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
小時候的我很喜歡收藏一些苦澀難懂的書籍,厚厚的磚塊書堆砌起的“城堡”讓我驕傲。今天,我拿起了城堡中一塊歷經風霜卻依然閃閃發光的“金磚”,細細地品味它的含蘊。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很多人都了解,它是一本以哲學為中心的啟蒙書。以蘇菲接收的無名信為開端,以神秘導師的教導信為線索,喬斯坦賈德以不俗的文筆把讀者帶進少女蘇菲的神秘世界中。在這個博大的世界中,我隨著蘇菲的腳步,走進哲學,反思人生。
哲學,在我的腦海里一直以一個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形象佇立存在。他就像一個不容侵犯的神祗,繁復而枯雜。我從沒想到我會以這種方式去接觸和體味他——讀。
晴朗的下午,我輕抿一口茶,慢慢翻開有點泛黃的書頁。在細細咬嚼文字的過程中,我似乎融入了蘇菲的世界。
我在蘇菲身后與她一起閱讀第一封無名書信。“你是誰?”我皺眉。蘇菲在思考不得后跑去花園。我沒有跟著她的思路。我在想,如果我沒有名字,我應該怎樣被稱呼?或許,每個人的靈魂都始終有個不朽的名字,我也是。那么,我又是誰呢?這個問題顯然很有趣卻也難以回答。我想不出來,無奈地讀第二個問題,“世界從何而來?”。這也太困難了!我跟蘇菲一樣百思不得其解。或許我該好好讀完這本書,說不定我在讀完后會懂得這些問題,我暗暗想著。
抱著這個信念,我極有興趣地花了四個下午啃完這本書。在這短短四天里,我長了不少見識,對柏拉圖、笛卡爾和洛克等人的了解也更深刻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卻不是在賈德筆下簡單的“哲學”,而是蘇菲與席德、少校等人的關系。就像偵探小說一樣,實在是太牽人心魄了!我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翻到后幾頁去探尋真相!這本書正如作家馬德蘭藍格爾所評價的:“《蘇菲的世界》一書有助于使讀者以閱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游覽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20世紀的世界哲學史,而絲毫不產生任何枯燥厭煩的感覺。”這簡直是我的心里話,當然,我并沒有這么準確的語言。所以我只能用我貧瘠的文字來努力表達我的意思。
蘇菲是一個抽象的人物,她是少校的作品。蘇菲的世界是少校送給女兒席德的禮物,但作為禮物的蘇菲和艾伯特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努力掙脫這種束縛,這使我很受觸動,對于在逆境中反敗為勝的人物我總是充滿敬意的。我很佩服作者賈德,他細致入微的對哲學的'思考以他完美的文筆展現在我眼前,我甚至真的溶入其中懷疑自己的存在。我想,讀完這本書,我獲得的最大啟發應該就是:作為“上帝的作品”,我們應該有理智和思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擺脫“上帝”的控制與命運的枷鎖。
對于這本書,我可能不是理解最深的人;但是對于我來說,它最是令我感觸良多的書。我希望諸如此類的書籍能夠越來越多,也能讓我們這些讀者擁有更多的精神糧食。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2
4月份隨意在新華書店買了這本書,到10月份忘記為什么才開始看,我覺得,書也好,人也好都是要講緣分的,也許這就是我的緣分。
上個無奈的假期,讓我倍受打擊。開學后,連著幾天晚上在寢室里走來走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心里煩躁卻沒有人能夠開解我,唯一能給我幫助的人,卻只給我帶來了兩個不幸。我真的想永遠停留在20歲。
這個十一,我回家跟這個我最重要的人談了談我的未來,雖然有些條理不清,但是我把我的意思傳達到了,也明白她對我有什么要求和期待,我覺得,溝通很重要。相處也很重要。即使是血濃于水,也需要朝夕相對。
雖然我模糊的能感覺到我對未來的需要,但是當我看完這本書,我才有了更堅定的信念。其實也談不上是信念,只不過覺得心里終于有了支撐,還是會覺得無聊,但是不至于慌亂和不知所措。我大概能夠感覺到我要的是怎樣的生活,在以后。雖然我不知道未來能不能像我設想的那么平順,但是至少我的心不會改變,我不會迷失自己。“未來”這個詞,也告別了過去不懂事的期待,而終于有了“希望”的含義。
整整兩年的大學生活,我都浪費掉了,但是我對媽媽說,我覺得我浪費得好,浪費得對,浪費得很值得。我知道很多人跟我是不一樣的,他們的生活比我要優越得多,所以在網上看到他們看的書,看的電影,看的動畫,去過的地方,對事情個認識,我覺得自己相當孤陋寡聞。不過,生活的平順讓我對此除了欽佩沒有其他感覺。我沒有想去看那些書,沒有想去看那些電影,沒有想去那些地方,也沒有想把自己變得成熟和深刻。好吧,我有想看那些動畫,順帶發現,《攻殼機動隊》真的.不錯,我指的是劇場版,好吧,其實我還沒看完OVA。
我就是一個普通成長的孩子,我覺得沒什么不好也沒覺得有什么羨慕。小學的時候,電視里放什么就看什么,中學開始沉迷各種小說漫畫,天天去書屋報到。大學上了個三本,掛過兩次科,至今。
我身邊的所有人都是和我一樣的,或者,其實不如我。當然我知道高中那些重點班的孩子其實還是很有追求的,也許她們才是正常的高考的樣子,像所有我在小說里看到的那樣。而不是像我這樣,整個高三唯一做的努力,就是少看小說少去網吧。
父母對我們的唯一就是不請家長,我想,好吧,我猜想,家長們的心態是這樣的,能考上大學,就上,考不上,那就上班。那么多人都是這么過過來的,沒見上不了大學餓死的。碰巧遇到拆遷,不然奶奶說,還沒錢負擔我一年兩萬的開銷。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覺得很好。如果沒錢上三本,我就會去讀專科,然后上班,就是這樣,生活就是這樣。我覺得像我們這樣長大的孩子,都沒有那么計較錢的問題,反正不管做什么,一個月工資也有個一兩千,要操心也是家長們操心,或者等我們懂事以后自己謀出路。該吃的吃,該玩的玩。也許不會穿一件四五千的衣服,但是每季換換七八百的衣服還是做得到的。你看,這樣也沒什么。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3
