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1
讀完《傅雷家書》,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家傅雷的嚴謹、認真、一絲不茍,對親人(主要是兒子)的無私的熱愛以及有良知、正直、為人坦蕩、秉性剛毅。
感謝作家傅雷創作了這本《傅雷家書》作為我們的讀物。《傅雷家書》確實名不虛傳,我相信它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范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傅雷夫婦不愧為中國父母的典范。
傅雷說,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與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愛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對傅聰和傅敏的愛卻沒有成為那種普通的溫情脈脈,而是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對傅聰童年嚴格的管教,雖然不為常人所認同,但確乎出自他對兒子更為深沉的愛。
該書由于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因此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
以下是我摘抄的幾個精彩片段:
一、傅雷的愛子情深
“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前面的語句摘自《傅雷家書》,是傅雷寫給他兒子傅聰的。從上面的語句,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傅雷的愛子情深。對于長大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其實家長都是這樣的,從八月懷胎到十月分娩,家長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頭。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檐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作為我們應該體會、理解父母的苦心,讓父母看到他們想看的一幕——我們快快樂樂的生活,也算是報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
二、傅雷對兒子的鼓勵
“以演奏而論,我覺得大體很好,一氣呵成,精神飽滿,細膩的`地方非常細膩,音色變化的確很多。我們聽了都很高興,很感動。好孩子,我真該夸獎你幾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剛從昆明回滬的時期,你真是從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從此注意整個的修養,將來一定能攀蹬峰頂。”
這是傅雷聽過兒子傅聰的錄音后,對兒子所講評的。這里面包括了,傅雷對兒子的錄音,精細的分析,以及客觀的贊賞。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對兒子的希望。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體現出自己對孩子的肯定,讓其有努力拼搏的決心,以及會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給孩子指明了前進的路線,發展的方向。而我們當子女的,也應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經驗,取長補短發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囑咐
“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正常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否則出國的準備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別是樂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從今以后,處處都要靠你個人的毅力、信念與意志——實踐的意志。”
千叮嚀萬囑咐,父母心放不住。兒子面臨社會千變萬化,如何應對,作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過的經驗,提醒兒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徑。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陽的希望。父母走的彎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轍,希望他們能比自己“更上一層樓”。青春期的我們,應該放下逆反的心理,聽從父母的教訓,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實,這也是為了我們自己好,為了我們以后的生活更加輕松、快樂。
希望會有越來越多的讀者走近《傅雷家書》,相信他們都會有收獲的!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2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為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所以最近我拜讀了《傅雷家書》,它讓我受益匪淺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為社會,為祖國,為人類所能盡的力量。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在1955年1月26日的信中,當時傅聰正在"得意"之時,傅雷勸戒孩子如何面對情緒上的跌宕.首先,說明控制情緒的必要,其次,冷靜客觀的分析前因后果引以為簽,從而越來越堅強.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郁而超然.這封信寫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兒子時刻保持謙卑,不懼怕孤獨,要勇于攀登藝術的止境,同時他借兒子成功之機給予他更多,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
"堅強"是貫穿這封信的內在精神.傅雷對孩子說:"只要你能堅強,我就放心了!"可見堅強對人生的重要意義.堅強有兩個方面的體現:a不怕挫折,b永遠保持謙卑之心.也就是勝不驕,敗不餒.這也是我們可以學到的還有,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么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同時,這也給了我莫大的鼓勵。現在的我,正是努力奮斗的時候,絕對不能有半分驕傲或是軟弱,所以,我下定決心,要向傅雷口中"卓越人格"努力拼搏!
