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后感1
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想必大家沒看過也聽過了吧。里面的英雄人物名氣也都不小,大家應該也都知道。當我看了這《三國演義》后哇,感想老多咧!
先說說我最稀飯(喜歡)的英雄吧,我最喜歡的英雄,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曾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等。他是誰?大家都知道——關羽。
關羽忠義勇的事件路人皆知。我最佩服的,也是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敗走麥城后被曹操捉的那回了。曹操捉了他,不但沒殺了他,還重賞、重用了他,可關羽他絲毫不動搖對劉備的那顆忠心。如果是我,那么好的'待遇不要白不要,早就把主公拋之九霄云外了。
關羽不但忠,而且十分的勇敢。曹操得不到關羽的心,便想方設法摧毀他,在關羽回去的必經途中,設下了七個關卡。各個關卡都十分險,可關羽卻一個一個披荊斬棘地闖過去了。換作我,我早就嚇得屁滾尿流了,或者早已game over。
關羽,你是何等英勇,要是我也如此,那該多好!
《三國演義》讀后感2
有一本書,它的名字家喻戶曉,講述了20xx年前左右的故事,它還被譽“四大名著之一”,想必大家都知道,它就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時期,一位叫羅貫中的小說家記錄的,從黃巾起義起,到西晉統一終,主要描寫了以劉備、曹操、孫權為首的蜀、魏、吳國(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人物,有講義氣的劉備、生性多疑的`曹操、忠厚老實的魯肅,還有勇敢無畏的關羽……其中,我最喜歡諸葛亮,他足智多謀、聰明過人,所以被人稱為“伏龍先生”他精通書法,曾三次氣周瑜,結果卻把周瑜氣死了!可見智慧的強大。
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一次周瑜要在赤壁火燒曹操,站在山頭突然病倒了,諸葛亮去看望周瑜寫了八個字: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大吃一驚。諸葛亮說,十一月二十日,他去“借”風,保管是東南風。周瑜的病馬上飄到九霄云外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學習諸葛亮,勤奮好學,遇事冷靜、沉著,理性解決問題,不要像周瑜一樣嫉妒比自己優秀的人。多一份寬容,少一份嫉妒,那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三國演義》讀后感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看完《三國演義》,我想:書中講到的人物上百,然而,群雄逐鹿與亂世之中,誰是真正的英雄呢?
是諸葛亮嗎?從火燒新野、草船借箭、舌戰群儒、三氣周瑜、巧設空城計……看得出,諸葛亮完全可以幫助劉阿斗打敗魏吳兩國,復興漢室,統一天下,使自己成為蓋世英雄。可惜,他知劉禪不可扶而扶,遇到了一個只知道吃喝玩樂,什么事情都不干的君主,好幾次滅魏被召回,發揮不出才能,最后病死五丈原。
那會是誰呢?關羽太驕傲了,大意失荊州,張飛愛喝酒,老是誤事;周瑜目光短淺,氣量太小;呂布雖可獨戰三英,但一見利便忘恩……
真正的英雄當數曹操。盡管書中說他大逆不道,還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他有不同常人的`政治和軍事才能。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的一切事情都變得名正言順;他是軍事家,不計前嫌,招納賢士,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使他統一了北方,為最終平蜀平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外,他還是一個文學家,他寫的詩詞匠心獨具,奔放灑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秋風蕭瑟,洪波涌起。”“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全都膾炙人口,為人所爭誦。
雖然曹操也有個性上的不足,但是,我總覺得,他的功大于過。同學們,你們說呢?
