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凡了四訓讀后感
凡了四訓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3-08-25 11:12:54
  • 相關推薦
凡了四訓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凡了四訓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凡了四訓讀后感1

  命運,在幾百年前的人看來,只能在它身下顫栗,卻從未想過去扼住他的咽喉。然而,當時真的有一位“逆天改命”的人。更重要的是,他成功了。

  他,便是袁了凡。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被人算定命數。剛開始他還有動搖,而后來直接放棄了掙扎,讓一切以“預定”好的程序進行。后來,他在南京的國子監讀書時,遇到云谷禪師的點化,端正了心態。此后,他多行善事,嚴于律己,最終也打破了命運的牢籠。

  這就是書中第一訓的內容。在接下來的三訓中,了凡告誡子孫要謙虛謹慎、“虛己待人”,舉了許多實例并現身說法——總而言之,便是告誡自己的子孫要行善積德。

  書中雜合了當時的釋、儒、道等思想,也被后來許多人當做教子的首選之書。不過書中提倡行善的'目的是能“積德”——也就是你的未來或你后代的利益。這本身就失去了行善最初的含義——讓社會變得更和諧,更穩定。但是在“人心不古”的明、清兩代,這些觀念也只能套上利益的外衣,力求能達到之前的效果。

  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未來會有一種預見性的想法,也就是自我預言。那么這個人的行為就趨向于這種想法產生的結果。這也是宗教中布道者常用的方法,讓你產生自我預言,增強對那個宗教的虔誠性——無論是什么宗教,無論在哪個地方。這也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

  但是,了凡敢于向當時認為幾乎不可動搖的“命運”發起挑戰,沖破命運的束縛。這本來就是精神可嘉的。只不過他的著作在時代思想的影響下,會略帶有迷信色彩。

  而我們在閱讀這一類書籍時,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回有所收獲。

凡了四訓讀后感2

  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告訴我,每年要讀200本書來提升自己,我也在按照她說的話來做,她還說讀完后要記得寫讀后感。

  那就從《了凡四訓》開始吧,剛剛讀完了第一訓立命之學。

  立命之學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過,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運的人的種種效驗,告訴他的兒子,要兒子明白不要被這個“命”字束縛住,要竭力去做種種善事,不可以做壞事,以此來創造命運,而得到一個快樂美滿的人生。

  書中具體內容表述,了凡原名袁學海,字袁黃,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孔先生,孔先生算出袁黃一生的命運,而后各種經歷證實了孔先生說的句句真實,起初,他也曾與命運抗爭,但是,每一次都逃不脫命運的安排,于是,袁黃失去了奮斗的`信心,最終悟出:別跟命爭,爭也白爭,從此,徹底認命。然而,一次機緣他認識了云谷禪師,禪師告訴他“命是什么?是心!心不變,命不變。心變,命亦變!”經過一番長談,袁黃徹底改變了心境,大徹大悟,改名為了凡。

  從此后,發誓要每日行善,自此,命運的輪盤徹底轉變。

  平常人才會被數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因為極善的人,盡管本來他的命數里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他不住,因為極惡之人,盡管他本來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為貧賤短命。

  所有的福田,都決定在每人的心里,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心,只要從心里去求福,沒有感應不到的!

  了凡先生一生做善事,給子孫后代永世造福。

凡了四訓讀后感3

  了凡四訓不得了,啟發很大,教人行善。

  其余的感觸就不說,就單單說立命這件事。造命的權,固然在天;立命的權,仍是在我,只有我們肯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么福不可求得呢?

