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悟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夢在青春在》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夢在青春在》讀后感1
自己真的很容易被感動,讀到俞敏洪的文字,深深地被感動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即使身為中國最富有的“教師”,也有一部心酸的“歷史”,但是,永不破滅的是對未來的執著,對夢想的執著。他是一個真誠的人,每個故事都飽含深情,每個故事都讓人感慨萬千。最令我欽佩的是一些小的細節,他每年讀大約60本書,但是,他是在多么繁忙的情況下讀這60本書的,新東方現在的老師應該有3萬人了,管理這么大的“學校”,需要多么大的能耐,況且是上市公司,直接和股東的利益掛鉤,多少人在盯著新東方。但是他說的樸實的語言讓我敬佩有加:不管白天多么累,我每天晚上不讀30頁的書我是不睡的,因為我知道這30頁的書我讀了就意味著我的成長。所以,在你的生命中如果有一天你再也不去跟別人比較,不跟別人比高矮,不跟別人比長相,不跟別人比是富二代還是窮二代,那你的生命就已經開始成長了。
這些閃光的語句總是給我無窮的動力,每當想要貪婪、放棄的時候,覺得不應該,人應該眼睛向內,努力提高自己的修養,“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沒有一天放棄過自己的成長,這個成長就源自一個強烈的意愿:我每一天都想比前一天更好,而且我只跟自己比。在30年的時間里,我每天堅持寫日記,每周堅持寫周記,每月堅持寫月記,每年堅持寫年終總結,這些都是為我自己寫,不是為別人。
這就是差別,能始終如一地堅持,最終生命得到了提升。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的'量是驚人的。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道理,是思想的巨人,卻是行動的矮子。任何工作都有它的不容易,任何人都有他的不容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關鍵在于自己的態度,你對了,你的世界就對了,為了夢想而堅持,用自己的堅持向世界證明你的與眾不同。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76歲的摩西奶奶開始學繪畫,90多歲的楊絳仍筆耕不輟,82歲的楊振寧娶了年輕的妻子,比起他們,我們是年輕人,正當年少時,莫讓時光虛度,成功最快的捷徑是腳踏實地。
《夢在青春在》讀后感2
這本書收錄了他近年來的隨筆、演講實錄及媒體報道等。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如何在追夢的路途中一路向前,絕不向現實低頭、妥協,并最終成就夢想中的人生。商場如戰場,他笑談“渾水攻擊新東方”阻擊戰;人生如戲,他調侃熱映的《中國合伙人》,說飾演自己的黃曉明不及自己帥,因為經歷的風霜都刻在50歲男人的每一條皺紋里。除了對個人奮斗經歷的深情回顧,他還用文字生動地展示了新東方成立20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及變革之路。面對時代的劇烈變革,他說新東方和自己“寧可死在改革的路上,也不死在原來成功的基因里”。他在書中激揚文字,熱情鼓勵學生、創業者和同行,全書充滿了理想主義和勵志色彩。
讀完了這本書,我深受啟發。他教導我們,你的成功跟你所上的大學沒有必然的聯系,跟你內心的沖動有關系,跟你內心的渴望有關系。他常常說,一個人可以過貧困的生活,一個人可以過孤獨的生活,但是一個人不能過沒有火焰的生活,一個人不能過內心沒有渴望和向往的生活。書中所說的渴望不是指你每天渴望吃一頓飯,不是說你每天渴望喝兩瓶啤酒,不是說你每天渴望交幾個男朋友或女朋友,盡管你可以有這些渴望,但是一個人應該有更大的渴望。這份渴望就是渴望自己能夠變得偉大,渴望自己能夠成功,渴望自己能夠有影響力,渴望自己能夠養活自己、養活家庭,渴望自己能夠為這個社會做貢獻。這種渴望就是你走向未來的強大動力。
一個人就像一顆植物,如果內心沒有長大的種子,就永遠長不大。如果你內心只是草的種子,你就是草;如果你內心是樹的種子,你必然會長成樹。在人的心里,樹的'種子和草的種子是可以變換的,不像自然界,讓松樹的種子長成楊樹是不太容易的,讓草的種子長成松樹也是不可能的。但是,人是可變得,人的改變往往是一瞬間的事情。只要你的內心想要把自己變得更崇高、變得偉大,你就能改變。所以,我們都要做到一點,就是要有一顆渴望自己成長的種子。
不管今天你的環境如何,不管今天你身處何地,只要你心中有生命的熱情,只要你相信你的未來總有一天會變得更加美好,只要你相信努力和奮斗的力量,你就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夢在青春在》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的青春我的夢作文06-09
我的青春我的夢作文02-18
逐夢在青春路上作文07-12
《夢在青春在》讀后感01-22
夢在青春在讀后感04-22
青春逐夢正當時作文02-20
中國夢我的夢作文02-23
《與夢同行》讀后感03-12
《夢的解析》讀后感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