《三國演義》讀后感4
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之諸葛亮三氣周瑜》,故事是這樣的。
諸葛亮第一次氣周瑜時,是因為諸葛亮把周瑜想要的南郡先得到了,又連夜用兵符調出了荊州、襄陽的兵,叫關羽、張飛把城奪了。周瑜怒發沖冠,大叫一聲,金瘡迸裂,正中孔明一氣之計。
第二氣是因為周瑜獻策,請孫權假裝將妹妹許配給劉備,等劉備到南徐結親時,將他押下,來換荊州。孔明知道此事后,交給劉備三個錦囊,劉備依計行事,娶了孫權之妹,順利回到荊州。周瑜大怒,這是孔明二氣周瑜。
這第三氣是因為,曹操看劉備得了荊州勢力日益壯大,為了使劉備、孫權相爭,于是上朝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周瑜身為太守后要討還荊州。于是帶領水陸大軍五萬來到荊州城下,趙云告訴他說,孔明已經知道他的計策派他在此等候,此時關羽、張飛、黃忠、魏延從四路殺來要活捉周瑜。與此同時孔明派人送信來,圈周瑜勿取西川,以免曹軍趁機而入。周瑜此時氣病交加,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喊數聲而死,終年三十六歲。
通過這個故事使我認識到:周瑜其實也是一個很有智謀的'人,只是做事太沖動,暴躁易怒,嫉妒心、攀比心、報復心太強,這些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是萬萬不能有的!我們要像諸葛亮學習,大智若愚,能屈能伸,全面考慮問題,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三國演義》讀后感5
自從讀了《三國演義》后,使我受益匪淺,知道了《三國演義》里的各種計謀,草船借箭、空城計、火燒赤壁等等。
《三國演義》主要講東漢末年,朝廷腐敗無能,各路英雄好漢一起除了官宦,有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權等,消滅宦官后,為了分出勝負,形成了三國鼎力的局面,有蜀國、魏國、吳國。他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之后又招兵買馬,東山再起,最后,魏國打了勝仗,建立了晉國。
讀了《三國演義》,我才知道為什么劉備沒有贏,原來是張飛在和劉備會和的途中,被手下人殺死;關羽沒有防備,被孫權暗算,抓了殺死;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戰敗不到半年的時間里病死了。這真可惜,想想之前那一些貪官被抓,我真開心。想到后來劉備、關羽、張飛還有諸葛亮死了的時候,又是多么的懷念。
想想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沒有戰爭的彌漫,只有和平的.光輝,在幸福中成長。我們應該感到驕傲,我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們真的很幸福。當我讀到”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和”老百姓血流成河“時,我感到這實在是很悲慘。戰爭竟然連老百姓也不放過。
就是因為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歷史;就是因為讀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戰爭的可怕;同時我也學到了各種謀略,特別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他們很值得我學習。對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啟發。
《三國演義》讀后感6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非常非常好看的書,它的名字叫做《三國演義》。
在這本書中,有著許許多多的英勇善戰的英雄,例如:關羽、張飛、趙云、黃蓋、馬超……除了這些人,還有一些人,他們足智多謀:諸葛亮、劉備、曹操、司馬懿……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屬諸葛亮和劉備了。
先來說說諸葛亮吧。他十分的聰明,可以說得上是神機妙算了,剛開始,劉備三顧茅廬,想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在前兩次劉備的拜訪中,諸葛亮刻意躲了出去,想要看看劉備是否有誠意,在第三次劉備的拜訪中,諸葛亮便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了,于是,諸葛亮便隨著他一同出山。諸葛亮出山后,一心一意的輔佐劉備,幫他料理天下大事。有一天,劉備高興地對關羽和張飛說:“我得到諸葛先生,就如同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啊!”
再來便是劉備,他愛國愛民,因此,他也深受自己國民的愛戴。我也很喜歡劉備,他求賢若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王。
《三國演義》這本書中的人物都各具其態,有長也有短。不過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的每一個字后,都讓我大開眼界,而這本書里的幾個主人公,也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真是一本有意義的書,希望大家也都看一看。
《三國演義》讀后感7
你讀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嗎?這本書是我國四大名著之首,剩下三部分別是《西游記》、《水滸傳》、《紅樓夢》但我最喜歡的書是《三國演義》,一起來看一看我的讀后感吧。
在說我的`讀后感之前先講講這部書,《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它用扣人心弦的故事和背景,影響了許多人。
小說取材于三國歷史,寫了從黃巾起義至晉武帝太康元年東吳滅亡這一時的偉大宏圖。
《三國演義》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桃園三結義,講的是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里結為兄弟,日后成為蜀國霸主,在這里讀《三國演義》可以體會到曹操的奸詐,張飛的勇武,諸葛亮的智謀,劉備的忠厚,關羽的忠義,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一個團隊,你看劉關張三人組那家了蜀國,在生活中打羽毛球雙打時需要同伴配合,如果你一人挑戰兩人,你能做到嗎?
我們不能再想個人英雄主義,要有團隊合作才能攻破難關,組建三國時諸葛亮來出謀劃策,關羽、張飛去打仗,劉備則治理國家,做什么都不能莽撞的做事,要靠團隊。
《三國演義》讀后感8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在民間傳說和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了陳壽所著的《三國志》等正史材料,羅貫中結合自己豐富的社會閱歷寫成的小說。小說描寫了公元三世紀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展示了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
讀了《三國演義》我變得更加誠信。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個缺點多的不勝枚舉的人吧!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的大門,用我們的誠信去面對人生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9
我用了近一個星期讀完了《三國演義》一書,真是受益匪淺。書里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本書開頭一句話是這樣說到的:“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書上有上百個人物、軍事謀略家。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講述對人的忠.孝.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書中描述了如呂布 袁術 袁紹 劉表等一些人的無能,周瑜的心胸狹窄,勇者張飛,義者關羽.......
