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1
記不得是什么時候了,我頭一次聽說了《呼蘭河傳》這本小說的名字,就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十分奇怪,因為按理來說,所謂“傳”,應該是給一個人寫的,可這本書卻要給一條河寫傳記?在這個學期,借著名著閱讀的機會,我終于有機會去接觸這本書,解開我心中的疑惑。
所謂“呼蘭河”,其實是作者蕭紅故鄉那座小城的名字。這本書,則記錄了發生在這座小城里面的零星小事,而這也造就了它與其它傳記或者小說最大的不同:沒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個的有機體。因此,有人會覺得它不是一部小說。
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是小說,更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它是有主人公的,但這個主人公并不是一些具體的人物,而是以書中所提到的人物為代表的在那個時代絕大部分的中國人!
呼蘭河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凄清的,是荒涼的。在這里,每個人都過著平淡而枯燥重復的生活,但他們是悠然自得的。在這里,你看不到一絲外來侵略的痕跡,沒有封建的剝削與壓迫,行文平淡,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生動的描寫,但你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的就會感受到從作者內心流露出來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個巨大的泥坑。大家習慣于繞行,可曾有誰想過修一下路而一勞永逸?
在小團圓媳婦被開水燙死之后,小城里面,可曾有誰對她產生過一點同情?大家的口中,誰不是說著妖魔鬼怪之類的話?大清已經滅亡許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維方式,仍為這座邊陲小城的`人們所廣為接受并傳播。人與人之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一絲溫情……人與人之間,是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這座沒有什么新聞的小城里,偶爾也是會有一些活動的:跳大神、唱大戲、放河燈……但這些活動,也如白開水一般,平淡重復,沒有花樣。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紀流傳下來的迷信習俗。連在這部小說中習慣于記敘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議論了一句“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并非為人而做的。”。
好在這本書并非從頭到尾都是如此的壓抑,在書的開頭,你尚能感受到一點溫馨與快樂。年幼的蕭紅和她的祖父在一起,于自家的后院玩耍,一起念詩……然而越往下讀,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這沉重之中,也有美,卻是美得凄婉,美得病態,使人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之感。
蕭紅寫呼蘭河,確實只是在寫呼蘭河嗎?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物質缺乏的年代,人們逐漸變得麻木,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以致于精神也匱乏了。
蕭紅是以筆代刀,用含淚的微笑寫下了一座小城。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2
有一天媽媽在亞馬遜買書,順便幫我選了一本《呼蘭河傳》。這本書我已經盼望很久了,是我們趙老師推薦閱讀的,今年語文書第十九課《我和祖父的園子》就截選于這本小說。所以,快遞員叔叔把書送到,我就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 一翻開目錄看到“祖父祖母”那一章,我眼前一亮,立刻翻到那一頁。于是蕭紅用她的文字帶著我走進了北方的那所院落。正是春天,鳥語花香。鳥兒啾鳴,花兒在清風中搖曳,一院子的香味兒。我和祖父在院子里休憩,一切都這樣安靜而美好。在這個院子里,有我最美好肆意的童年。蝴蝶,蜜蜂,蜻蜓,祖父種的蔬菜,不結果的果樹甚至有狗尾巴草……這里的一切都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
