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赡苣悻F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目送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目送讀后感 篇1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在上小學時,父親常騎著那破舊的單車來接送我,開始覺得還好,后來就變得反感了,但父親還是一如既往的十分嘮叨。每次上學都要問我要不要送?我說不用,真的不用?我說真的不用要遲到了,真的不用?我不耐煩了,不理睬他,出了門就走,父母又總在門口說路上要注意安全,早點回來,熱了要把衣服脫了放在書包里、中午要把牛奶喝了、一定要把水喝完……我與普通的孩子一樣這些嘮叨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等我又大了一些,父母可以感受到我對他們處處的排斥。父親也漸漸明白,不再每天問我要不要送,但每天還是會嘮叨,雖然沒有以前那么多了,我對他們這樣的表現十分“滿意”。
讀起《目送》時,突然發現所有父母的良苦用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孩子都會如此。這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某次快遲到時父親再問我要不要坐單車時,我答應了,他顯然有些驚奇,又有些暗喜。于是搬出那輛破舊的單車,解開鎖讓我做上后坐,一蹬一蹬,車發出了吱呀吱呀的聲音,但車輪可以看出是打了氣的。在剛升起的太陽的照耀與襯托下,父親的背可以看出十分寬大、溫暖,父親的背漸漸彎了。青麻布的襯衣濕透了,穿了很多年的皮鞋上有著一層泥灰。有點花白的頭發一部分被汗水打濕,貼在臉上,一部分頭發飄在頭頂上,臉色發黃發斑,日夜的操勞使父親的皺紋越來越深。腳還在一個勁的蹬,看到此景象我忽然有些心酸。在內心里有些愧疚。
我開始反省著自己,我多少次冷漠了媽媽端來的熱牛奶,我多少次錯過了與媽媽共進晚餐的機會,我多少次無視了媽媽無微不至的愛啊!“寶貝,今晚媽媽弄了你愛喝的魚湯噢!薄安灰俳形摇畬氊悺,我跟同學燒烤,不回家吃飯了。”現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絕?
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視著你,給你絲毫不亞于你給你的孩子一樣沉甸甸的愛。不管他如何,過得怎樣。他們目送著你,直到生命的終結。
目送讀后感 篇2
父女母子之間的緣分,是將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線,他的漸行漸遠不能拉動你,卻有了一絲痛楚,是牽掛,是回憶,是生的意義。
《目送》這本書講的就是:自己目送兒子從小時候與她的親密眷戀到長大后的疏遠冷淡,目送兒子的身影漸漸走遠;目送父親因生病而離開自己?偟膩碚f就是兒子和父親漸漸離開了自己。
最近我在讀龍應臺的《目送》,里面有一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對于14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
看著書中的故事,我突然發現,現實中的我們在與長輩的相處中忽略了很多很多。上小學時,每次上學或者出門媽媽都會目送我拐過大門,直到看不見我的身影。當然我是知道媽媽在目送我,所以即便行走的方向不改,視線不改,我也會背對著媽媽伸出小手在空中搖擺說著“再見”;拐過大門即將消失的那一刻我還會側過頭用目光和媽媽說一聲“再見”。那時的我從不會用冷冷的背影告訴我“不必追”。而現在每次早上去上課,要離開媽媽時總是打開大門,聽見“啪”的一聲算是打個招呼,然后像風一樣飛走;要么跨上爸爸的車子去學習,頭也不回的決絕離去。竟從沒顧及背后那一雙遲遲不曾離去的目光。而作者他們一家人是佝僂著瘦小的身子站在空空的'大街上就這樣默默地目送她心愛的兒子,而她的兒子只用那冷冷的背影告訴她三個字“不必追!贝丝痰奈蚁露Q心:下次出門時,一定不時的回過頭來大聲的喊一句“媽媽,我走啦!”直到家樓下,看不見媽媽的身影。
孩子一天天地長大,母親一天天地老去。作為龍應臺,有不舍,有留戀,有辛酸,有無奈。可是,她沒有就此停步。她嘗試著與愛子溝通,寫下了《親愛的安德烈》——致他的兒子;她嘗試著記錄,寫下了《目送》;她嘗試著追念,寫下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并且努力做到最好。
目送讀后感 篇3
