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后感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話說天下大事,久分久合,自漢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后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分為三國,分別是西蜀、東吳、曹魏,最終被司馬氏一統天下,改國號為晉。這就是《三國演義》的故事。
在這個暑假里,我打開《三國演義》這本書,讀了一遍之后,我深深地被書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禁不住又把這本書從頭到尾讀了幾遍。讀過之后,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長坂坡》這一部分。在這一回中,趙云、張飛二將各顯神威,在得知小主人阿斗不見后,趙云心急如焚,急忙去尋找。趙云在八十萬曹軍中橫沖直撞,所向披靡,殺死曹營名將五十多員。后人有詩道:“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在與曹軍交鋒時,張飛不懼對方人數遠勝自己,長坂橋上大喝一聲,嚇得曹兵連連敗退。后人有詩贊曰:“長坂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要像趙云、張飛這樣,遇到困難不能退縮,要勇往直前,知難而進,這樣才會成功。
在這篇小說中,還有上百個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如:諸葛亮、劉備、關羽、黃忠、呂蒙……其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又稱“臥龍”,深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曾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諸葛亮不僅機智過人,而且忠心耿耿。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的偉大,值得后世人萬代敬仰。
從《三國演義》這本書里,我不僅學到了怎樣做事,還學會了怎樣做人。讀一本好書,讓我受益匪淺。今后,我還要擠出時間,讀更多的.好書,正如臺灣作家林海音所說:“我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書籍,將伴我共成長。
三國演義讀后感2
《三國演義》是我國長篇小說的第一個里程牌,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100年間的歷史風云。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故事。書中寫的劉備,呂布、趙云、袁紹、周瑜,魯肅,張飛、孫權、典韋,關羽,諸葛亮,司馬懿這些人物給我的印象很是深刻。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羽。他身在曹營心在漢、水淹七軍、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溫酒斬華雄中這些故事都是耳熟能詳的。最重要的還是他勇武過人,義重如山。
三國里最有智謀的非諸葛亮不可,因為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七星燈,以空城計退司馬懿,以錦囊妙計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所以諸葛亮讓我很佩服。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諸葛亮誓不兩立,周瑜還說:“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周瑜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想把劉備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我感覺周瑜氣量狹小,不像一個英雄。劉備很重視人才,起初趙云并不是劉備手下的大將,但他仍十分器重趙云,幾次留他后,他終于歸到了劉備門下。后來,多虧趙云單槍匹馬從曹營救出了阿斗,才使阿斗脫險。所以這些事例讓我知道劉備很重視人才,趙云對劉備很忠誠。
三國演義讓我學到: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曹操赤壁之戰之所以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曹操沒有聽取并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讓我知道一定要聽取別人的意見。三國給了我許多啟發,也讓我開始對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謀,不能野蠻行事,做事還要三思而后行。
