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讀后感>《傅雷家書》讀后感
《傅雷家書》讀后感
更新時間:2023-08-21 09:31:14
  • 相關推薦
《傅雷家書》讀后感(精選)

  讀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傅雷家書》讀后感1

  近幾周來,我閱讀了《傅雷家書》。傅雷,一位著名的翻譯家,更是一位著名的父親。

  從《傅雷家書》中折射出來的,是傅雷對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人評價傅雷是一個標準的“中國式家長”,對于孩子(尤其是長子傅聰)是標準“中國式教育”。對于“中國式教育”,古人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樣的教育對于現代的人們來說,是危險的.,畢竟天賦也不是逼出來的。那傅雷為什么成功了呢?因為傅雷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對于傅雷式的教育,我想傅雷與其妻子的墓志銘是最好的概括:“赤子孤獨了,便會創造一個世界。”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老子寫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孟子·離婁下》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其中"赤子之心"即嬰兒之心,嬰兒之心當然純潔無瑕,沒有絲毫雜念。

  可見,赤子就是內心純潔,沒有雜念之人。傅雷的教育,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養為一個不受世俗干擾,沉靜在世界萬物之中的人。這一點與千百年前的一位偉人不謀而合:“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心無雜念,就能成為大器嗎?不是的,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英勇戰死錦竹,這是心境淡泊的人能做到的嗎?還要歸功于諸葛亮和他的妻子黃月英對他的熏陶,這一點又與傅雷的家庭不謀而合。傅雷作為一名革命時期的文學工作者,他的思想是進步的,對于新中國的熱愛傳給了傅聰,傅聰也不止一次地在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傅雷的藝術修養是高深的,這也對傅聰的藝術之路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所以,傅雷式的教育,不同于中國式教育。真正有意義的中國式教育,是像傅雷那樣,既做嚴父,嚴于律己,嚴于待人;又做慈父,寬于待人,關愛他人;還做良師益友,適時地透過一段話傳授做人的道理。

《傅雷家書》讀后感2

  《傅雷家書》是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寫給他的兒子傅聰的信集合而成,它包含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彈奏音樂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一個父親偉大而又深沉的愛。

  我們都不難發現,每封家書開頭都在表達對傅聰的思念,甚至因為沒有按時收到回信,而憂愁半個月。家書中的日常瑣事,沒有華麗詞藻,但經過閱讀,你的心靈仿佛有溪水流過,被沖洗干凈。

  傅雷父子二人都對藝術很熱愛,傅雷對此有很高的見解,他認為要藝術有一個純潔的心靈,需要苦思冥想,他希望傅聰可以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在傅聰的為人處世方面,傅雷也為他考慮的面面俱到,無論是傅聰關于愛情的苦惱,還是關于怎樣辭別曾經的音樂老師,亦或是怎樣在自己學習的時候婉言謝絕別人出去娛樂的邀請。每一次傅雷都是抱著商量的口氣與傅聰交談。我們都能讀出一個父親對兒子獨自一人在外邊的那份關心與不舍,都能讀出身為一個父親希望自己的兒子少走彎路,堅強健康的成長的那份體貼與呵護。

  傅雷總希望傅聰有一顆赤子之心,“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會落伍”,他希望傅聰具有純潔高尚的心靈。在與傅聰的家書中總念叨著要他為國爭光,當他聽說傅聰代表中國獲勝,更是激動萬分,言語中難掩心中的自豪。在教導傅聰時說道,“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這是傅雷對兒子真切的期望。

  我們不禁佩服傅雷對傅聰的教育總是循循善誘,在傅聰成功取得成就時,告誡他戒驕戒躁,提高警惕,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危懼、戒備的感覺;在傅聰遭受挫折時,總是為他打氣加油,令他對未來充滿希望;在引領傅聰走上正確道路的`同時,又讓他有選擇的空間。傅雷好似一個老水手教導著傅聰駕駛著人生的這艘船平穩駛過波濤洶涌的江面。