“修行”是蔣勛說《紅樓夢》時最常提到的一個詞。大概就是,從不明白到明白,從不習慣于到疲于,從被人橫刀奪愛的痛徹心扉到無動于衷、麻木不仁,從剛開始簡簡單單的對生的喜悅到日后對活的慎重?待垜_的人生三書時,從《孩子你慢慢來》到《目送》皆是修行,龍應臺一個人的修行。
初次看這三本書時,最喜歡的是《孩子你慢慢來》,“一個越是幸福的人對幸福就越容易體察”,這是《目送》中的一句話。這也大概是我喜歡《孩子你慢慢來》的原因,后來漸漸的對《親愛的安德烈》越讀越有感觸。不知什么時候也會愛上目送呢?因此,這本書會被我埋在書堆里,等未來的某一天,一個陽光像往常一樣落滿肩頭的午后,收拾東西的時候,我又再次尋找這本書,開始翻讀,那時我會是目光深邃地品讀呢,還是抱著它泣不成聲呢?也想把這篇讀書筆記打印在紙上,日后還能回憶當時的'青澀想法。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你跌倒時,怎么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你痛得無法忍受時,用什么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你一頭栽下時,怎么治療內心淌血的創痛,怎么獲得心靈深層的寧靜;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誰教過我們,在跌倒時,怎樣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樣的智慧才能度過?跌倒,怎樣可以變成行遠的力量?失敗,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過的人,更深刻、更真誠?”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我們總在被教育如何不跌到,跌倒有多可怕。但其實可怕的是跌倒后就以為失去了一切,再也沒有了站起來的勇氣。
書中的龍應臺扮演著很多角色,兩個離家求學的孩子憂心忡忡的母親,兩個遲暮老人的雨兒,臺灣文壇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領袖,在生活中修行的懵懂孩子。
可修行的路必然是孤獨的,因為智慧來源于孤獨的啟發。書的封面是一個略顯駝背的中年女人推著一輛老舊的自行車,像是在回望著什么。單薄的背影,讓人覺得有些心酸?赐耆珪,除了感動,也有對生命的無奈,總有幾個人對你才是最重要的,以為過不去的坎忘不掉的人,多年后再提起也會愣一愣!皩懗隽耸∨c脆弱,失落與放手,寫出了纏綿不絕和絕然的虛無”。這是書最后一頁的讀者評價,用優美的文字道出了我內心的想法。
華枝春滿,悲欣交集。
目送讀后感 篇4
一直很愛看書。
得一本好書,如遇一知己。為它,可不食、不睡,不理世事,只想找一個角落靜靜地與它相伴。
曾有幾次,睡前開始看一本新書,入了迷,索性熬個通宵讀個痛快!待到東方既白,鳥兒歡唱之時,書看完了,人卻垮了!
這樣的看書方式,心靈得到了滋養,身體卻遭了殃。不可取也!
后來決定改變閱讀方式,睡前盡量只看散文或雜志。
說到散文,在此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龍應臺的《目送》。
一直不太關注暢銷書,因為我自認是個守舊的人,新東西往往不合我的胃口。那日上當當為孩子購書,不知怎么就進入了暢銷書推銷頁面,看這本書評價極好,鼠標一點,就把它買下了。
過兩天書到貨,打開,在扉頁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突然就怔住了!一種道不清的憂傷從心底漫漶開來,眼眶漸漸濕潤了……
這是一本描寫親情的書,一本溫暖的小書。作者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描寫了她作為女兒、作為母親的幸福、困惑、無奈……
從這本書里,你再也看不到那個筆鋒犀利的`女子,她變得溫婉、柔情。
作者在書中寫到了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寫孩子對自己由依賴到獨立,寫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目送》中處處是我們感同身受的親情滋味,篇篇感人肺腑。
親情常常是平凡的、瑣碎的,有時甚至是令人厭煩的。但當風雨來臨的時候,它卻總是你最強有力的支撐。親情,雖不如愛情綻放時那般熱烈,卻更持久、更無私。
無力抓住、無法回報的親情,會成為永遠的痛。
你離愛你的父母越來越遠,你愛的孩子也離你越來越遠……看著你最愛的人漸去漸遠的背影,你只能在背后默默地目送。有些心酸,有些無奈,卻難以改變。
有多久沒給父母打電話了?那么,馬上行動,打一個吧!告訴他們,你有多愛他(她)!