三國演義讀后感3
這個寒假,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三國演義》里有許多情節,節節都很精彩,我覺得最精彩的,是“周瑜三氣喪命”這一節。
這一節說的是,劉備向孫權借了荊州,魯肅想要回來時,劉備說取得西川后還。周瑜知道魯肅上當后,想讓孫權的妹妹招親,把劉備騙來監禁,向諸葛亮討還荊州。誰知諸葛亮看穿了周瑜的計謀,弄假成真。周瑜又想用美色騙得荊州,可又失敗了。周瑜還想幫劉備取西川來要回荊州,可還是被諸葛亮看破了。最后周瑜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了。
從這一段里我知道了周瑜因為太自大所以計劃被諸葛亮看破了,導致三次都失敗了,最后因氣餒而死。在學習上,我們也不應該覺得自大而放松,這樣只會導致一連串的失敗,也不要因為一次失敗而氣餒,要更加努力才會成功。
在三年級的一次數學考試時,老師跟我們說一定要好好檢查。我的試卷寫完后還剩好長時間交卷,我想起老師說的話,認真地檢查了兩遍。結果那次我考了100分,我特別高興,心想:我也考了100分!又一次考試,我想:我前一次考的`那么好,這次學的又簡單,一定沒問題,就不復習了吧。這次考試我很快寫完了題,看了看試卷,就又犯懶了,想:不檢查應該沒問題吧。結果第二天卷子發下來,我驚呆了!75分!回到家,媽媽和我認真的分析錯題,媽媽說:“你都是馬虎錯的吧,是不是沒復習沒檢查?”我想了想,我是沒有復習、檢查,一定是因為我太過自大了。第三次考試前,我認真的復習,考試時仔細地檢查,果然考出了98分的好成績。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三氣喪命”這個故事留給我很深的印象,也告訴了我許多的道理。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三國演義讀后感4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我最喜歡看的書,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里面主要寫的是魏、蜀、吳三國發生的事情,其中,我最喜歡看《草船借箭》的故事,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日,周瑜率兵和孔明商議戰事。周瑜想讓孔明率兵去截段曹軍的糧道,其實是想借曹操之手除掉孔明。魯肅提醒孔明孔明瞧不起的說:“我水戰、陸戰、車戰樣樣擅長,不像周郎,只有一技之長。”周瑜聽后,怒火中燒,恨不得一刀砍了孔明。突然,他又心生一計,于是拜見孔明說:“兩軍水上交戰,首先要用什么兵器?”
孔明說:“當然,以弓箭為先。”周瑜說十天之內得造十萬支箭,孔明說三天就可以了。周瑜大叫道:“軍中無戲言!”諸葛亮立軍令狀說:“如果三天之內備不齊,甘愿受罰。”孔明借魯肅二十條快船,每條船各扎草捆一千個,分立兩側,魯肅按孔明要求,專等孔明調用。第三天的四更時分,滿天大霧,五更時,船只接近曹軍水寨。曹操怕水軍不夠用,就用弓箭手助陣,大霧散開時孔明任務完成。
讀完這個故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我贊嘆不已。它借助大霧來完成這項任務,讓我很是佩服。不愧是神算諸葛亮,如果是我,肯定一個月之內都完成不了。我每次做作業幾乎都有錯的,寫完作業都不檢查,急著要和哥哥出去玩,因此,導致我寫作業分心,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我要向故事中的諸葛亮學習,遇事沉著冷靜。
上課時專心聽講,勤做筆記,遇到難題,虛心求教。是他讓我想起一個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細心觀察,不要心浮氣躁,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三國演義讀后感5
每讀一本書,多多少少,總會有一些收獲。已經六年級的我,讀了幾十本書了。其中給我啟發最大的,則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是我的好朋友——畢尊借給我的.。剛剛借到這本書時,我興奮得不得了!好多人都排著隊在找畢尊借閱呢!因為我倆關系太好,還“插”了個“隊”。我打開《三國演義》,一股書香迎面襲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很認真地品讀著其中的每一個章節。
我一口氣讀完了前兩回。其中,張飛的丈八蛇矛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初戰,讓我的心都揪緊了,我生怕他們之中誰傷了誰,因為我對他倆都十分敬佩。
第六回中,劉備對陶恭祖三讓徐州而婉言謝絕,因此而得到了陶恭祖的敬重。因為關心群眾,所以才會出現“寧死跟著劉皇叔”的情景。劉備的仁慈不僅使人民深深擁護,同時也讓我無比感動!
