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間草木》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1
讀《詩經》讀到一句:“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出自《詩經·大雅·卷阿》,詩人借鳳凰和鳴,歌聲飄飛山崗;梧桐生長,身披燦爛朝陽來象征品格的高潔美好。
時有梧桐,郁郁而生,蔥蔥茂茂;時有朝陽,端著萬丈霞光,從容揮灑。
此時再看《詩經》,大多皆從草木寫起,便如“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再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時人風雅,以牡丹喻國色,以松竹言品行。那我便暫且從草木說起吧。
爬山虎
我曾經寫爬山虎,枝干盤虬,紫紅色的藤蔓纏繞著網線,蒼翠的葉片迎風招展。及至深秋,雖說看起來仍舊繁茂,可卻隱隱露出精力不濟氣血不足的疲態來,風若是刮得緊致一點,黃葉飛舞,刻意的優雅也無法掩蓋凋落的事實。
按本意來說,該是稱贊其生命力頑強,品性不屈,雖然渺小,亦可偉大。但是如今想來,一切都不過是身為作者的.臆想。
作家與其眼中微小的事物
作家們總是能從那些微小的事物中幻想出許許多多的故事。他們說過草木無情,卻又把草木想象得有情有義。
詩人們喜歡寫草木,歲寒三友,春風一家都被描繪過無數次。他們寫蘭花,贊其有君子之風,又寫寒梅,稱其不畏霜寒。《愛蓮說》里寫道:“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我說過這一切都是作者的臆想,他們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平凡的草木,似乎越是微小越顯其可貴。很多人附和他們,將這些本該自生自滅的草木捧成了珍寶,雇了人悉心栽培,供人觀賞。
我想如此一來,草木便也不能稱之為草木了。草木的微小,在于其漫山遍野,隨處可見;世人眼中的可貴,便是它們在惡劣的環境中亦可從容生長。一旦被拘泥在富庶的花園之中,草木也就不是草木了。就像盆景,在我看來也只是盆景。盆景之于草木的區別,在于自由。草木可以肆意生長,盆景卻只能被束縛在那一方真正渺小的天地。
自由使人有了想象的空間,草木的自由,使其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生長成任何模樣。在自由的世界里,一切相遇都不再試普通的相遇,而是邂逅。因而才產生了那么多的詩作名篇。
草木只是生長,詩人只是想象。
最后,容許我再臆想一次。身為草木,也許它們并不想做那詩人筆下的君子大家,它們或許,只是想做平凡的草木,恣意生長。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2
汪曾祺是很有生活意趣的,他的文章很平淡,但往往帶點奇崛,我喜歡看這種文章。初識汪曾祺,是在做語文閱讀理解的時候,覺得他寫的文章真有意思。后來就去圖書館找他的書看。
那時候才高一,也不覺得時間緊張,圖書館和飯堂離得也十分近,便常常去閑逛。有一天吃過午飯,在圖書館看書忘了時間,匆匆忙忙借了書回教室,到了門口,被班主任一攔,說干嘛去的呀,我說看書晚了。他說啥書啊,哦,是汪曾祺的《隨遇而安》,好了,進去吧。
這個片段我記憶很深。高中的管理還是挺嚴的,午休鈴打過一刻鐘我才趕到教室,以為會被訓得很慘。結果班主任這么輕松地讓我過了關,不知是看我面相忠厚老實,還是那本書的功勞。關于此事,后來還寫過一段,貼上來,以供一哂:
“午后的圖書館涼風習習,淡淡的墨香讓人沉迷,乍看時間已來不及。急匆匆卷起書籍,慌忙忙下了樓梯。一路滿是歡喜,卻被班主任攔住問題。題是:“這么晚去哪里?手上是什么東西?”看他戴一副黑框眼鏡,滿臉都是笑意,心中實在生不出氣。老老實實遞書出去,是《隨遇而安》汪曾祺。他扶了扶眼鏡,輕笑一聲不提。隨后勉勵幾句,卻是:“快去教室休息,若是下午睡覺,仔細了你的皮。”
我很難捉摸自己和別人關系的遠近,往往便不會主動找人熱絡。
上文的班主任,因其名字中有個“文”字,我們私下就喊他“文兄”。文兄是類老莊般的人物,一切事物均作不在意態。偶爾他會說說年輕時的故事,最為得意的是一次投稿,一次打架。
投稿是說,有一次,他午睡醒來看到某全國作文賽的征稿通知,渾不在意地抽出兩篇隨筆投了。結果出來,是“都高高地中了”。他覺得太招搖,便只去認領了其中一篇。我至今也不明白這是什么操作,緣何可以只領一篇的獎。
再說打架,文兄上學約是在80年代末,那時學生還需自帶飯盒打飯,這場架,就是洗飯盒洗出來的。文兄班上一位女同學,洗飯盒時無意灑了些水到某位男同學身上,男同學許是愛惜衣服,許是小心眼兒,不依不饒地糾集了一伙人來班上興師問罪。問罪的結果就是打架,好家伙,文兄這邊八個人把對方十三個人盡數打進了醫院,還削掉了某片耳朵。
這便是他一直引為得意的兩件事。文兄是個可愛的人,但我在高一分班之后再也沒有同他熱絡過了,我很難捉摸自己和他的遠近,不過我想我能把這些事情記上很長一段時光。
岔開講了一些閑話。我寫讀書筆記,并非十分認真地要講出些什么心得和感悟,而是想在別人文字的觸動下,自己寫些自己的事情。