  讀到這我們也會感慨傅雷對傅聰無微不至的關愛,我們也不禁感慨父愛的偉大。其實不只是傅雷,每個人的父親都具有傅雷那樣對孩子的一片真心,只是也許他們并不會表達只是在背后默默支持你。

  這家書不僅給傅聰,也給我們,讓我們體會到父親的艱辛與用心良苦。也給我們告訴年輕一代,做人做事要有條理,不激進,先成人,后成才,在學習上下苦功夫,不負眾望,做新時代的棟梁之才。

《傅雷家書》讀后感3

  愛在最深切的關頭—題記

  我拿著這本書,不大,剛剛好,但沉沉的。傅雷和傅聰這對父子在讀之前進行了了解,一個是著名的翻譯家,一個是聞名世界的鋼琴家,教材中說這是一部“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又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似乎有些矛盾,我的心中也因此打了個大問號。于是我翻開書頁,認真領悟。這是父親寄給兒子的'家信,飽含著父親對身處異鄉的孩子的擔心與思念。果然,翻譯家對于孩子的教育不一樣,更像是與友人之間對藝術的談論。但父母對子女永遠都是愛之深情至切,傅雷也不例外,他在信中常常寫到對兒子的思念,兒子剛走便想要提筆寫信,有時一寫就止不住,但又害怕兒子會厭煩便草草結束。這更像是現在常說的“中國式教育”中的父母——以子女為自己生活的全部,對于他們的愛也是卑微的,這可能就是那一輩兒人所謂的深沉的愛吧。但又有誰曾想到,在成為亦師亦友的父親之前,傅雷曾經是一個“狼父”,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往往通過暴力完成。但正如信中所寫——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信中往往有關于藝術的探討,我想這便是我問題的答案。家書中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與此同時,家書中還以相當多的篇幅談美術,談音樂作品,談表現技巧和藝術修養。想起初一時給母親寫了一封信,被我用牛皮紙信封包好,交到母親手里,但由于妹妹太過調皮,信封被撕成兩半。一天,我問母親信的去向,我本以為母親會將此拋之腦后,令我驚訝的是,她一直收藏著信,就放在衣柜的深處。我想父母的愛就如同云朵上的夢,愛在最深處。父母的愛,像溫泉中的細流,溫潤可親;父母的愛,像花園旁的玫瑰,鏗鏘有力;父母的愛,是黑夜里的油燈,指引方向。父母,為了兒女,不怕艱難,不辭勞苦,只要為我們好,能夠有助于我們的,他們盡量地給。他們只不過希望我們也能告訴他們,我們的憂,我們的樂。父母雖然年紀會老,可是不甘落后,永遠也希望追在兒女后頭。

《傅雷家書》讀后感4

  “天下父母心”,父母愛子女,再平常不過了。但是同樣是“愛”,卻常常有著不同的方式:有的是“溺愛”,我們要什么給什么,物質條件一概滿足;有的是急于望子成龍,教訓責罵我們,有的甚至棍棒相加,他們說這是“恨鐵不成鋼”。暑假里,我認真閱讀了一本書《傅雷家書》。從傅雷寫給自己孩子家信的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濃濃父子之情中,我才感到了什么是對孩子的真正的愛,那就是——既是慈父,也是嚴師,更是我們孩子志同道合的朋友。

  傅雷,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他曾經翻譯了許多受群眾喜愛的世界名著。在生活中,他也是一位稱職的、有高度責任感的好父親。即使孩子身在異國他鄉,他仍通過書信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例如在一封回信中,一開始就連用了五個問號,詢問孩子(面對孩子寄去的照片):最近消瘦的原因、飲食、睡眠、交友和周圍環境等情況。可見,這些溢于言表的.關切之情使我們體會到作為慈父的一顆炙熱的愛子之心。