有多久沒好好陪子女玩一玩了?那么,放下工作,陪他(她)好好過一個周末吧!
目送讀后感 篇5
有人說,龍應臺寫的親情散文遠比她的政論文好的多。讀完《目送》方知此言非虛。出生于臺灣的她,遠渡重洋,去美國負笈求學;也曾旅居于歐,在東南亞小憩,于香港、韓日逗留。流離不顛沛,其文不談遠大宏旨,唯念人生情長。
于是乎,我們看到了硝煙彌散處,昔日戰場荒蕪,野草凄凄下有白骨;生離死別后,我們看到太陽照常升起,可驍勇的士兵被歲月侵蝕成羸弱的老人,泣血的傷口已風干,留存下難以磨滅的痛。“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鄉愁難消,故土難回,夙愿難解,死難瞑目,F實中悲劇的重點不是生活中突遭變故,而是變故后日復一日的重復,身上瘡疤的痛,回憶中的痛,游子的痛在月明星稀夜一一襲來,孤島中的老兵,你可曾尋到安寧的夢境?
于是乎,我們看到父母之愛,是從小心翼翼的呵護開始,到慢慢放手,到目送,到消失。記得去外地求學時,每次的歸來與離去,都有巷口熟悉的身影,當你告訴父母你已長大不必再送時,他們還是提起你的書包,從家門到巷口,一路的叮嚀囑咐,直到你上車后,目送你離開才戀戀不舍的回去。那時候真正體會到了家永遠是最溫暖的港灣,父母在,何其幸哉!
于是乎,我們看到人類的狹隘的.世界觀并不準確,大自然自有圭臬。在那套理論里,白鴿不一定能夠代表和平,狼也并不是兇殘和狡黠的代名詞,三生萬物,共存共生,人類想憑借自己的小聰明為大自然立規,猶如螻蟻絆大象,自不量力。
于是乎,我們從普通人的善惡,看到了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一扯即斷。戰爭這臺人類的絞肉機,從未歇息過。主義之爭,政見之爭,膚色種姓之爭,資源之爭,利益之爭都可以是借口,一番屠戮廝殺,當勝利者踩在失敗者的尸骨上志得意滿時,那尸骨余溫尚存。戰后的傷痛更是難以愈合,正如作者所說: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直視。
“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這就是這本書的意境,當某個黃昏,落日的余輝照亮窗前,你獨自一人,品一杯香茗,在《目送》里,龍應臺會與你細細訴說父母之愛,別離之苦,家國之殤。
目送讀后感 篇6
霧散,也散缺了迷茫,夢醒,也喚醒了酣睡的神傷,在這本深邃美麗的筆記里,我看到的不止是憂傷那么簡單!}記
連媽媽也不知道是何時,她和朝夕相處的飛飛不再是緊緊纏繞在一起的了。十七歲的少年,兒童臉頰那種圓鼓鼓的可愛已經被刀削似的線條取代,他不再是那個依偎在媽媽懷中殷勤探問的孩子了。面對這樣的情景,媽媽只能苦澀一笑,鬢角已經斑白的她,又如何能憶起眼前少年時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呢?
涉過濃密的江離,粼粼的小溪里,那只睡著的白天鵝,讓媽媽泫然欲泣地跪在叢中拍攝。媽媽難以想象的是,長成少年的飛飛竟風輕云淡地說了一句:“小孩!”
媽媽的心顫抖了一下,原來,時間真的.不可追。
安安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媽媽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的擁抱,媽媽才察覺自己的頭只能貼到安安的胸口,像是抱住了一只長頸鹿的腿。
安安在長長的列隊里,等候護照檢查,媽媽就像小時候一樣,泛著微黃的眸子跟著安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直到和從前一樣,把他完整地裝到瞳中。
這時,媽媽想起了一段讓她難以忘卻的故事:
在金盞菊畔,安安把背對著媽媽的身子轉了過來,緊緊抱著媽媽,嘔心瀝血地哭喊著:“媽媽——安安,也要和媽媽在一起!”