我在這個院子里看到了很多趣事,讓人忍俊不止:我家的房頂上竟然能長出味道鮮美的蘑菇,爬到房頂采蘑菇的人把屋頂踩個洞,鞋子直接掉進煮粉條的大鍋里,鞋上的黃泥攪的`一鍋粉條都成了黃色的。我笑了再笑,為這院子給我制造的各種歡樂。 然后我翻到下一章,這回我看到了老胡家娶團圓媳婦。晚上我隨便吃兩口飯,就想去看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長的是什么樣子了。可是祖父的飯總是也吃不完,一會要一些辣椒油,一會兒要一些咸鹽面的。我等在那兒急得頭上直冒汗,眼睛直眨巴,恨不得跺著腳拽著祖父的衣服袖子就走,又恨不得不等祖父了,直接從墻頭上跳過去看。好不容易看到了,團圓媳婦兒的樣子卻和我想像的一點也不一樣,竟然就是一個比我大幾歲的孩子,長長的辮子,黑黑的臉,一直笑。可是過了沒幾天,那家就開始打團圓媳婦了,說是給媳婦立規矩,天天打,天天聽到哭聲。后來那團圓媳婦病了,又是找偏方,就找來跳大神的,最后愣是把團圓媳婦給折騰死了。這是一個悲傷的,讓人憤懣壓抑的故事。我從那個書中的那個小城逃離回來,還原成現在這個十二歲的少年時,仍然在替書里那個同齡的女孩傷心悲憤。 伴隨著蕭紅的文字,我去了三十年代的時空,認識了遭人訕笑的王大姐,寄食的有二伯,自食其力的磨倌馮歪嘴子……
體會那時社會最底層的人們的生活,痛恨那時人思想的無知,感受他們活著的艱辛,見證他們生存的努力。回過頭來再想想我所抱怨的生活,或許真如媽媽平時說的“憶苦才能思甜”。我應該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學好文化知識,為建設更美麗的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3
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里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整個村落就像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那么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辨認出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又是我該鄙夷的……呼蘭河人遵循著一種“屏息低頭,毫不輕舉妄動,兩眼下視黃泉,看天就是傲慢,滿臉死相,說話就放肆”(魯迅語)的生活規則。偏偏小團圓媳婦正是這種極度卑瑣低下的生活方式的背叛者。她本性天真、善良、活潑,走到哪兒永遠都掛滿了笑容,打破了呼蘭人所遵循的生活陋習。因為她“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三碗”,因為她“太大方了”,“一點也不知羞”,所以她被人們認為是“團圓媳婦不像一個團圓媳婦”。
小團圓媳婦的這些行為,只不過是一個正常人正常的欲求和需要,但在這個人性扭曲的世界里,這些都是不允許的,在這種非人的環境中,她的本性始終被壓抑著,她希望盡情展示自己的本性,不愿像其他人那樣屈服,過著卑瑣低下的生活,所以她感到苦悶。她的苦悶、沉默被認為是一種病,她的婆婆按照習俗請了大神并按大神的指示把她扔進開水缸之中,用開水燙。這個“奇聞盛舉”招來了很多的看客。這些人還七手八腳幫忙,直到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團圓媳婦死了。”
其實,小團圓媳婦的悲劇是必然發生的。首先,在這個畸形的環境之中,她的善良、活潑的本性使她成為一個越軌者。如果她不想向這個環境屈服,那么她必然遭到扼殺。其次,這個環境產生了殺害小團圓媳婦的兇手——呼蘭河的人們。呼蘭河的人們,他們也是可憐人。他們是無知的,是愚昧的,是保守的,是腐朽的.。盡管他們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愚昧的善良比單純的惡毒更可怕,惡毒令人憎恨,愚昧的善良則不同,它其實是惡毒的一個分支,只是掛上了“善良”的頭街,因為愚昧無知,所以總是被人們諒解。正因為人們對它的縱容,它才會一次又一次地變相地“殺人”。他們的畸形變態心理無以發泄,而小團圓媳婦的離經叛道正好成為他們排泄無聊的工具。人的健康成長被阻礙,人的心靈殘缺不全,心理扭曲,于是成就了小團圓媳婦式的悲劇。從本質上來講,小團圓媳婦的悲劇,是一個社會的悲劇。
作品總的筆調是沉郁哀婉的,如同一曲末世的挽歌,低低地吟唱著無盡的凄涼與落寞。一段已經逝去的遙遠的記憶,但在蕭紅心里卻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痕跡。過去與現在,已然達成了某種契合,并折射出人之命運的脆弱和不堪。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4
《呼蘭河傳》,它的作者是蕭紅,一代才女,但她的一生坎坷苦難,這本書,就是她生前寫的最后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部充滿溫情、童趣、娓娓道來式的“回憶性”小說。
