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著》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著》讀后感1
放暑假前在學校圖書館借了幾本書,最近天太熱,剛好在家啃書,利用了三天時間看完了余華的《活著》,請原諒我在書中劃了一些我認為經典的句子。
趁現在有空閑時間,來寫寫自己的一點感想。六十年動蕩造就了福貴悲慘的一生,一次次遭受厄運的打擊,令人無法喘息,而他卻一次次選擇堅強的活著。第一次厄運是他兒子有慶的死,一個五年級學生,多么鮮活的生命,卻在一次義務獻血時,出現醫療事故而死亡。
第二次厄運是他女兒鳳霞的死,鳳霞是個乖巧,懂事的女孩,卻因為一次高燒變成了聾啞人,她的人生在遇到偏頭二喜后有了轉機,她得到了二喜的寵愛,生孩子之前的那段時光她是幸福的,可幸福的時光太短暫了,最終她的生命在生孩子時由于大出血嘎然而止。
可是厄運并沒有因此而結束,緊接著是身患軟骨癥一直臥床不起的.妻子家珍去世,這時這個家只剩下福貴,二喜,還有年幼的外孫苦根(因他一出生就沒有了媽,爸爸又是個孤兒,他的命很苦,因此而得名)。總以為厄運不會再找上門來,可接踵而至的又是親人的離去,二喜在一次外出搬運時被水泥板砸中而身亡。原本圓滿的家庭卻只剩福貴和苦根祖孫倆孤苦相依。日子雖然過得清貧但簡單,而簡單便也是一種幸福,但好景不長……
那一年,苦根他才七歲,因為孩子生病了,福貴心疼他,于是鮮少地給孩子煮了一大盆豆子,結果孩子由于過度食用而撐死了,“是我,我害死了苦根,我是老湖涂。”他守著老月獨自懺悔。從此,他便自己活著,也只能自己活著,在“福貴”這只老牛的陪伴下孤獨的活著。
到此故事也就講完了,真不知道福貴憑啥勇氣活到最后?黃昏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福貴守著時光如住常般活著,然后無懼地老去,原來,《活著》便是最好的幸運,活著就是生命的體驗,跡是最大的勇氣!
《活著》讀后感2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主角福貴是一個出生在地主家庭的敗家子,嗜賭成性,最終輸光了家業一貧如洗。后被俘虜,歷經波折,最終回到家鄉。回到家鄉后,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干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里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后,因大出血死在手術臺上;鳳霞死后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隨福貴回到鄉下,不料卻被半斤豆子撐死……生命里難得的溫情被一次次親人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活著》就這么用一個老人講故事的方式描述了自己悲慘的一生,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過多的修飾。越是這樣,越能讓我在讀的過程中潸然淚下,越能引起靈魂的震撼。看完之后,覺得心情是沉重的,悲傷的,一直被作者有意無意制造的死亡陰影籠罩著。但是,故事的主人公福貴在接二連三的`重大打擊下,并沒有呼天搶地,一蹶不振。雖然命運如此,福貴卻仍能堅強樂觀的活著,這是怎樣一種境界。福貴雖然生活貧苦,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但是他依然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并沒有抱怨什么,也從來沒放棄過希望。“活著”,這兩個字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與苦難、無聊與平庸。
生活,是平淡的,這種平淡需要我們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生活的一切成敗得失。生活中或許會遇到苦難,遇到艱難,但是,無論遇到什么不如意,想想福貴的堅強和豁達,就會覺得其實不算什么。很多人在人生中困惑,或許是因為他們把人生復雜化了。其實,活著,是最簡單化的人生,它沒有功名利祿也沒有喧囂浮華。而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的幸福,就像作者說的: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活著》讀后感3
書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書的影子也一直存在于我的記憶中。從小時候開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話書充斥得滿滿的,書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伙伴,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丑小鴨、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話那些中幸福快樂的結局使我幼稚的心靈中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向往,也促使著我從書中汲取更多的知識,而我一直也沒有停下讀書的腳步。
這個暑假我讀了余華的《活著》,感觸頗深,在書中,福貴的生活蜂擁而來的真實都在訴說著丑惡與陰險,在大時代背景的社會變革下,福貴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許多磨難,最后親人都離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福貴的生活是悲慘的,他見證著每一個親人的死去,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奪走了福貴所有的依靠,但福貴仍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堅持著對這個世界的信任而活著……