  父母對子女的愛,往往會對我們子女產生巨大的力量。傅雷常以父母的愛去感染孩子,但他同時也不忘給予語重心長的教誨和熱忱的幫助,這才是一個慈父形象啊。在如何做人這個重要問題上,他要求兒子像他一樣擁有“寧天下負我,毋我負天下人”的精神境界;在藝術修養上,他對搞藝術的兒子說:“你每走一步,無形中都對整個民族藝術的發展有影響,所以你要戰戰兢兢,鄭重其事!”他還教育孩子“隨時隨地準備犧牲目前的個人感情,為了更大的感情——對藝術對祖國的感情。”成為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在社交禮儀上,他又要求兒子做個有禮貌有教養的青年。有時兒子來信中寫了錯別字,他也不放過給兒子糾正過來。

  正是傅雷在教子上像老師一樣嚴格要求,不忘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才使孩子在理解父親良苦用心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從而走上正確地人生道路。

  有哪一位父親能像傅雷那樣既有慈父的溫情,又有嚴師的教誨,更多的是朋友式的交談呢?我希望天下所有為人父、為人母的人們真正地關心、愛護我們孩子。

《傅雷家書》讀后感5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早已感受不到古人“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訴不盡的紙短情長,也體會不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珍貴難得。讀完之后,我卻又對這種古老的交流方式產生了興趣。

  想想,游子在外,舉箸執筆,為遠方親人,一筆筆寫在紙上,承載著自己千般萬般的思念與感慨,投進門口的綠皮郵箱里,讓郵遞員帶它流浪,所經都是思念之處。見字如晤,這種“古老”的方式下掩蓋著的是濃濃的深情與浪漫……

  在傅雷先生寫給其子的`家書中是濃濃的親情,也有對其品德行為的要求,也不乏對其藝術上的指導。他于傅聰不僅僅是嚴慈并濟的父親也更是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書中蘊藏著許多令人受益的人生哲理,堪稱經典。我深刻記得這句話“既然生活在金錢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錢,才不致為金錢所奴役。”是啊,在現在的社會中,銅臭味彌漫,資本家為金錢不顧一切。社會所以腐爛,生銹,以至于發臭。欲望驅使人類,人若不能管控好自己,不能抑制欲望,管制金錢,就會被其反噬,從而淪落為欲望的奴隸。

  林文月這樣評價這本書:“《傅雷家書》中的百余封信函,是傅雷為自己投下的‘背影’。我們讀他寫給兒子傅聰的許多篇真情流露的文字,卻看到夕陽殘照之下傅雷自己常常的背影,那個背影顯現出誠摯浪漫,認真嚴謹,但又不免于落寞。……傅雷透過對文學、美術的熟悉與音樂的愛好而省思融會后,有他自己的藝術觀,在《家書》里,他也反復與傅聰談及這些問題。”父母走過人生路途遠比我們要多,他們就像一個探路人,走走停停,也曾摔倒、后悔、遺憾。所以他們把這些經驗,這些諄諄教導給予后輩,讓他們少走彎路,也將自己從未實現的愿望與期許傳承到孩子身上,讓他們待自己去完成。

  無論怎樣,我們都應懷揣著一顆之子之心。要先學會做人再做事。這本書在藝術和精神上都給人以啟發,令人受益匪淺。

《傅雷家書》讀后感6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河流,川流不息,那激起的浪花,折射著靈魂最耀眼的光芒。 ——— 題記

  傅雷先生曾在給兒子傅聰的信中說:“孩子,你就像那歐洲的河,萊茵,江聲浩蕩,鐘聲復起,天已黎明,碧波蕩漾。” 這句話中不乏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欣賞、贊美與拳拳愛意,但更多的卻向我們闡明了一個哲 理:人人心中都有條河流,或源遠流長,或洶涌澎湃,都展現出別樣的 風采。

  翻開《傅雷家書》,書中不止有傅雷夫婦的噓寒問暖,更有父子、母子對哲學的探討,對人生的理解。“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 ‘通’, 方能培養氣節、胸襟、目光。” 一句句的話語如一道道靈魂之浪,啟迪著傅聰的心靈。我認為傅雷先生心中的河流是長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他有父親的寬厚與仁慈,也有嚴肅和認真。面對孩子,不辭辛勞地寄去一本本書籍,一封封家信,有時展現江平岸闊,風正帆懸,對生活充滿信心;有時展現大浪淘沙,驚濤拍岸,嫉惡如仇的態度;更有遇到不公,寧折不彎、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 這一切,都在他心中的江水里奔騰著翻滾著。