這些天我一直在看《蘇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時空中閃現的哲人們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義的。“蘇菲”這個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蘇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
哲學,便是能夠讓人變得更加智慧的學說。
在我13歲的時候我買下了這本書,沒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說它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真的一點都不為過。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在我心中時時縈繞,排解不開。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現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剛剛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頭,準備端詳宇宙中這位“魔術師”——“生命最初的意義”——的臉。我并不確定我會知道什么,我也不確定我會發現什么,可是我知道,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于是我開始追隨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里的游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瘋狂地眨眼,于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帶領下開始在哲學這個世界中徜徉著,思索著。世界起源的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里買來的一面“魔鏡”……每件事物都是線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來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
像另一個愛麗絲漫游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缺乏夢境缺乏哲學的時代,我在這本書里找到了他們兩者之間最完美的統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經“習慣”這樣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那是因為孩子都沒有失去對這個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驚奇,這將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實我沒有什么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義和起源,可是我想,身為一個活著的人,就應該對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環境負責。如何負責呢?最起碼,我們要知道自己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能如此無所謂地生活著,像一具沒有靈魂的軀體。可是,生命的意義和世界的起源是一個太大的課題了,我只是一個剛剛開始打量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斷定這么浩瀚這么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師”。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4
春日的傍晚最是煎熬。白日的熱浪頑劣地四處流竄,遲遲不肯消散,夜晚的濕潮悄然而至,宣誓主權,分寸不讓。煩悶的躁意在胸腔膨脹,黏人的濕熱從尾框如蛇般鉆入脊梁。
孩童盡興的歡呼開蕩在原野,母親站在門前眺望,聲聲催促拉開夜生活的序幕。墨汁暈染的云浪從天穹涌現,青山頂與遠天際嚴絲合縫,夜的暗色模糊了輪廓,山與天就這樣忘我般依偎,其間不慎泄了點的缺口,風聲簌籟,樹影婆娑,萬物靜默如迷。
不經意間,風舌卷起書篇的頁腳,一頁,便是一個世界。
“哲學”一詞,寫起來不過寥寥幾筆,但若非要闡釋其中的內涵,哪怕僅僅選取其九牛一毛,翻來覆去地提練萃取,最后呈現在探索者前的也是一片難以橫渡的瀚海。
我們自然而然地存在著,在得他人啟示之前,幾乎所有的人都默認了人類存在的合理性,而未去深究其本質,懷疑其原理。為什么有人類,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為什么被選擇向更高級智慧演化直至演變至如今的整個人類種族及其意識形態的是人類而并非其他物種,諸如此類抽象卻真切存在的疑問太多太多。
人們以其敏感的靈魂,通透的心性,天賦的智慧感受到了“哲學”的大概輪廓,其中極少數部分的人利用得天獨厚的.靈性打通了這個體系的部分脈絡,在這之中又有佼佼者連貫脈絡,暢通結構。在漫長的歷史洪流中,一個體系逐漸成型,并由此不斷衍生分支。最終成長為蓬勃向外的茂樹。樹上的果愈長愈壯,越結越多。哲學家們是這精神伊甸園的勞農,投身于晝夜不休的栽培修剪,果實成熟落地之后,便任由眾人采擷。
我們便是享受著美味果實的一員,面對難以攀爬的高樹,眾人或望而止步,轉身另一個世界;或無奈、無力癡癡坐等。就算是勉強消化幾本書,真正轉為己用的又有多少呢?
《蘇菲的世界》也許是所有這些果實中最適于普通民眾口味的典型。在文中主人公蘇菲與女孩席德雙視角交替出現,縱橫書內外的時間與空間。
書中的蘇菲在信件的引導下,從對哲學的一竅不通到漸入佳境,書外的席德則以相對于蘇菲世界的“世外人”身份向書中小世界深思。
翻開這一本書,哲學這個藝術家在艾伯特與蘇菲這亦師亦友的兩人的交流中漸漸清晰。它的真實,它的荒謬,時常令人琢磨不透。它既自然而然,卻也超脫常理之外,追根溯源皆有據可依。讀音細細品味,既因自己淺陋的認知而甚感羞愧,又在領悟了些許哲理后忍不住撫掌稱妙!