在第十二回和十三回中,我領略到了諸葛亮的智慧;在趙云冒死救阿斗時,我領略到了趙云的忠誠和英勇無畏;在第八回中,我被關羽的義氣感動得熱淚盈眶……
但有一點,我始終想不明白——劉備、趙云、張飛、關羽、諸葛亮這些叱咤風云的人物,為什么到后來都會死亡得那么快呢?!這個問題一直糾結我好久好久,最后,我在一次看書時也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他們都不識大局,他們都想要重建漢朝,然而,此時,漢朝的皇帝已經失去了民心,讓人十分厭惡。漢朝滅亡的命運已經不可能改變,因此,劉備他們也只能走向失敗。
識大局很重要。我們中國現在正在遭受周邊國家的挑釁,我國應立即回擊,同時也要加快發展,使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三國演義讀后感6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中的每個角色刻畫的都栩栩如生,一場場動魄的戰爭,讓我手不釋卷。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也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故事描寫了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的歷史風云,再現了以劉備、曹操、孫權為代表的,“魏、蜀、吳”三國群雄逐鹿,三分天下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許多英雄人物讓我敬佩不已,劉備為了成就大業三顧茅廬,禮賢下士,求賢若渴,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重情重義,俠肝義膽:諸葛亮巧用“空城計”足智多謀。"桃園結義"草船借箭”"赤壁之戰”:等經典故事一直讓我回味。
《三國演義》也讓我變得更加勇敢堅強,那是一個暑假,媽媽爸爸帶我們去爬山,爬到一個景區的時候,我弟弟提議去走吊橋,我滿臉“寫”著不想去。可是走過了吊橋就到下一個景點了,所以不得不去,工作人員幫我們弄好安全繩后,我就走上了橋,剛開始走的時候并不害怕,但是走到橋中間時橋開始晃動了,我就不敢向前走了,看著媽媽爸爸和弟弟都順利地過了橋,我的心里就開始忐忑不安了,但我想起《三國演義》里勇敢的英雄后,我就想我不能敗在一座橋下,于是我一鼓作氣走到了橋對面。這對我來說,是成長中又一次成功的挑戰。
書好像一盞指路的明燈,讀《三國演義》我領略到了古典名著的精華,開闊了眼界和胸襟,變得更博學,更智慧、更自信、更勇取,我們要像英雄們那樣,敢于戰勝困難挑戰自我,做自己生命的強者。
三國演義讀后感7
今又讀《三國演義》,不覺感悟頗深,中間的不少情節都讓人敬佩不已,《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不覺對他可貴的精神感到敬佩,心想:要是現在人與他一樣,社會將會多么和諧。
國家的統治不僅需要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智慧無人能比,連聰慧的司馬懿也稱絕
曹操從積極的'方面為結束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和軍閥混戰做了杰出的貢獻,曹操治下政治清明,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他打擊了地方的士族門閥加強中央權力,奠定了當時的社會秩序,暫緩了土地兼并的壓力.但是他生性多疑,為人嚴厲且頭頂漢賊大帽,而且曾經有過盜墓,拿人肉充做軍糧的丑聞.故歷來為中國的文人和傳統價值觀所唾棄,這些都無法掩飾他作為一個英雄的光輝,這就是一個奸雄的一生。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三江口周瑜縱火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后感8
《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它是羅貫中根據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創作的。
這本書剛開始是一首詞,這首詞是明代大才子楊慎所作。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書中有很多很多的人物,他們都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劉備的仁義善良,為人謙和;曹操的陰險,奸詐;關羽的重情重義;張飛的魯莽、粗暴;諸葛亮的.料事如神;周瑜的心胸狹窄等。
在這本書中讓我有深刻記憶的故事是火燒赤壁和三顧茅廬。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吳國,因魏軍不善水性,所以諸葛亮決定火攻。龐統假意投奔曹操,建議魏軍船只用鐵鎖連在一起抵御風浪。周瑜假裝打黃蓋,然后黃蓋假裝投靠曹操,還帶了數十條船,里面裝滿了柴草。快接近魏軍的時候,黃蓋點燃了柴草,火借助風向向魏軍燒去。魏軍不善水性,船又連在一起,最后慘敗,死傷無數。