我有點在模仿汪曾祺,喜歡一個人的文字,就不自覺地向他那邊靠攏。記得那時候還在仙林,東城匯有家大眾書局,格調還不錯,夏天的冷氣打得很低。那年暑假,我寓居在外,房間里沒有空調,就在書局辦了一張五十元的卡,可以在前臺領個憑證,尋個空位坐著慢慢看書,我覺得那張卡算是一張“冷氣卡”。
那個時候,我常看汪曾祺的《受戒》,一本挺厚的集子,聽汪曾祺講故事,是真的有意思。有這么一種感覺,像是在夏天的夜晚,吃過了晚飯,坐在庭院里乘涼時,爺爺搖著蒲扇,慢慢地跟我講話。
這些天斷斷續續看完了《人間草木》,這是一本花鳥魚蟲的.集子,說實話,看得不是特別過癮,我以為有許多故事可以看呢。也許是最近節奏比較緊,心境和這本書不配,所以看得不是十分爽快。
不過看到一多半,我體會到了汪曾祺先生的心境。這本集子里的文章多寫于八十至九十年代,汪先生于九十年代末去世,可知這段時間正是從心所欲的年紀了,也是帶著一種回首往昔的感覺在描摹這些草木。由此可知,汪曾祺十分愛自然,親近草木,因此愿意花時間和筆墨來與它們一道說說話。這本集子里,汪曾祺說自己的文字是刻意平淡的,但又不能過于平淡,因此會夾進一些仿古的句子,造出一些奇崛的味道。這可解了我一個謎團,原來如此,今日始,可謂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這集子一共有三十八篇文章,其中有許多不像文章,僅是一些草木的簡略描寫和介紹。給我印象深的,有這么兩篇。
有篇寫馬鈴薯,汪曾祺有段時期做畫馬鈴薯的工作,這工作有趣,畫完一個吃一個,老先生說自己是吃過最多種馬鈴薯的人,我覺得這話不假。這工作符合一個閑散文人的想象。
有篇寫釣魚臺的鐵蒺藜,鐵蒺藜原是拴在樹上攔人的,浪潮結束后就拆盡了,只留下一個還箍在柳樹上:“這棵柳樹將帶著一圈長進樹皮里的鐵蒺藜繼續往上長,長得很大,很高。”我總覺得這有點象征的味道,而且有一種溫暖和欣慰夾在里面。
我可能不太喜歡草木,抑或是未到喜歡的年紀。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3
人世間,一草一木皆有情。春華秋實,萬物生長,秋收冬藏,哪怕只是落葉的飄零,都帶有極濃厚的感情在里面,不得不令人贊嘆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好。然而這些感情都是一些經歷過許多的人感悟出來的并賦予在人間萬物身上的,所以說,草木之情即人之情。
詩人張九齡說:“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應該是對這句話體會最深的人。所以一切草木在他的筆下才如此具有人情味和靈性,這是其他的散文所沒有的美。
汪曾祺在《人間草木》這本散文集中分別寫了花草景致、各地風物、故鄉美食、游記采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我對文中關于葡萄的描寫印象極為深刻,汪老用他的經歷和細膩的`感悟寫出了葡萄的前世今生,那一株株葡萄在他的筆下有了鮮活的生命,我仿佛聽到了那葡萄飲水的聲音,甘泉在藤蔓里流動輸送的聲音,如此的美好和沁人心脾。一串串葡萄飽滿誘人,水靈靈的惹人憐愛。
每當讀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我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一位老者與你同坐在一個灑滿冬日陽光的小花園里,時而指著那棵臘梅和你說起他從前的趣事,時而打趣地告訴你說,“煤塊里竟然也能長出芋頭”。
汪曾祺先生對于這些“人間草木”只是一種單純的喜愛,一種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卻不愿將之據為己有的喜愛。也許對于汪曾祺先生來說,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在散文的后半部分,汪老回憶了他的生活經歷,在《隨遇而安》中,他將自己當右派的經歷看為三生有幸,這是何等的灑脫,令人艷羨。汪老的文字總是平實質樸的,卻又飽含了他的人生智慧。
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汪老的文字和生活態度是一股清流,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細細品味,感悟人間草木,感悟人間情感,收獲豁達與灑脫。很感激我能夠讀到這樣一本令人平心靜氣的《人間草木》,仿佛喝了一杯清茶,通體暢快。作者:王夢晴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4
今天,我來到了胡天寧家。聽金老師說,中國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名叫汪曾祺。說著,還拿出了這位作家的一本書——《人間草木》。
這本書有著淡黃色的封面,封面上畫著一叢竹子和一塊竹石,看上去與我以前看過的兒童故事書完全兩樣。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了這本書,看到一篇文章——《夏天》。果然,與我以前讀過的兒童文學完全不同。