  我接洽到了seo賺錢模式,發現破命之說跟seo賺錢的模式有著很大的類似性。

  seo呢,你首先選好你要做什么產品,什么詞,這是第一步,定位。第二步就是去建網站,天天更新文章,外鏈做優化。等時光到了,取得了良好排名之后,實現盈利。

  而立命呢,你首先許下宿愿,許下命,這是第一步,立命。第二步就是每天去行善,多做善事,等功德積夠了,你所盼望的命,天然可能實現。

  以了凡的觀點,行善積德,是立命的方式。假如說,我們相信了凡所說,那項轉變運氣的,就去行善積德吧,還有一點要說的.是,我們這一輩的父母們大多都相信命運數理,他們初一十五拜神禮佛,愈甚者逢三六九都拜神禮佛。都是為了子女們積德。子女們這一輩大都相信無神論且不說,不積陰德也不說,就是千萬不要總是去積惡,把父母們辛辛勞苦為你求來積來的善德都抵過掉了。

  我們家是逢三六九拜神的,我媽說過,在以前,你們小的時候,我只是初一十五有拜神明,但是當初,兒女們都出去外面了,我就開端逢三六九也拜神念心了。不外我媽也很愉快,由于還真的,有多事件都是心想事成的。

  我呢,我個人,從小到大,你們也曉得,咱們這一輩是在新中國的無神論下長大的,從小就崇尚西方,不相信有鬼神之說。但是,越長大,我是越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聽過了太多的事,不禁你不相信,而且,你會發明,年紀越大的人越信任這種貨色。我是屬于相信型的,然而與孔夫子一道的立場,敬而遠之。

  同樣那句話,如果你見過我所見過的,聽過我說聽過的,經歷過我所閱歷的,你就會批準我的觀點。所以不要妄加批駁。

凡了四訓讀后感4

  讀了故鄉名人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訓》之后,我感觸很深。《了凡四訓》由四篇短文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當時是用來訓誡他的兒子的。我覺得對我們這些后人也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我想與大家一起談談其中的“積善之方”。“積善之方”意思是說,我們要積善、積德,好人會有好報的。這在孔繁森身上就得到了證明。他收養了12歲、7歲和5歲的三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將他們帶回拉薩,照管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節假日只要有空,他說帶上他們逛公園,逛商店,給他們買衣物。孔繁森雖然是副市長,但他每次下鄉去,總要帶些自己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有時連伙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常吃榨菜拌飯,卻不愿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怎么辦?孔繁森就獻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途中,因車禍殉職,年僅50歲。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著一幅挽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上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下聯: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歌曲《走進西藏》、《公仆贊》、《等你回家》就是對他的贊頌。他付出了,也得到了回報——人們永遠懷念他。我想,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現在,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他們有的孤苦伶仃、有的貧病交加、有的絕望無助,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給予無私的幫助。

凡了四訓讀后感5

  此篇講述了凡先生從認命到決心改命的過程。了凡少年時被一名高人孔先生算定一生,后來各個階段發生的各種事情都在孔先生的算定中,這讓了凡先生對"命中注定"深信不疑,于是無欲無求,按照孔先生算定的人生軌跡行尸走肉般的活著,也陷入命中無時莫強求的宿命論里。直到有一次拜訪云谷禪師,云谷禪師曰: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在云谷的循序教導和點播下,了凡先生了解到命的定數和自求命數的原理,終于道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人生感悟。

  我也終于在此篇里解讀到命運的真相,弄清了宿命與造命之間的關系。古人云:命由天定,運由己生。其實命運二字是分開的:命與運。可以認為人的"命"是確定的,而所謂"運"是個人行為,言語,心念與反應的宿世果報。

  每個人的陰陽運數不定,是動態的,是可以自我把握的。命中帶有此運,不代表已運此運。就好比一出生上天給到每個人的土地是不一樣的',有一些土地肥沃,有一些土地貧瘠,一些山巒起伏,一些溪水蜿蜒,就像我們"命"里初始的軌跡。但要在這片土地上種什么種子,怎么經營結什么樣果還得看你怎么"運".有些先天土地富饒,但后天不好不好耕作結果可能斷送了命里本該有的福報,而相反有些土地并不算良好的,但經過后天的辛勞努力,可能就會創造出命中本無的東西,以此造命改命。現實生活中總有出身平凡卻一步一步努力走向成功的"馬云",也有出身名門卻幾度蹲牢獄的"張默".所以我們都應該正視我們的"命",把握好我們的"運":命中有時,需珍惜;命中無時,需努力!