三國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諸葛亮。他是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成為他的軍師,也是蜀國丞相。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謀。他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獲、上演空城計等。書中是這樣描寫諸葛亮的: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諸葛亮病死與五丈原,他的死令人惋惜。
書中很多英雄都是慘死。比如,龐統,軍師中郎將;獻連環計,議取西蜀,最后被張任射死與落鳳坡。周瑜,指揮赤壁之戰,最后被諸葛亮氣死。曹植,曹操之子;七步成詩,最后憂郁而死。黃忠,定理山斬夏侯淵,最后中馬忠埋伏,被流箭射中肩窩,后箭瘡迸裂而死。三國里還有很多英雄慘死。
看完這本書之后,又讓我想起了,書最開始的那首詞。回過頭去再看,原來那首詞就是這本書的寫照。
三國演義讀后感9
忠義之士關羽、智慧的化身孔明、陰險狡詐的曹操……在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認識了一個個群雄之首、巨謀勇將。
羅貫中的作品《三國演義》,從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桃園結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為統治而相互斗爭為主要內容,描寫了從東漢到晉朝統一之間的許多的戰爭故事。而在《三國演義》中,一個個鮮明生動的人物更是讓我難以忘懷。
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而且鞠躬盡瘁;趙子龍忠得義薄云天……而我更加敬佩的.是武力群超、忠于劉備的關羽。他面對曹操的的百般誘降毫不動心;為了送劉備的家人平安回到家,不惜自己的生命,過五關斬六將。關羽的忠厚誠實讓我想到了那天下午,那件事……
那天下午,弟弟來我家玩,碰巧媽媽出去了。我倆一塊兒看起了電視《少林寺》。少林武僧的精彩武打鏡頭,使弟弟看呆了。他也打來打去,用“醉拳”在客廳里倒來倒去。過了一會兒,弟弟在廚房里磨蹭了老半天還不出來。好奇心占據了我全身,便跑過去想看一看究竟――原來,弟弟正津津有味地喝著冰箱里剛剛那出來的雪碧。
我看到這一切,就幸災樂禍地指了指弟弟。弟弟見狀,吃了一驚。愣了一愣,就跑到我身邊,撒起了嬌:“好姐姐,求
求你不要告訴我爸爸媽媽。對了,我給你吃‘德芙’!”我心動了,我天生就愛吃“德芙”巧克力,就接受了“賄賂”。
于是,我們將空瓶子里裝滿水,忐忑不安地等待媽媽回來后的大火。可是,媽媽以為是商店買的假貨,也沒說什么。
《三國演義》里有許許多多英雄。而在現在,只要踏踏實實做人做事的,我認為就是英雄。我們都要做新時代的小英雄!
三國演義讀后感10
今年暑假,我認真閱讀了《三國演義》一書,頗有感慨,故作此篇。
《三國演義》是由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所作。小說寫的是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小說取材于像《三國志》之類的史書和民間的三國故事。《三國演義》前八十回敘述東漢末年,各個軍伐之間的混戰,后四十回寫了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斗爭。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他們之間互相吞并,明爭暗斗,致使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曹操、劉備、孫權在這段時間里招兵買馬,廣納賢才。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從而統一了北方。孫劉聯軍又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魏、蜀、吳三國之間爾虞我詐、互相爭斗。后來,司馬懿奪取魏國政權,他的兒子司馬昭建立了晉,相繼滅掉蜀吳兩國。
《三國演義》的作者通過對語言、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劉備忠義仁慈,諸葛亮足智多謀,呂布有勇無謀,曹操陰險狡詐,周瑜氣量狹窄,司馬懿詭計多端,關羽忠誠正直,張飛脾氣火爆,劉禪昏庸無能等等。我認為在故事中作者對劉備和曹操的人物描寫最具有特點。
