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更新時間:2023-08-31 15:53:38
  • 相關推薦
[熱]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6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領悟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1

  讀《給教師的建議》之九有感: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讀《給教師的建議》之九“怎樣把學生從事實引導到抽象真理”有感

  我們現在正值期末復習,每回到辦公室,老師們可謂感慨良多。上課時講得很細致,當時學生們看起來掌握的也很不錯,可如今復習了,仍有不少的同學對曾經學過的東西顯得很陌生,一番探討后,老師們得出結論:忘得這么快,是因為當時西紅柿沒有理解而死背出來的。

  蘇氏第九條建議中,就提到了這一點,學生為什么會死記硬背呢?應當采取怎樣的措施才能防止這種現象呢?蘇氏認為,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點,必須用越來越多的新事實讓學生多次思考這個知識點,這樣經過多次的'思考之后,他會真正理解這個知識點。

  教學多年的我們,不該讓學生花專門的功夫去記結論,而是讓他學會把熟記和思考統一起來,如此以來他就會養成思考的習慣,那么他把知識運用到實踐的能力就越強,學以致用才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啊!

  這習慣的養成就要從小做起,如果學生在小學時就能在思考事實、在現象的過程中抽象出真理,他就獲得了腦力勞動的一種重要品質——學會了思考各種因果的機能的、時間的聯系。我們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讓學生做到在第一次學教材時就不犯錯誤,并且使他熟記規則并能準確的表述出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2

  1977年,前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寫成《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書里所傳達的真知灼見,到今天仍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每部分都有許多的精華,給我很大的振動,在這里,我想摘出幾句來,讓我們一起細細地品讀。

  一、教師要做自己的主人

  教師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精神空間,他們也要享受生活……這樣的.觀點就把教師從“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教師不可能人人成為“圣人”,也沒有那個必要。要做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首先學會做一個成功的普通人。做自己的主人絕不僅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個完整的過程:一是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專長和優缺點要心知肚明,那有做自己主人卻不認識自己的?特別是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應該明白自己的優缺點。二是要自己選擇,如果教師這個行當是你自己選擇的,就要無怨無悔的做下去,而且要盡自己的努力做得更好。三是按自己的方式教書,本來就“教無定法”的,只要你守著教學的基本規范,剩下的空間都是你的,在完成教學目標任務的前提下,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教出你“自己”來。四是自己評價自己,自己教的好不好自己要總結,只有善于總結才會去學習提高。

  二、教師要繼續學習

  以前總是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按現在的局面來看,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用的。一個教師如果不繼續學習,他將不能勝任教師這個工作。對于這一點,我深有體會,以前很少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近來常有緊迫感,總覺得知識欠缺,“書到用時方恨少”。近一年來,在學習這一塊有了大進步,便覺得自己充實了許多,自信也增強了許多。教育改革的發展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學校的發展也體現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隨家庭擇校就讀也同樣指出了繼續學習的迫切性。現代教育提出了“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求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觀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必須要養成繼續學習的好習慣,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3

  在認真閱讀了《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這本經典后,內心禁不住波濤洶涌,《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讀后感。提起筆來,有些感慨,也有點激動,我發現我的手正在微微顫抖,這讓我不由地想起自己第一次以教師的身份,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樣子,清楚地記得那一堂45分鐘的課,課程過半,我的手和腿才停止了抖動。

  教師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職業?我常常這樣問身為老師的自己,在不斷的工作、學習和成長中,我凝煉出了這樣幾個等式。

  第一個等式:教師等于一個農夫。一樣的春種秋收,一樣的辛勤耕種;小苗破土而出,要有我們來不辭辛苦地灌溉滋潤、悉心養護。秋天來到的時候,總是滿心歡喜地期待它能結出豐碩的果實,這就如同老師,對每一個學生都充滿了熱切的期望。

  第二個等式:教師等于一個廚師。廚師不能做一盤菜強迫誰來品嘗,而是努力要把自己的拿手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于是就會有人慕名而來,爭相品味,這就是老師。不是把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是要把課講得有聲有色,有點有面,有張有馳;調動學生自發學習的積極性,傳授對他們最有用的、講解他們最感興趣的,交給他們最想要的。

  第三個等式:教師等于一個舵手。學海無涯,對于學生來說,不只是獲得最有用的知識,面對成長,老師也不僅僅只是引導學生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于是在這條載著無數希望的航船上,我們甘心做一名舵手,帶著莘莘學子的理想,指引他們不畏艱難風浪,堅定信仰,迎向收獲的彼岸。