凡了四訓讀后感6

  明朝袁了凡是一個考功名后做了官的賢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研究并指導自己做人做事。在老年寫下了四篇短文,當時叫“戒子文”,把自己一輩子做人做事的心得體會寫下來,告訴自己兒子,訓誡他兒子,也就是后來廣行于世的《了凡四訓》。他可以忽悠別人,不可能忽悠自己兒子,可想而知,這是他一輩子做人做事的.成功心得體會,我們也應該好好感悟并指導我們心靈修為和言行舉止。歷代很多賢達也非常推崇,也有很多詮釋,如印光大師、凈空法師都有講記。

  四訓為:立命、改過、積善、謙德。

  什么是立命?就是自己把握自己命運。你這一輩子過得怎么樣?是幸福、安寧、踏實……都是你自己,外求永遠求不到。就是面對這樣的社會、單位、上司、下屬、父母、子女、老婆、老公……不管是好壞,這些對于你來說都是外在因素,你很難把握和改變,你只能調整你自己,你怎么應對,怎么做人做事,怎么適應這些既定的外在因素,并盡力促進外在因素改進。我們人生觀價值觀首先得回到這個思維軌道。

  什么是改過?就是自己只有不斷改變調整提升自我,才能有幸福美好的人生。一般人很容易看得自己的優點,別人的缺點不足。如果你總是看到自己的弱勢不足缺點,看到別人的優勢,你就很了不起了。每天早晚反思反省自己,改進自我,就ok。

  什么是積善?想法做事處世,一般人都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很難發自內心的從別人的角度來想。人就是要成為一個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你是不是一個對別人有幫助,讓別人開心的人。不斷這樣想,這樣做,你將成就別人、成就他人,也成就自我。

  什么是謙德?人都是很自以為是的,很難做到謙卑和謙虛。很多人都毀在這個方面。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凡了四訓讀后感7

  《了凡四訓》這本書,分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他的價值在于把儒道佛教的思想與命里風水相融匯,超越了迷信的層面,變成一種操作性很強的生活哲學。袁了凡通過自身的`經歷來告訴世人如何改變命運,首先改變你的內心,任何事都要反省,而不是外求,通過修行改變,透過持續不斷地做好事。如何改變命運作者提出了一下幾個觀點:

  一、立命之學

  通過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讓自己的信念和行為合乎情理。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對人寬容,一定要和氣慈愛,一定要保養精神,多種善事,每天反思自己的行為。

  二、改過之法

  要有羞恥心,要有敬畏心,要有勇猛心。從改正過失開始,改變命運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改過要趁早,覺悟要趁早。

  三、積善之法

  有利于別人是善,只利于自己是惡,有利于別人是出于公心,只利于自己是出于私心,想得到自己的利益就是私心,善不求回報是真善,做善事但是心里一點也不想著自己是在做善事,那么不論做什么善事,都會得到圓滿。十種善事,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四.謙德之效

  如果能夠心存善念、嚴于律己,對天地鬼神敬重,對別人抱著謙遜的態度,那么,鬼神也會時時眷顧我們,我們才有受到福澤的根基。那些咄咄逼人的人,肯定難成大器,即使發達了也不會享受生活的樂趣和美好,謙虛使人進步,凡是抱著謙虛的態度,不但能讓我們學到更多的東西,還能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讀此書最大的感悟是,拜佛求神、算命、看八字,不如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向外求,將自己的命運歸功于神、佛、仙、明理,不如向內求,從自己做起,改變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快樂和方便。人生不過一場修行,通過修心創建良好的生活,有什么樣的心和心態去為人處世,這輩子就有什么樣的人生反饋

凡了四訓讀后感8

  《了凡四訓》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以此來訓誡他的兒子,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方”、“謙德之效”。文章雖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渾厚。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了凡四訓》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恥心;第二,要發畏心;第三,須發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心發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省,及時發現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有助成長。