劉備是一個愛民、仁慈、忠義、能任用人才的人。他愛戴人民,也深得人民的尊重,他始終堅持“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與曹操作戰失利后,他帶著滿城百姓一起出逃,百姓也很愿意跟著他。劉備待人仁慈、寬厚,在劉表病危,想把荊州讓給劉備時,劉備卻不忍接受。由此可見劉備的愛民和仁慈之德。在劉備幾十年的征戰中,他打的`都是興復漢室的旗號,只要有人投靠,他基本上都接受,人們對此都感慨萬分。由此可見劉備的忠義之道。劉備求賢若渴,在第二次去諸葛亮的草廬之后,他的部將都以為諸葛亮沒有才能,認為諸葛亮不敢見劉備,勸劉備不要去了,但劉備執意要去,才得到這個百年不遇的奇才。由此可見劉備的任人唯賢之心。劉備不愧為一代賢君。
三國演義讀后感11
要問我最喜歡看的書是哪一本?那要屬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不可了。
我從小就酷愛看《三國演義》,一見題目就想問:《三國演義》講了什么事情?是講得哪三個國家?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長篇小說。作品取材于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在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工而成,其取向是現實主義的。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在東漢末年,有許多人都想統一,就各自招兵買馬,創造出強大的軍隊,開始互相廝殺,最后只剩下魏、蜀、吳三國,分別為曹操、劉備、孫策創造。
在《三國演義》中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有白臉的曹操,忠誠的劉備,紅臉的關羽,黑臉的張飛,有德有才的周瑜,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等人。
我知道關于三國的`詩句有很多,例如:唐代詩仙李白的《赤壁歌送別》的“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還有李九齡的《讀三國志》的“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閑。”
除了關于三國的詩句,我還知道關于三國的成語,比如;一手包辦、一舉兩得、七步成詩、三顧茅廬、乘虛而入、出言不遜、初出茅廬、吳下阿蒙和大器晚成等等。
我喜歡看《三國演義》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教會了我很多的做人道理和處理事情的方法。凡事要想想前后因果,戰場上是要有英雄的氣魄,有時也要會使用陰謀,不能輕敵,但也不要為了講究“哥兒們義氣”,做出不必要的犧牲。
三國演義讀后感12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有關史話和民間流傳故事與自己的想象經過高度熔炬后創作而成的。故事從漢代末年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公元169年)開始至三國歸晉(公元280年)而終。全面體現了東漢末年與三國時期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它具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價值,在人民中廣泛流傳,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
《三國演義》七成真三成假,其中塑造了許多帶一點虛幻色彩的英雄——有高風亮節的諸葛亮,英俊瀟灑的周瑜,奸詐殘酷的曹操,年少有為的孫權等等。
而我最喜歡的是英勇善戰的趙云,他戰功數不勝數,一句“常山趙子龍”令無數勇將望而卻步。
歷史上的趙云其實不如小說,并不受劉備信任,也沒有五虎上將的說法,他很委屈——至高也就做到鎮東將軍,箕谷一敗更讓他降至鎮軍將軍……然而小說中的他仍是無數人的偶像,他自從公孫瓚轉到劉備帳下后,立下功勞,其中很多都是典故,其中他兩救后主劉禪更廣為流傳。
話說張飛吼斷長板橋后,劉備拋下兒子、妻子狼狽逃走,魏兵進攻時,他獨自一人在亂軍中斬敵無數,救回被奄奄一息主母抱著的`后主救回,并擺脫衛兵追殺。
好一個趙子龍單騎救主,對劉備忠心耿耿,怪不得劉備要摔孩子來感謝趙云呢。趙云的膽量,武功也可見一斑,而且他也很講道理,且看“趙云劫江奪阿斗”。
諸葛亮三氣周瑜后,東吳無可奈何,只好出損招,騙孫尚香吳國太病重,讓她把兒子帶來,讓劉備用荊州換兒子。可趙云硬是單騎上船,以槍抵箭,跟主母講道理,直至張飛搶回阿斗。
趙云的英雄氣概和俠骨柔腸是我最欣賞的,此外智取貴陽體現了他兵法上也有過人之處,另外他年近七十仍斬五將立新功的氣魄也令人佩服……
總之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英雄就是趙云,他令我崇敬。而你對三國英雄如何評價呢?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喔!