  最后一個等式:教師等于工程師。這幾乎已經成為了教師的另一個代名詞,從我的老師的老師那時候就已經開始這樣說起。作為工程師的我們在完成怎樣的一個設計呢?我們的作品有思想、有靈魂,有獨到的品位,他們要求獨立和個性,有屬于自己的鮮明特點。所以工程師的設計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不斷創新、要與時俱進;這就要求設計思路要緊跟時代不會過時、不能落伍,要使我們的作品經得起考驗,在任何時候都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現屬于他們的優勢。

  七年的`工作經歷,四個與教師有關的等式,我用它們對照言行,總結自己。幸福的感覺幾乎每一天都在,從清晨的上課鈴聲響起,在悅耳的鈴聲中走進教室;推開教室的門走上講臺,從講臺上凝視那一張張純真的笑臉;向他們問好,然后聆聽他們真誠的回應。這就是我的一天,日復一日地積攢著這樣的小幸福,然后沉淀為令一番大大的幸福,那就是——職業的幸福。

  職業生涯的第一堂課,看著孩子們稚嫩的小臉,我問自己,為什么我會選擇教育這個專業?我是否會將它作為我的終身職業?我要怎樣做,才能擔得起“師”這樣一個神圣地稱謂。

  作為教師隊伍中的一名新兵,我是幸運的,因為在前方這條彌漫著書香的路徑上,已有許許多多勤勤懇懇、無私忘我的教育先行者,他們用溫婉、含蓄的方式,深刻的詮釋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行立教、以德立身”之精髓。讓我懂得了作為“老師”,我們不僅僅是獲得他人的尊重、信任和敬仰;更多的是要用真心、愛心、責任心來回報這一份情誼。

  如先行者般愛學生,要像母親一樣無私和不求索取;愛我們的學生,要像手足一樣把心和他們貼得更近;愛我們的學生,要像朋友一樣與他們風雨同舟;愛我們的學生,不溺愛不袒護,在他們跌倒時,鼓勵他們勇敢的站起來!“人民教師”這光榮而神圣的稱謂,它總能讓我擁有無窮的力量,將一份希望與責任扛在肩上,傾盡我全部的生命讓他們離各自的理想更近一些、更近一些!

  親愛的同事們,今天我們不說辛苦,因為我們正收獲著幸福;今天我們不言付出,因為我們已獲得了最多的財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們無需表白。

  耕耘知識的沃野,兢兢業業、永不懈怠;三尺講臺、一生情愫,那里有我的精彩;直到雙鬢斑白就算青春不在;只要有孩子叫上一聲“老師”,再多的委屈我們都無憾!感謝人民賦予我們這神圣的職責,我會謹記這份囑托,淡泊名利,安貧樂道。

  我的三尺講臺啊,是我人生最絢麗的舞臺,我要與你、與你們一道。在這育人的大路上堅定地走下去!親愛的老師們,讓我們獻身這陽光的事業吧,為花兒縱情綻放,為桃李處處芬芳,讓教師的生命在奉獻與耕耘中——熠熠閃光!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4

  我們有時候會對一些事物有根深蒂固的認識,有些認識甚至根本就不對,改變起來很不容易,但不改又絕對不行,因為涉及到孩子的未來。

  很多的時候,自以為教會了孩子好多知識,而只要孩子們把這些知識記住就會讓老師很高興,事實上有好多的孩子記住了不少卻沒有消化,不會運用,反而成了學習的負擔,就像柳宗元筆下的.小蟲子,見一點拾一點,最后累垮自己。

  蘇氏告訴我們學知識,不是學習的目的而學習真正的目的是通過學過的知識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

  在教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為了這樣的事情而頭痛:我們苦口婆心的教育學生,學生卻愛搭不理,無動于衷;我們聲情并茂給學生們講故事,卻總有學生目光呆滯,心不在焉;面對這樣的孩子們我們著急不安,甚至生氣,其實,這說明這部分孩子已對學知識厭惡,產生了冷淡和不易接受性,這可是學習大忌,如此以往這個孩子的學習越來越疏遠。

  怎樣改變這種狀態呢?蘇氏告訴我們,在上課時,學生的第一要務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思考,借助知識去認識周邊的事物和現象,讓學生體驗到思考的樂趣,和運用知識的享受,久而久之,學以至用的能力就會逐漸形成,活學活用才有可能創新。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5