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傅雷家書》就是一本苦心孤詣的教育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最適合家長和孩子的閱讀。
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較獨特,他是通過書信把真情傳遞給遠方的孩子,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進行真誠地指導,而且還暗暗透露了對兒子的牽掛和愛。一個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決定一個孩子的人生,畢竟家庭教育是第一任老師,傅雷用了良好的方法把他兒子教育成才,讓人贊口不絕。
不錯,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一個優良的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適當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國,許多家庭的教育不恰當,家長都沒有用心與孩子溝通,不了解孩子的情況,沒有正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家庭暴力,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不但沒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讓孩子變得反叛。用合適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長們應該欣賞這本《傅雷家書》。其實,作為孩子的我們也有必要看看,因為它可以感染我們,讓我們察覺到家長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謝父母,它更讓我們懂得藝術的欣賞,在生活的處事做人,得到正確的指引。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3
《傅雷家書》收錄了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間寫給兩個兒子的家信,總共186篇。傅雷和傅聰,在別的書籍,或傳記里,或許會被冠上“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學評論家”“我國著名鋼琴演奏家”等等光鮮耀目的稱號,但是在這本書,《傅雷家書》里,他們只是一對尋常的父子。傅雷在書信中和兒子論藝術,論音樂之美;聊兒子的比賽、生活;說自己的處境,講社會、國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寫在信中,父子之間亦師亦友,親密無間,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愛、期望。
合上這本《傅雷家書》,我感觸萬千。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傅雷和傅聰之間濃厚的父子情誼。特別是傅雷對傅聰那深切的、無微不至的父愛,讓我感觸頗深。他不僅教傅聰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財,還教他如何正確處理情感,如何處理戀愛問題,甚至細微到教他擦眼鏡;對于傅聰,傅雷從不吝嗇自己的情感,暢快流露:“孩子,我精神上永遠和你在一起!”“親愛的孩子,聽我的話吧!”,完全放下了做父親的架子,體現了濃濃的父愛。
這一封封飽含著愛的書信,有許許多多細節足以讓我感動,讓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淺的是傅雷在兒子傅聰精神消沉時送來的鼓勵:“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著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磨難確實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圓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會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見,勇于面對挫折,正視現實是十分重要的。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樂,這些高潮和低潮構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對,才能真正幸福!
得失成敗,無愧于心。有人說:“即使我堅持了又如何,我還是沒能夠成功。”我想在這里仍引用傅雷先生在《傅雷家書》中的一句話:“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無愧于心。”我們有時明知即使拼盡全力,也未必能看到想要的結果,但只要我們努力過,熱情放肆地奔跑過,就不會留下遺憾,他日想起,也無怨無悔,這很重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此灑脫豁達,得到的未必會比期待的少。我從書中看到的感觸最深的,是關于人生的呈現:我們的人生必定起起落落,但沉也好,浮也好,都是我們的人生,都屬于我們,趁如今,正青春,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塵埃落定。
傅雷在家書中,談做人、談藝術、談生活、談婚姻、談讀書,展示了傅家門風,真實生動。有一種愛叫父愛,他不同于母愛,他沒有優柔綿長。他更像是一杯溫開水,雖平淡無奇,可又讓你渾身溫暖,倍感熱血。父愛總是令人感動的,即使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它也如此的迷人,透露出來自血脈里的親切;同時它也總是嚴厲且沉默的.,好似冷如冰,不比母愛來的熾熱。在大多數人眼中,父親就像一塊有溫度的石頭,永遠保護著你,呵護著你,卻又沉默寡言。
讀完《傅雷家書》,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母親,記憶里還有夜晚他們在燈下為我批改作業的身影、有每個早晨在廚房間為我忙碌早飯的身影、有大學住宿時他們為我收拾寢室時忙碌的身影,我們的父母雖然平凡但也用他們的愛、他們的言行舉止無時無刻感染著我們,從小到大陪伴我們逐漸成長。有時候我們總會提問,親情到底是什么?我想,《傅雷家書》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親情不是寵溺,也絕不是父輩與小輩之間的劍拔弩張,而是可在你身處險境時伸出援手,在你孤獨寂寞時送上陪伴,當你迷茫困惑時給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驕傲時給你溫馨提醒。父母的話,我們要用心去聽,去體會,因為,他們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父母的愛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也是人世間最寶貴的寶藏。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4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讀物,是教育子女的經典名書,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著。他們嘔心瀝血的培養兩個孩子,教育他們先成人、后成家,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我認為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范及榜樣。
我認為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而奉獻那是一件多么偉大的事情,同時也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充實。我現在已經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標,雖然以前是盲目的。但我知道只要我們朝著目標努力就會有所收獲。
傅雷說:也許金錢物質方面不能給予你足夠的回報,但是學術和藝術一定會給付出的努力以一個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帶來回報,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們心靈更加充實。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時間用在自己認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會得到進步和滿足。
我認為只有在互相鼓勵和互相支持下,有著最真實的心靈的溝通才是最讓人羨慕的。傅雷說他和他的兒子是最親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種父子關系啊,我覺得讀《傅雷家書》真的可以豐富人的內心,讓人變得平靜。而且文學和藝術都會給我們心靈的熏陶。我們在那里面吸收的養分會讓我們茁壯成長,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樂趣。
《傅雷家書》是傅雷思想的折光,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充分體現了作為爸爸對兒子的心意。寫在紙上的都是些家常話,,心里怎么想的,筆下就怎么寫,用不著擔心讀者。正因為這樣,感情才那樣的純真摯樸,沒有半點虛偽《傅雷家書》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傅雷家庭的范圍。書中無處不體現了濃濃的父愛,或許每個父親對子女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全方面教育的,在人口眾多的中國,能夠達到此種地步的,能有幾人,因為這需要充足的條件,父親要博學多才,兒子要知書達理,而父子之間更要有充分的默契。