最后的章節,席德與父親眺望著海灣。父親告訴席德,一切的伊始都源于數十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就好像是一個東西解體一樣,四處流離而后自由生長。
我們都是數十億年前熊熊燃燒的那場大火所爆出來的一點火花,而每當我們仰望天空時,其實就在試圖尋找回到自我的路。
天上一朝日月,人間幾度春秋。轉瞬即逝的百年比之于蒼茫的宇宙卑小如蟻,但我們也是星辰,轟然一響也可留有余熱,痛斥無知深夜,奔向文明銀河。
詩人的筆下,海面浮躍粒粒星子,大海如蘇格拉底一臉哲學。
我的魂魄已得啟蒙,猶船之四周皆亮燈塔。
四面通明,八方風平,雙槳蓄勢,一腔孤勇,萬山無阻。
星火作蓮燈,哲學托舉起文明,人類駛向無限的可能。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5
若是愿讀一本書,必是會先從某處知曉她的存在:或從朋友口中,或從網絡,抑或從學校開出的書單。而我接觸到《蘇菲的世界》,卻是從另一本小說的故事情節里。書中的大學生請同學推薦他一本哲學入門讀物,這位同學先是提及了《西方哲學史》,其后許久,突然叫出了《蘇菲的世界》。大學生拿起了她,于圖書館內坐了一下午,讀完后直呼醍醐灌頂、精彩萬分。
這本小說的作者當時是一位在北京大學就讀的法學院學生。我想,這書中大學生的讀后感受,應也是他當年讀完此書所感吧。的確,我以為《蘇菲的世界》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哲學啟蒙讀物。這樣的書,她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豐富且繽紛不乏味的哲學知識,也有倚靠哲學理念的故事。蘇菲的意識存在于席德的腦海中,而當她發現自己是被大校所創造出的角色時,她選擇了逃離——在這樣一個情節里,“創造者”是大校。而在書外,喬斯坦.賈德又創造了整個書中的世界!
這不正如在整本書開頭幾張中大校所打的比喻么:蘇菲好比生活在兔子皮毛中的人,而大校好比白兔,提起這只兔子的便是喬斯坦先生。而蘇菲竟真的從兔毛中跳脫了出來!當然,這些都只是出自作者筆下,而對于現實中還在兔毛中安居的我們,是可以有所啟示的。
自然,書中的重點自然是大校所敘述的哲學知識。從愛琴海旁萌發的自然派哲學火種,至雅典三大哲人于整個歐洲燃起的燎原智慧之火;從中世紀教廷左右人心似是而非的宗教論調,到啟蒙運動里思想家們對于教權與神權的反抗、百科全書派對于自然的強調推崇……書中的.內容似乎與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相仿,但因為是大校書與蘇菲瀏覽的緣故,哲學中許多枯燥的那些“主義”的名詞,都被用生動而通俗的言語解釋了。作者十分善于用活潑的比喻來解釋玄妙深奧的道理,就通過這些具體的形象來觸動讀者的內心,發人深思。
我相信笛卡爾爾的那句話:“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句子被改編成無數個版本,許多聽說過的人也未必清楚它的真正意思。這句話最好的證例或許便是書中的蘇菲,蘇菲對著鏡子問鏡中的影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所有新入門哲學的人似乎在接觸哲學后都會開始質疑自己的存在,這時,不妨用笛卡爾的話來勉勵自己。蘇菲只是一個思想,但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在世界中至少證明自己存在,也是令人安心的事情。
在中國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哲學這門課是令多數青少年大感陌生的。即便高三將要上哲學一門課,但空講唯物主義辯證法這般貶斥唯心,肯定唯物的言論,沒有系統,也過于狹隘片面。而這一本《蘇菲的世界》,最初面向的是西方的青少年,而至今在中國也并不是十分出名的書籍,倘若是被中國的初高中生們廣泛傳閱,一定會像那個比喻一般,讓中國更多的新一代,從匍匐于白兔的皮毛中,轉為站立起來的姿態。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6
習慣了一切,便覺平凡無奇,卻忘卻了初見時,那一抹眼底的璀璨。
——題記
“叮!你收到了一封來信。”一封沒有署名的信。來自一個不知名的國家。沒有郵戳,也不沒有其它的一切。
信的背面,只余幾個端正的字跡,“請轉交給蘇菲。”一個等待著哲學課的女孩,亦或者,一個不存在的女孩。
這,便是蘇菲的世界,一個充滿智慧的地方,也是一個,夢的世界。
兩個女孩并肩而坐,一樣的年齡,一樣的身世,兩人,恍若孿生姐妹。只是,這本該觸手可得的距離,卻分外遙遠。不經意間,命運的.齒輪緩緩轉動,她們的生命有了交集。
“你好,我叫蘇菲。”“我是席德。”
她,只是個書中的人,一個屬于席德的書中的人,只是一份生日禮物罷了。卻給席德,也給蘇菲,領入一個新世界,哲學,緩緩出現。
我不知道多年前的自己究竟是如何,是也如蘇菲一般,對這一切都充滿了好奇與探尋。過去年幼的記憶似乎只是一閃而過,便再也不見蹤影。
或許多年以前,也曾有人詢問,“你是誰?”那時脫口而出,不加以任何思索的回答,如今卻在嘴邊,說不出口。自己究竟是誰,似乎已無從回答。名字、身份,世界上的人千千萬萬,也總有人與你相似,只是,或許一生也不會有交集,卻不能否認其存在。
對此問題,剛開始總覺一切似乎理所當然,可幾經躊躇,卻愈發迷惘。可能多年后的自己,會突然醒悟,跑到鏡子前,望著鏡中的自己,卻再也回不去年少輕狂,對一切,對這個不答案也不再覺重要。
這或許,便是書中的言,一個哲學家,要有的便是那好奇心。無疑,涉世未深的孩童,比一切成人,都可有成為哲學家的希望。
大人們想找回兒時的自己,已經很難,嘗了人間百態的他們,漸漸收起了最初的好奇心,掩藏起自己的情緒,斂起鋒芒,不加猶豫地掐滅腦海中的胡思亂想,就如掐死一只牛蠅一般果斷。慢慢地,他們的眼睛蒙上了一層灰紗,一切盡顯平淡無奇,仿佛它們的存在也只是理所當然。可,世界的存在也怎是必然?只是他們在這喧囂浮華的世界中,失了自己的本愿,越陷越深。
想起以前的時候,和父母母親一同散步,大人的步伐沉穩矯健,在微風之中,不急不慢地走著。我卻總學不來他們的波瀾不驚。我,路的那邊有初開的雛菊,路的這邊還有嬉戲的游魚,想要把一切盡收眼底,可又似乎看也看不夠。總會虔誠地捧起一朵花,靜靜地想著,它何時才會綻放,又會是何等嬌嫩模樣?眼底,恍若嬰兒一般對降臨的世界,充滿著好奇與探究。
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因為世間的一切都吸引他們去發現真相。大人,若找回自己的初心,再看這世界,也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