這本書中的文字簡潔、深奧。比如:“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就概括了作者一個早上干的事,就像對聯一樣,或者是五言詩中的兩句。
說它深奧,比如:“此吾鄉所未有。”這句話,聽金老師解釋了我才知道,意思是“這是我們家鄉所沒有的。”
其實,簡潔和深奧是相輔相成的,簡潔了就會深奧,而深奧的文字都會很簡潔。
慢慢地,我開始讀出一點意思了……
汪曾祺用他特有的文字寫出了夏天的花、草木、水果、蟲子。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寫蟲子那段,他寫道:“全身碧綠如玻璃翠,小巧玲瓏,鳴聲亦柔細。”哈哈,這只蟲子真有趣。這樣的蟲子我也曾見過呢?
記得那也是一個夏天的早晨,我在樓下看蟲子,那是一塊熱鬧非凡的草坪,撥開草叢一看,那兒簡直就是蟲子的天地,有全身碧綠如翡翠的螞蚱,有全身烏黑如煤炭的蛐蛐……
我最喜歡蹲在草地上看小蟲子吃東西,跳來跳去,聽它們唱歌。
有了這些蟲子,夏天就變得更有趣了。我想如果汪曾祺也看到了這些蟲子,一定會寫一篇更精彩的文章。
汪曾祺筆下的夏天是有情有趣的,而我生活中的夏天也正是如此有意思。
其中還有許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麗動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花兒呢?更是艷麗奪目。有緬桂花,芳香撲鼻,香的像蘭花。夏天有珠蘭、牽牛,牽牛花是短命的,還有薄命的秋葵,美麗的鳳仙,真是數不勝數。還有一種奇妙的野草“萬把鉤”它結的'果實上有許多小鉤,碰到它就會掛在衣服上,很難清除。
這些東西都很有趣吧!看了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樂趣還無窮呢!
山丹丹一種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藥,還有紫紅誘人的葡萄,沁人心脾,還有香甜的槐花,彌漫在整個春天。啊,真美!我仿佛親眼看見如此優美的景色。
作者把這些優美的景色刻畫的栩栩如生,他細微的觀察深刻的描寫,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給人一種視覺的享受。《人間草木》刻畫的如此醉人、優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體會。
說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對于食品的描寫更是讓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簡直是人間極品。
高郵的咸鴨蛋可是不同凡響。那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黃發紅,散發誘人的香味。不似別處發干發粉,入口如嚼石灰。說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鐘愛的咸菜茨菇湯、氣鍋雞、火腿,還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國各地的特色佳肴。氣鍋雞特別鮮嫩,湯清如水,而且雞想撲鼻,看著這生動的描寫,我不禁口水潛溢。
作者有這么淵博的知識,如此獨特的見解,一定游歷過許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風土人情也相當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區的人們口味迥異。山西人愛吃醋,愛吃酸。無錫人愛吃甜。四川人愛吃辣,等等的異域風情。作者竟能對各地的風土人情知之甚詳,看來作者是一個喜歡游歷,善于觀察的人。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5
都說草木無情,不解凡憂。在我看來,能在“無情”的草木身上看到有情的人,方才是真正的有愛之人。
蘇東坡算一個: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他說,草木中有時光的無情和生活的無窮。
王實甫算一個:碧云天,黃花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他說,草木中有愛的纏綿和惆悵。
龔自珍算一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他說,草木可敬,自有一種人生的'慷慨。
不知什么原因,盡管當代作品層出不窮,作家很多,文章更是海量,但文氣充沛的不是特別多,其中能將草木寫得風流蘊藉、有滋有味的,數來數去,還就只有汪曾祺等寥寥幾人。
汪曾祺出身文人之家,他的父親和祖父,是鄉間的儒士,喜歡吟詩作賦,愛好金石書畫。汪曾祺耳濡目染,在傳統底蘊上占了先機;后來師從沈從文,盡得鄉土抒情散文的精髓;本人又喜歡戲劇詩詞美食書畫,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晚年似乎全是為彌補世間好文章的匱乏而活。盡管他一家幾口擠在湫隘狹窄的兩小間陋室里,白天寫東西要把桌上的雜物堆到床上,晚上睡覺要把床上的雜物搬回桌上,周而復始,他卻怡然自得。每天,汪曾祺在公共區域的過道里燒開水后,提回屋子沏上一杯茶,再點上一支煙,裊裊煙火氣中,一篇篇佳作隨筆而出。其中描寫草木的一系列文章,更是在十分隨意中,寫出天地人間的一片茂盛和一片澄澈。