每個人都體會過父母的慈子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子,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
讀了《傅雷家書》之后,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后反復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么”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讀了傅雷家書后,我懂得了許多,我更了解父母了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教育書,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與孩子的一本書,讓孩子更了解父母,讓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5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里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系、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內容,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傅雷家書》來說,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文明為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為要務。整本家書,可以說是對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最好闡釋。每個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老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是不同于我的父母的關愛,卻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行事,還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字里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偉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為我著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為我考慮,為我打算。傅雷家書中有著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樣講道理,然而他們總是為我好。
父親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年輕時甚至有些暴燥,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溫厚善良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于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盡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而所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體而微的,這不只是一個愿望,一個口號。它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甚至具體到了一個樂段的處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于兒子的言談舉止也都一一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讀者印象深刻,頗有感言。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嚴格的戒子而又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的音樂譯著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學生,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盡自己的責任。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豐富的養料,但父親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后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熏陶,這與父親在數萬里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這種關愛不是意識一個階段,而是伴父愛而來。
隨處讀來,有反復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連點重重的著重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難道只是一般父母意義上的嘮叨,這是千年修來的服氣。翻動著每一頁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總能被染的金燦燦的。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6
一封家書,飽含著異地親人之間那濃濃的親情。“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更能體現出家書的可貴之處。在《傅雷家書》中,不僅僅只有讓他人動容的親情,還有那字里行間中流露出的父子之間的深厚情誼。
我想,在這本書的背后,作者不僅僅是想讓我們體會父母對于孩子的愛,更是要借助傅雷夫婦對孩子的“嘮叨”,來教育我們,傳遞他們信中所寫的做人的道理,在靜默中展示著父母的關愛,讓孩子明白生活的不易,傳授生存的知識,分享藝術的美。
在一封封信中,更多的是父母和孩子在嘮家常,這也表示了在他們心中,親情要高于一切。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在父母的嘮叨中漸漸成長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們也在不勝其煩的重復一遍又一遍,我們可能會覺得煩心,畢竟忠言逆耳利于行。而我們有未嘗不知道這是父母的關心,即使許多人有時會克制不住自己,做出什么與父母對立的'事。所以以后,我們更應該要知道回報父母,他們對于我們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是自出生以來,對我們成長最好的養料。
承載在這一張小小的紙上的東西,可以說很輕,輕如鴻毛;也可以說很重,重若泰山。它不只是一紙家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傅雷通過家書,傳達的是一種精神力量,同時也帶著對傅聰一次次成功的欣慰和鼓勵。傅雷教育孩子以“先做人”為底線,由此可見,他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極為嚴格的,但在嚴格中又透露出隱隱的關愛,指導他做一個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人。
在濃郁的親情中,縱有千言萬語,都將只傳達出對親人的問候。哪怕身隔千里,也斬不斷血濃于水的親情。身為一名學子,我們應謹記,百善孝為先,做人不能忘本,讓“家”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吧!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對兒子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用音樂譯注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脹的關切之情,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暑假《傅雷家書》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暑假《傅雷家書》讀后感一
傅雷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他是一個博學、睿智、正直的學者,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溫厚善良、又端莊賢淑的東方女性。
也正是因為家中有這樣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傅聰得以健康成長為一個令中國驕傲的音樂家。《傅雷家書》寫的正是傅聰遠赴波蘭留學并定居后,傅雷寫給兒子的家書。
從這本書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父與子之間毫無隔閡、親如舊友的情感。大洋并沒有阻斷他們心與心的溝通,生活上、事業上、藝術上、情感上的話題,他們無所不談,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學養,為兒子的人生之路點燃了一盞明燈。
傅雷告訴兒子如何看待困難:“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只要爬的起來,一定會逐漸攀上高峰,超脫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淚是培養心靈的瓊漿。不經歷尖銳痛苦的的人,不會有博大的同情心。”在成功之路上,必定會有數不清的困難與艱險、辛酸與淚水,面對這些,我們只有“一個又一個的筋斗栽過去”,才能超脫小我,成就大我!