“活著”這個詞語在我心中充滿了力量,人是為活著而活著,我們在活著的過程中經歷著無數的故事,不論不是好的壞的都需要我們用心去對待,這是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既然承擔起這個責任,就應該竭盡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變成最好的模樣。我清醒的知道,活著本身就很艱難,但我們必須艱難的活著,正是因為艱難,活著才更有深刻的意義,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活著》中福貴“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更加映襯了活著的意義。故事結尾只有一頭老牛陪伴的福貴是一位英雄,活著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閃光,堅定的信念象征著他不屈的.靈魂。
回首讀書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動,一路走來,山高水長,每當翻開書卷,總會有一種綿軟的情感縈繞在心頭,思緒萬千,卷卷都積滿深情,行云流水的語句,真摯動人的情感,像花瓣綻放在春陽中,有書的日子,充實,快樂,振奮,青春的本色在書香的溫潤中閃光。讀一本好書,與書為友,潛移默化,見證著崇高靈魂的再現,頃刻喚醒心靈,豁然開朗,仿佛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這本《活著》,書頁間仿佛仍存留著我指尖的溫度,我閉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飛向那片明亮的書海……
《活著》讀后感4
看到活著這一作文題。大家肯定都會想到余華先生那部經典的著作《活著》。他向我們闡述了一個出生貴門,卻因嗜賭成性,輸得一無所有。最后,帶著一家的孤兒老小,過上了艱辛的生活。但是,這卻僅僅是一個微乎其微的轉折,更大的厄運,已經慢慢的靠近富貴了,白發人送黑發人是他這一生做過最多的事,目睹著親人們一個個的離去,富貴無能為力,他什么都沒有,曾經的資本都被他揮霍一空。現在的他只有一具沒有靈魂的肉體。我們不明白作者,為什么要將富貴的命運寫的如此的凄慘,已經超過了我們不能承受的范圍。
我想,正是因為對富貴這一生的命運多舛,讓我們每個讀者都產生對于活著的思考。活著,僅僅是活著嗎。活著,讓富貴從一個富家子弟變成一個一貧如洗的空空老人。讓一個有著幸福生活的.一大家子,變成只有一頭老牛陪伴富貴終生到老。難道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地接受著生活給我們的不斷施壓,打擊,折磨,而我們卻毫無反抗之能,只能任憑它將我們粉碎。沒錯,這正是活著,活著就是希望,因為活著,富貴看到了自己子孫滿堂,享受到了溫馨與愉快。活著就有希望,至少帶著一份記憶,那份記憶仍然在,就像記憶中的人仍然活著一樣。就像我們經歷幸福喜悅,或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甚至好多年之后,想想自己怎么可能承受得住那些。現實是我們也依然活著。不要去在在意結局的好壞,重要的是我們依然活著,依然可以享受活著帶給我們的希望。
要說活著有什么意義呢?無數人問過這個問題。有無數中解釋,但是我想在不同的時間對于活著的要求和解釋也是不同的。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并無意義。人的存在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這是本質。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偉大和無私。
活著,就是活著而已。
《活著》讀后感5
《活著》這本書的作者余華,說實在話,因為讀書少的原因,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個作者。說來慚愧,小學和初中總會有各種理由推辭,使得讀書經歷不多,但對于讀書,我還是很向往的。《活著》這本書我已經全部看完,之前也曾針對這本書寫過幾篇類似讀后感之類的篇幅。因為語文老師的介紹,我接觸了這本書,也是第一次對一本書分析得如此透徹,花費幾張紙的筆墨去介紹。
書已經讀完一個月多了,再回想其其中的情節,更多了一些奇特的感覺。今天,就讓我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方式來總結一下這本書——《活著》。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主人公福貴,在我的眼中,從書中我見證了他的一生,從他的玩世不恭到后來的勤懇努力,一生的坎坷讓這位老人飽經滄桑,卻又懷著對過去的回憶,情感堅持地過著自己剩下的余生,我感受到他的堅強和他對逝去親人深深的感情,令人動容。而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妻子家珍,當福貴家境敗落,一無所有的時候,家珍從遠處踏著堅定的步伐回到茅草屋中時,心中不免為之動容,一個如此放蕩不羈的男人卻仍讓他不離不棄,她的善良和對丈夫的愛令我深深牢記。說到這里,便想到了可憐的風霞,從童年時的衣食無憂,再到少年時的失聰變啞,再到后來被父母狠心送人,風霞的.一生充滿了變數,但一切的一切沒有改變她的本心一那份對父母的愛和責任,她擔起來許多不屬于她的責任,而終于找到自己的歸宿時的那種喜悅讓我看到了她那份渴望愛情的少女心,只是結局太令人感傷,為何總會是這樣的結局,這令我不得不深深陷入對中國當時社會現狀的思考,當時的底層社會并沒有真正獲得自由、平等,當時社會昏暗到令人難過,還有那可愛的小有慶,腦海中總會浮現他與小羊親昵的嬉戲,卻因一場醫療事故被無情地奪去了生命,許多同學都在讀到這里的時候留下了眼淚。
讀完《活著》對生活進行全新的思考,讓我們的正確對待自己的人生,實現價值,好好活著!
