世說新語讀后感01-31
世說新語的讀后感02-12
《世說新語》讀后感06-29
關于世說新語讀后感02-01
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04-11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07-17
世說新語讀書筆記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