  長江的偉大,在于其深厚淵博,寬廣無垠的胸襟;而京杭大運河,則在于其哺育眾生,敦厚淳樸的品質。我認為,傅聰的母親朱馥梅心中便有一條這般的河流。她的文字樸實無華,卻仍能感受到滿紙的母愛溫暖,如那平緩如鏡的運河之水溫潤婉轉,晶瑩剔透;她所表現出來對兒子的關切,對丈夫的體貼,化為那涓涓河水,悄無聲息地浸潤著我們的心靈。

  心靈的碰撞,迸發出熱烈的火花;精神的'河流之交匯,亦在交融之間,使思想變得愈發深刻。傅雷夫婦在家信中常提及對文學、音樂、藝術的見解。“要使你的思想深邃,必先訓練你的文筆。”傅雷先生對傅聰如是說。百川入海,方見大海的廣闊。傅聰在與父母一次次的書信交談中也升華了自己的思想。傅雷先生也毫不拘束,在與兒子的信里,宛若知己攀談。父親充滿正義,言行一致的性格深深地影響了傅聰,如一雙無形的手,指引著他,讓他永保一顆赤子之心。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一條河流,每個人都是世間獨特的存在。但惟以淡薄、專一的心態,不懈努力,方可明靜如初,閃耀出奪目的光彩!

《傅雷家書》讀后感7

  《傅雷家書》不僅僅僅是書信,還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臺,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還能夠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

  家書中最常見到的,還是關于音樂的資料。父子倆時常在家書中暢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對藝術家的評論。傅聰曾獲得第五屆肖邦鋼琴比賽第三名,是有名的鋼琴家,受過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贊譽。這些功勞與他嚴厲的父親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對小時候的傅聰嚴加管教。那時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圍的上海孤城,連大氣中都彌漫著一種罪惡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讓孩子去街頭游

  玩,他把孩子關在家里,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他要求孩子生活儉樸,學習認真,每一天都要監督傅聰不停地連上幾個小時

  的琴。但是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聰正練著琴,突然來了靈感,彈著彈著就跑到自己的調上了。父親察覺到異常,便走下樓來。傅聰嚇得趕忙回到譜子上

  去。但這次,傅雷不僅僅沒有責備傅聰,反而叫他彈自己創作的曲子,父子倆一齊研究,并將剛才的曲子命名為《春天》。

  傅聰長大后遠出家門出國留學、演出,傅雷的家書也一向陪伴著他。傅聰在外艱苦奮斗時,家書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婦戴著沉重的'精神鐐銬,離開了這個世界。兩個多月后,當傅聰從一位法國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頓時天旋地轉,熱淚縱橫。

  人愛其子,勝于一切。傅雷對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聰在異國他鄉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兒

  似的處境里,仿佛父母仍在他身邊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的國家

  的邀請,從不做有損于祖國尊嚴的言行。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萬里之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

  傅聰在藝術上的造詣,離不開父親傅雷苦心孤詣的教誨。傅雷已去,家書仍留。傅雷家書給我們帶來的愛與精神,永久影響著下一代。

《傅雷家書》讀后感8

  “家書抵萬金”,這是杜甫在戰爭年代對親友的掛念;“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是張籍客居異鄉時難平的情緒。過去,家書不僅是一封給家人問候的信件,也是一條維系親人情感的紐帶,還是一座溝通親人思想的橋梁。在《傅雷家書》中,我讀出了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愛與關懷。

  眾所周知,傅雷是一位著名的翻譯家,一位有思想的作家,更是一個有著細膩情感的父親。他對兒子的關愛,在家書的字里行間體現得淋漓盡致。他曾因為兒子的離開而難過,痛哭流涕;也曾因兒子的信被弄掉后,日思夜想,輾轉難眠;也曾多次在信中告訴傅聰要記得回信,要說明是否收到……