書中關羽是給我留下了印像最深刻的'人物之一。 書中是這樣描述關羽:“丹鳳眼 臥蠶眉 面如棗 青龍偃月刀 赤兔馬”。 他的降漢不降曹 千里走單騎 過五關斬六將 古城斬蔡陽 華容道義放曹操等等一些義舉都讓人稱贊有加。在我看來關羽雖然為了嫂子降了敵人,而后得知大哥在哪還是千里走單騎回到大哥身邊。在過五關斬六將斬顏良 誅文丑更是展現了他的勇猛。 赤壁之戰中在華容道義放曹操更是突出了關羽一種難能可貴的義氣和友情。在神醫華佗的刮骨療毒中表現出了他的勇敢。在和黃忠一戰中展現了他的智慧。像他的這種所做所為更是值得我們后人學習。
書中還許許多多的故事,戰爭。其中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 三英戰呂布。還有軍師諸葛亮的智慧與謀略。與東吳合作的赤壁之戰等等讓讀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名著!《三國演義》不愧是一本名著。值得我們大家去閱讀。
《三國演義》讀后感10
義呢?今年暑假有幸讀到《三國演義》,那我來給大家講一下我的讀后感。
劉備桃園三結義后,就找了個地盤后稱蜀王。滅了董卓后,曹操造了反,力、將天子緊緊的挾持在自己手里,稱魏王。三國時最有力量的孫權東山再起,攻城掠地后稱吳王。
劉備結交了不少朋友,深受百姓的愛戴,再加上武將趙云和軍師諸葛亮的輔助,地盤擴大了不少,正當蜀國發展蒸蒸日上時,出現了轉折點。劉備的兒子劉嬋,又名阿斗。阿斗整天吃喝玩樂,還好有諸葛亮輔助他,才保住搖搖欲墜的蜀國。再說魏國,自從曹操去世后,曹丕繼位時,已經可以和吳國勢均力敵了。再看看吳國,自從孫權去世后,吳國已時任人宰割的羔羊,各路諸侯都在瓜分吳國的地盤。
話說曹丕,還是一位有仁慈之心的`君王,看不了百姓因為戰亂無家可歸。后來率領百萬大軍平定蜀國和吳國。曹丕不但沒有要劉嬋的命,反而給他一個官當。曹丕一天問阿斗:“你還想不想蜀國?”阿斗回答:“這什么都有,為什么要想蜀國呢?” 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就是這樣來的。
曹丕曾這樣評價阿斗并提醒后人:“就算諸葛亮還在世,輔助這樣的君王,國家也不會長久了。”警示后人,做人要有遠大的理想,不能貪圖享受,只知道吃喝玩樂。不能遇難而退,不能將已有的優勢條件遺失殆盡。
《三國演義》讀后感11
《三國演義》第十二章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三國時期,有位賢士叫諸葛亮,劉備早就聽說他的大名,又有人向劉備推薦他,于是,劉備很希望能見到諸葛亮。第一次,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前去拜訪諸葛亮。三人來到諸葛亮的莊院前,前去敲門,不料出來一個小童,說諸葛亮不在。劉備聽了非常失望,在張飛、關羽的勸說下無奈的離去;第二次,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又前去拜訪。這是正是隆冬,這次諸葛亮的.弟弟在家,而諸葛亮昨天剛剛去和朋友游玩去了。于是,劉備就留下一封信,說明自己對諸葛亮的敬慕之心,失望地走了;第三次,張飛和關羽等人一齊來勸阻劉備不要再去,但是劉備求賢納士的態度非常堅決,讓張飛和關羽不得不再跟著劉備去拜訪。這次,為了表示對諸葛亮的尊敬,離山莊還有半里路時便下馬步行。三人來到山莊,小童告訴劉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一聽,便在門外等候。半天后,諸葛亮睡醒了,劉備急忙拜跪,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決定輔佐劉備平定天下。劉備也正是因為有諸葛亮的輔佐,才如虎添翼,進而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流芳百世…
俗話說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劉備之所以能把諸葛亮這種奇才請到,是因為劉備具有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總結了一個道理:人只有堅持不懈,才會成功!