這本書主要寫了蕭紅小時候鎮子里的舊事,平凡的小鎮卻蘊含了深情的回憶。說道最有趣的莫過于東二道街那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了,下雨時它就成了河;天晴時它就成了‘‘蚊子’’坑;曬多了就成了“提煉爐”;雨下多了就成了練膠的大鍋。這個大泥坑就像我小區的“馬路大窟窿”,很多車子經過時難免會摔倒、顛簸,就連汽車經過時也會抖一下。這個泥坑有時也會淹死豬,人們就把“瘟豬肉”低價賣掉。可見人心的黑暗,因一己私利去禍害別人。這個泥坑成了此處的標志,很多人都想辦法不掉進坑里,卻從來沒有人要填起來,這個泥坑是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似乎還有了感情,社會還有一絲溫情。
我最觸動我的心的還是“團圓媳婦”的那件悲劇,團圓媳婦還是挺漂亮的:她的頭發又黑又長,梳著麻花般的辮子,這辮子竟長到了膝間,皮膚也是黑乎乎的。她的.婆婆為了給她的下馬威而天天打她,小團圓媳婦每天也叫個不停,直到一個冬天,迷信的婆婆以為胡仙上了她的身,用了好多方法都不管用:抽帖兒、吃藥、洗澡……但這些都不管用,還沒到二月,本來笑呵呵的團圓媳婦就死了。好好的一個人,若不是因為迷信,怎會如此,人們就如此愚鈍嗎?不僅僅是這件事情,
在呼蘭城隨處可見因愚昧無知而發生的一個個悲劇……這些人他們寧肯順從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實,自以為是。他們每天漫無目的地做著相同的事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沒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讓我不知道到底是該可憐還是該痛恨這些無知的人們。
告別了社會的灰暗,來到后花園,蕭紅就可以忘記一切煩惱,和親愛的祖父一起玩耍,看著這如畫的童年,我又想起了我的現在。是啊!我們與她對比起來是多么幸福,沒有社會的陰影,沒有吃食的煩惱,卻不知珍惜,當時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呼蘭城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就是當時全中國的寫照。我們是不是應該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親人,立下目標,為自己而奮斗,不為別人!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呼蘭河傳》:“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圖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呼蘭河傳》一部不朽的文學經典,看似沒有什么優美的文字,但處處是故事,回憶里透著悲傷,我們可不能像書里的人們一樣愚蠢,要積極向上,為了學習奮斗!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5
用針扎我的祖母去世,年幼的我并不感到悲傷,只是和來的小伙伴們玩,去了很多我之前未知的世界,到了街上,感覺后花園已容不下我,那一句是不是將來一個人也可以走得很遠?觸動了我的心,年幼的思考,以及對未來未知世界的那種好奇讓我感到很驚訝,是否一個人也可以很好地走的很遙遠,我也在問自己。
我想將來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沒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我和祖父學詩,祖父給我烤乳豬,鴨子吃,可見祖父對我的疼愛之情,那種濃的化不開的親情,陪伴著我成長,讓人羨慕的幸福!
破敗的老屋,其中幾件租給了養豬的,還有的租給了賣粉的人,他們生活很辛苦,整日為了活著而工作,很可憐!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么樣?人生是苦多樂少?又是人生的淡漠,人性的麻木與冷漠
我家是荒涼的不論周圍的風景,還是居住的人家都是荒涼一派的,團圓媳婦的到來,看似一則喜事,其實不然,只是她悲慘命運的開始,健康的,活潑的硬生生的被折磨出了毛病,竟然還說是被靈魂附體了你,用各種偏方醫治,麻木和愚昧好讓人無奈。
小團圓媳婦當晚被熱水燙了三次,燙一次,昏一次。終于小團圓媳婦被他們折磨死了,在我看來,死或許是一種美好的解脫,不用再受折磨,死后被埋在城外,就如同死了一個不相干的人,沒有同情,只有人性的冷漠,有二伯的半瘋半癲,整日的胡言亂語,偷東西也是平常的事情。還有那馮歪嘴子的事,都讓我感到一股巨大的壓力和壓抑之感,壓抑的是他們周圍人的態度,極致的冷漠,任何一點上吊自殺的事情在他們看來都是不用買票的表演節目,從別人的悲傷之中尋求一點活著的'快樂,成為別人的看客,也在看著別人。其實,縱觀整個中國,這種愚昧的情景隨處可見,潛在的具有麻木性質的無形思想在統治著他們,失去所有作為人該有的意義,生只是為了死,過日子也只是為了完成從生到死的過程,何其悲哀呢?