  傅雷的愛并不只是對兒子的寵愛,有時還表現出了老師般的嚴格。當傅聰在肖邦鋼琴比賽中出乎意料地排行前列時,他告誡說,“人生本是沒窮盡沒終點的馬拉松賽跑,你的路程還長的很呢,這不過是一個光輝的開場”,讓兒子不要驕傲自滿。當兒子想離開波蘭時,他又仔細列出波蘭與蘇聯的利與弊。這種諄諄教誨與思想引領,讓兒子也變得審慎、嚴謹。

  《傅雷家書》之所以能使人獲益良多,還因為書中能見其廣博的胸襟。他能兼有西方文化的優雅與東方文化的穩重,能客觀看待東西方文化的優點與不足,并將其融會貫通。他也對批評家的建議大方接納,深刻自省。他能公正對待兒子,他曾用“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來教導兒子,也用《約翰·克里斯朵夫》中雅葛麗娜對愛情的一味追求來引導兒子的愛情。

  《傅雷家書》也是一本有溫度和真情的書。當傅聰的`前任老師過生時,他會特地在信中提到務必要祝他生日快樂。當彌拉生病時,他也單獨寫信問候。當傅聰遠赴重洋參加比賽時,他在信的開頭讓他記住祖國。他的關懷是衷心的,他的叮嚀是溫情的,他們父子的情感是真摯的,父子關系是和諧的。

  我們總是會問,親情到底是什么?父子之情到底該怎樣?我想,《傅雷家書》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親情不是寵溺,也絕不是父輩與小輩之間的劍拔弩張。父子真正的良好關系應該亦師亦友,可在你身處險境時伸出援手,在你孤獨寂寞時送上陪伴,當你迷茫困惑時給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驕傲時給你溫馨提醒。

  家書,用筆墨讓親情團聚,用信封將親情送達。我想,這也正是“家書抵萬金”“欲作家書意萬重”的原因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9

  早就聽說《傅雷家書》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這個暑假,我認真拜讀了這本名著。

  這是一本由傅雷及其夫人在1954至1966年間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186封家信組成的書,書中傅雷夫婦對孩子諄諄教導,要求孩子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孩子暢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與感悟,父子的濃濃親情,流淌筆端,躍然紙上,縱使千山萬水,依然近在咫尺。

  父親的愛是嚴肅、莊重的,他反復地與兒子討論藝術上、事業上的問題,但當他細細回想孩子小的時候情景、醒來后因想念兒子無法入眠時,更多的.溫情彌漫在字里行間,催人淚下。作者經常提到對兒子的愧疚,認為在兒子的童年時代,沒有給他足夠的愛與溫暖,更多的只是批評、指責和條條框框的禁錮。也正因為這些,傅雷后悔不迭,他用自己的余生為兒子在藝術事業上披荊斬棘、指引方向。他是兒子尊敬的長輩,在與孩子探討學習、做人、藝術的同時,不厭其煩地告訴遠在他國的兒子要時刻保持一顆愛國的心及一腔愛國主義情懷。他又是兒子最好的朋友,他說:“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亦父亦友,這就是傅雷,一位偉大的父親。

  經常有同學講,和父母有代溝,父母不理解自己,自己有心里話不愿和父母說,這些在《傅雷家書》面前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呀。其實,父母不管是否有成就、是否有才華、是否有金錢,他們對孩子的愛都一樣的深沉,最關鍵的是父母和孩子的相互理解和溝通。我很有幸,和爸爸媽媽一直相處愉快,但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事情鬧得不愉快,覺得不理解他們,他們更不理解我。其實事后一想,事情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簡單,有時只是一句話的事兒。