他告訴兒子何為真正的“善”:“人應該為了善,為了榮譽,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為了懼怕永恒的懲罰,也不是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只有這樣的善才可以稱為“大善”。善應是發自內心的,服務大眾的,而不是僅僅為了滿足內心某種自私的欲望或達到某種個人目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有些事,得到并沒有真正得到,失去并沒有真正失去,為大多數人著想,使大多數人幸福才能稱得上是真善。
讀過這本書后,我覺得傅雷不僅在為他自己的兒子指路,他也成為了我們心目中的一盞明燈。這位睿智的長者將他畢生的生活智慧澆注在這二十多篇書信中,需要我們懷抱著一顆純真的心去領悟……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7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范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后成“家”,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為是中國父母的典范。
《傅雷家書》是文藝評論家以及美術評論家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家書》由于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書,是寫在紙上的家常話,因此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
這本書其中有幾個片段非常讓我感動,比如:“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這一小段故事,是傅雷先生寫給他兒子傅聰的。從上面的語句,字里行間可以看出傅雷先生的愛子情深。對于長大的兒子,希望他茁壯成長,向外發展,但又不忍孩子遠離身邊。其實家長都是這樣的,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家長辛辛苦苦,一步步將兒女哺育成人,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頭。而,兒女成才之際,亦是離開屋檐獨飛之時。作為父母,既為他們而高興,也為此傷心難過。畢竟是骨肉之情。作為我們應該體會、理解父母的苦心,讓父母看到他們想看的一幕——我們快快樂樂的生活,也算是報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
在這里,我不就想到了我的父親。他總是默默的付出,不求回報。父愛像海,寬廣深沉而含蓄;父愛像山,穩重厚實而威嚴;父愛像河,舒緩平靜而綿長。在困難時,父親給我們他溫暖的臂膀:在痛苦時,父親給我們他寬闊的胸懷。父愛無言,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孩子,我謔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你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離別之時,父親傅雷自責對兒子的管教嚴格,手段“殘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錯誤。哎,其實這是愛子情深啊!“少時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傅雷老師在兒子幼時,嚴加管教、一絲不茍,“殘忍地虐待”了兒子傅聰。聽來笑話,哪里有父親虐待自己的親生骨肉的`呢?俗話
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師用的是嚴父底下出才子。平時,父母對我們實行“暴力”的時候,我們應該抱有理解的態度,我們要體諒父母的心急如焚。因為他們這么做是對我們好,也是恨鐵不成鋼。畢竟父母們都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啊!
我看到這里很后悔,因為我總是在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后不滿的埋怨他們,對于他們的悉心教導,我不領情。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該,我流下了悔恨的淚水。我要真摯地對父母說一聲:“對不起,我錯了!”
而在《傅雷家書》中,傅聰的母親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給她的兒女寫了好幾封信。信中充滿了對子女的關心和憐愛。同樣她對于傅聰的音樂事業也非常的在乎這也同樣讓傅聰十分的感動他也明白了母親的愛對他有多重要。這也放我感嘆唏噓母愛的寬容和偉大。
這本《傅雷家書》真的讓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著什么這讓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溝通。
我太感謝這本書了,因為它是一本讓我真正了解真正的父母的愛的一本好書!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8
生命的個體是短暫的,但生命的現象卻是永恒的。
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擴寬生命的寬度。
世間萬物林林總總,或泰山許鴻毛。但卻總有一些凌駕于生命之上,值畢生追求。
青春少年時,除去于未來的美好憧憬外,于生命消逝的仿徨也常常在心中回蕩。身處人生中的花季,對死亡的恐懼我何嘗不感同身受?近些天正好在拜讀《傅雷家書》。
記得是1960年傅雷在給其子傅聰的信中寫道過一句話:“我素來對生死看得極淡,只是鞠躬盡瘁,活一天做一天工作,到有一天死神來叫我放下筆桿的時候才休息。”當時讀到此,我的心不禁被深深地觸動了——生命是第一位的,若是連生命都看淡了,那萬事萬物又有什么值得拼搏呢?直到合上書的.最后一頁,我才明白——世界之大,除了生命,有更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們為之付出。
夢想
夢想是一時的追求,一生的夙愿。它不僅是對物質的追求,更是對精神的依托。可以說,人這一生一直在為一個夢想而奮斗,這個夢想或大或小卻不可或缺。若是有志,不在年高;若是無志,便空長百歲。
世界著名鋼琴家傅聰為了藝術,客居他鄉,遠走異國。為了藝術,他經歷了異域風情里的“浮云游子夢,切切故鄉情”,功名利祿中的心無旁騖,堅守本心。他把藝術看得比生命還重,忠于藝術,盡一切可能保持藝術的完整而奮斗。為了藝術,為了不被鋼琴匠、奏琴的機器同化,傅聰細水長流,大大減少了音樂會的次數。這也意味著對名利的放手,對金錢的搖頭。
夢想可能轟轟烈烈,也可能平平淡淡。轟轟烈烈的夢想最終許能一鳴驚人,名垂青史;平平淡淡的夢想最終許只能不聲不響,銷聲匿跡。但有夢想的人活出了自我,沒夢想的人隨波逐流。有了夢想,生命充滿活力;沒有夢想,生命沒了意義。
為了夢想,頭破血流也再所不惜。