但是,在小說的背后馮歪嘴子的女人王大姐死了之后,他堅強的擔起了撫養兩個孩子的情景,很令人感動,其中閃出人性力量的光輝,作為男人,或許他不成功不起眼,但他疼愛自己的老婆,堅強獨自地撫養自己的小孩,或許他不知堅強,希望為何物,但是他在別人對他絕望的眼光中堅強了,結局不知怎樣,但在那樣一個愚昧的年代,是很令人感動的。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6
寒假我讀了《呼蘭河傳》,書中字里行間都透著真情實感,看著書就像聽著作者在凄涼地吟唱,那歌深情、凄涼,深深打動人心。
打開書,呼蘭河城的奇特風俗吸引我。在當時,呼蘭河城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我對跳大神感觸頗深,如果城里有人生病了,不是先想到要請醫生來醫治,而是請大神來跳一跳,因為人們嚴重地迷信,居然認為跳大神、裝神弄鬼就可以“趕走”疾病。讀到這情景我異常吃驚,沒想到一百年前的中國是那樣愚昧、那樣無知,整個城竟是如此的落后、如此的凄涼。
蕭紅筆下的《呼蘭河傳》,大多的情節都有些凄涼,甚至可以說凄慘,尤其是小團圓媳婦。小團圓媳婦,名字起得非常好,但卻與“團圓”無緣。她僅僅十二歲就到了婆家,而且見婆家人一點也不知道害羞。一開始,我對這事根本無法理解,才多大的孩子就嫁人?問了爸爸媽媽半天才勉強知道。十二歲正是純美的少年時代,正是充滿幻想與希望的年齡,而小團圓媳婦卻已經如此的麻木,如此呆滯,似乎什么都已無所謂。第一次吃飯就連吃了三碗,她的婆婆便開始打她。打出病來了,她的婆婆就請來了人跳大神,最可怕的是還聽信無知偏方!他們竟然把小團圓媳婦放進盛有滾燙熱水的大缸里,燙昏了,就用冷水一澆,澆醒了再抬到大缸里……這樣來來回回好幾遍,小團圓媳婦就在人們的愚昧和無知的迷信中被活活折磨死了!
讀到這兒,堂堂男子漢的我心里說不出什么滋味,忍不住落下淚來。小團圓媳婦太可憐了!一個和我們年齡相仿的孩子,竟然有這樣的遭遇。她小小的心靈死前經歷了怎樣的恐怖和絕望啊!那一刻,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當時社會的麻木、迷信、愚昧和重男輕女的不良社會風氣。再看看我家,今年臘月里在一家人的無比喜悅和期待中我的妹妹出生了!小小的她立刻成為我們全家的“焦點”,全家人的“小寶貝”,被全家寵成了小公主,連我這個家中的長子也遭遇了大家的“冷落”。可我望著妹妹可愛的`笑臉沒有半點委屈,只有滿滿的幸福感!只想她快點長大一起玩耍!是啊,我生活在一個崇尚科學、崇尚知識,男女平等,到處和諧幸福的時代!
掩卷而思,我真正懂了什么是幸福。我所在的小城雖然是魯西北平原上的一個普通小城,但是她美麗、寧靜,我的家庭幸福和美。與那個時代的孩子相比,我覺得自己太幸福了。我們要珍惜當下所擁有的幸福,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這個美好的時代。沐浴著幸福的陽光,我要努力學習,增強本領,爭取早日用自己的力量把我的小城建設的更加美麗。
到那時,或許我也可以回憶童年寫一部傳記,我想那一定是一首歡快幸福的贊歌。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7
有一個偏遠又動人的小城叫呼蘭城,蕭紅的《呼蘭河傳》真實地展現了當地百姓的生活。那里的人,既善良又愚昧,有些可惡卻也無辜。其中令我有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第四節和第六章。
第五章說老胡家娶了一個團圓媳婦,但是那個團圓媳婦莫名其妙地病了。老胡家為她跳了好幾次大神了,不見好。偏方用過了,各種各樣的偏方都用過了,就是不見好。最后,有一個人,自稱“云游真人“。他說覺得這里有難,特來相助。我看到這里,覺得這個人還挺好的。他說要抽帖,抽到黃的和紅的是好的,抽到綠的`和藍的就不好了。婆婆剛要抽,結果那個人說每帖十吊錢,不滿意還能抽。十吊錢不是小數目啊,我這才意識到這個人是個騙子。那婆婆抽了兩次,一個綠的一個藍的。我覺得那個人手里只有綠的和藍的。真是一個大騙子啊!婆婆著急,問怎么辦?那人用筆寫了四個字,要貼在團圓媳婦的手心和腳心上。他一看,團圓媳婦的腳心上被婆婆用鐵烙過了,就嚇唬婆婆說“這疤會給閻王爺留下不好的印象。”看婆婆不怕,又說得更嚴重,把婆婆嚇壞了,讓他在兩個腳心上畫了幾筆。這樣一算,總計五十吊錢。我更確定這是騙錢的騙子了。老胡家應該辨別一下這是不是騙子,但是當時的人都太迷信了,愿意花這點錢。給小團圓媳婦出藥方的,多半是說要舉行什么儀式,要把團圓媳婦的魂找回來。
第六章就更有趣了。姓有的二伯,有二伯,常常做出奇怪的事情。踢著石頭了,他明知道石頭沒耳朵,他還要對石頭說話。鳥往他身上拉屎,他要罵鳥。
有二伯有些自戀。聽別人叫他“有二掌柜的”或“有二爺”或“有二東家”他開心。有調皮的小孩叫他的乳名“有子”,他不高興,追著打他們。不過,有二伯的爸爸,也就是祖父,叫他有子,他不介意。
有二伯自相矛盾。他在蕭紅面前說他跑毛子時,不怕毛子的刀槍,毛子在外面亂叫,他在屋里自己煮面條呢。他說:“殺又怎么樣?不就是一條命嗎?”在祖父面前,他就說:“不怕,怎能不怕?也是嚇得抖抖亂顫……眼看著那是大馬刀,一刀下來,一條命就完了。”蕭紅聽到了,她問有二伯,有二伯卻說:“不怕……是人還有不怕的嗎?”
