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三國演義讀后感
三國演義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3-08-31 08:18:36
  • 相關推薦
三國演義讀后感集錦10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演義讀后感1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電視播了《新三國》,我每天都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三國。

  義---三國的標簽,《三國》義嗎?看了電視劇《三國》以后,我不敢茍同這個觀點。

  每一次逃跑的時候,劉備總跑在第一個,不顧兩個結拜兄弟,自己先逃。這就是義?呂布乃武藝高超之豪杰,卻為了美女貂蟬,讓父親死在自己的刀下。這就是義?司馬懿搶走了曹操打下的一片江山,如此奸詐。這就是義?

  很顯然,我的'認為是膚淺的。于是我又打開了書本《三國演義》,細細品讀。

  說到義,不得不提到蜀五虎中的紅臉關羽關云長,他武藝過人,人生最重一個“義”字。當年曹操在俘虜云長時,不忍心殺這位當代名將,還送了他一匹寶馬---赤兔。而赤壁打敗曹操后,曹操被關云長抓住,曹操已無力回天,但重義氣的關羽卻沒有殺他,因為曹操也對他有不殺之恩,所以關羽華容道放走了曹操。這就是義。

  蜀五虎中另外兩元忠將趙云及黃忠,誓為保護祖國。每當沖鋒時,趙云總是做先鋒;每當回營時,趙云總是斷后殺敵。而單騎殺千軍救阿斗更是令人驚嘆。黃忠就更不用說了,為了殺敵,這位忠臣為了蜀國,他拖著70多歲的身子骨征戰,為國家獻出了生命。這就是義。

  而蜀軍師諸葛孔明,不僅才華出眾,學富五車,且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劉備三顧茅廬,令他感激不盡,誓為蜀國效勞一生。他的才華,展現在他的功績上:空城計、草船借箭、赤壁借東風……當他已無力回天時,他還讓士兵用木頭做成他的樣子,放在馬車里,讓人們以為諸葛亮身體還好,讓敵人膽寒,放棄攻打蜀國。他一次又一次地將蜀國從滅亡的邊緣拉上來。這就是義。

  《三國》中英雄無數,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演繹、展示“義”。作為一名現代小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熱愛生活,團結互助,活出自我,以現代人的方式詮釋“義”。

三國演義讀后感2

  最近,我看了《三國演義》其中讓我最為深刻的人物就是劉皇叔劉備了,他的先祖雖是皇親國戚,但到他那一代時卻也只能靠賣草鞋為生了,可家里雖窮,但他卻有有著框扶漢室的運大志向,在桃園三結義過后,他便和關羽張飛一起開啟了創業之路,他雖然履戰履敗,卻也從不向命運低頭,每次被打敗后,他又不斷擴大勢力,不斷挑戰,又不顧關張二人卻阻,三顧茅其請出了諸葛亮從此,他借荊州,取西川。登上了人生的巔峰,建立了蜀漢,與東吳、曹魏形成了三足鼎的大好局面。

  故事中劉備的出身并不好,卻抱有著遠大的志向;雖然屢戰屢敗卻屢敗屢戰,從來不向命運低頭;就是在幾千人的'兵力下卻也敢與強大的曹操所抗衡。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一個遇事就退縮的男孩。記得有一次,我得了一種病,連發了七天的高燒,父母帶我到了富陽醫院,可富陽沒法子,只能又連夜趕到杭州,可一定要先抽血,我一聽到抽血一詞,神經一緊,身上直冒冷汗,病似乎以好了一大半,因此,我一會兒說我要喝水,一會又上吃東西,又過了一會兒又要上廁所總有什么理由不愿去,母親一看時間,急了,對我吼道:“別磨嘰了,再磨嘰時間就要磨沒了!”說著,一把拉住我的手要把我拖走,我一急,央求道:“我的好媽媽,能明天再去不?”緊接著,我又說了一大堆出言蜜語,可母親聽了賽沒聽,急忙要拉我走,我一見,便打出了我的必殺技———百試百靈的大哭大鬧法,此法自我會使用以來從無一次失手,而且不會有任何副作用,可今天,卻是被母親硬生生的給打破了,她一見拉不動我,便我父親把我給抬了起來哎,我最終還是沒能逃過抽血的“魔爪”啊