三國演義讀后感13
前幾天,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它的姓名是《三國演義》。 這本書講的是東漢末年,皇帝無能,引發了黃巾之亂。
三國,這個洶涌澎湃的年代開端了。其時,三國被分為蜀,魏,吳三個國家,三國年代里還有許多人物:智慧過人的諸葛亮,一身是膽的趙子龍,愛才如命的劉備,武藝高強的關羽,張飛。作者羅貫中用他的大筆描繪出了這樣一個個繪聲繪色的'人物,其間,我最喜愛趙云,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我喜愛他是因為他武藝高強,一身是膽,他曾經在曹操百萬軍中七進七出,救出了阿斗。還有許多聞名的戰爭: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我給我們講一講降孫皓三分歸一統的故事:司馬宗族把握魏國朝政之后把魏國的皇帝踢下臺,自己當了皇帝,國號為大晉。當即出兵攻擊吳國,這時,孫權現已死了,吳國的皇帝是孫權的孫后代皓,他是個暴君,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因而,很多人不滿,有的乃至屈服晉國了,他得知這個音訊后,慌了,有一個大臣說:“能夠在江中放置鐵鏈和鐵錐,擋住晉軍。”晉國將軍看見后想:眼看就要攻下吳國,莫非要被這些鐵鏈擋住嗎?他費盡心機,總算想出了一個方法,晉軍砍了許多樹,綁在一同,讓它們順流而下,把鐵錐連根拔起,又用火燒斷了鐵鏈,一股作氣攻下了吳國,孫皓想自殺,大臣們急速勸止讓他屈服,他沒方法,只好屈服了。
總算,三國這個長達一百多年的年代完畢了。正所謂:古人云:全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演義讀后感14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當你翻開這本書,就仿佛回到了戰火紛飛的東漢末年。
《三國演義》里面的幾乎所有人物都刻畫得有血有肉。就比如“溫酒斬華雄”的關云長,“長板橋退曹軍”的張翼德,“草船借箭”的諸葛亮,“截斷江流奪阿斗”的趙子龍,“火燒赤壁”的周公瑾……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那次的大分裂,使中國歷史上又多了一個傳奇。這本書既是訴說英雄的詩篇,也是講述智慧的寶典,更是講述勇武和忠義的經典:神勇如關羽,驍勇如張飛,智勇如趙云。書里面始終貫穿著“忠義”二字。當初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關羽遇害后,劉備痛不欲生。因與劉備結義,關羽也過五關斬六將,一心想回到劉備的身邊,義重如山。為了報答曹操,他還在華容道時冒著生命危險放了曹操。同時,書中還贊賞了忠臣,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令敵人也不能不佩服。
我從《三國演義》中還體會了性格的重要性。像諸葛亮和周瑜,他們之間的差距并不大,在智謀方面也是實力相當。不過諸葛亮和周瑜的性格卻發財相同:諸葛亮沉穩,周瑜卻十分驕傲,而且嫉妒心極強,正是諸葛亮的表現太優秀,周瑜才會一心想要除掉那個“諸葛村夫”,但他這么做是必定要失敗的',最后他果然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了,臨死前還在感嘆:“既生瑜,何生亮!”這足以看出性格對于成敗的影響有多大。
《三國演義》是一部非凡的英雄史詩,在一個個細節里凸現出歷史的波瀾壯闊;其浪漫而熱烈的敘事,使得此書超越時空的藩籬,在文學的長河里熠熠生輝。
三國演義讀后感1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我最敬佩的要數諸葛亮了,他是一個忠臣,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可為是個奇才!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聰明就是讓我學習的最好榜樣!再說關羽,一個黑臉,大胡,丹鳳眼,臥蠶眉的大將軍,也是五虎大將之首。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關羽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而且我對他的感覺也不好,雖說是一個人才,非常聰明,且善于打仗,但有謀權篡位之心。不過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沒有殺劉備,雖當時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壞,畢竟他還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6-21
《三國演義》讀后感01-22
三國演義讀后感06-02
《三國演義》讀后感01-23
《 三國演義》讀后感01-10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2-02
《三國演義》讀后感12-30
初三三國演義讀后感01-30
三國演義讀后感12-03
《三國演義》 讀后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