有二伯有次偷東西,被蕭紅撞見了。蕭紅偷黑棗時,有二伯會去告狀。這次有二伯偷東西了,偷了一罐銅酒壺。他說雙方互不告狀。蕭紅同意了。有二伯還偷各種東西,只要有東西沒了,都說是有二伯拿走了。
《呼蘭河傳》這本書,雖然只有平淡的文字,但讓人回味無窮。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8
《呼蘭河傳》有一點非常吸引我,那就是文章的各個故事之間是分開的、各成一體,這是我想一個故事一個故事地讀下去的原因,就像讀故事書一樣有趣,也許就是這種吸引力是我開始了閱讀。
第一個畫面就反映了人們的無知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里邊。我想大家第一個想法就一定是填坑吧,但是他們的想法卻五花八門,可笑又引人深思,比如說拆墻,種樹,卻沒有想到了最直接的方法!
暗淡灰色的社會的畫面,平靜的描述把我們帶到了呼蘭河一個并不繁華的小城,呼蘭河傳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充滿了對當時社會的諷刺,看完這本書我真為當時的社會風氣感到痛心疾首,我仿佛看到了小團圓媳婦在熱水中的掙扎,仿佛看到了婆婆抽貼時的滿臉心疼,又看到了云游真人拿著那些所謂的驅妖道具在哪兒瞎擺弄。與其說團圓媳婦是被燙死的還不如說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那個時候的社會完全都是灰色的,那兒的人真的.很善良,但為什么就拋不開那些封建的思想那?也許在他們的思想里只有順應天意吧,這難道不是她們的悲哀嗎?看這本書的開頭我感覺十分輕松,全是一些童年趣事而到后面卻感覺有點沉重!在這里到處可見人們的無知,他們只是因為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發生,讓我無法評價到底哪個該同情,哪個該痛恨。
這本書也徹底反映了當時的地位的重要,從有二伯來說吧,和書里的其他人一模一樣有真名,但為什么要使用假名呢?每當掌柜的叫他有二爺,有二伯,二掌柜他便喜笑顏開,這是因為他覺得伯,爺這個字地位輩分高。而小孩子叫他小有子他便開始追打他們,這說明他還是十分有自尊的。
其實他也十分值得同情,他的一系列上吊,跳井,最后還念念不忘柴堆上的小洋蠟,在別人看來這純粹是滑稽戲,但也說明了他的無奈,這也許是為了表示他的存在把!還有就是他十分平窮致使他的偷竊行為,這是一種可悲的方法,也說明了他在我家的地位低下。他也十分勇敢,猶如他在晚上念的一樣:“毛子在街上跑來跑去,那大馬蹄子跑得呱呱地響,我正自己煮面條吃呢……”“殺又怎么樣!不就是一條命嗎?”說明他的勇敢,還有一次他被祖父毒打一頓而他卻跟個沒事人一樣呢!
這本書不僅形象生動,還有大量的諷刺意義呢。
回憶童年不但使自己得到久違的快樂,也是眾多的讀者得到快樂。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9
在這個寒假中,我有幸閱讀到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不愧是名家的大作,這部作品雖然只是追憶家鄉的各種人物和生活畫面,來表達她對舊中國扭曲人性的社會現實的譴責。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到蕭紅童年所生活的小鎮,來一探究竟《呼蘭河傳》與傳統的回憶性質作品有些不同,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線,全書雖分為各章,但又像描寫一個整體。
本文從一個大泥坑寫起,這坑中常有動物和小孩喪命,但是當時的民眾都在以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看熱鬧般的圍觀。盡管把這個坑填平并不難,可卻沒有一個人愿意出一把力。這正體現出了愚昧舊中國公民的冷漠態度。殊不知只要不小心。下一個喪命的'就可能是他自己!