《活著》讀后感6
其實還在學校上學時就聽說過《活著》這本書,自己卻遲遲沒有刻意的接觸。近日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哥哥去上幼兒園,妹妹被外婆帶出去玩,難得幾分空閑,在書房隨手一翻,便深深的陷入主人公曲折的命運之中。三個多小時,我一直隨著主人公的命運跌宕起伏,直到書一頁一頁的被翻完。晚上等孩子入睡后,我又把同名電影翻了出來,可惜由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通常都不會比小說出色。相比之下,雖然有葛優賣力的演繹,但是電影還是顯得太溫柔,張藝謀對主人公的闡述太仁慈。
活著,還是死去?
由于賭博,本來錦衣玉食的.福貴少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從此福貴就像被命運拋棄在某個暗無天日的角落,喘息著痛苦著。有時候,我們彷佛看到了希望。鳳霞結婚懷了孩子、年少就懂事的有慶是長跑第一名,盡管簡陋但是也有歡快,絲絲的暖意時時沖上心頭。但是命運的利劍還是無情的揮向了福貴。福貴無奈的看著自己深愛的人一個一個的死去,我們的心也被一次一次的戳痛。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也是我記憶最深刻的。
我腦海里的有慶是這樣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短短的頭發、笑起來有酒窩、總是向著陽光的方向奔跑。看到他仿佛就看到了希望。在他看來,生活艱辛沒什么!他熱愛生活就像熱愛他的兩只小羊一樣,單純且美好。終于,有一天,有慶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彷佛有一道曙光射進了福貴家,一切都在變好。
突然有慶死了,冤枉且荒謬。由于有慶血型和臨盆的縣長夫人相同,被抽血過多而死!
噩夢在延續,讀者看到所有的絲絲的溫情和點點的希望,都被一個個悲劇扼殺在了搖籃里。
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冰冷和麻木,只剩福貴平淡的敘說。
我們為什么要活著?
余華用他的筆桿直戳人性的弱點。福貴為什么不去自殺?我們有時候會想。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悲劇,無奈的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相繼離去。他不應該絕望嗎?他不應該對生活失去信心了嗎?他不應該很孤單嗎?我想,福貴是絕望、痛苦和孤單。余華偏偏讓福貴活著,這活著是一種折磨,也是一種涅槃。
《活著》讀后感7
有幸看過余華的《活著》,差不多是高一的時候,我從未因為讀或者對文字表達的渲染力而掉過眼淚。《活著》讓我感受到了貼切現實的底層人民生活的寒酸。來自于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心酸歷程,我想現實中大概每個人都會有一段像富貴一樣的經歷吧……失去親人也好、經歷過暴富破產也罷。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生活的向往都是自由的,生活的不如意并不會打倒每一個人,如同最經典的一句話“生活會像磨刀一樣磨平你的棱角,降低你自己心里對生活想要的滿足感、幸福感”。我想“人”大都該如此吧,也只有經歷過那些痛苦的、真正觸動內心的`,才會對生活的理解升華到一定層次。
《活著》中揭示了一個最明了直觀的主題,“無論生活給予你怎樣的不公平,總會有人去慢慢接受它”。人人都能像富貴一樣或許每個人都會如清風般自由吧!可悲的是,最后陪伴富貴的只有那頭老黃牛。余華對生活的理解程度和釋懷,《活著》也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也許這個過程中會讓你感覺到富貴真的好可憐,相繼失去至親,這樣的過程和里面細節的文字描述既給了讀者視覺沖擊感,也會有真情實感和生命脆弱的碰撞。然而一切終歸是美的,富貴依舊用平和的語言敘述著他一生的經歷。
《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最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為感激,同時又相互仇視;但是又無法拋棄對方,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生活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化成泥土。《活著》講述人生如何承載巨大的苦難,福貴經歷了多于常人的苦難,如果從讀者的角度,他的人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么都沒有;他的苦難經歷里充滿了幸福和快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兒女是世界上最好的。還有女婿和外孫,還有曾經一起生活的朋友,生活的點點滴滴……