故事在媽媽的腦海里重新播放了一次。媽媽微笑著,等候,等候安安在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過了很久,安安沒有,一次也沒有。
媽媽頓時明白了,她眼睛里的孩子,安安已經逃走了,她所癡戀的,不過是那些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的美好。媽媽默默地站著,如今,她能做的,只是放手罷了。因為——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這句話是這樣簡單明了,令人不禁掩卷深思。回首彼岸,縱然發現光景不在綿長,父母就似那等待孩子回目一瞥的母親。一切只因前世今生的緣,他們所茫然的,所渴望的,只是子女的珍惜吧。
“來一斤母愛”是現代子女共同的誤區,也許再一次回眸,你和你的父母已經成為生生的兩端,彼此,永遠站成了岸。
初二:傅龍鴻
目送讀后感 篇7
龍應臺的文字,如寒夜的燈火,溫暖明亮,如清晨的雨露,清涼朝氣,帶給我一種寧靜。在喧鬧的環境中,讀著她的書,我的世界也變得安詳了些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她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在目送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她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多么樸實的文字,包含著酸楚,苦澀的愛。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點點滴滴的往事,當我上幼兒園時,注視著父母遠去的背影;當我上初中時,父母在窗邊望著我遠去的背影,但我卻沒有回頭。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前面,向著朝陽邁去,而順著我們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里,總會有一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現在這世界時,就從未離開過。正如書中所說:“我一直在等候,等候她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她沒有,一次都沒有”我們的父母亦是如此。他們期待,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關注,但我們一直沒給過,哪怕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目送》這個光輝歲月的故事是屬于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度過,曾經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恒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目送中提煉出來最純凈的心靈,最溫馨的回憶。
歲月讓我們歷練成長,也讓我們面對離別,我們總避免不了不斷的目送,徒留下一個個孤零零的背影。處于叛逆時的我們,渴望自由的飛翔,不想再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離開父母的同時,也許心中正在暗暗的竊喜。但是我們的父母呢?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想想,孩子漸漸長大,羽翼漸豐,能自己擔待所有,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家里孩子的痕跡在一點點消失,心中泛起的`是酸楚與無奈……
不要讓我們的親人因我們而傷心和失望,不要讓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父母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一個人生命的歷程不管時間也好,親情、友情、愛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回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個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
經歷過了,才會真正的懂得。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痛苦只能讓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難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正的成長了吧,才算是不枉此生。
目送讀后感 篇8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目送讀后感。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寫在書的封底的話,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初衷。