這個世界的存在,也非理所當然,正如我們的存在,總有著自己的價值。若是覺得,世界枯燥了,乏味了,也無了自己的落腳地,請堅信,它曾給過你那么一剎那的驚艷,給過你無數探求真理的機會。
故然,每個孩子也都會走向成人,擺脫了稚嫩,邁向了成熟命運,是無法逃避的,只愿每一個孩童,都能保留著最初的好奇心,哪怕只有一絲一縷。
蘇菲的故事,一直不會結束,這條道,更是沒有盡頭。
哪一天,驀然回首,眼底重閃過那一抹驚艷。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7
前不久,看過一部經典的電影,名字叫做《達芬奇密碼》>,它講的是個奇異的探索耶穌后人的故事,里面耶穌的后人就叫做蘇菲。一個美麗漂亮的公主,擁有對所有認知東西的敏感程度,她的敏銳的知覺讓我欣賞,她的處事不驚讓我敬佩,她的美麗善良又讓我喜歡。所致當老師布置這個作業之時,我毫無疑問的選擇了閱讀《蘇菲的世界》。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因為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太多了,結果什么也沒發現,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么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仿佛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于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脫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涂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
小說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說里所謂的現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說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說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實。在那一刻,沖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美國的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剎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蘇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學的發展史,但哲學與科學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與人類文明的足跡點滴相印。與其說是在看一篇哲學史,倒不如說人類文明的通史縱會眼底。在浩瀚的歷史文明的發展史中,每一個我不過是道星光。一點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時衛單位計算歷史進程的對白再明白不過。它反襯著個人生命的短暫,無不倍覺珍惜與傷感。”我思故我在”!
?可我茫然要問,我存在嗎?不過是在這個時候在這個特定的空間的相對存在罷了。試問多年以后,一切都歸于湮滅之中,我會存在?渺小的我會存在過,或曾經存在過?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8
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通過艾伯特和蘇菲的對話以及書信往來向讀者簡略地介紹西方哲學史,同時讓讀者了解哲學思想發展變化的歷程。讀了這部小說,我覺得這部小說提出兩個最突出的問題,是人生問題及哲學問題。全書的情節發展,啟發我對人生問題和哲學問題的思考。
第一,對人生問題的思考
如果連自己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有辦法解決,那什么東西作為解決其他問題的基礎呢?在《蘇菲的世界》剛剛開始的時候,作者向讀者提出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但是要回答得好,回答得有深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有助于我們進行準確的人生定位,有利于我們今后的發展。哲學看似是一些很抽象的理論,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太遙遠了,但是,不經歷這個過程,即學習理論的過程,那我們如何找到適合我們人生發展的一套合乎規范的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呢?所以,看似這兩個問題有很大的理論性,有些人覺得應該不用去討論,但事實上,討論好這兩個問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有著非同一般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沒有通過這樣或類似的問題探究人的本質以及人存在的意義,那么他的一生就有可能渾渾噩噩地度過,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價值。
第二,對哲學問題的思考
《蘇菲的世界》以書信和對話的形式簡略地向讀者介紹了西方哲學史,使讀者了解西方哲學思想的演變發展過程。這正體現了人類在觀察世界的時候,思考的深度不斷的加深,才會有同類哲學思想的不斷發展;至于不同的哲學思想的交鋒,則體現著不同的'看世界的角度,在學習哲學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對存在糟粕的哲學思想加以剔除不良思想的過程,這樣才不會使我們的大腦成為各類哲學思想占據的、未經過整理的書架,這樣對自己的發展是沒有什么好處的,那樣還不如只掌握主流公認的優秀的哲學思想,否則想事情思維不是會很混亂么?