“桂花美陰,葉堅厚,入冬不凋。”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
“玉淵潭的洋槐花盛開,像下了一場大雪,白得耀眼。”
而這片草木邊上的人間,無論是平淡還是悲苦、飄零或是惆悵,在汪曾祺筆下,總都不乏一種通透——花開花落中,他念念不忘的是有情眾生。淡而有味的字里行間,隨處可見他潑灑的澄澈本心。
汪曾祺的《人間草木》版本似乎不少了,但我尤愛手中作家社這一版本:精致,內容全、紙張潔白、表里清新、厚薄舒服。里面還有一個汪曾祺手繪的書簽,可以讓我每天隨意翻到哪里,就在哪里隨意地一讀,自在,清凈。
世間再匆忙,每天總有一會兒,我可以在這一草一木中,洗滌澄澈的本心,再讀懂一種愛惜,得到一絲精神的放松和歡喜。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6
簡淡的筆墨描寫世間百態的清歡,草木山川,花鳥蟲魚吐露世間的美好與靈動。端起手中茶,方可天人合一,融化在大自然的淡雅樸素中。獨自一人,背靠綠水,面向青山,可謂是“人間之至味,清歡也”。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昆明的雨下下停停,似一位姑娘掀起她潔白的裙邊,指端從發間掠過,使人舒適愜意。一張畫,一首詩,體現昆明雨季使人動情之處。我雖沒到過昆明,卻也在汪曾祺的筆下看到了這座花香四溢,雨來人去的清城。游走在雨后昆明的小道間,仿佛置身于世外,在靈動與淡雅中,品味花香與茶香融合在一起的淳樸。
“看花鳥看蟲魚,看的都是人生,談食物談故人,談的都是情懷。”平淡的手筆,耐人尋味的文章汪先生寫的不是作品,她談的是生活論的是生活中本該有的簡單。他讓我明白,人活著比的不是誰成功誰輝煌,比的是誰認真誰細心,只有認真體會世間百態的'人才懂得什么叫“生活”。
《人間草木》是一本適合閑人看的書,這里的閑,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心無雜念。只有戒除浮躁的人才能理解它的韻味。
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在我讀《人間草木》時的感覺就像是與一位“生活家”最真摯的交流。他的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兩個字:不俗。我們以一種普通人的姿態與超凡脫俗的人對話,不正是一件榮幸的事嗎?
從江南秀色到小四合院,從舊人舊事到風土人情,每一個細節都有讓人癡醉的魅力。這本書中沒有大道理,也沒有多么宏大的題材,正是他的那份簡單和汪先生獨特的審美,讓我對他產生了別具一格的喜愛,讓我在無數個午后的下午細細品讀。
還記得那只琥珀扇墜,那只記錄了汪曾祺與奶奶許多回憶的扇墜。扇墜中的那只小黃蜂形態如生,讓汪先生記憶深刻,再往后汪先生看到的琥珀中的昆蟲多少缺失了些靈氣。因為那些琥珀不是偶然形成的。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他們往往不是刻意的。就像我無意中看到的那篇文章中說的那樣: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點偶然。
讀完這本書,讓我不能忘懷的還是清歡二字。
清歡,是人間之至味。最美好,不過恬淡舒適,最愜意,不過《人間草木》。這本書教給我的不僅僅是生活的美好,更多的是他教給我面對平淡生活的勇氣,做一個食煙火的普通人就好。品味生活,做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讓簡單美好的大自然伴隨我們,讓這個炊煙裊裊世間成為生活的主打歌。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7
在安靜的午后,拿起桌上的一本書,手邊放著一杯清茶,或許這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意境。但在每當我捧起汪曾祺老先生的那本《人間草木》細細品讀時,我便能感受到那種無人能打攪的靜謐,那種不一樣的意境。
在品讀汪曾祺的作品好像傾聽一位性情和氣、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在平常的話語中隱藏著與眾不同的趣味。翻閱他的作品,大多是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就是這樣的景色讓我們感覺到了安靜,祥和的氣氛。汪曾祺靠著對事物的'獨到領悟和審美發覺,從小的視角、細膩之處著手。譜寫著凡人小事,記錄著鄉情民俗;談論著花鳥蟲魚,還有對辭章典故考究。同樣,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間充分流1露出他對凡人小事和鄉土民俗的深深眷戀和對往日生活情景的緬懷!