  青少年教育問題專家孫云曉《夏令營的較量》一文讓中國教育界為之震驚,在中日夏令營中,中國與日本兩國孩子迥然不同的表現,讓人們對日本人留下的那句“難聽”的話記憶猶新——“你們的下一代不是我們日本人的對手”。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草原,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參加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在當年草原英雄姐妹龍梅、王榮放牧過的烏蘭察布盟,年齡在11~16歲的中日少年根據要求人人負重10多千克,至少要步行23~29千米。整個過程中,便發生了這樣一些情景:剛上路時,日本孩子鼓鼓囊囊的背包里裝滿了儀器和野營用具,而中國孩子的背包里只裝點吃的;才走一半路,一些中國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糧吃盡,只好請求別人支援;野炊時,插著手不干活的全是中國孩子;中國孩子走一路丟一路垃圾,而日本孩子卻把用過的雜物用塑料袋帶走;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生病的孩子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燒的孩子,而中國家長卻把走累的孩子拉上車駛過最艱難的路段……

  孫云曉先生的這段描述,讓我們看到了這場中日兩國孩子間的較量,不,是兩個民族間的較量,是兩個國家教育的較量。它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怎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為了民族未來的強盛和希望,中國的父母們敢不敢讓孩子經受風雨的磨礪?

  20xx年,孫云曉先生又親歷了一場中日青少年之間真正意義的一次探險,地點是日本境內海拔20xx米的原始野山——黑姬山。這座日本名山幾乎沒有路,沒有一處服務點,就連有水的地方也找不到。走在崎嶇的山路上,隨時都會摔倒。孫云曉在親身體驗這種探險后認為,在茂密叢林中跋涉攀援的這14小時,最后靠的早已不是體力,而是意志力。這次孫云曉先生終于看到了中國孩子的勝利,這7名孩子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他們是經得住艱苦環境考驗的'。他們不僅征服了這座險象環生的野山,而且互相幫助,團結一心,讓日本人刮目相看。

  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學生每天的勞動時間比美國、韓國、新加坡、日本等國都少得多。這難怪我們的孩子嗎?這次日本野山的較量表明,中國孩子并非天生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而是我們沒有給孩子提供足夠磨煉的機會。我國中小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能夠離開校門的日子有幾天?除了少得可憐的班級衛生值日外,中國城市大部分都不做家務事。這是因為中國父母雖然沒在一起開過“協調會”,但卻能說出同樣的話: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別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都不用你做。當我們想責怪孩子時,父母首先應該反省自己。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我們可以知道:“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是促使類人猿向智人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勞動的過程中,人的智力得到開發。因此,勞動中的創造是發展學生智力的最強有力的刺激之一。剝奪孩子勞動的機會,就是剝奪孩子成才的機會。

  一向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志勇,每天放學都要在父親的汽車修理廠幫忙做雜物。在勞動的過程中,他對機械維修產生了興趣。為了想做出漂亮的、省油的、便于操縱的汽車,志勇對讀書、學習的興趣變得濃厚。到了初中三年級,他擁有了一個私人的技術書籍書架,并且不斷地補充著新書。在這個孩子的精神生活中,課外閱讀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這種閱讀跟必須識記、背誦和保持在記憶里的那種學習并沒有什么聯系。這里是一種對創造性勞動的興趣而激發的閱讀。是一種想在雙手的工作中取得成就的愿望。這種閱讀對培養智慧,擴大眼界,特別是對于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腦力勞動的風格和特點,起著重大的作用。這種閱讀能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深入思考所讀東西的能力。對待閱讀的這種態度,也能運用到對教科書的學習上。

  勞動是創造性活動和智力生活的中心。每一個少年學生都將成為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他們從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造性活動中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在于他對真理的認識和發現,是跟個人付出的創造力融為一體。他感覺到:由于自己的思考和鉆研,大自然才向他揭示出自己的奧秘。及時地發現、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才能和素質,及時地了解每一個人的志趣,是當前教學和教育工作中要抓的一件主要的事情。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象比學識更重要。”而想象的靈感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在勞動或活動中發現。

  公元1609年,荷蘭一家眼鏡店的老板漢斯的兒子拿著幾塊眼睛片與幾個孩子在一起玩弄著。他們模仿大人,有的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前,有的把兩塊鏡片放在一前一后看著遠方。突然,一位孩子驚喜地叫了起來:“快來看啊,遠方的教堂尖塔怎么變得這么近?”孩子的叫聲驚動了站在柜臺的漢斯老板……漢斯仔細觀察后發現,一片是老花鏡片,一片是近視鏡片。漢斯抓住這一偶然發現,認真研究后,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望遠鏡,為今天人類能夠探索宇宙得奧秘立下了不朽得功勛。