  看了《三國演義》之后,我不禁反思起自己來:是啊,我連抽一次血那么小的一件事都會“膽戰心驚”更何況是干劉備這種“復興漢王朝”這種關乎天下的大事呢?想到這,我便下定了決心,要像劉備一樣,不退縮,更不向命運低頭,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三國演義讀后感3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在時間的轉盤里,有多少名著涌現出來,像《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這些經典名著,還有像《十天環游地球》、《神秘島》、《海底兩萬里》這些探險小說,都看過,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東漢末年,漢朝朝廷統治十分腐敗,弄得老百姓人心惶惶,官府又不停的壓榨他們,農民起義爆發了,頓時天上豪杰并起。劉備三兄弟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曹操挫敗了袁紹的野心,周瑜火燒赤壁,打得魏軍落荒而逃,正所謂:“大江東去,浪淘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郞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這場戰役中,諸葛亮和周瑜的聰明脫灑地表現出來,而被后人稱贊:“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綰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這使我十分佩服,他們的機智值得我去學習。

  而上天戲弄了吳蜀聯軍一般,猛將們先后死去,給了奄奄一息的魏國喘氣的機會。他們先是在四川大敗蜀軍,又占領了江南的闊土,劉備、孫權打下的江山,一下化為無有,正如古代詞人說: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曹操雖是一個奸詐小人,但作為一個“朝賊”竟那么關心天下人民的疾苦,還發出了“寧叫天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的呼聲,這一個個英雄,真是膾炙人口啊!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劉備仁,關羽的.忠,張飛的義和諸葛亮的智。那些層出不窮的智慧謀略,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英雄主義的人格精神,都展現了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他們的人格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三國演義讀后感4

  烈日炎炎的盛夏假期,我翻開我國歷史的篇章——《三國演義》,津津有味地閱讀完之后,令我深有感觸。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羅貫中,和《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齊名為“四大名著”。從“桃園結義”到“司馬懿統一三國”中的故事數不勝數,而且生動有趣,讓我看了還想再看下一篇,愛不釋手。

  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他能說是主人公之一,才華橫溢,料事如神。自從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他就忠心耿耿為劉備效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獨自撐起蜀國。盡管面對孫權,曹操那些“豺狼虎豹”也無所畏懼,膽大心細,在萬人之中顯示自己的才華,在劉備那兒也立下赫赫戰功,如:火燒赤壁,華容道,三氣周瑜,七擒孟獲……諸葛亮有句名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所以諸葛亮的計策中,除了空城計,其它都是在他的掌握之中。

  聽到曹操這個名字,大家眾所周知,他被人們認為是“超級大反派”。每當別人聽到劉備打了敗仗都心不甘情不愿,但聽到曹操大了敗仗都拍案叫絕。曹操是“反派”?我不這么認為:1。曹操成為奸雄那是被逼的,黃巾亂起,董卓進京,他怎能坐視不管。2。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為了討伐袁紹。3。曹操不陰險狡猾,曹操是因為出計而被視為狡猾,那諸葛亮豈不是更狡猾?4。曹操對百姓很好,大家都知道劉備打了敗仗會帶百姓逃亡,曹操其實也是如此呦!曹操本是大漢忠臣,但朝代出了問題,皇帝無能,所以終結了漢朝。但我們也要把曹操列入“英雄榜”。

  當然,三國還有其他有名的'英雄豪杰:智勇雙全的周瑜、大義凜然的關羽,力拔山兮的呂布……我也好想斗轉星移回到過去,和劉關張“四英站呂布”,與曹操煮酒論英雄,和孔明公瑾火燒赤壁……

  《三國演義》真不愧為“四大名著”之一,不僅人物詳細,而且故事精彩,讓我的記憶里又多了一份知識,收獲滿滿。

三國演義讀后感5

  讀三國,做一個像關羽一樣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讀三國,做一個像夏候惇一樣的熱血真英雄。

  讀三國,做一個具有超級陽剛之氣的人。

  ……

  《紅樓夢》中有一回襲人說寶玉的話:“每日又不習文,又不學武,又怕見人,只愛在丫頭群兒里鬧。再者,也沒個剛氣兒。”這句話其實是襲人不客氣地批評寶玉太女人化了。男孩子就要有點陽剛氣,一個男人若有“脂粉氣”,說話娘娘腔,做事優柔寡斷,沒有擔當,缺乏主見,婆婆媽媽,膽小怕事……其實是特別不好的。