在小城中舉行盛舉的日子同樣熱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體現出人民的日常休閑活動多種多樣。在本作中描寫了作者的祖父,那是一個慈祥又溫暖的老人,在這里不得不說下作者的童年,母親早逝,父親生性暴躁,只有在祖父那里作者才能得到溫暖和快樂。作者十分喜歡祖父,他交給作者讀詩,還帶她去后花園里玩,祖孫倆相伴,十分歡樂。
又是一章,這章是描寫幾家鄰居,有喂豬的,有開粉坊的,他們在一起工作,一起唱歌。這里不得不說粉坊旁的一個小偏房,里面住著趕大車的胡家,胡家養了一個童養媳,她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挺樂觀的,可胡家偏偏愛面子,想維持自己的威嚴,總是沒有理由的打她,小姑娘生病了,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讓小姑娘用滾燙的開水洗澡,被燙了三次,不幸的小姑娘便徹底了離開了人世。可惡的舊社會!
又有一部分是描寫個人的,一個親戚名叫“有二伯”,性情古怪,喜歡與石頭,動物等物談話,他雖性情古怪,但卻是個漢子,多虧有了他,在日俄戰爭時多虧有二叔在,才守住了這個脆弱的家,他最怕人罵他“絕后”,只要聽到有人這樣罵他,就會傷心的大哭。還有那個拉磨的人叫馮歪嘴子,他會拉磨,還會做年糕。他成家成的極為不易,但是鄰居看到他和王大姐的幸福生活便十分嫉妒,都詆毀王大姐馮歪嘴子受盡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過了兩三年,王大姐在生下第二個孩子后因難產死去,馮歪嘴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有在兒子身上 ,他不在絕望,看到了希望。
故事講到這里,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作者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表達出作者對于舊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借xx的話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種“孤寂與苦悶”的情懷,其實也可以從這一角度予以理解。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10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全新的時代,沒有了舊社會時的封建思想,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地位,也沒有了欺壓百姓的罪惡統治者。
疫情期間,我讀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這本書。記敘了舊社會人們的封建,思想,導致無意識的殺人。但其中也充滿了人們對“生”的希翼。
在整本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個小團圓媳婦,才只有12歲,嫁過去了沒有幾天,那家就開始打團圓媳婦,打得很厲害,總是傳來哭聲、叫聲。鄰居都說那團圓媳婦早該打,走路快如風,坐得筆直、不害羞。而在我心目中,他是最活潑、最可愛的。那家不打了,又開始跳大神,跳了一個冬天,把團圓媳婦都跳出病了,面黃肌瘦,但還是笑呵呵的。這團圓媳婦一病,她婆婆就給她吃連毛雞、吃黃連豬肉,又請來抽帖兒的,還把他吊在大梁。上用皮鞭抽,竟還用燒紅的烙鐵烙她的腳心。眼見小團圓媳婦越病越重,人們又想出了法子一當眾洗澡。這消息一傳開,鄰里都來看熱鬧。團圓媳婦被破棉襖蒙著,蒙的沒頭沒腦的。過了一會兒,小團圓媳婦被當眾脫了衣裳,還進大缸,用滾燙的熱水澆,她叫著、跳著,但怎么也跳不出來,被人們按著。最后連洗了三次,洗一次昏一次。還沒有到二月,那個笑呵呵的小團圓媳婦死了,那小團圓媳婦一死,老胡家也亂了。我讀完后為小團圓媳婦打抱不平總有兩三顆冰涼的淚珠落下,不覺感嘆一個孩子竟然都會成為封建思想的犧牲品。
我的奶奶就是一名小團圓媳婦,她12歲訂了婚,嫁給了我的爺爺,奶奶的'婆婆也對她很不好,經常打她、罵她,有時還騎在她背上打。我不明白為什么總有那么多婆婆虐待兒媳的畫面?難道古人都是以捉弄兒媳為樂嗎?奶奶現在有70歲,不識字,還患有高血壓、腦梗塞,但是她對生活總是報以樂觀的態度,從不在困難面前低頭折節。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一奶奶有封建思想。奶奶共有兩個孫子,但是對我的堂弟更疼愛一些,如果堂弟弄壞什么就說是我的錯,是典型的重男輕女。有時我晚上梳頭發,奶奶就不讓我梳,說晚上梳頭不好,盡管如此,我還是很愛我的奶奶。
我們新時代擁有了新文化,對于那些封建思想我們要巧妙對待,人們的迷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新社會的新風尚是不能改變的。