《活著》講述人生如何承載巨大苦難,人就是為了活著的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著,也許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命運。《活著》里的福貴:生活屬于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也許應該理解為一種人生態度的選擇。
《活著》讀后感8
《活著》是現代的一個巨著,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作品,言語簡約而不簡單,會對我們人生有所啟迪。
本文主要講的是作者在鄉間收集民歌的那些日子中的一個下午,一個名為福貴的老人,想作者講述了他積極以賭博敗家,后又當兵,在五六十年代歷經坎坷,最終家中只剩下了他一個人。
文中應該說充滿著眼淚,包括家人的'死,老友相見,女兒出嫁,兒女逐漸長大……有欣慰的淚,痛苦的淚,激動的淚……
而淚的背后,則是老人承受的痛苦,但這并沒有使他絕望,他準備向他爸爸說的那樣,“先養雞,雞大了變成鵝,鵝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成牛”,好好拼搏一番,但一個個挫折和接踵而至,他還是沒有絕望,可以說是千鈞一發,但發未斷。
說到這里,也許會向我們拋來一個問題,人為什么活著,活著干什么?其實,作者在言語之間已暗暗想我們表露——活著是為了活著。
就算福貴經歷了種種坎坷,但他骨子里還是露出高興,因為他還活著。而因賭博贏其家產的龍二,及那個他曾經的戰友,后來風光一時的縣長春生,最后一個因為是地主被斃,一個被文革派當成“走資派”嚴刑拷打之下自殺了。所以人活著不是為了爭什么,而是為了活著而活著。
而這我便聯想到一些古人,像陶淵明,卡不管廣場人心險惡,爾虞我詐,最終歸隱田園,為活著而活著。
寇準,在老百姓眼中視為大清官,但因官場腐敗,皇上昏庸,辭官回家,為活著而活著。
其實佛家中人均乃看破紅塵,削發為僧的人。其中大多與福貴一樣,家人相繼死去,自己郁郁不得志,但不同的是福貴仍以笑容面對生活。
而佛家正是讓那些備份的人去掉欲望,以“恕”帶天下蒼生,這樣非但不哭,而且笑對人生,功德圓滿,為活著而活著。
《活著》一書讓我領略了眼淚的豐富與寬廣,絕望的不可能,頑強的奮斗精神,以及人為活著而活著,不應為其他!其它全是空虛,是“苦”。用作者與華的話說:“一校的方式苦,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讓我們開啟生活的新篇章。
《活著》讀后感9
其實在第一次讀《活著》的時候,每每看到了主人公福貴,總會想起另外一個福貴——那是經典國產動畫片里的“神廚小福貴”。雖然早已經過了看動畫片的年齡,但這部動畫片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難以磨滅的,記憶中,這是我看過的唯一一部邪不壓正的動畫片。在最后小福貴的爺爺死了,小飛蝶也走了,只剩下象征著黑暗勢力的K大人在朝堂上耀武揚威。就像這本書的主人公一樣,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在故事的最后孑然一人。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當年《神廚小福貴》的文學顧問正是《活著》的作者余華。
富貴這個名字也是相當諷刺了,除了在他還是少爺十那段紙醉金迷的荒唐時光,他的人生處處受挫,也無福分也無貴。
或許正如作者余華自己說的那樣:“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情而活著。”富貴最終對生活的從容是建立在親人一個個離去的痛苦之上的。有慶、鳳霞、家珍、苦根等人先后連續給他帶來的痛苦大到他連痛苦的必要也沒有了,這時候他只能活著,漫無目的的活著。作者似乎是故意將它們從富貴身邊畫去的小說情節的發展,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親人的離去或許是偶然的,福貴的痛苦不斷延續卻必然的,兩者交匯出了福貴的淡然人生態度。
這才有了開頭,他牽著老牛談笑,從容的一幕從始至終,他沒有過激的語言,都是輕描淡寫的帶過,仿佛那個受苦受難的人不是自己一般。
是現實的苦難練就了農民對生存產生了淡然以至于麻木的態度,既然生活沒有反抗的余地,干脆就認命,茍全性命于亂世,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劇,而是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悲劇。
關于活著的意義,從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豁達,其實也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漫無目的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活著,真的就能算活著嗎?活著不僅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乎生死,活著更應該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一個人在死亡與生存邊緣選擇淡然時他應該是超脫的,但倘若一個民族在生死關頭上也抱著如同福貴一般無所謂的念頭,我想這將是一個民族的不幸吧!