  《了凡四訓》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細細研讀會對我們的自身修養大有幫助。

凡了四訓讀后感9

  我讀了《了凡四訓》白話文一書,頗有感受。《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傳授給后代看的的一本家書。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不差分毫的算定,認為今生前世既然已經成為定數,無需迷茫,但同時也沒有了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么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云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余福。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證了古圣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本書也滲透了很多做人的哲理,使人心胸寬闊,遇事豁達。我希望自己能反省自己一天的過失,要發脾氣時要告訴自己,忍住!對待別人能寬容。全面的`看待問題,保持平常心。力所能及的真心的去幫助別人。最后,還要不斷的補充知識,充實自己。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并按照古圣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孩子,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更繁榮富強。

凡了四訓讀后感10

  家里的長輩常常跟我說一句老話,叫“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學習了《了凡四訓》之后,我想用讀書后的心得體會解釋下這句老話。

  一命。我們經常聽到的話是“命由天定”、“命中注定”。社會學和遺傳學也告訴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這就是所謂的“命運”。但了凡先生開篇就用自己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命運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二運。我理解的'運,即是機會。我們積極主動,努力求索,不為命運所束縛,才能牢牢的把握住機會。把握機會的前提就是,我們要有一顆”立命”的心。

  三風水。風水,我理解的風水,是我們周圍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也常常有不同的性格。就像蘇浙一帶的人常常精明干練,湖廣一帶的人敢為人先,東北一帶的人自由奔放。我們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要發揮自己的性格優勢,避免地域帶來的局限。

  四積陰德。了凡先生不僅告訴了我們改變命運的態度,也給我們改變命運的方法論。那就是要積德行善,渡人即渡己。向內,我們要修心。培養內在美好品質,不貪心,不膨脹,沒有私心惡念作祟,不嫉妒,不諂媚,不高傲。向外,我們要盡可能的去幫助別人,去傳播美好的東西。

  五讀書。讀書也是了凡先生告訴我們的方法論之一。讀書即是學習,唯有學習才是改變命運的正途。回首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不管社會如何變遷,不管社會階層是否固若金湯,讀書和學習始終是普通人上升的一個渠道,是改變命運的蹺蹺板。

  這就是我運用《了凡四訓》的讀書體會,對這句老話的解釋。命運的大門就算關閉了,但總會給努力、善良的人開一扇窗。

凡了四訓讀后感11

  了凡先生告訴兒子袁天啟命是可以改的,但命要怎樣改呢?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趨吉避兇,避禍納福"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既然懂得行善來改命,那為什么不是馬上積極行善而是先要改過呢?了凡先生告訴我們其實行善的第一步就是改過。改過的根本:由心改過。只有從心改過,方能有效的行善。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過不能及時的改正,雖然修善,善中夾雜著惡,善不純,功難顯,命難改。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孟子說"人恒過,然后能改"可見改過的重要性,同時了凡先生提出了改過必要的三要素對我頗有觸動,即第一要發恥心,知恥才能正在從心里正視改過的必要性;第二要發畏心,敬畏才真正地愿意付出實際行動去改過;第三要發勇心,改過需要勇氣,我們常常不改是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

  另外了凡先生提出改過的方法分三個層次分別是:第一層從事上改,即把毛病找出來一一改正;第二層從理上改,即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道理明白了,自然會加以改正;第三層從心上改,即人有不好的思想所以才會發展成千萬過錯,一個人如果凈化自己的心靈和思想,這樣犯錯的次數也會大大降低,從而改過之舉就成了沒必要的了。

  了凡先生所提點的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個90后,我常常誤把缺點錯誤當作自我的個性,也時常吶喊"這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即使犯了錯,也只是趨于表面的改過,而從未發過三心,未真正意識到改過對自我命運的重要性,佛說的因果報應也是一樣的道理,今日犯下的錯,種下的惡根,已經在悄然無息地修改著我們命運的軌跡,雜草不除,我們命運的那片莊家地又怎能迎來大豐收呢?

【凡了四訓讀后感】相關文章:

凡卡說課稿03-02

《凡卡》說課稿06-03

《凡卡》讀后感07-23

凡卡讀后感04-17

凡卡的讀后感02-12

凡卡讀后感06-15

《凡卡》教學反思03-21

凡卡教學反思03-13

《江凡》教學反思04-0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五月天在线精品电影 |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 | 偷拍亚洲第一成年网站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专区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日本午夜片源在线看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