在汪朗為他父親的作品寫序時有提到老頭兒之所以對花鳥魚蟲感興趣,并寫了不少這類違章,是因為他覺得,人們假如能夠養成一些正常愛好,具備文明素養,懂得親近自然,知道觀賞沒,就不至于去做壞事,去毀壞世間的美好事物。汪曾祺的這一番話,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快節奏的社會里的人有很大的感觸。
在他筆下的大自然是具有色彩,具有生命力的與其他作者描寫的自然則截然不同!文章中,作者在一九四六年夏天,離開昆明去上海,途徑香港時。因為等船期,滯留了幾天。但在這幾天,作者發覺了一個奇跡,那邊是陽臺上的一堆煤塊里竟然長出了一顆芋頭。在沒有土壤,沒有胖料的環境下,它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正是這芋頭生長出的大葉子,讓作者獲得了生活的勇氣,讓作者在寂寞的羈旅中多了一筆色彩。同樣作者在以這幾片碧綠胖厚的大葉子提醒著我們:生活處處有著盼望,無論何時何地都要留心;在惡劣的環境下,也要有更多的勇氣去堅持,堅挺下去,才會有成功,才會有看到陽光的那一天!
還記得作者在書中提到他祖母首飾盒中的琥珀扇墜。那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黃蜂。這只小黃蜂在透明的琥珀里形態如生,如同它還活著。祖母告訴他這是因為在小黃蜂飛動的時候,一滴松脂滴下來,恰巧把它裹住。松脂在地下好多年后,便形成了現在的琥珀。但當作者后來發覺那些人造琥珀時,總覺得那些琥珀里的小昆蟲缺少了一些靈氣。是因為那些琥珀并不是因為偶然才形成的。作者會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都可以發覺美的存在。因為真正的美,多少要包含一點偶然。
在夏天的昆蟲中,作者有提到許多小時候經常捕捉,玩弄的小蟲子。例如,蟈蟈,蟬,蜻蜓,刀螂。作者描述了他們小時候怎樣捉蟲子,捉到蟲子后又喂它們吃什么。這一篇文章滿足了我們這些從小就很少接觸大自然的好奇心。作者也有在文章最后提到他盼望現在的孩子也能玩玩昆蟲,對自然發生興趣。并不能再電子玩具的包圍中長大!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散文的經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歡,看得人平靜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悵!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8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這八個字,是汪老的老師沈從文去世的時候,張充和夫婦送來的挽辭中的。“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或許,在張充和的眼中,這幾個字,是頗能夠代表沈從文的一生的,而這我眼中,這幾個字,用來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貼切的。
這本《人間草木》,收錄了汪老三十余篇文章,選擇的題材大都同生活中尋常花鳥草木有關,讀來分外感覺到濃濃的生活情緒,除了這些,還收錄了幾篇寫汪老當年在西南聯大時候認識的那些大師們的生活軼事,描寫詼諧有趣,栩栩如生,簡直仿佛見到了那些大師們本人。
汪老的一生并不舒暢,生于戰時,長于混亂,就算在名聲斐然的時候,也因遭遇那個動蕩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難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難,屢屢被人誤會,他也能夠隨時保持豁然達觀的心態,用一顆平淡寧靜的心去認真體會平凡生活的好處,去寫就著平凡生活的動人。
所以有人說:“他的一切都是詩。”
我想,能夠把文字寫得像詩需要非凡的才氣,而能夠把自己的一生都過得像一首詩,則一定需要一顆永不熄滅的赤子之心了。
汪老的文字并不華麗,也不夠驚人,他從不刻意去說理或論教,他只是淡淡地,寫著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花草—一顆芋頭,一把石頭下壓著的豆芽,紫薇,菊花,還有各種野花;那些鳥木魚蟲—比如北京遛鳥人,香港的遛鳥人,木芙蓉,車前子,瓢蟲,蟬,刀螂;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北京的國子監,胡同,泰山上的擔山人……
他誠實地記錄著生活中的一切,語言平淡卻又真味,閑閑地翻過他當年在被打成右派時在農場里寫的這些文字,在某個北京的早晨遛彎時候想到的文字,在后來平反后作為一名作家四處云游寫到的文字,在作為一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走在美國街頭寫下的文字,在自己漸漸老去的時候回憶起西南聯大里的青蔥歲月寫到的文字……
這些文字沒有一個句子是煽情的,卻不由得叫人感動。
這些文字沒有一個語句在刻意地給人打雞血,卻在不知不覺間讓讀者受到溫馨地鼓勵。
比如他說起有個人隨手將一把豆子扔在了石頭下,過了一陣,翻起石頭一看,一群豆芽竟然將石頭頂起來了。
與此同時,汪老,還非常具有獨特的審美和生活情趣,比如他說人工琥珀不如天然的,“美,多少要包含一點偶然”。說起養鳥人讓畫眉學叫,他說,“畫眉本來的鳴聲是很好聽的。讓畫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我想,這樣的思想與面對艱苦的淡然,與汪老早年在西南聯大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印象最深的是,是說起當年在聯大每次躲警報的時候,有位同學,“聽著炸彈乒乒乓乓在不遠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圖書館的鍋爐上神色不動地攪合他的冰糖蓮子。”