《活著》讀后感10
我活了十六年光景,在父母所謂的價值觀下成長,我到底是為了什么活著呢?
春天是一個萬物復蘇的季節,它們盡情地展現婀娜的姿態,也就在這個季節,我的爺爺請人給他打了一副棺材。他說“跟病痛對抗了這么久,我累了。”聽到這句話我打了一個寒顫,皺起眉頭對他說“你還活著呢,說不定希望會發生呢?”
曾幾何時,有個熟悉的場景一直在我腦海回放,那是富貴在給家珍準備棺材。家珍當時岌岌可危,鳳霞不愿相信啊!人還活著怎么可以輕易放棄希望呢?終于,出于對生命的渴望,家珍越過了這道坎。
生活不就是度過一個個的坑和坎嗎?有時候你感覺有一步邁不出去了,可你還活著,那有什么可怕的。
只有在爺爺躺進棺材那一刻起,我才真正相信他的形體已經沒有生命機能。
他走后沒多久,來了很多人,我想為把我從小帶大的他在眾人面前流次淚,但我知道他跟病魔對抗時,六十多歲的老人會痛苦得用皺的干枯得不成樣子的手抓緊床單。如果活著是這么狼狽,他更想沖破身體的枷鎖,達到精神自由地活著。那我又有什么好流淚的呢?
萬千世界有許多種活法,那些還存有生命氣息的人總是不能讓自己感到快樂。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他們為了名利活著。那些追逐虛榮的人,是為了得到他人贊揚而活著。
我這個年齡的`人,在學校為以后實現自己夢想努力著。在讀書之余,經常有陽光透過樹葉映射到我桌子上。這時我就喜歡眺望不遠處的房子,那里有個農民在每天扛起鋤頭在忙農務。周圍池塘不時有扭動身軀跳起來的魚,也有偷偷恢復生機的枯松。
時間流逝如白駒過隙,也許過十年后,我會過著普通人的日子,不平庸也沒有天賦異稟,又或者顛沛流離每天為生活焦頭爛額。但是人還在世上,還能呼吸,還有心跳,就不應該放棄對人生的希望。
人應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帶不進棺材之外的東西而活著。
《活著》讀后感11
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福貴對生的渴望就一點一點的增強。也許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但當他看到什么是“壞”的時候,自然可以做到“好”。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只有活著才能去追求,去選擇,去改變。
單純的活著,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們應該傾盡一生去追求的,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單純的活著,欲望始終束縛著人的內心,無法擺脫的。其實所謂的痛苦和欲望,都是我們的主觀思想,如果真的可以把生存的意義上升到活著,便可以選擇性的接受與不接受,甚至是選擇性的面對于不面對,福貴這種經歷過人世間極苦極悲的人應該就可以做到,寵辱不驚也好,順其自然也好,隨遇而安也好,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生命并非一個絕對體,有些時候還是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的必然條件視時回歸現實,基于現實做出自己的判斷,給出自己的`評價。
總之這都是一種對自己考驗,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參悟。
同時,福貴這種釋然一切,對生死無所謂的態度也是一種悲哀。我們不能追求生死無謂,而是應該追求生死無畏,如果功利的為了活著而活著,放棄所有流淚的理由,甚至連一個借口都不給自己留,活在一個虛設的環境里,生活自然是枯燥泛味的,也是失去了其根本意義的。
有些人在有些時候是沒辦法的,就像福貴,經歷了那么多,到最后他身邊就只剩一頭將死的老牛了,他一生都在選擇,卻一生都沒有被幸福選擇,只是悲哀,是他自己的放蕩還有社會的動蕩造就了他的悲哀。不說那些打著解放旗號的革命運動是否科學,我只看到了福貴這類人的真實的悲劇。
窮困人民是沒有地位的,福貴一家的悲慘泯滅也并非偶然,有造成其發生的必然原因。那就是黑暗的社會對于窮苦人民的蔑視甚至是無視,他們的生死沒有人在意,卻要在不必要的時候被剝奪生存的權力。
《活著》讀后感12
暑假,我讀了學校發的一本小說——《活著》。起初,我很好奇,不知道那書里講的是什么內容。當我無意中看見了“就這樣他的兒子也就死了”。這段普通的文字,我便有一種感覺,一種非常想了解它的感覺。
小說講述了徐富貴的一生,從青年到老年他的家庭的變化及他周圍人群之間發生的故事。