  自古以來,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要有點剛氣兒。汪老師認為,通過閱讀《三國演義》可以較好的讓小孩子明白什么是男子漢,什么是熱血男兒,什么是英雄本色。

  就在前些天,我在給學生講名著《三國演義》時,汪老師重點講到了曹操手下的一員猛將——夏候惇。他是曹操的老鄉,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特別勇猛善戰。

  汪老師重點和同學們精講了第十八回《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他把自己受傷的眼睛塞進嘴巴吃了,同學們在課堂中都聽得異常興奮,簡直不敢相信有這事。

  具體情節《三國演義》原文是這樣寫到的:

  卻說夏侯惇引軍前進,正與高順軍相遇,便挺槍出馬搦戰。高順迎敵。兩馬相交,戰有四五十合,高順抵敵不住,敗下陣來。惇縱馬追趕,順繞陣而走。惇不舍,亦繞陣追之。陣上曹性看見,暗地拈弓搭箭,覷得親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于口內啖之。

  細讀以上文字,羅貫中用極簡,生動、細膩的幾筆就勾勒出一個讓人驚心動魄的熱血漢子,使人感受極深,震動極大。汪老師不得不對羅貫中的文筆服氣。

  此處,以寫夏侯惇為主,沒有華麗的鋪陳,沒有多余的描寫,從動作,語言上一氣呵成!

  汪老師再來分析情節,夏候惇被曹性射中左眼,在戰場上直接拔箭吃掉受傷的眼睛,這真是鐵血真漢子啊!

  至于他吃眼珠的理由是“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這樣寫也反映出夏侯惇自己的道德觀、倫理觀是符合中國傳統思想的。

  據汪老師所知,古人遵從《孝經》里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古代的人無論男女成年后一般就不再剃發,也都是源于這個傳統。自己的生命,都是來自于父母,為了表示對父母的孝,是不能隨便毀傷的。例如:古人有言:“身體發膚,不敢毀傷,圣人之訓也。”

  當了解到這些中國文化背景后,我們才能明白夏候惇為什么當時要把自己受傷的眼睛吃掉。他這樣做并不是粗野的表現!而是緣于以上原因,所以他啖睛時,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在當時封建社會里,這恰恰是一個人重孝之表現。

  另外,從小說的`情節來講,當時夏候惇能忍受左眼被曹性射中的劇痛,直接用手拔箭,連眼珠也一起拔出,這絕非平常人能忍受的痛苦。并且他在負傷后,殺掉了曹性,報了一箭之仇。可見夏侯惇的戰斗力還是很高的。大多數人一只眼睛傷到這樣之后,恐怕直接用手捂住眼睛,然后另一只眼睛也睜不開了,直接后退跑人完事。但是,夏候惇一次重大的負傷,沒有讓他放棄職守,繼續戰斗,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

  關羽刮骨療毒后,大家都稱贊關羽了不起,夏候惇眼睛受傷瞎掉了,忍著劇痛繼續戰斗殺敵,可以說也是真正的英雄本色,亦著實了不起。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男孩子就要有膽色,有剛氣,有豪邁的一面。

  一部《三國演義》汪老師讀出了英雄本色,讀出了男兒當自強的霸氣……頗讓人蕩氣回腸!

三國演義讀后感6

  放不下的三國——讀《三國演義》有感

  在一個烽火連天,狼煙四起的年代,英雄輩出,逐鹿中原,連年征伐,最終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這不就是羅貫中先生筆下的《三國演義》里描寫的內容嗎?