而后人在議論為何西南聯大在短短幾年間培養了那么多人才時候,只說了兩個字:“自由。”
汪老在此后的幾十年間,一直堅守的,或許就是這樣的從容,和內心深處對自由地不懈追求。這樣的汪老,才能夠寫出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文字吧。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9
高中語文課本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憑著平易近人的文字、紀實寫真的文筆獨樹一幟。從此,汪曾祺便在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心血來潮,開始拜讀他的《人間草木》一書。不得不說,讀《人間草木》,確實需要你沉下那份心來,需要一份從容、平和的心境,才能讀懂汪老從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對人生的品味。
書共五輯。輯一,一果一蔬。作者在農業科學研究站有過一段難忘的工作經歷,本輯主要描述了作者熟悉的蔬菜水果,如葡萄、梨子、蘋果、馬鈴薯、蘿卜等。普普通通的果蔬,在作者的筆下,融入了《詩經》、《漢樂府民歌》的聯想,讀起來真是妙趣橫生,又富含生活情調。輯二,季節的供養。這一輯,作者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展開,主要追憶了兒時故鄉生活的樂趣,比如斗蟋蟀、捉蜻蜓、玩螳螂等,兼有家中長輩對自己的愛憐,很有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韻味。輯三,四方游記。主要記述了作者行走祖國大江南北的見聞與感觸。訪名山,四川有峨眉、樂山,福建有武夷山、東山,山東有泰山,新疆有天山,作者并不附庸風雅,他的筆觸更注重此處風景獨有的特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訪人文名勝,足跡遍布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云岡石窟,福州涌泉寺、西禪寺,湖南桃花源、岳陽樓等。作者精通詩詞書畫,又喜愛研究當地的民俗風物,所以在游歷時,所到一處,便帶著人文的思考與評述在其中,樂得其所。輯四,聯大師友。作者于西南聯大畢業,對聯大有著深厚的感情。此輯中,作者追憶了學生時代的老師、同學,中文系的.求學生活。那是個求學條件異常艱苦的年代,住著三四十人一間的校舍,吃著沙石混雜的高粱米;那也是個人才輩出的年代,有金岳霖、沈從文、吳宓、聞一多等大師的言傳身教。輯五,從容而安。年過七十,作者更加珍惜晚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寫寫字、畫畫畫、做做菜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課。
讀汪曾祺的書,聽他談風俗,看他記食物、寫草木蟲魚,興味盎然地研究著山珍野味,游歷名山大川,讀著這樣的書,實屬幸事一件,有一種海納百川的氣勢和云淡風輕的心態。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10
近幾天,我讀了汪曾祺的《人間草木》,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作者的語言風格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的語言平實,質樸,但饒有趣味。他的作品中盡是小橋流水,小四合院,小胡同等別致的景象,卻極少有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面。他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魚蟲,娓娓道來,不像是一位偉大作家的作品,而像是在聽一位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在講故事。
例如在第一篇文章《葡萄月令》中,就突出的體現了他的平實與質樸:一月下大雪;二月刮春風;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澆水;五月澆水,噴藥,打梢,掐須;六月澆水,噴藥,打梢,掐須;七月葡萄“膨大”了;八月葡萄“著色”;九月給葡萄噴波爾多液;十月有別的農活,去割稻子;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一月下旬,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每一段之前的這句話,詳細地記錄了每一個時間段應做的事。這些句子短小,精煉,沒有華麗的修飾,但讀起來并不顯得單調,不但體現了他的寫作風格,還使文章結構更加清晰。
在《胡同文化》中,作者寫到了胡同里的吆喝: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我們也曾經學過關于胡同中吆喝的課文,但那篇文章中突出地寫了吆喝的聲音,腔調,而作者卻把胡同里吆喝的人用的特殊工具即發出的聲音都寫得十分真切,更說明他對這些人的觀察十分細致,體現了他對北京胡同的熱愛和對北京民俗的獨特感情。