不喜歡離別,更不用說目送,無論是送與被?傆X得親友離別很難過,這個送別的形式更讓人傷感。所以我遠行是很少讓人來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個轉身會看到落淚的雙眸;我也很少去送別人,我恐懼自己那種無奈的不舍。但龍應臺讓我對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龍應臺已經年過半百,她的閱歷要多過我很多。作為一個母親,她在機場送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其實這位母親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在我年少離家求學的時候,她是否也期待我遠去的背影能回頭看她;她是否會在我坐的汽車啟動的時候追過來,和我能多呆一會。但是我卻和龍應臺的兒子一樣,棄母親的感受不顧,做著一切我該做的并且理所當然的事情。
一次去機場送我母親,我也是看著她排著長隊去安檢。我就這么看著看著,希望她能一切順利,身上的化妝水不要因此被攔截。等她結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訴我都OK了,我走了。原來目送中的一個回望會讓一個人心安。
龍應臺在經歷父親的去世時,是個雨天。她沒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離火葬場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里。她撩開雨失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們父女的`這一別,只有在下輩子才能再續前緣了。
這又讓我想到我的父輩們,我現在所經歷的目送,都是很簡單的凝望。雖然摻雜著不舍和無奈,至少我們都知道歸期,至少我們可以聚首,至少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看著龍應臺的一次次目送,想著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發現,自己對父母有著如此之多的虧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們對我們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讀后感 篇9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總會跌倒或勝利,我們或喜或悲,或苦或甜。正如書中所說的“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彪m然在路上,總會人來,也有些人離開。就像父母,但他們會不停支持我們,鼓勵我們正確的向前走,如雪中送炭,也如錦上添花。
時間如白馬過隙。時間荏苒,我不禁回首,發現正如龍應臺說的一樣“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蔽蚁氲搅宋遗c我的母親,從小她就對我嚴格,因為她總是給我布置一些看上去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我沒有完成,她就會打我。用一句話囊括就是“我天不怕,地不怕,就只怕我老媽。”
讀完龍應臺的《目送》后,我卻想起了母親頭發上沾染的絲絲霜華,這其中也有我一半不聽話而長出來的`吧?總會想起在每次我媽打完我以后,總會自己先消氣來和我說抱歉;會想起我小學多調皮,總惹得我媽惱怒;會想起我媽總為我學習操心,對我語重心長的說一番,我卻總沒聽進去的時候。
我明白,將有那么一天,我也會如親愛的安德烈一般伸展出知識與思想的翅膀,駕著長風,乘著飛云,開拓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這途中,也許會有彷徨,也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也許會被狂風暴雨折斷翅膀。但,人生是一條不歸路,時光只是一個匆匆過客,注定了再疲乏,也不能停滯步伐;再困頓,也不能喪失希望。有些時候,只能一個人流浪,一個人天涯。只是一個人。
但是我卻想說,能在人生這條漫漫長河中能遇見你們,真的是我一生中莫大的幸運。若說在佛前一千次回眸才能換來今生一次擦肩而過,那么我愿意在佛前回眸一萬次,一億次再讓我來世做你們的女兒。
一生目送——我的理解也許并不夠深刻,并不夠成熟,還沒有經歷深思熟慮的錘煉。但我知道,無論有多大的風風雨雨,總有兩雙熱切的眼睛跟隨著我,他們會無言的支持我,鼓勵我。他們是我一生雪中的碳,錦上的花,無論是禍是福,他們都會欣然與我共擔。謝謝你們,老爸老媽!
目送讀后感 篇10
我的腦海中總浮現著這樣的場景——那是一條很長、很長的路。每一個人都要走過的路。路中,站著一個人,一個母親。她看著,目送著,凝望著。孩子像迫不及待離開巢穴的雛鳥,義無反顧、毫無留戀地奔向那個他們心中的“遠方”,奔向生命的綻放。可他們從沒有回過頭。
從沒有回過頭。
父母,已經飽嘗人間疾苦哀傷,正在漸漸衰老、退化,用他們蹣跚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枯敗、死亡?蓵r光卻不讓他們回頭。
不讓他們回頭。
這也許就是目送。這本書中,作者用深邃的眼光、深情的筆觸,緩慢而又憂傷地記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既有款款深情,也有絕決冷漠。通過這些文字,我們能體會到人間深情以及離別惆悵。
其中,我記憶深刻的`是《回家》這一篇短小的散文。一個女兒牽著母親,好不容易才把嚴重失憶的她拉上了火車,而那母親卻鬧著要回家。女兒明白,媽媽要回的“家”是一段時光,那曾經美好、溫暖的快樂時光……但她不得不安慰母親:
“這班火車會帶你回家!