  記得小時候,爸爸給我買了兒童版的《三國演義》。自從我看了那本書后,便喜歡上了三國的歷史,喜歡上了那個群雄爭霸的年代。之后的一個暑假,我經常打開電視,看著1994年版的'《三國演義》。那么多集的電視劇很快就被我看完了。

  如今,我終于可以開始閱讀原版的《三國演義》了。跟兒童版比起來,文字古樸洗練,情節更加豐富。它總是讓我忍不住想繼續看下去,不忍釋卷。每當我拿起它看的時候,就仿佛穿越到了那個年代。觀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看劉玄德白帝城托孤。

  我特別喜歡書中的諸葛亮。更欽佩他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足智多謀,運籌帷幄,為最后形成三國鼎立的局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火燒新野,草船借箭都是靠他的謀略才得以成功。可惜他在第六次北伐中不幸病死于五丈原。后人曾用一對對聯來慨括他一生功績: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我還喜歡勇武忠誠的趙云。他單騎救主,計取桂陽,年過七旬還能力斬五將。最后他在諸葛亮初出祁山時失利,退回漢中,不久病逝,不禁讓人扼腕嘆惜。

  合上了這本《三國演義》,閉上眼,可里面的情景還在我的腦海里浮現著,讓我難以忘懷……

三國演義讀后感7

  在我的腦海里,有許多精彩的文學作品。比如:《水滸傳》、《西游記》、《三國演義》、《魯賓遜漂流記》……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了。

  羅貫中是元末清初的小說家,中國章回體小說的鼻祖。有人稱他為“第一位知名的藝術大師”。在《三國演義》中有許多仗義、有勇有謀的人物。有的人喜歡劉備;有的人喜歡關羽;還有的人喜歡張飛,可我卻喜歡最聰明的人——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他自幼十分聰明,博覽群書,知天文,曉地理,無所不能!在這本書中諸葛亮借東風火燒赤壁更為精彩: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做好了準備,要發動火攻一舉燒毀曹軍的戰船,打敗曹操。但周瑜忙中出錯,沒有想到火攻對風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時節長江中游一帶多是西北風沒有東南風。如果就著西北風放火,曹軍處于上頭,剛好燒了自己,燒不到曹軍,周瑜想不到辦法病倒了。諸葛亮知道周瑜的病因,開了藥方:欲破曹軍,須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周瑜讓他“借”來東風,諸葛亮馬上答應了。于是周瑜讓人建起七星壇,諸葛亮在上面借東風。到了那天,果然東風大起,曹軍大敗。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他的智慧,重創曹軍。其實諸葛亮只是善于預測天氣,知道這一天有東南風的,根本就不是“借”來的。諸葛亮的這種呼風喚雨的本領使我驚嘆不已。他經常為劉備出謀劃策,讓劉備的軍隊在戰場上打了許多勝仗。他在劉備死后,輔助劉禪管理蜀國,可不久因過度勞累病死在五丈原,真可惜!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己啊!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不是有句俗語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嘛!如果我們想成為諸葛亮那樣聰明的話,就要博覽群書,掌握各種知識,成為新一代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讀后感8

  這個寒假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令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出自明代作家羅貫中,是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作者大膽的藝術創作令一些晦澀難懂的歷史以靈活的,惟妙惟肖,貼近生活的形式表達出來。書中的藝術表現手法深受大眾喜歡并廣為流傳于世間。其中,各有特點的歷史人物和妙趣橫生的細節仿佛使我穿越到了那個戰亂紛爭的年代,感受當時的時代特色。

  書中言到“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貫穿了整本《三國演義》。書中講述了七國紛爭,由秦統一,秦朝覆滅后,又有楚漢相爭,而后有漢。在這些烽火中,各路英雄盡顯本色,才略過人,英勇善戰,為爭奪天下各自設局。其中便有一代梟雄的曹操,劉備,袁紹,孫權等人,他們把歷史的漩渦攪得天翻地覆。

  《三國演義》一書中,我最為敬佩的便是曹操。曹操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他才華橫溢,能詩擅賦;他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政治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長期打壓孫劉兩軍從而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軍政基礎。東漢紛亂,他成為了雄踞一方的霸主。雖人稱奸雄,但卻是人中龍鳳。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說到曹操,那就有另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劉備。如果說曹操是一代奸雄,那劉備就是站在曹操的對立面。

  劉備寬仁、忠厚、慈善、好施、善于收買、籠絡人心,這是他性格中遠遠勝于曹操的地方。曹氏父子占據北方大部,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占有明顯的優勢。但就天下人看來,曹操性情暴躁且簒漢,而劉備扶植漢室,因此,劉備深得人心。劉備入蜀后,實行拉攏當地豪門士族的政策,發還他們的田地和房屋,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因而深得民心。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劉備比曹操更勝一籌,陳壽評價劉備為:“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起初趙云并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云,幾次留他,后來終于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后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這里的反面例子便是袁紹了,官渡之戰中,袁紹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曹操顯弱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寧愿信小人也不聽信忠臣的話,最終敗給了曹操。