因此夢想,凌駕于生命之上。
親情
傅雷曾在給其子傅聰的家信里寫道,“爸爸已進入了人生的秋季,許多地方都要逐漸落在你們年輕人的后面,能夠幫你的忙將要越來越減少,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努力,靠你自己警惕、自己鞭策。”短短的幾句話,仿佛什么都沒說,卻又像述說了千言萬語。傅雷對傅聰的期望、擔憂、鼓勵,對自己無法幫助兒子的無奈、憂愁、痛苦如酸甜苦辣四種調料混合在一起,五味雜陳。傅雷時時刻刻,隨處都是傅聰的警鐘,一面忠實的鏡子。為了給兒子回信,傅雷不顧身體的霉況日下,頂著頭暈眼花,在昏黃的燈光下一字一句提筆書寫。
親情,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帶著濃濃的思念,深深的牽掛,來到彼此身邊。親情,可以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使冷漠的人變得溫暖。親情,是互相付出;親情,是互相犧牲。
為了親情,兩肋插刀也在所不惜。
因此親情,凌駕于生命之上。
祖國
為了中國的尊嚴,北大學生浩浩蕩蕩五四游行,“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為了中國的振興,科研人員嘔心瀝血,青絲變白發;為了中國的尊嚴,革命烈士前仆后繼,死而后已,用血筑建新的長城。
歷史之河里,滔滔不絕的流淌著為國犧牲者的鮮血。古往今來,不同崗位的人都為祖國的興衰貢獻著自己的瘠薄之力。其間,有魯迅、傅雷的“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也有紅軍戰士的“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沒有身強力壯,卻也身殘志堅;無法沖鋒陷陣,戰死沙場;卻也以筆代刀,口誅筆伐。
為了祖國,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
因此祖國,凌駕于生命之上。
生命之上,還有許多許多。或許我們會因此,付諸一生。我們無法使生命延長,但我們卻可以豐富生命的內涵。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9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書信作為萬里相隔的親人之間維系感情的方式,這就是《傅雷家書》能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不同于普通家信之處。
《傅雷家書》是傅雷暨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等的中外家信,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出洋在外并最終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子傅聰的信件。洋洋萬言,字字涌動,閱者無不為傅雷的精神感動。信中有對過去教子過于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和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黨和國家建設及運動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子生活的噓問和關心,“貫穿全部家書的情義,就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看一部家信錄,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熱烈又恬靜、又深刻又樸素、又溫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冰心世界,我們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翻譯名家的原因,更會從中學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諦。
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系自然只能依靠書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父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么都無可代替的。傅雷對于藝術尤其是樂曲的領會,頗有一番自己的見解。
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余地。《傅雷家書》是一個父親在循循善誘,讀來很親切,既飽含了對兒子的深情,也有著父親獨有的不可抗拒的威嚴。讀《傅雷家書》,感受的是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父子之間的感情因為藝術的崇高而得以升華,成為一份取之不盡的人類精神的養料。
文革時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聰的書信只剩下殘余的幾封,所以文章中大部分為傅雷對傅聰寫的書信,故名“傅雷家書”。《傅雷家書》不僅僅是書信,還是傅雷和傅聰交流藝術的平臺,處處可見深厚的藝術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筆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間的濃濃親情,即使相隔萬里,依然不減。家書中最常見到的,還是關于音樂的內容。父子倆時常在家書中暢談自己對音樂的`見解,對音樂作品的感悟,對藝術家的評論。傅聰曾獲得第五屆肖邦鋼琴比賽第三名,是有名的鋼琴家,受過國內外知名音樂家的贊譽。這些功勞與他嚴厲的父親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對小時候的傅聰嚴加管教。那時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圍的上海孤城,連大氣中都彌漫著一種罪惡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讓孩子去街頭游玩,他把孩子關在家里,培養他的音樂和文化。他還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舉止和生活習慣,他要求孩子生活儉樸,學習認真,每天都要監督傅聰不停地練上幾個小時的琴。不過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聰正練著琴,突然來了靈感,彈著彈著就跑到自己的調上了。父親察覺到異常,便走下樓來。傅聰嚇得趕忙回到譜子上去。但這次,傅雷不僅沒有責備傅聰,反而叫他彈自己創作的曲子,父子倆一起研究,并將剛才的曲子命名為《春天》。傅聰長大后遠出家門出國留學、演出,傅雷的家書也一直陪伴著他。傅聰在外艱苦奮斗時,家書便是他唯一的慰藉。