書中還有對于花,蟲的描寫:我家的后院有一棵紫薇。這棵紫薇有年頭了,主干有杯口粗,高過屋檐。一到放暑假,他開起來,真是“繁”得不得了。紫薇花是六瓣的,但是花瓣皺縮,半邊還有許多不規則的缺刻,所以根本分不清他是幾瓣,只是碎碎叨叨的'一球,當中還射出許多花須,花蕊。一個枝子上有許多朵花。一棵樹上有數不清的枝子。真是亂。亂紅成陣。亂成一團。簡直像一群幼兒園的孩子放開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亂嚷嚷。在亂哄哄的繁花之間還有許多趕來湊熱鬧的黑蜂。這種蜂不是普通的蜜蜂,個兒很大,有指頭頂那樣大,黑的,就是齊白石愛畫的那種。我到現在還叫不出這是什么蜂。這種大黑蜂分量很重。他一落在一朵花上,抱住了花須,這一穗花就叫他壓得沉了下來。他起翅飛去,花穗才掙回原處,還得哆嗦兩下。讀到這里,紫薇花與黑蜂互相嬉鬧的畫面頓時浮現在我眼前。我也曾經見過蜜蜂在一棵長滿鮮花的樹上采蜜,覺得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在作者筆下,一切仿佛都像人一樣,可以玩耍,交談。亂嚷嚷,湊熱鬧,抱住,掙回等都寫出了這一點。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11
一再拖延下,我終于將這本薄薄的小冊書看完了,歷時起碼3個月。起初的目的本是為了從人間慘事中脫身,也是為了多了解些吃的喝的玩的的雜學。沒想到一本看完,雜學相關的內容也就記得個零星半點,沒有受到的啟發多。
因為人間慘事而陷入政治性抑郁的情緒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從結構之惡,到年初的魔幻現實大災難,加之從前便時有發生的糟糕事,今年的境況不得不說是令人愕然的。(其實生活里令人愕然的事情還有很多,但這次的神經刺激實在是超過閾值了,神經細胞們一個個戰栗發抖)在這樣的.漩渦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波及。旅行被取消,回國困難,出門也困難,去年的預定活動被取消,連我期待已久的解剖實驗都做不成了——這還只是像我這樣離旋渦算遠的人了。如果凝望再遠一些,低落的情緒就會隨著靠近而指數增長,掉進深淵。
躲進蝸牛殼里翻閱這本書,我以為能被川北涮涮椒治愈,被金華的火腿治愈,被“何妨一下樓”治愈,被發生在昆明的種種小事治愈。結果轉過頭來細細思考,原來治愈我的這些文字生長在一個硝煙多于鮮花的年代。當想到這里,我不得不感到愧疚——我像一只肥碩的鴕鳥帶著一雙經不起風沙的眼睛躲在沙丘之下。
這前幾個月,我看完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紀錄片,還感慨說自己也想做一個擁有煙火氣的人,而對于這煙火氣的由來不予以半點關注。結果一句“為人天真,熱愛生活”一巴掌打在我臉上——我感覺我厚重的眼屎好像掉下來了一些。
我看生物學,我看座頭鯨,我看星空,我還看形形色色的人。一直在尋找我所愛,我的小糖人,我的煙火氣。
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能學會兩只手并用地劃拳,寫得一手好字。
在“閉門不造車”的自肅生活中,我很感激自己選擇了這樣的一本“雜學書”。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12
愉快的寒假生活開始了,班主任王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項作業:每人至少讀一本課外書,并且要求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間草木》選集中的某一本。媽媽知道后,第一時間就為我把書買了回來,且正好是《人間草木》這本。
翻開此書,立刻就讓我愛不釋手,因為書的前十來頁,都是汪老先生自己畫的畫。我雖然不懂畫,但也能從老先生寥寥數筆就能勾勒出某種花草或小動物,并且栩栩如生中,感受到老先生的博學多才。汪老先生的畫震撼到了我,文字更是給我啟迪。
《人間草木》一書分五個板塊來寫的,第一板塊《人間草木》第一篇《生機》,寫的都是幾個小事件。例如《芋頭》一文,作者先寫他一九四六年的夏天,在香港等船期,就在一個簡陋的華僑公寓滯留了幾天。他每天除了看人打麻將就是瞎逛,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錢所剩無幾,前途也很渺茫,可以說他當時有點心灰意冷。但有一天,他無意中發現:一個堆著煤塊的大陽臺上,煤塊里竟然長出了一棵芋頭!“沒有土壤,更沒有肥料,僅僅靠了一點雨水,它,長出了幾片碧綠肥厚的大葉子……這幾片綠葉是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張地說,使我獲得一點生活的勇氣。”
芋頭蓬勃的生機,以及頑強的生命力,給了作者力量。沒有華麗的詞藻,淡淡的文字,老先生信手拈來。可見他是個有心人,隨時隨地都在留心觀察,并從中得到心得。還有《豆芽》《長進樹皮里的鐵蒺藜》等,這些普通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見得到的東西,都變成了汪老先生筆下的美文……可見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好的東西,只是我們沒用心觀察而已。
讀《人間草木》一書,使我增長了不少知識,例如山丹丹花,我們老家都叫它映山紅,每到春天,山上到處可見,有小孩喜歡把花采回來放瓶里插養,紅艷艷的很好看。但大人和孩子都不知道,“山丹丹長一年,多開一朵花。”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這花原來是一年比一年多一朵啊!……
讀了這本書,更使我懂得了: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用我們的雙眼去觀察世界,就會發現,世界很美好!