看過不由心酸。一個腦萎縮的病人,連最親最愛的孩子也不記得了,卻只記得“回家”。
在這個時候,面對記憶的失去,生命的流逝,作者也只能看著,目送著凝望著,母親在“回家”這個信念的支持下,越走越遠。她固執得不讓你追上。
人生無非就是這樣一場又一場的相送。
當那英姿勃發的年輕的孩子腳步慢下來,面上滄桑起來,明白過來回頭看看時,卻只能看見蒼老的父母,相扶相依著,蹣跚地走向死亡。
正如他們的父母中年時的目送一樣。
永遠追不上,趕不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在現在這個節奏快得嚇人的世界,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停下來,好好想一想父母的苦心,看一看時光的流逝。當某一天你明白了“停下來”時,其實就已經錯過了。
我不希望之后我的人生會有那么、那么多的后悔、心痛,所以,不能總想著“之后”再去珍惜、去懷念,而應該從“現在”開始,作出一些改變。
《兩本存折》中寫道:“‘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只給溫暖心愛的人。”多一點時間的付出,生命中就會有更多的美好和溫暖。
也許,當愛人不得不“遠去”時,我們只能看著,目送著,凝望著,但在離別來臨之前,我會一直陪著你,走好遠好遠的路,看好多好多的風景,說好多好多的話。
就算背道而馳,也請你,回回頭。四目相對,相視一笑,足矣。
目送讀后感 篇1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在《目送》中寫到的這段話,像小心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塵一樣輕輕地飄入我的眼簾,但卻軟軟地劃開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條叫做成長的路途,他已充滿力量,蓄勢待發,急著去披荊斬棘去開天辟地,再也不能忍受母親對他纏綿的愛。于是只是吝嗇地留給她一個無情的背影。著背影輕飄飄卻冷得徹骨,灌入母親的瞳孔里如同倒入一股寒風。母親只能目送他,最終她雙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風吹滅,沒有任何火星的殘留光亮,只剩下一灘濕漉漉的灰燼,散發著草木香灰的悲涼后調,沉淀出無奈心酸的輪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思緒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銹的時光中!拔捻!走慢點,媽幫你背書包送你進去吧!”母親的嗓音突兀地闖入寂靜的校園。我不耐煩地轉身對她翻白眼,“不用。”冰涼的聲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凜冽的光。而后頭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訴她:不必追。于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離開。而那句“不用”的話語斷在陽光里看不到痕跡,可是誰都聽得到那些痕跡破裂在她的內心深處,千溝萬壑。唯獨我選擇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來,這段回憶在我的'心上踐踏出一片空蕩蕩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惱自己當初為何不給母親愛我的機會,為何還要傷害她呢?只是因為嫌棄她穿得像大嬸,怕給自己丟臉?我真是不孝啊。要補償還來得及嗎?
后來我常夢到這樣一個夢。夢中,我和母親分別,我離去的背影牽扯著母親綿長的目光,我不斷回頭,瞥見她的目光里盛滿溫柔,仿佛夕陽一般籠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漣漪般徐徐散開的笑容撫醒了一大簇絢爛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但是請在離別時,回一次頭,給那個目送你的人一個微笑,哪怕只是輕輕的一瞥。趁現在,趁她還在。當記憶的時鐘纏上碧綠的爬山虎與白色的野薔薇穿插在我們靈魂的空隙時,才不會留下遺憾。
目送讀后感 篇12
20xx年的暑假即將結束,在這個假期中我認識到了很多,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親”這個詞。
《目送》,這本其妙的書。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語調,細膩的感受,完全沒有華麗的影子,也沒什么大悲大喜。但卻能讓人很認真地讀下去,在無形間凈化著我們那被塵埃腐蝕的心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倍嗝礃銓嵉奈淖,卻觸動了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細想想,好像也真的是這樣。年幼時的我們,總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個,向著朝陽邁去,而順著我們的背影一向倒退回去就會發現,在那個最隱蔽的角落里,總有一個或兩個人,他們的眼神,從我們出此刻這世界上時,就從未離開過。他們或許期待,或許渴望我們的一回眸,一絲觀注,但我們一向沒給過。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們的眼神時,那里總是帶著說不清的深情與期盼。
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許我們也成為那個望背影的人時,才會真切的體會到父母那份痛楚與沉默。小時候父母把我們當孩子,父母老了我們把他們當成孩子。那時,我們可能會懊悔,懊悔以往的無知,但時間不留給我們一點機會,我們想告訴自我的孩子這一切的'感受,可被時間悄聲無息地擋住了。時間讓我們變了,讓我們懂得了一切,也讓我們失去了很多。
不管是時間也好,親情、感情、友情也好,該經歷的會經歷,該遺失的會遺失。生命是一條無法回轉的軌道,我們必須按照這軌道上的路標走,經歷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有些感受只能一個人體會,有些眼淚只能一個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個人承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個人走。明白了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長了吧。
《目送》這個光陰歲月的故事是屬于別人的,但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時光消逝中成長度過,我們的皮膚會由光滑到粗糙,我們的背影會由高大到佝僂,我們以往擁有的也都會一一消失。這看起來是一場永恒的遺憾,但我們卻能從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煉出最純凈的心靈,最溫馨的回憶。
龍應臺的文字是我最欣賞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氣,如黑暗的火焰,溫暖明亮,帶給我一種很平靜的感覺。在這喧囂雜亂的社會中讀著她的書,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變得安靜了......