  成長的路上,聽聽父母的意見,說說自己的想法,和父母多溝通,我們的人生將少走很多彎路,將會收獲更多的幸福。

《傅雷家書》讀后感10

  《傅雷家書》是初中必讀書目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必讀書目一直都是枯燥且乏味的。但今日一觀,確實讓我大開眼界,我受到了深深的影響。父子之間的關系到底應該是怎樣的一個存在呢?我同意傅雷對待兒子那樣的平等交流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再小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傅雷家書》是一篇,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傅雷曾在信中這樣說道:“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sip(說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

  傅雷沒有把他的兒子只是當成兒子,而是把自己的兒子當成一個可以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朋友。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家中我和父親的父子關系:我父親現在極少打罵我,除非我做了一些極其嚴重,甚至可能影響到我未來的錯誤。而我也幸不辱命,這種情況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出現。當我犯一些小錯是時,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就是:“你也不小了,讓我打、罵,你也不好意思對不對?”他總是這樣,不會讓我失了面子,卻總能在一些時候拉我一把,讓我在人生道路上不至于偏了大方向。家中的一些決定,他總是會主動說與我聽,而不是向一些家庭那樣:“大人說話,小孩子插什么嘴”,我們時常意思討論,他也會聽取我的意見,即使大多時候都沒什么好的意見。

  這又讓我想起了現在很多中國家庭。忽視了同孩子的`關系,從沒有真正享受過為人父母的快樂。他們迫切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結果最后都成了揠苗助長。甚至有的家庭還盲目的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舊時代觀念,可他們沒有學到這句話的精髓所在,只學到了一個“打”字。于是孩子在棍棒底下嘗到了屈辱和恐懼。孩子的時代本是花一般的時代,結果這朵花還沒開始綻放就已凋零。而這種摧殘孩子的陋習卻還可能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傅雷是一個成功的父親,是摸索到“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真正含義的人,他的嚴厲讓孩子變得優秀,而不是懦弱,他是一名嚴父,卻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這種教育方式怎能不讓人大開眼界?

《傅雷家書》讀后感11

  自古以來,父母都是最疼愛孩子的人,但是夫婦間總有著不一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傅雷夫婦將這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或許這就是《傅雷家書》能夠暢銷不衰的原因吧。

  傅雷是有名的翻譯官,而他的兒子聰又在國外發展音樂,所以家書中的家教家風,顯現的底色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家書中濃濃的父愛與母愛,有時卻不能直接表達出來。因為父親總是在國家和聰的角度思考。一次,聰想要回國,作為父母,當然是希望漂泊海外的兒子能回家看看。可傅雷的回信中卻有這么一句:“每年回國一次,在體力、時間、金錢方面都太浪費。希望多考慮。”夜色中他合上書,強壓著心中的不忍與思念寫下這句話的場景漸漸在我眼前浮現。

  這父愛是要有多強,才能到這種不顧自己,只顧外界和兒子的境界啊!

  聰的音樂天賦一點也不低,再加上刻苦努力,演唱會往往很成功。這個時候,父親總會寄來這么一句:“在獲得成功的同時必須深深的檢討自己的缺陷。”,以此來澆滅聰驕傲自大的小火苗。

  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希望,可成功卻必然需要付出努力。對于聰刻苦的練習,傅雷卻又常常勸說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需要讓自己太辛苦了。”只是不知道,聰有沒有把這句忠言聽進耳朵里呢?

  母親卻又與父親截然不同。“究竟派你在哪個團體里學習?與夏部長見過面了嗎?樓伯伯那里去了沒有?”母親的信里,出現最多的就是問號了。既然傅雷承擔了一個嚴師、嚴父的形象,那么母親就當起了一位“慈母”,“小棉襖”,不斷的.溫暖著在異國的兒子。時不時穿插的幾句告誡,讓聰心里的警鐘又一次被敲響。

  后來聰結婚之后,母親又更加展現出了她的母愛:“記得有時候要放下工作,多陪陪妻子。”……

  相對于父親的嚴厲來說,母親的溫暖能撫平聰心中因嚴厲而起的不滿。也就是因傅雷夫婦的相輔相成,才讓聰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少了幾分煩惱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12