通過讀《呼蘭河傳》,我明白了:一個人,應該活在希望之中,要明辨是非,對于封建思想不能盲目跟從,建立新的社會。思想意識。生為女孩,我一定要做自己命運的主人,用法律來捍衛自己,決不能讓那些無知者和惡人,拿新中國未來的花朵去踐踏侮辱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11
讀了《呼蘭河傳》,心中生出幾多感悟。
許多作家描寫自己的童年,描繪一個光明燦爛的童真世界,或許他們忘了,只要是紀實,便沒有完美生活,縱使孩子,也會有屬于自己的灰暗的哥特風。蕭紅兒時的那個階段,那是一個沉重甚至沉痛的社會。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社會在她眼里是怎樣的,那些人、那些事又會是什么樣的姿態,的確很難想象。把人物融入背景中,這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擾的難題。這本書中,以一個孩子的視角,把那些愚昧與無奈不著痕跡地烙進故事里,給予這段往事足夠的尊重,卻又不會使人感到厚重。讀來是一個有質感的年代,每一個人物都充滿張力,每一個故事都濃縮著一段歷史,所有的見解都源于一個孩子的敏銳、無知,諷刺、批判、贊揚、歌頌,這些歷來對封建的評頭論足都與這本書沒有干系,平淡的敘事,如同中國水墨的留白,別有一番韻味。
《呼蘭河傳》最入人心的是它的意境。開篇,文字帶著利刃劃出嚴冬干冷的刺痛,字里行間舊社會市井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寥寥幾人的勾畫,仿佛耳畔就響起了清冷小鎮上的幾聲嘈雜。我讀時動筆批注,卻無從評談,似乎哪里多了或者少了,都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有了意境,文字才有了深入的可能。這是這本書獨有的意境,通篇都是這樣,極具渲染力,每一句都是陳述,每一句都是詩。
同樣令人稱嘆的是書中的人物。這是一部沒有“神”的小說。無論歷史、文學,我們習慣了絕對,美好與丑惡在不同人身上分辨的如此清晰;厭倦了完全正面的“神”,厭倦了“萬惡”。在呼蘭河畔的那個小鎮,那些凡之又凡的平民,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封建落后的`影子,每個人又都有人性不可泯滅的良知,他們有屬于自己的是非認知,他們不完美,但他們是完全的、活生生的,在書中哭笑悲歡。
一個不為人熟知的小城,一段漸漸為人遺忘的歷史,一個天真無知的孩子,一個無法觸及的世界。
這就是《呼蘭河傳》的全部,這就足夠了。讀文學作品,讀的無非是一種感覺。把瑣碎的往事收集起來,用平實的語調講述一個明媚而滄桑的故事,讀書人放下書后意猶未盡,一口氣想嘆吁卻最終淺笑著呼出。透過一本書,可以領略到呼蘭河畔的世界,碰觸到蕭紅的寂寞,仿佛她就在嘆息,這對于一本小說,是最大的價值。
幾多感悟,結為一談。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12
不喜張愛玲,大抵她因她那睨睥紅塵的姿態。不喜冰心,因為總覺她才具不夠。楊絳先生,倒是很我脾胃,文字清麗又不失靈動。至于蕭紅啊,我只曉得,她是個纖細敏感的女子,人生歡樂不多,頗為命苦。今日這才拾起她的絕筆之作《呼蘭河傳》,讀罷,更覺其人生荒涼悲苦。
這部帶著自傳性質的小說,她開篇就寫,“嚴冬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大地則滿地裂著口。”我蹙了蹙眉,尋思這下筆是不是有點過猛。讀到那殺人殺物的大水坑,搖了搖頭,這呼蘭河這城,可關了一群單純至自私的怪物。讀至“那里邊的人都是天黑了睡覺,天亮了就起來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也不過是隨著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地過著。”我又為這小城添增了四字“荒涼”與“平實”。我開始惶恐起來,我的人生軌跡不也如此嗎?我的歲月豈不是這樣被磋磨掉的嗎?
“大先生”魯迅稱蕭紅的文字是有“靈氣的”。我初讀并不以為然,總想她的文字過于隨意,天真,干凈,譬如她在章回一遍遍寫“我的家很荒涼”,可不像孩童的喃喃自語?但只要仔細咂摸,就深感她文字哪里是天真,簡直“老道”得可怕。譬如“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關系。……這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死……挖個坑把人埋了。埋了以后,那活著的仍舊得回家照舊地過著日子。”
蕭紅的.文字,看起來真是素凈天真,但正是這份“天真”,讓筆下人物更顯荒誕冷漠與張力十足。胡家二媳婦折磨童養媳,她道,“有幾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讓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幾回…人在氣頭上還管得這個那個,因此我用燒紅過的烙鐵烙過她的腳心。”她以為自己是為她著想,以為自己面慈心善,這種天真的殘酷是不是更顯得可怕可恨?至于那冷眼旁觀、落井下石,卻還標榜自己善良的人們,可不就應了魯迅先生所謂的“吃人”嗎?