第三,爬出“兔毛”,眺望世界
我時常在想,讀哲學作品是不是一味自己在不斷追求曲高和寡的東西?我認為不是的。照叔本華的看法,文學家獻給讀者的是鮮花,哲學家獻給讀者的是鮮花中的精華,所以哲學家的讀者群比文學家的讀者群要小。在看哲學的發展歷程,并不是每一種哲學思想一出現就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要經過歷史的層層檢驗才沉淀下來。也許是因為哲學家站得高、看得遠,所以他們的思想不一定能夠為當時的人所接受,按照叔本華的看法,得等到這些思想“都成為干果的時候”,到那時,人們才會像品嘗棗子之類的干果一樣享受、品嘗它們。
我認為,如果我們掌握一定量的哲學思想,那么我們可以在一些事情上不迷糊,不糾結于事物的表象,而是直擊事物的本質,有利于我們更快、更好地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所以,讀哲學作品并不是追求與別人不同,而是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節省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這種“眺望”,也可以讓我們不被一些事件的表象所迷惑,而是有自己獨立的思考,不被主觀臆造的聯系所束縛。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9
許久沒有沉下心來去讀一本書了。之前聽過一句話,大約是這樣說的:如果時日長久不讀書,也沒有心生愧疚,那么這個人就無藥可救了。好在我還有愧疚之心,想來我還“有藥可救”。
好不容易閑暇下來,有時間去讀一本書了,遂決定與鄉村教育家的小伙伴們一同讀《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的巨著,它既是哲學,也是小說。“哲學從不指導生活,哲學就是生活”。我不求像哲學家一樣辯證這個世界,我只尋一顆努力生活的心。我要通過本書的引導,思考一些淺顯的生活道理,追求內心的自由與安寧,過精神更加自由的生活,對自己的心靈、精神進行修煉和提升。
其一,活著的意義
活著的意義,這是蘇菲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每當蘇菲專心思索活著這件事,腦海中便會馬上浮現死亡的念頭。反過來說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識到有一天她終將死去,她才能夠體會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蘇菲的祖母在生病后說過類似的話。她說:“現在我才體認到生命是何等可貴。”大多數人總是要等到生病后才了解,能夠活著是何等的福氣。
八十六歲的奶奶,已經走到了風燭殘年,她總愛絮絮叨叨地講她曾經擁有的美好時光。記不清是第幾次,奶奶在絮叨的時候滴落了淚珠兒。一個八旬的老太太,白發、褶皺、佝僂、滿口假牙。一次次,在聊起生活的時候,聊起兒孫后代的時候,她流下了渾濁的淚珠。她愛說,那時她很年輕,能做地里好多的活兒;她愛說,她親手帶大了五個孩子,有兒有女才是好;她還常說,看見最小的兩個重孫,心中不由地感覺疼愛。一畝田、幾棵樹、殘余的夕陽……這些都可以是她落淚的原由。
每當奶奶絮叨的.時候,我不忍與她多說,卻又想與她說說。我知道,這是一片枯黃的葉子,提前看清了泥土的走向;這是一個日漸衰老的人,把不舍存放在淚珠,把熱愛安放在干癟的胸膛……
其二,柏拉圖“永遠的真善美”
柏拉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恒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恒不變的事物。他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真”、永遠“善”、永遠“美”的事物上。
“真善美”意思是指原始的、本質的、真實的、真誠的,利他的良好品行,美好的言行事物。這是文明社會和諧發展所必須追求的境界。這亦是一個人所追求的理想心境。
比如,冬日里,當我從門前的空地經過,陷入孩子們流動的潮水,看見一串串小小的笑臉,看見翻飛的跳繩和雞毛毽。這時候天空晴朗,風移動著幾片云影,這時候我就覺得孩子們是純真的、是快樂的,我的心境是美的。
再比如,清晨,我迎著太陽出發,去往學校。那些云朵、那些風吹、那些來來往往的行人、坐騎以及枯槁,都快速地擦過眼簾,去往身后。輕輕地,從眼睛滾出一顆淚珠,掛在睫毛,晶瑩、剔透。它折射太陽的光芒,涂抹著那些云朵、那些風吹、那些來來往往的行人、坐騎以及枯槁。于是,追求美的心便感覺到滿目繽紛陪著我走了這一程七彩的路。
追求“真善美”,背后是我們所得到的快樂。它推動著人類社會進一步往更高形態發展。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0
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當被問及這些問題時,你是否會困惑?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是:哲學家對一系列哲學問題探討的背后,給予我思考的空間。給我不同的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打開我認識這個世界的大門。
該書以主人公蘇菲為線索,書信為引子,通過與艾伯特書信來往,蘇菲學習了從耶穌時期到現代社會的哲學歷史,跟著蘇菲的腳步,讀者會收獲西方哲學史中很多大師的經典理論。
開篇就說:“人類就像從魔術師的禮帽中變出的小白兔,而哲學家會去探索魔術師的奧秘。”從耶穌時期到現代社會。艾伯特很系統的給蘇菲講了前后幾千年的哲學思想。
自然派哲學家代表的事物不會從無到有的觀念,德謨克里特斯的原子論即世界有很多單位原子組成,柏拉圖的理性論,亞里士多德的觀念與理性,以及巴洛克時期,中世紀的哲學,笛卡爾的機械論,洛克,休姆,康德黑格爾的哲學……
總結哲學,無非是關于理性的探討,從而引出的一系列提問:人是否有永恒的靈魂,人生下來就有一套觀念嗎,你發生的.事情是命中注定的嗎?你相信理型的世界,還是感性的觀念?