  讀完這本由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以后,說心里話,覺得,真的是蠻有感觸的。

  并不是想去指責我們的父母,只是覺得,真的,傅雷夫婦的教育理念真的很棒,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別的不說,你首先要承認,讀完它,有沒有想去把這本書拿到父母面前,讓他們好好學學的沖動?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呢,書的確是好書,信也寫的淳樸,傅雷夫婦對兒女和祖國的`愛也顯而易見,他們也是教育事業的典范。但是,我覺得他們,也是我們普通人父母的放大版。

  說實話,在寫這篇讀后感之前,我看了很多網上的有關讀后感資料,覺得,要么就是說現在的教育怎么怎么不如人家,要么,就是人家夫婦怎么怎么偉大,其實,真的沒有這個必要,不要誤會,并沒有一絲貶低的意思,只是想說,如果你讀過這本書,那之后,就更應該把目光放到我們這些平常人家的父母身上。

  拿我說,我父母學歷不是很高,也沒有天天祖國啊、社會啊掛在嘴邊,但,他們真的很愛我,他們給我他們能夠做到的最好的教育。我們沒有遠隔重洋,當今社會通訊發達也不需要寫信,不過我相信,我們當中任何的一個人,處于像傅聰那樣的情況,我們任何一個人的父母都會掛念我們,時時刻刻操我們的心。

  也許,他們不懂得多么高尚的教育方法,所以,傅雷夫婦是他們需要學習的對象,但是,我相信,不管是他們中任何的一個,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

  我覺得,我們看這本書不能光是一股腦稱贊傅雷夫婦,或是貶低我們的父母,我們更應該的是通過這本書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同樣身為父母的我們的爸媽對我們的愛。

  我想去承擔你將可能會承擔的一切,卻又害怕承擔的太多,你會忘了怎么去飛翔。

《傅雷家書》讀后感13

  傅雷夫婦不愧被稱為中國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了兩個孩子長大,成人,成才。但究竟是哪一股力量推動著傅雷親筆寫下這萬字家書呢?我想這大概是父親對孩子深沉的愛吧。不錯,如果沒有父親的苦心指點,對兒子的因材施教,那也不會造就如今令中國引以為傲的鋼琴巨星了。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子承父業這一說法和規矩,傅雷明明可以使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事業—翻譯,然而他不僅沒有逼迫傅聰學習翻譯,反而對兒子的音樂前途極為重視。即使在自己身體衰竭時,也同樣廢寢忘食的給遠在波蘭,英國留學的兒子指點,讓他去拜訪一些音樂名家,參觀博物館來提高自己的修養和能力。

  傅聰所欣賞的每一場音樂會,他都會大到鋼琴家,小到一個音符進行一番詳細的評論,就連演奏的一個手指的起落細節都會細細的引出一張書信般篇幅的討論。傅雷不僅做好了一個令人嘖嘖贊嘆的父親的本職角色,更是以一個良師益友的形象陪伴著兒子。

  在傅聰出國留學的十二年里,他親手寫下總計兩百二十五封信件,平均每十八日就要寫一封,頻率極高。更令人敬佩的是,《傅雷家書》中精挑細選的一百三十二封信中,每一封都是對自己和家中瑣事草草了之,對傅聰的關懷卻是無微不至,特別是在健康問題上。而且在幾十封中都提出讓傅聰接觸大自然,簡直不厭取煩,這大概也是父愛的表達方式吧。

  我們在傅雷身上能看到的不只是偉大而深沉的父愛。在1957到1958年間,傅雷曾被打上了右翼份子的旗號,被捕入獄。為了不影響到在國外研讀的兒子,傅雷夫婦始終也沒有告知傅聰半點實情。從這件事中,我看到了傅雷身上的'隱忍和堅韌,那種“舍小家,為大家”的民族精神。

  假如當年他告訴了傅聰實情,擔憂父親安危的兒子定是會無法專心鉆研學業,而不斷分心,也不會造就今日如此巨大的成就了。

  在傅聰看來,父親的教導是否嚴厲苛刻,自己的空余自由時間是否足夠,也許有時會感到煩躁,但他明白,他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他,為了他的未來,他堅持著,今天也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榮耀和輝煌的成就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14