蕭紅漂泊無定寫童年,寫得哪里有只是童年?蕭紅的童年,不見得有多歡喜,父親暴虐,母親寡淡,只要一個呵疼她的祖父。但有什么關系,畢竟有這么一個人溫暖著她。所以,她筆下如同死城的呼蘭河,有了明亮的色彩,“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別大的……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鳥就像上了天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童年,祖父,后園,成為她人生少有的明媚色彩。
當年蕭紅滿心歡喜地對蕭軍講:“三郎,我并不是殘忍。我只是喜歡看你立起來又坐下,坐下又立起,這期間,正有說不出的風月。”及至她在書中寫“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人生何如,為什么這么悲涼?三十一年悲苦如浮萍的人生,在她心里,終沉淀成“平靜的荒涼”。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13
今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里講了好多“我”和祖父有趣的故事,如果想知道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特別有趣,講了“我”在后園里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知道,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非常幽默,非常疼愛我。
我為蕭紅筆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們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成不變,沒有色彩和花樣,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對他們好比面對一堵厚墻。他們一生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可那樣忙碌,到底是為了什么?
蕭紅的童年是灰暗的,她身邊的人一個個像被抽去靈魂的木偶,早已對生活麻木了。他們固執而又愚昧,唯一不同的只有蕭紅的祖父。祖父是一個樂觀的人,他從來沒有絕望過,成天開開心心的,而且他還保留了一顆童心,蕭紅每次調皮地做“惡作劇”,祖父發現了不但不生氣,反而和蕭紅一起哈哈大笑。如果換作別人,恐怕早已把蕭紅教訓一頓了。所以,蕭紅算是幸運的,她有一個令她驕傲的爺爺,關于祖父的記憶是她極少有的幸福回憶。
比起蕭紅,我們不知要幸福多少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喝玩樂無一不全,時常還能得到零花錢,城市里有好多公園,里面娛樂設施一應俱全,五花八門、妙趣橫生,和那灰頭土臉、死氣沉沉的呼蘭河沒法比。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非常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后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后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里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里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知道,有的人說拆墻,有的人說種樹,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后園里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園里一起玩,一起干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起,童年充滿了快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是多么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這美好的時光吧!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蘭河傳》讀后感 篇14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蕭紅寫的《呼蘭河傳》,便沉醉在這本書中了,它把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
這個小城并不繁華,一年四季有十分多的事。在蕭何的筆下,卻寫得如此生動獨特。
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異常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連續三個月不下雨的時候,車夫和馬翻過好幾次車,而翻了之后,過路的人看著他們似乎也起不來,便來幫幫忙。有時因為拖不出馬,而準備走人。但看看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過來再次幫忙,還不時的喝彩“噢!噢!”。鬧得十分熱鬧,也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當這個坑淹死了豬后,有些人會把死豬拿去賣,并且是十分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說這是“瘟豬肉”,并且是在許多家長面前說的,便會被家長打。我看后,覺得蕭紅是在諷刺這些貧苦的勞動人民,讓人感到凄涼、凄苦。許多人說過一些不會掉進坑里的辦法,如:有的說拆墻,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真是他們的悲哀啊!
在蕭紅童年的后花園中,她與她的祖父一齊玩耍,一齊干活,生活充滿了樂趣。在每個人的記憶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所以也不禁讓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也是這么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歡樂的學習,歡樂的玩耍,歡樂的……似乎干什么事情都是歡樂而幸福的,而蕭紅的童年就是歡樂而寂寞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后,她更加懷念自我的故鄉和童年,用自我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茅盾以往說過: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于它于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這本經典的小說生動、形象地諷刺了人們的無知、愚昧,同時,蕭紅用了幽默的語言,描繪了如此讓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蘭河傳》這部作品是蕭紅后期的代表作,她經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十分簡便的,可是,讀到后面,會覺得十分沉重。在尾聲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死了,而后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凄慘、悲傷……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還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當中!
【《呼蘭河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呼蘭河傳好句03-29
呼蘭河傳作文04-05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02-15
呼蘭河傳好句10篇03-29
呼蘭河傳好句11篇11-28
呼蘭河傳好句(11篇)11-28
讀書筆記:《呼蘭河傳》03-31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03-08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1-08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