  而三國中的結局也讓我大為嘆息。“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最終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無一人統一天下。而后,更是風起云涌。

  蜀國失荊州、敗東吳后已大傷國力,出現了孟獲做亂、虎羌寇邊等內部動蕩。而后諸葛六出祁山、姜維九次北伐無疑是蜀國敗亡的一筆,再加上劉禪的昏庸朝中小人當道,蜀國可以說是必亡的。東吳孫權晚年喜殺成怒,山越的作亂,人才的失歿,使孫吳敗亡。魏國君主曹丕據說好色之風不在其父之下,隨后的子孫不是年幼就是懦弱,只有個好大喜功的曹爽,卻不是司馬懿的對手,這也是司馬家風生水起天運。而最終也由司馬炎統一了天下。

  《三國演義》一書中,各路英雄以天下為棋盤,自身為棋,下著一盤天大的賭局。他們所表現的精神令人震撼,也為之贊嘆。

三國演義讀后感9

  我成功地讀完了《三國演義》這一篇名著,因為自從買上了《三國演義》這一本書后,一直還沒有來認真、用心去讀這本好書,幸好有了這樣的暑假作業,才讓我讀到了這么好的小說書。

  本篇小說是一步跨度進一個世紀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國演義》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諸葛亮……其中,我最喜歡里面的諸葛亮。

  他知天文、曉地理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是《三國演義》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人稱“臥龍先生”。他治國治軍的才能與兼虛謹慎、濟匯愛民的品格為后世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思,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嘔心瀝血,積勞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線五丈原。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空城計、七擒孟獲、以木牛流馬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妙計,我們不僅要學習他的神機妙算,我們還要學習他的忠心,他認定了劉備做主公,就再也沒有投靠別人,這讓我很敬佩,想起當日本人向我們的'國家進攻時,我們中國人可是出了不少漢奸,諸葛亮就像是當時跟著共產黨的將軍,不是小人,不會為了那個人的蠅頭小利而放棄自己的國家,放棄了自己的朋友或戰友,在那么險惡的時期里,他能那樣的忠義,真是不簡單!

  最后,我要說,《三國演義》不僅讓我開了眼界,還告訴了我許多小知識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舉三得呀!

三國演義讀后感10

  《三國演義》是我國長篇小說的第一個里程牌,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100年間的歷史風云。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故事。書中寫的劉備,呂布、趙云、袁紹、周瑜,魯肅,張飛、孫權、典韋,關羽,諸葛亮,司馬懿這些人物給我的印象很是深刻。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羽。他身在曹營心在漢、水淹七軍、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溫酒斬華雄中這些故事都是耳熟能詳的。最重要的還是他勇武過人,義重如山。

  三國里最有智謀的非諸葛亮不可,因為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七星燈,以空城計退司馬懿,以錦囊妙計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所以諸葛亮讓我很佩服。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諸葛亮誓不兩立,周瑜還說:“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周瑜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想把劉備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我感覺周瑜氣量狹小,不像一個英雄。劉備很重視人才,起初趙云并不是劉備手下的大將,但他仍十分器重趙云,幾次留他后,他終于歸到了劉備門下。后來,多虧趙云單槍匹馬從曹營救出了阿斗,才使阿斗脫險。所以這些事例讓我知道劉備很重視人才,趙云對劉備很忠誠。

  三國演義讓我學到: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曹操赤壁之戰之所以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曹操沒有聽取并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讓我知道一定要聽取別人的意見。三國給了我許多啟發,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謀,不能野蠻行事,做事還要三思而后行。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初三三國演義讀后感01-30

《 三國演義》讀后感01-10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2-02

三國演義讀后感12-03

《三國演義》讀后感01-23

《三國演義》讀后感12-30

《三國演義》 讀后感02-09

三國演義讀后感(經典)08-23

(精選)《三國演義》讀后感07-15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07-0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中文字幕美熟少妇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综合 | 最新国产在线AⅤ精品 | 亚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国服瑶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精品怡红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