目送讀后感 篇13
我在車站等車,身旁是一對等著過馬路的母子。母親在起步的一瞬間握住兒子的手,兒子卻不動,轉頭看她,眉一皺,正要說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親盡收眼底,兒子轉過頭,撇撇嘴,輕輕把手從母親手中掙脫,大步向前。母親的身軀一怔,隨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著他們的背影,思緒紛飛。
不知從何時起,自我也像那個兒子一樣,不屑父母遞過來的關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難喝,不好”,一只關懷的手,也是不著痕跡地掙開。即使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詢問的話語,也總是以無所謂的視線,不耐煩的神情擋回。
也不知從何時起,那個捧著書跑來跑去問東問西的身影被時光沖淡,支離破碎,漸漸清晰的是一個人翻書上網尋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個在商店里一手拿一個顏色的發夾,歡快地跑到母親身旁詢問哪個漂亮的孩子,在母親給出推薦后,仍然猶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張哭喪的臉請求“母親,我選不好,兩個都要行不行?”而是習慣一個人作出抉擇,再一個人承受。也不像兒時受了委屈跑到父親懷中大聲哭泣并且尋求安慰,而是一個人辯解,一個人反擊。
《目送》中的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理解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我走,正因——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我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我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我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我走。
但是,倘若一個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濘的土地上摔倒時,有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運啊。跟一個志同道合的人,在這條路最險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勵,并肩作戰,時刻充滿斗志;在越過高山,穿過森林,看到勝利曙光時,對酒當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悅。倘若真的遇到這樣的人,就跟他結伴而行吧,畢竟一個人的旅途太過孤獨寂寞,而這條路的盡頭,又是那么遙不可及。
目送讀后感 篇14
前段時間,我和兒子一起閱讀了《目送》。這本書是龍應臺“人生三書”的第三本,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書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衰老、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兄弟的同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龍應臺深邃、憂傷而又細膩溫暖的文字,觸動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對親情、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是《目送》中最為經典的句子,也是流傳最廣的'。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份血濃于水的親情感慨,更是一份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索。當子女長大了,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便不再像兒時那樣親近依賴父母了,此時尚未讀懂人生中最深的親情和眷戀;經過歲月的歷練,光陰的浸染,當子女能體會這份濃濃的厚愛時,父母卻已在時光的流逝中慢慢老去,最終留下的只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讀完全書,我掩卷沉思,一縷淡淡的憂傷在我心間縈繞。比我高一個頭的兒子即將中學畢業了,這也意味著分別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回首這一路的攜手,總有一些溫馨的畫面定格于記憶的深處,揮之不去。當我牽著他的小手,將他送進幼兒園大門時,他不停地回頭,在人群中尋找著我,小小的眼眸中盛滿了依戀,這時我的心總是變得很柔軟。一眨眼的功夫,他上小學了,每天晚上,他坐在書桌前寫作業,我捧著一本書讀著,柔和的燈光下,這一刻靜謐而美好,我多么希望時光能夠凝固,我們相處的時間再久一些。很快,兒子上中學了,隨著學業的加重,他也越來越忙碌,我們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留給我的只是匆匆而去的背影。我有些失落,但很快又釋然了:你有你的方向,而我不必追。
人們常說,龍應臺有一支從容的筆,一個個平凡的文字在她的筆下熠熠生輝,道破了世間百態,是我們人生的真實寫照。我問兒子讀完了這本書,有沒有什么感悟?他沉吟片刻,告訴我:“媽媽,我想到了兩個字——珍惜。我們要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相處的每一段時光。”聽了他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相信,親子閱讀使得這本書在兒子的心里留下了印跡,也為我們在心靈上的溝通架起了一座橋梁。被書香浸染的光陰真好!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送好詞01-29
關于目送的作文07-12
目送的讀后感04-01
《目送》讀后感02-12
目送讀后感01-16
《目送》的讀后感01-25
目送讀后感01-20
《目送》讀后感06-14
【經典】《目送》讀后感07-26
目送讀后感(精選)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