當我讀到“他兒子為了獻血,也被活活的抽死了。”當主人公徐富貴得知此消息后,非常傷心,傷心過度像是精神不正常的,在兒子墳邊,給兒子跳最后一次秧歌。我心里有一種感覺,一種從心里激發出的同情。我想,這種情景如果換作是誰,誰都不會好過,誰都會心里難過甚至傷心過度而失常。小說反映了解放前后去窮苦人民生活殘酷的現實。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可老天又為何那樣不公平呢?把那么多的厄運同時拋散在一個人身上呢?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雖然有錢的人生活很幸福,但事實上,錢也不是萬能的。
每個人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有歡笑,也有淚水。為什么在那個時候貧苦任的淚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淚水流的多些。他們也需要公平,也需要幸福,因為他們也是人啊!
徐富貴的`一生,是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想象的,在他中年時期,他的家庭因種種原因遭受變遷,接二連三的,他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相繼去世,最后只剩下他和她的外孫子孤獨終老。從一個風風光光的青年到孤苦伶仃的老頭,時代的變遷,身份也隨之發生變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越來越好,但是主人公,卻恰恰相反。
人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坎坷,怎能獲得希望。活在世上,快樂也好,痛苦也罷,都會隨之遠去,而徐富貴正是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生下來,活下去,活著就好!
撫思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
《活著》讀后感13
翻開冊頁,心中涌上沉重,卻也交織著欣喜。作者近乎嚴寒的筆調洋溢著達觀,一起印證一個時代的艱苦、崎嶇與蒼涼。一次次生離死別,含蓄卻蒼涼,展示著生命的藐小與短暫。家道中落的悲痛,強征兵役的慘痛,雙親去世的痛楚接二連三,在為“活著”而“活著”的信仰的支撐下,次次沖擊后福貴仍舊持續堅持著。孤苦伶仃的晚年里,他只能與一頭相同名叫“福貴”的牛作伴,回憶從前,他需求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法哭,在去世的隨同下活著。”他用他的終身告訴我:活著是一種歷練,活著是一種夸姣。
“活著的大街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耐,去忍耐生命賦予咱們的職責。”活著是任何人也無法確定的,有的人在年月中感知到活著的意義,所以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永久。可是有的人活著,失掉了尋找的方向,活得蒼茫;失掉了的斗爭的抱負,活得可悲;失掉了夸姣的等待,活得艱苦;失掉了腳下的路程,活得愚蠢。其實活著,并非要流芳百世,轟轟烈烈。過火尋求聲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卻也無所得。“平平平平才是真”,不要過于苛求,不要有太多的留鳥,漠然面臨,活躍掌握,愛惜當下。
日子是人生一片廣大的郊野,而磨難亦是一種遺言的`耕種。它在落寞時潤澤干涸的心靈,在悵惘時指引行進的方向,在無助時鼓動失落的現實,它可以使人在窘境中剛強,在普通中非凡。
這樣一句俗語被人們口口相傳:“好死不如賴活。”確實,人們總是在根究生命的本質與活著的意義,以為人活著是為了抱負、貢獻、芳華、斗爭,諸如此類,卻疏忽了人生中最真的東西——“活著”,不論境況怎么,不論堅持著是為了什么,咱們都應該為“活著”而好好活著,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條,沒有什么比生命愈加有價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咱們銖積寸累地采摘,那些樸實無華的花朵,也會變成生命的花籃。
人生中沒有什么走運或是不幸,生命僅僅靜靜地、平平地活著。善待自己,愛惜生命,掌握人生。
《活著》讀后感14
書中淚點很多,剛開始看福貴回憶自己如何嫖賭,如何輕藐父母家人時,我恨不得他馬上就死了,就在想怎么會有這樣的敗家子,他的妻子為何還能容忍著和他過下去,也許這就是當時婦女的可貴與可悲吧。看到他真的敗家了,自己的老爹最后用自己的死來教育他的時候,我真的好心痛,心想,肯定該成熟了,人如果經歷巨變之后,不能蛻變,就只能退化了。想著他日后會從一只雞變成一只鵝,然后變成羊變成牛等等,如何像祖宗一樣,白手起家,然后光宗耀祖。事實證明,我還是生活在21世紀的青年,不能體會舊中國的苦。當我還抱著希望生活對這位曾經我恨不得讓他死的男人溫柔些時,卻換來了勤勞善良的鳳霞,死于難產,死于醫療技術的落后。之后送走親人的速度之快,也是我實在無法承受的,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孫苦根,上天到底對這個可憐的男人做了什么啊……