  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傅雷家書》更不用說了。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大約在文字產生后,家書就出現了,可以說是源遠流長。隨著文字語言的逐漸豐富,紙張的發明,家書逐漸流行起來,一直到今天,家書都是維系親情紐帶之一。

  翻看著一封封家書,我發現傅雷并不是以一個長輩對小輩的方法教育傅聰,而是以一個朋友的'形式與傅聰談心,交流。以平等的態度幫助兒子成長,同時也教導兒子如何對待生活“人沒有苦悶,沒有矛盾,就不會進步。有矛盾才會逼你解決矛盾,解決一次矛盾即往前邁進一步……”他總是諄廓教導,循循善誘,教兒子如何做人。如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人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難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譽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終于在他嘔心瀝血的努力下,培養了兩個優秀的人才:著名的鋼琴大師——傅聰,英語特級教師——傅敏。這一家的成就著實讓人羨慕,但和傅雷一家良好的家風是分不開的。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總是喜歡溺愛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什么都盡量滿足,長期以往,使孩子養成了惰性,并不懂得去珍惜:需要什么,只要開口就好了,父母一定會滿足的。正是這種思想習慣促使現在社會上有一大批“啃老族”,甚至還發生了父母不滿足孩子,孩子就對父母拳腳相加的事例。發生這種事,我不禁為這些父母感到可悲,更對他們的做法感到質疑,如果這些家長一開始就不輕易滿足孩子,而是教孩子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心儀的東西,事情不會這個樣子嗎?

  在這一點上傅雷一家也是值得我們學的:愛孩子不是溺愛他,給他更多的磨礪才能更好的幫助他成長。

  讀了《傅雷家書》這本書讓我學到了許多道理,也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

《傅雷家書》讀后感15

  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在一生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礙。有時候挫折也是我們人生畫卷中的一筆濃重色彩,如果人生道路上只有成功沒有失敗,那這個人生便變的單調乏味。

  傅雷在兒子受挫后,對兒子說:“人一輩子不可能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只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像死水一般”,“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我只求得心里平衡”。這值得我們每個人引以為鑒。世界上多數偉人的成功哪個不是經歷了艱難,挫折及打擊呢?居里夫人為研制出鐳而不惜放棄自己的美好生活及家庭,歷經艱難困苦才取的了成功。無人知道她的成功里包裹了多少汗水,人們看到的只是成功后的她,也許無人關注在研制過程中她到底有多難!

  生活往往就是如此殘酷,只有經歷過失敗的人才人更加明白“成功”的來知不易。但是他們都沒有因為遇到挫折與失敗而臨陣退縮,卻是樂觀的面對人生中坎坷與低潮。所以我們也要敢于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去分析,徹底的感悟,才不至于被過去的陰影所侵蝕。在生活中很多現實是不能逃避,錯誤還需正視,冷靜的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吸取失敗的`經驗及教訓,引以為鑒。這樣就能夠無堅不摧,就可以不怕打擊和挫折,鑄造一個在現實生活中的強者。

  杜牧的一首詩說過:“勝敗兵家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對于那些挫折與,打擊,關鍵在于是否能把失敗的壓力轉化為成功的動力,讓失敗成為我們人生路上的一筆寶貴財富。所以我們應學會微笑看待人生的每一次失敗,這不僅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境界。微笑著面對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煩惱,而贏得的卻是整個世界。

  我們應該相信,人生不可能永遠烏云密布,太陽總有出來的一天,而當風雨過后,將會是更加明朗湛藍的天空,以及五彩斑斕的彩虹。

【《傅雷家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傅雷家書的好句01-04

傅雷家書摘抄02-09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03-03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04-15

傅雷家書的好句14篇01-05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1-09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01-01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1-18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3-30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12-1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韩a级片视频中文字幕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 |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va拉文 | 免费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