在探討這些問題時,有一位哲學家提出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就好有一個滾動的球,然后人在上面,問:這個球從哪里來。哲學喜歡問事物背后的原因,它要求我們將思緒從問題里跳出來,作為一個“旁觀者”去理解問題。
我們都是兔子毛皮深處的細蟲,哲學家相比其他人而言,他們會盡量爬出毛皮深處,去毛皮頂端,看看究竟是回什么事。我個人認為,學習哲學的意義在于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鍛煉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畢竟只有想清楚了,才能做明白。
祁克果提出人生的三個階段:美感階段~道德階段~宗教階段,指出人生活的方式分別是快樂主義,道德的態度,以及宗教的責任。我認為自己現在正處于第二個階段,道德階段,認識到自己,的確開始在意事情對與錯,而不再是為追求簡單的快樂。
我們只不過是地球上小小的沙塵,在地球在還有宇宙,地球在不斷的運動之中。由于世界大爆炸,碎片(各星球)現在依然在四面八方擴散,且總有一天,碎片會再次聚合成一個球。
我們也許不會看到世界變化的全過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其他人的著作認識這段歷史,預言未來!達爾文的進化論證明物種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經過環境的篩選,生存能力強的物種得以存活下來。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與夢,告訴我們控制好自己意識與潛意識的大門,而且最好是把門半關著。精神病人就是過度的在意潛意識,讓潛意識失控的后果。夢中,我們都是自己的導演,編劇,是潛意識的天堂。夢能間接滿足我們心靈的需求。
蘇格拉底的談話的藝術,提到,智慧與愛智慧是不同的,哲學家是一類追求智慧的人,他們覺得自己一無所知。柏拉圖提出理想國的哲學,他認為世界的發展好比如上帝提前建好的積木,有一個理想的樣子。人是有永恒靈魂的,用同一個磨具做出的餅干,形狀都一樣,放到這個世界,就是說磨具是提前我們大貓里有的。
亞里士多德則不同意他的老師的思想,他認為人在沒有看到磨具之前是沒有一個概念的,他相信感官的世界,即看到過,聽到過。
這本書帶領我初步了解哲學,開啟我哲學的大門,受益匪淺,如果再讀一遍。我會逐字逐句記好筆記,因為它值得去細讀。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1
“你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學,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產生的學問。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世界是理所當然的。但是,若是連自己是誰都不清楚的話,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那豈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說:“一世勞苦有何益?到頭終把眼兒閉。”
蘇菲作為少校所寫的書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著她的思維和行動。而少校也只是本書作者喬斯坦.賈德筆下的人物,賈德決定著他的一言一行。而賈德先生呢?還有跟他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我們呢?
我認為,我們也許也是被某種類似于“上帝”的存在決定著言行舉止的。這種想法,有點接近于“宿命論”。這聽上去有點悲觀,其實我自己也難以接受。若是連寫下這行字都是被某種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這使我感覺到,自己不算是一個真正的“個體”,也沒有屬于自己的思想,簡單地說,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現在寫下的話,是“我”說的呢,還是“上帝”說的呢?我只是這一場鬧劇中一個完全按照導演的劇本表演的角色罷了。這樣說仍然不安,因為演員至少還知道劇本的`內容,而我們并不了解。我覺得我們更像是提線木偶,被控制著一切。
于是,我們被所謂的“控制者”所決定感受到的由物質組成的世界,是真實的嗎?