  德國神童卡爾?威特的父親,在院子里專門為小威特開辟一個活動場所,讓小威特觀花、捉蟲、架“橋”、蓋“房”,培養孩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從望遠鏡的發明到卡爾?威特的成長,我們可以知道,培養孩子創造力,讓孩子成才的最好方法是——讓孩子活動。

  事實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生活的智力豐富性,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于能不能把智力活動和體力活動密切結合起來。適量的勞動,實質上是智力豐富的活動。通過勞動,孩子懂得了自立;通過勞動,孩子學會了合作;通過勞動,孩子鍛煉了意志;通過勞動,孩子找到了提高效率的技巧……

  課外實踐就是教育少年學生的一種重要形式。課外活動的價值在于使一個學生在一段較長時期內嘗試自己的稟賦和能力,在具體的事情中表現自己的愛好,找到自己心愛的工作。

  因此,父母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參與勞動。勞動不但創造人類,勞動還成就人才。勞動最有意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6

  教師工作中的另外一個重大缺點,就是教師對幼兒的知識抱著冷淡的、缺乏熱情的態度。幼兒的不好的回答沒有觸動教師,沒有迫使幼兒去認真地思考幼兒知識薄弱的原因。

  蘇氏說的對,對于幼兒知識的冷淡,缺乏熱情的態度,其實在我們每個老師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教學中,我們常常無意間把這種冷淡的情感傳遞給幼兒,而我們毫無察覺。

  教學,是在師幼平等的對話中進行。教學中師幼間的對話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幼兒回答不出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者回答錯誤時,教師的回應常常是“請坐”、“不大對”,或者干脆把幼兒晾在一邊,讓其他幼兒回答。這對幼兒而言他已經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冷淡,至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重視。

  讓我們來分析以上的對話,當幼兒回答錯誤時,老師一聲“請坐”,表面上對幼兒似乎尊重有加,但幼兒的感受是:“我錯了”,或者“老師根本沒在意我的回答”,因為老師對幼兒的思考未作任何評價,幼兒感受不到來自教師對自己勞動的關注,他會很茫然。優秀老師的做法是,“你能說說你是怎么想的么?”“再想想。”……然后給予期待,給予時間,給予點撥,給予改正的機會,讓幼兒通過解決問題感受學習的快樂,感受被尊重的快樂。

  像以上的對話情景,我們常常能看到。其實,那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的對話,因為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應該出于內心對幼兒真誠的關注,對幼兒人格的完全的尊重。以上所謂的尊重其實是一種偽尊重,充其量那最多是一種形式上的尊重,它不能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當然感受不到學習帶來的.快樂了。

  那怎樣才是對幼兒勞動的真正尊重呢?個人認為,那應該是對幼兒尊重基礎上的真誠的關愛。孩子的心靈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需要老師精心呵護。我們要努力建構每次對話的現實意義,讓幼兒感受到師幼的交流充滿著人文的關愛,閃耀著人性的溫暖。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貼心的話語,一個善意的愛撫……都能讓幼兒感受到老師的潺潺細流般的關愛。幼兒常常沉浸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怎么會喪失學習的愿望呢?相反,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在一次次的冷淡中,他才會把自己包裹起來,成為老師心中的對學習、對知識充滿冷淡的那個孩子。

  正視現實,老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最好的方法是重視每個幼兒,重視和每個幼兒的每一次的交流。教學中我們要堅持幼兒的“無錯”原則,所謂“無錯”原則,就是充分尊重幼兒的理解,幼兒的理解或者回答,只要他是思考的,總有他自己的理由,我們應該學會傾聽,讓幼兒表達自己的理解,老師也可以從中找出錯誤的原因,給予引導,給予期待,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來自己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幼兒肯定能感受到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哪怕幼兒錯了,我們也應該表揚他的勇氣,表揚他的學習熱情,相信下一次的舉手他肯定會給你驚喜……

  課堂上,如果我們真正學會傾聽了,真正學會讓幼兒自己解決問題了,真正改變教師的傳統角色了,真正關注每個幼兒了,真正尊重每個幼兒了……相信,我們的課堂肯定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相關文章: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4-28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4-17

讀《給教師建議》有感06-23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范文06-07

(通用)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08-08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篇)09-08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15篇09-06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集錦15篇)03-01

讀《給小學數學教師的建議》有感06-27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AV乱码二区三区涩涩屋 |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3 | 小草在线影院婷婷亚洲 |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 综合欧美亚洲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