《三國演義》讀后感12
《三國演義》是一本經得起時間磨礪得好書。
在三國演義中,多數以漢人劉玄德的角度出發,說曹操和孫權,特別是曹操,說他奸詐無比,其實如果花一個角度去看,就不會是這樣了。
在三國演義中,各國都有各國的'謀士——蜀國有孔明,魏國有司馬懿,吳國有魯肅和其他謀士。其中,我最敬佩孔明,因為他深知人心,而且在深知人心上,他還做了進一步的嘗試,空城計就是一個例子,孔明智退司馬懿,雖然孔明知道司馬懿會起疑心,應該不會進來,但凡事就怕萬一,孔明卻敞開了城門。孔明平常足智多謀,見今日這幅景象,更不敢前進半步,最后撤退。由于孔明生前威震天下,人人都知道他,乃至死后再出戰,蜀國士兵一推用木頭刻的假孔明,其他國家的士兵就被嚇得四散奔逃,還以為是真的,直到公布了這個事實為止。
《三國演義》也教會了我們許多知識,比如說,關云長大意失荊州這個故事,這就像學習一樣,我們不能粗心大意,更不能自大,以為自己了不起,一定會贏,可結果呢?所以不要把這些話說出口,自己把它們憋在心里,把它們化為一種動力,結果會更好。還有《陸遜燒營七百里》這個故事,別看陸遜平常平平庸庸,只是一介斯文書生,卻不想他像孔明一樣,才高八斗,讓人刮目相看。正所謂“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所以,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多結交一些心地善良量的好朋友,盡管他長得不好看,而不要覺得漂亮的就是好的。
如果有時間,請多讀一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后感13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寫了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政治及軍事斗爭。
東漢末年朝廷腐敗,以巨鹿人張角啟發起的農民工起義正式打響。雖說最后以失敗告終,但也徹底坐實了東漢朝廷名存實亡的真相。
自打黃巾起義之后,北方也迅速崛起了兩大勢力——袁紹和曹操倆人都有獨霸一方的'野心,便在官渡展開了戰爭。這也就是書中第一次以少勝多的戰爭——官渡之戰。曹操因洗劫袁軍糧草從而取得了勝利,幾乎稱霸北方。
與此同時,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并不斷招賢納士,東吳勢力也不斷壯大。
曹操野心越來越大,準備攻打孫權。劉備聽從諸葛亮的話,與孫權聯軍,在幫助孫權的同時,也不斷擴充勢力。孫、劉聯軍在赤壁用火攻大敗曹軍。
赤壁之戰過后,劉備也順利地得到了荊州,可這荊州終究是借的,劉備到期不還,東吳便帶兵來攻打。關羽太過驕傲,從而促成了典故——關羽大意失荊州。隨后他敗走麥城,喪命于東吳手下。
自從關羽死后,張飛對手下就一直沒有好臉色看。終于張達、范強兩人忍受不了了,帶著張飛的頭顱投奔孫權。劉備摁那不住怒火,將火投向了孫權,卻不料慘敗,病死白帝城。
諸葛亮接手蜀國,盡心治理,卻難逃滅亡。最后,由司馬氏掌管的晉國(魏國)統一全國,三家歸晉。
《三國演義》讀后感14
讀三國的時候,覺得人物形象很生動鮮明,有很多讓我覺得喜歡的人物,其中有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備。關羽……但是在這些人物中最喜歡的還是諸葛亮和曹操。
被稱為是儒家倫理型的理想人物,他的'"才"。"學"。"識"都注入了"仁政"的道德內容,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于劉備,盡忠于蜀漢,最后中獻身于統一的大業中。"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隨著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尖絕"曹操是個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的藝術典型家,作為一個陰謀家,他具有無窮的權勢和貪欲,與"仁義"的劉備形成鮮明的對照。他交織在陰險。奸詐。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權在握,則為所欲為,與諸葛等人的形象是鮮明的反叛,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汗獻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對手罵為"名為漢將,實為漢賊"。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雖不為人喜愛,但也深刻的體現出當時的歷史環境!
《三國演義》讀后感15
《三國演義》共塑造了近兩百個人物,其中塑造最成功的有劉備、曹操、周瑜……下面大家就聽我介紹介紹他們吧。
要說三國里的頭號奸臣,非曹操莫屬了。曹操雖然雄才大略,很會用兵,但有謀權篡位之心,即使這樣心術不正的人才能再高,也不喜歡。要說三國里心胸最狹窄的人,那就是周瑜。周瑜眼里容不下諸葛亮,他讓諸葛亮三天里造出十萬枝箭,一心想除掉他。他認為除掉了諸葛亮自己的才智就天下無敵了。諸葛亮才智過人,一心輔佐劉備和劉禪,并且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兵力強盛的西蜀。諸葛亮為蜀國作出的貢獻是無人能及的。最令我敬佩的是劉備。他為人忠厚善良,清廉正直,并且非常重義氣。關、張死后,他不顧眾人反對,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殺奔東吳。最終被陸遜用火攻打敗,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
《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做人做事應像諸葛亮和劉備,而不能像曹操和周瑜,否則,即使有再出眾的才華,也會遭人唾棄,留下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