你也許會說,與“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樣,由我能利用觸覺、嗅覺、聽覺、味覺、視覺等感受來感知到世界中物質的存在,從而證明這些物質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萊的說法,這只是一種體驗,你并沒有感受到物質,因為在夢里也可以有這種體驗。對于他這種說法,我似懂非懂,有種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感覺。
于是根據我對書中柏克萊理論的理解,得出以下結論:笛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雖然說自己的思想也僅是一種體驗而無法證明肉體的存在,但一定能證明“思想”這一晉升產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體的存在不能被證明,我們就只好判斷,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書中父伯特所說:“受到心靈的包圍。”
按照此理,因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認。于是,他人都成為了心靈所虛構的產物,這與很多人小時候所疑惑的“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們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想法。
不過經過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訴觀點否認了,因為思想并不是“物質”。我作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我不可能單憑自己一個人而豐富自己的思想,這一切肯定是憑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通過文字和語言。雖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語言”本身的存在,卻能感知到它們所流露出的思想,這之間肯定有一個奇妙的轉換,我還暫時不能解釋。不過,總算是證明了“這世界不只我一個個體”的說法,可喜可賀。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還是很多,而大多數思想都是借助于他人而產生的,所以我承認自己的無知。不得不說,《蘇菲的世界》這本書為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給了我與哲學3000年歷史上的各位哲人對話的機會,我感到十分欣喜。雖然我算是把這本書讀完了,但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這門哲學課程。
我將會回到那只白兔的細毛頂端。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2
最近一段時間,并沒有好好地看書,因為時間和精力總是會被搶占,想把一些事情想明白,想把一些事情處理好,但回過頭來看看,卻發現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樣簡單。都說你用簡單的眼光看著世界,世界也會變得簡單。其實,這句話是假的,因為世界并不會以你的意志為轉移,所以不管你想的多么簡單,世界依舊在你面前呈現的非常復雜,所以,有人評價說我是屬于典型的讀書讀傻了的。
不去糾結從哪里來,也不去在意將會到哪里去!作為一個個體而言,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本不是由我們所能決定的,唯一能夠有所作為的便是認識自己。人會戴著面具面對世界,有的時候是一幅善良的面具,有的時候是一副邪惡的面具,不管善良還是邪惡都是一種保護。保護的本質也是因人而異,有人是為了讓自己更好,有人是為了讓別人更糟,所以,沒有辦法用自己簡單的眼光來看清別人的復雜,也或許,你自己的簡單在別人眼中也是一種復雜。蔣哥問,心理學的本義是什么?問題太深奧,大家都沒有回答。我說,是為了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可現實中你會發現,心理學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為許多問題并不僅僅是心理上的變化。《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入門讀物,書名的意思就是智慧的世界,賦有智慧到底能不能讓我們生活的更好,更快樂?這個是需要有時間來檢驗的,因為好和快樂包含很多東西,物質必不可少,但是精神更難能可貴。
有人說我變了,我也覺得我變了。讀書這種習慣如同其他癖好,時間長了也會上癮,一旦開始只是沉溺其中不知跳出來再看,也便就同我一般離傻不遠了。以前看書總是覺得書就是打發時間的東西,或者還可以用來在朋友們面前“賣弄”,以便贏得贊賞,或者以此為基礎博得謀生差事,其實這樣原本就挺好的。
可是,一旦看書的時候開始認真思考,那么認識不清或者認識清楚之后的痛苦也便隨之而來了。看《蘇菲的世界》就是這樣邊看書邊思考邊摸索邊認識,也不知道有沒有思考清楚,有沒有認識明白,只是痛苦就這樣悄然而至了。經歷了這么長一段時間,我時不時的還會念叨你是誰,你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念叨的多了,便漸漸地放下了,因為生活不是念叨來的,而是需要用真實感觸來體悟,需要珍惜什么,需要放棄什么,慢慢的`想明白了便也不再糾結。
都說讀書可以改變人生,其實這真的是屬實的。但這種改變在別人看來是有好有壞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問題的角度和立場,不明事理者會丟給你一個鄙夷的眼神,明白原委者也會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是否接受這種改變全在自己。有四個字很簡單,叫做“向死而生”,李開復拿它做過書名,我也會時常去琢磨,慢慢地便覺這四字很有意思,人與人有很多的不同,但是終點都是相同的,所以怎么活著便顯得很重要,因為沒有修改和重來的機會。這便是為什么要認識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不然,真到80歲時回憶此生便要禁不住老淚縱橫了……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3
在看《蘇菲的世界》之前,就聽很多人說這本書很好看。要是單看書名,幾乎不會有人認為這是一本講哲學的書。所以,在書香博客的任務下達后,我毫不猶豫地選擇讀這本書。結果,買了這本書后,感覺被騙了。《蘇菲的世界》是掛著故事之名的哲學書。
所謂的故事就是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快過15歲生日的小女孩蘇菲,生活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地方,過著小女孩的小日子。一個不請自到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突然走進她的生活。可自從一個不請自到的哲學老師艾伯特突然走進她的生活,。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就這樣,在一位不請自來的神秘導師艾伯特的指導引下,蘇菲的世界便完全改變了,她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蘇菲的世界》稱得上是一本西方哲學的入門讀物,它介紹了西方的哲學史。從幾千年前的北歐真話,古希臘神話講起,一步一步地一直談到了當代哲學的潮流。時間上跨越了古希臘、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直到近現代。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哲學巨匠也在書中依次粉墨登場。從古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現代哲學之父卡迪爾,再到啟蒙運動時期的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隨后是“浪漫主義運動”時期的黑格爾,再后是十九世紀中后葉的馬克思、達爾文以及同時代的尼采,最后法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傳奇人物薩特。
從哲學書來看,《蘇菲的世界》在創作出版后不久就成了暢銷書并被譽為名著是有它的理由的。《蘇菲的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借助艾伯特給蘇菲上的哲學課而將一整部西方哲學簡史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們婉婉道來。本書在闡述哲學觀點時運用的例子生動有趣;書中通過一個女孩的'角度來思考哲學,增加情切感,使哲學更易懂;寫作方式很有創意,哲學家通過書信來教導哲學,此外,書中有書,故事中有故事。
對于這一點,我真的很欣賞作者喬斯坦賈德,他一定是一個十分稱職的教師,十分幽默的教師,想象力十分豐富的人。我很喜歡他對“哲學是什么?”的解答:什么人能成為哲學家?在此,做這個了一個很明確的答案——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當然小孩子最符合這個要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作者在解釋哲學時用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關于小白兔,最好將它比喻成整個宇宙,而我們人類則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不過哲學家總是試圖沿著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看個清楚。
宇宙是兔子,人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真是太生動形象了。
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課外看的第一本學術性的書,收獲還是很大的。以前我一直以為哲學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學科。自從看了《蘇菲》我才知道哲學是一種包含所有學科的中和性課程,也沒有想象中難懂,它還與科學有著一定的聯系,是一門值得學一下的一門學科。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4
《蘇菲的世界》是喬斯坦賈德的一本非常有哲理的哲學小說,讓我讀后深有感悟。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哲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僅枯燥,而且非常難以琢磨。但是自從我讀了《蘇菲的世界》之后我的想法就改變了。
《蘇菲的世界》是通過一封封神秘而又引人深思的來信把我深深的吸引,帶領我走進哲學的王國,遨游哲學的世界。每一次通過一個個深奧的問題,經過深深地思考,去領悟哲學的道理:
一、我是誰?