書名《活著》,不禁讓人追問,主人公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最開始,奢華靡醉的時候,可能就是享受了,享受嫖賭的快感,然后破敗了,活著是為了家人,但當他先后送走了自己的.父母,兒子女兒,女婿外孫,身邊再無一個親人時,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余華說,活著本身就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當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時,我們是否也能,為了活著而活著。
21世紀的我們,生活變好了,卻出現了各種心理承受力極低,心理變態的人。我們吃的好,穿的好,幸福感卻低了。我們說活著為了家人,為了爭口氣,為了做貢獻等等諸多意義,但也許活著真的只是為了活著,活著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吧,如何活出你的人生。這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近期習得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其他的,我可以自修,還希望命運為我多安排一些良師益友,助我成長。
《活著》讀后感15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時,我16歲,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使我耐心地讀完了全本,卻只是為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感到難過。
再一次捧起這本書時,我20歲,我仍為富貴的一生感到難過,卻又品嘗出悲慘生活中的一絲溫暖,他有淳樸善良的家人,有堅貞不移的妻子,最重要的是,他有努力活著的心態——即使生活滿目瘡痍,無人相伴,也要努力生活。
作者在中文版的自序中寫到:“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富貴頑強生活——從富家子弟落魄為貧農,再到成為父親、爺爺,他用不同的身份有喜有悲地活著,可身邊的人卻一個個地被宣判死刑,他的人生一次又一次經歷毀滅性的變化,但活著,就是他的.意志。書中最后這樣寫到:“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句話,總結了福貴的一生。
相比于富貴生活的那個年代,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美好的。但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玩物喪志、自怨自艾,更有甚者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了愛情,為了面子......每當看到這種新聞時,我啞然并震驚于為何會有人把生命看的如此之輕,你所輕易舍棄的生命,是那醫院病房里的人不愿放棄的,是那身體有殘疾的人努力爭取的。
有時我也會對平淡的生活感到煩惱,如今我卻懂得,我們所厭倦的恰恰就是富貴窮極一生渴望追求的。誠然,我們如今都在活著,而每個人卻都不同的活著。有的人泡在煙霧縈繞的網吧中“虛擬”地活著;有的人把課桌當做床糊涂地活著;有的人在費盡心思爭取周圍人的贊許夸獎中“努力”地活著;有的人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地活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著的方式,我們不能說哪種方式是錯的。但是,當自己選擇的路走完時,當窮盡一生時,每個人收獲的卻也不盡相同......
我們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我們都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相伴人生,何必自怨自艾,何不熱熱忱忱地活著。
【《活著》讀后感】相關文章:
活著的作文03-17
《活著》的讀后感04-16
活著讀后感06-18
(精選)《活著》讀后感07-10
【精選】活著讀后感08-01
《活著》讀后感01-15
活著的讀后感11-10
活著讀后感03-05
《活著》讀后感01-13
活著的意義作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