傅雷對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聰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的處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邊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國家的邀請,從不做有損于祖國尊嚴的言行。這種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萬里之外給他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傅聰在藝術上的造詣,離不開父親傅雷苦心孤詣的教誨。傅雷已去,家書仍留。傅雷家書給我們帶來的愛與精神,永遠影響著下一代。
真的感謝那個時代沒有手機和電腦,真的感謝那個時候的驛路郵差,現代家庭教育中,《傅雷家書》就是一本充滿沉甸甸父母之愛的書。
《傅雷家書》讀后感 篇10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推薦的第一本名著,就是《傅雷家書》。作為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對人們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養的啟迪既深且遠”的著作,不僅值得學生們一讀,也值得為人父母者一讀。
附原文: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孩子,你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著笑臉”!教人怎么舍得!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責備簡直消釋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這些念頭整整一天沒離開過我的頭腦,只是不敢向媽媽說。人生做錯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寧!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溫了一遍。可憐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從小受的挫折對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沒有幫助;但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自問一生對朋友對社會沒有做什么對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對你和你媽媽作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過這幾天特別在腦海中盤旋下去,像噩夢一般。可憐過了45歲,父性才真正覺醒!……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可是結果是一回事,當年的事實又是一回事: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
一、題目“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
傅雷先生與他的妻子在1954到1966年間給孩子寫了一百八十多封信。一般書信是沒有題目的,編成書的時候,就以寫信時間作為題目了。傅聰是1954年1月17日離開父母的,先去北京,隨后去波蘭留學。他17日剛走,傅雷18日即情不能自已,寫下了第一封信。
二、“一天到晚堆著笑臉”
傅聰出國,是應波蘭政府邀請,參加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并留學的。20歲的他沉浸在喜悅之中,與家人在他分別后“止不住流淚”形成鮮明對比。
三、“五三年正月的事”
是指傅雷與傅聰因討論貝多芬作品哪一首最重要產生爭執,傅聰離家出走一月余。
四、“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
教出這么優秀的兒子,又寫了那么多語重心長的信件的傅雷,為什么會說出這樣的話呢?原來傅雷一生苛求完美,所以對孩子也要求特別嚴格,傅聰小時候沒少挨揍,而且打得特別狠。
但他自己也表示,“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而沒有像一般的父母到處夸耀:“你能有今天,全是憑我們打出來的!”
他還做到了很多中國父母很難做到的一點:向孩子認錯。如“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又如“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甚至“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
前段時間,電影《狗十三》里父親打了女兒李玩之后的道歉被很多人批判不真誠。其實,在生活中你找找看,愿意給孩子道歉并且付諸行動的家長有幾個呢?
五、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有些錯誤就像釘子一樣,即便事后拔出來,也還是會給別人造成傷害,再多的彌補也無濟于事。巴爾扎克這句話也提醒我們:寧可事前小心,不可事后悔恨。
六、自問一生對朋友對社會沒有做什么對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對你和你媽媽作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
傅敏注解:父親教子極嚴,有時幾乎不近人情,母親也因此往往在精神上受折磨。注意句中的“作”現在規范為“做”。
七、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
意為,傅雷壯年之時不懂得做爸爸的藝術,讓傅聰在童年時吃了不少苦。有道是鋼琴、古典音樂還有父親的責罵體罰,就是傅聰全部的童年。
【《傅雷家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傅雷家書的好句01-04
傅雷家書摘抄02-09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03-03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04-15
傅雷家書的好句14篇01-05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12-13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3-30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1-09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1-18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