這都是我讀了《人間草木》后的`收獲,以后我一定會再去讀汪老先生其他的作品,從他文字中學習成長,做一個對生活有趣的人!
老師評語:
古詩人言:“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修養精湛,表現在外自是雍容的氣度,出俗的談吐,臉上洋溢的亦是灼人的光華。讀書,世界上最富營養的事情!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 篇13
棄浮世繁華,飲淡香清茶。
汪曾祺善于品味生活,善于享受生活。或許是因為平生道路的坎坷不平和太過喧囂的人生旅途,他的心在塵埃中慢慢沉寂下來,最后修養出一種平淡的品性。這種品性早已滲透進他的文字里,讓他的作品讀起來樸質簡潔,但不凡的精神境界卻能從字里行間體現出來。
《人間草木》就繼承了這種獨特的氣質。
《人間草木》是他對生活的記錄。生活還是那個生活,世界還是那個世界,但要是重新用一種新生兒一般的好奇眼光來品味它們,再透露自己的真情實感,那就能用“可愛”來形容了。“都說梨花像雪,其實蘋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有人說葡萄不開花,哪能呢。只是葡萄花很小,顏色淡黃微綠,不鉆進葡萄架是看不出的,而且它開花期很短、很快,就結出了綠豆大的葡萄粒。”“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乎夸張的旺盛。”這些都是真實的敘述,汪曾祺先生用最真摯的語言代替了華麗詞語的堆砌。
除了寫花草,書中還有一些小故事。有閑來無事記錄自己生活的,也有啟發別人獲得感悟的。汪老游遍山水,所以書中多游記,謂“行者無疆”。游記中又有小詩。小詩第一眼看上去并不令人驚艷,偏是多看幾眼才能嘗出其中的真味。“紅桃曾照秦時月,黃菊重開陶令花。大亂十年成一夢,與君安坐吃擂茶。”“山下雞鳴相應答,林間鳥語自高低。芭蕉葉響知來雨,已覺清流漲小溪。”
書中最后一章是寫人。他的老師沈從文、他的朋友趙樹理、西南聯大教授聞一多、金岳霖。這是放在全書最末的懷念。畢竟,花草終究是花草,可以隨時出去逛逛看看,但這些歲月卻是確確實實地回不來了。這里收錄了汪老對他們的評價和印象,還有記憶比較深刻的小事。想必無論是誰,拿筆坐在桌前回憶過往時,心頭總會涌上一陣陣狂潮。可能是懷念,可能是惋惜,可能是喜悅,但最應該是百感交集。
在這其中,汪曾祺對沈從文的懷念尤其強烈,連他平常愛吃的葷菜、他家中的一盆虎耳草都記得清清楚楚。“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詳地躺著。我走近他身邊,看著他,久久不能離開。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難以想象汪曾祺強忍心中苦痛,簡簡單單勾勒出葬禮情景時的壓抑。這份感情誰不能理解呢?
“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寫人間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詩文的經典。”“文中那一幕幕的浮世悲歡,看得人平靜欣喜,又看得人有些淡淡的悵然。”汪曾祺先生的語言樸實無華,但一字一句都發自肺腑。愿他在另一個地方,仍能夠撇一身忙碌,賞人間草木。
【《人間草木》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人間草木》讀后感02-15
人間草木的讀后感03-08
人間草木讀后感03-12
《人間草木》讀后感(10篇)03-19
《人間草木》讀后感13篇03-05
《人間草木》讀后感8篇03-15
《人間草木》讀后感10篇03-13
《人間草木》讀后感15篇04-08
草木的讀后感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