“我是誰?”這是蘇菲收到的第一封神秘的來信,從此引發了她對身邊一系列事物的思考甚至對整個世界、宇宙的思考。
雖然很少有人真正的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為每個人都習慣了“我就是我”的想法,但是如果你的名字由“蘇菲”變成了“菲蘇”,那么你到底是“蘇菲”還是“菲蘇”呢?有時候我也會想“我到底是誰?又為什么會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呢?”書上說:“存在即是合理”,意思是說存在的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就不會存在,因此我便這樣合理的存在了吧!
就像我站在魯迅的故居里,魯迅先生曾經在這里生活過,而我又站在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突然之間我感覺人活著是件多么美妙、神奇的事啊!而這個世界又是多么神秘啊!
二、要有好奇心
書中來信的神秘人說過:“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是啊,我們學習要有好奇心,做事要有好奇心,活著更要有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能懂得更多的東西,可見有好奇心是一件多么可貴的精神啊!
許多人小時候就有好奇心,但是長大了之后,想法現實了,也漸漸習慣了這個世界,認為什么都是應該的,卻丟失了好奇心;此時此刻,我也悲哀的發現我也正漸漸的習慣這個世界,認為有些事都是理所當然的.,沒有奇跡,沒有懸念,更沒有什么魔法,一切都是真理,一切都存在了,一切都是合理的,那邊不用再去思考,不用去求知,不用有好奇心。
有人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這也是因為每個孩子都還沒有丟失最初的好奇心吧!
三、沒有至善至惡
大家都認為世界上有善良和邪惡,而那些神話、電影、戲劇、演義都在極力地宣誓“邪惡是永遠戰勝不了正義(善良)的”、“正義(善良)必勝”等等,,漸漸地人們也被這些看法所“感染”了,認為好人就是代表正義(善良),壞人就是代表邪惡,我也是這樣想的;可是當我看完書中第三章后,我的看法就變了。
我跟著蘇菲的步伐,深深地思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并沒有至善至惡,而這些善惡都是取決于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如果大多數人認為某種事物是好的,那么這種事物就會被推崇為善的代表,反之就會被人們唾棄為惡的代表。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思想也會發生變化,任何事物無論是至善還是至惡,似乎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我認為世界上并沒有至善至惡。
說實話,哲學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課題,讓人不得不去不斷地深思,而我就好比一個剛剛步入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子,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就如那布滿夜空的星塵,但是,我相信,我總有一天也會成長起來,也會沿著哲學的階梯,一步步地爬到最高處,去仔細地審視哲學這個大世界的!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5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就這樣,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與此同時,蘇菲不斷接到了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跡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蘇菲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跡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你是誰?”
“——世界從哪里來?”
就是這兩句話,引起了我的思考,吸引著我往下閱讀這本書。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學性很強的哲學書。本來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在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的語言來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像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書中刻畫了一個勇敢,聰穎的少女——蘇菲。因為追求哲學,就一定要有好奇心,這正是蘇菲最大的特點,所以我覺得作者刻畫這個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為了向人們解開世界歷史之謎,書中涉及的內容很多。從遠古羅馬到現代,在每一個不同時期,有哪些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哲學家,他們主要討論的題目是什么,一些哲學家的經歷和遭遇,這本書都詳細地為人們做了講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學史在你面前演變了一遍。它內容廣,但并不紊亂,書中內容分成許多章節,每節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內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內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使人讀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書中講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獲益良多。而它所講述的有關哲學的知識,開闊了我的視野。其實當中的道理很多問題我也曾想過,但這些問題都在頭腦中一閃而過,因為我覺得它對我來說實在太陌生。當我讀完此書后,我覺得一個生存在世界上的人,連世界從何而來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關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的'故事。大約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現了一位對歐洲思想有重大影響的人物——蘇格拉底。他的高明之處在于人談話能夠不斷揭露人們思想上的弱點,令人可以領悟哲學的真理。然而對某些人而言,這樣的談話無疑是當眾出丑,并成為眾人的笑柄,對于那些有頭有臉的人,這就難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處以死刑。它本可以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重視良心與真理,到生命結束也是為了真理。他那種為了真理而戰,為真理而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使我更深切的體會到死有“輕于鴻毛,重于泰山”這句話的含義。
《蘇菲的世界》一書使我覺得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遠也揭不完的,從前的哲學家為我們解開了不少世界之謎,使后人變得聰明起來;我們不也應該向他們學習,運用哲學的觀點揭開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奧秘,也為我們后人做一點事嗎?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3-27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1-05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6-06
關于《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2-03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04-26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04-01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09-10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06-30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精選]08-23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精選23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