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
假期,老師推薦了一些書,它是我選擇的其中一本。一看書名,大家可能以為它是一本故事書或傳記。不,它是一本哲學書。自然,它的作者是一名哲學家,哲學家寫哲學書不足為奇。剛開始,我也是這個想法,翻開后,我有了不同的感受。
主人公是14歲的少女蘇菲,她不斷的接到一個哲學家的神秘來信,把她的思想與生活徹底擾亂。隨著哲學學習的深入,蘇菲開始思索,開始解開一個個謎團,最終成功解開謎團并使用哲學來生活。
這時候,我才發現這不僅僅是一本哲學書,它更是寫出意味少女的成長之書,揭示出了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注與好奇,每個人何嘗不是如此呢?
作者用的這個書名不僅僅是寫主人公蘇菲,而是所有的`我們,這個世界是個哲學的世界、智慧的世界、夢想于成長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把主人公換成所有人,這個世界,更可以迷上我們所有人。
這應該是為什么它的銷量超過4500萬,且翻譯過64種語言的原因—因為它可以針對任何人,任何事,且全世界人都需要自己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2
《蘇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喬斯坦·賈德創作的一本關于西方哲學史的長篇小說,它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其被譽為20世紀百部經典著作之一。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并在一位神秘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在沒有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整本書后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于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丑、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么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于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3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啟蒙書,它用通俗的語言來講述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整部世界哲學史。它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
書中主人公是一位14歲的少女蘇菲,好奇心是蘇菲這個人物的靈魂,也是哲學的.靈魂。“你是誰”這個簡單的問題,幾乎每個人都會回答“我是我”。而蘇菲不一樣,她認為這個答案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叫蘇菲,是不是我不存在了呢?”好奇心一步步地指引她探索下去,探索人的本質,世界的本質,就和哲學大師一樣思考那些根本問題。如果沒有好奇心,就沒有好問的蘇菲,也不會有蘇菲神奇的經歷。如果沒有好奇心,就不會有如此蓬勃發展的哲學。
蘇菲穿越時空,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了解;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已成為歷史的那些精神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亞、達芬奇等進行了一次心聲的對話,目睹了歷史又一次嚴肅的重演。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人類的文明,“哲學”并不是生澀的,非一般人可理解的高深理論。以前我對哲學抱著望塵莫及的想法,現在才發現其實我從來都不了解哲學。
以上是我不完全的見解,這本書我雖然理解和感悟不是很透,但是我相信哲學就在我們生活中,就在我們的身邊,認真感悟生活,就能理解哲學。我相信哲學是可以讓人們了解自己,改變自己的學問。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4
看過《蘇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會這樣認為:它是一本簡單而又深奧的小說,《蘇菲的世界》 讀后感。它曾經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會使我興趣十足,一會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這矛盾中斷斷續續地讀完了整本書。 14歲少女蘇菲收到的陌生來信帶她走進了一個她幾乎從未接觸過的世界,引導她的思維走進了人類更深、更本質的思考。 這本書從哲學的角度向人們解釋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與發展,告訴人們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本來我認為哲學是比較枯燥乏味的,但《蘇菲的世界》一書卻截然不同。它向讀者講述哲學的同時,運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使讀者閱讀時產生一種像讀偵探小說般的心情。
本書的另一個奇妙之處在于,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這些信雖是寄給她,卻是寫給一個與她同一天生日的、似乎是不存在的女孩——席德。更出奇的是,艾伯特不停地給蘇菲講課,卻發現他們所做的`一切似乎是席德的父親艾勃特少校的“特意”安排,或者說他們是活在少校的意識當中。他們的談話和舉動被少校安排好后寫進一本叫《蘇菲的世界》的書,作為生日禮物送給她的女兒。故事的結尾,艾伯特與蘇菲試圖逃出少校的思想控制并且成功。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5
——對于死亡,每個個體必須面對的事實。死亡對于生,到底是處于怎樣的一個位置?死亡是否是生的對立面?死亡僅是肉體生命的終結,亦或者是抹殺一個人存在的完全終結?
村上春樹曾在書中寫道:“死并非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也就是說,他認為,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終點。這里說的生命,并不僅僅是指生物學上的肉體。而是,一定有什么東西,以某種方式,留在宇宙之中。
于是,這里牽扯到了意識與物質。這是貫穿西方哲學家頭腦的若干問題之一。德謨克利特斯認為原子構成了萬物。構造物質的本質始終如一,億萬年前構造恐龍的.某個原子同樣構造了今天的人類。可這里顯然不能解釋超越物質以外的東西。到后來,柏拉圖來了,帶著他獨樹一幟的觀點:物質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這個實在被稱為“理性的世界”。這個世界,是靠感知的,靈魂依附于肉體的存在,以某種方式在肉體的結束以后留存下來。然而,靈魂超越物質以外,如何證明靈魂的存在,又是另外的問題了。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6
讀完了《蘇菲的世界》,讓我初步了解了哲學。這本書的作者是喬斯坦?賈德。
書的內容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
《蘇菲的世界》既是小說又是哲學史,因此哲學是其貫穿始終的主題也就不奇怪了。哲學并非以那種無事可做的人進行深奧思考的面目出現,而是作為與生活相統一的事物而出現。
假如《蘇菲的世界》代表著主流知識分子的哲學觀點,它所表達的也極引人注目。這本書對真實的哲學給予極崇高的評價: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評論;去除偏見、迷信和慣例;不做倉促和輕率的判斷,一意追求真理、知識、美善和道德。
這不是“一本關于哲學史的小說”,而是一個當代擁護自然的人文主義者對哲學根源所做的選擇性的探討。在小說結尾,科學被認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義雖然教義不明確,卻絕對是人類的最佳選擇。這本書引導讀者獲至這樣的結論,但事實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給予讀者的印象只是這是歷代智慧累積的結果;當然,不同的歷史將會導致不同的結局。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也推薦大家去看一看。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7
14歲的少女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樣在她眼前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導下,蘇菲開始思索,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異、更加離奇……這就是《蘇菲的世界》。
蘇菲是個小女孩,無意中接到一封信,里面問:“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接下來一位哲學家給蘇非寄信,每一次都講哲學。一天一只狗帶著她到哲學家的閣樓上做實驗。做完實驗又送回來,就這樣蘇菲的'哲學火速上升,從20、30分到100、90,難道這能提高蘇菲的哲學成績?
讀了這本,可以這么說,讀者本書你讀個1、2遍讀不懂必須讀上十遍才能理解這里的情節內容和艾伯特的哲學。我廢了好大得勁才把這本書看完。讀完這本書就如陶行知所說的要鉆進去,展開來。不要只看字面的意思,也要理解這些哲學。要認真,老師布置得家庭作業要認認真真的完成不能馬虎,不然等于白做!比如有錯題了,你要先知道自己錯在哪兒,在想想怎樣去訂正,要不然就白費!
這本書教會了我們很多道理,很適合我們讀!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8
一本集小說與哲學史于一體的書,哲學是其貫穿始終的主題。而這里的哲學并非以那種無事可做的人進行深奧思考的面目出現,而是作為與生活相統一的事物而出現。蘇菲和艾伯特需要運用哲學去理解他們的世界。但是他們又并非和人們格格不入。他們能夠確信他們的世界是艾勃特·納格的創造,但僅僅因為人們沒有關于自己世界(或宇宙)本源的答案,并不意味著可以不問這一問題。實際上,正像賈德在整本書中所強調的`,要想成為一名哲學家就不能停止提出問題。艾伯特努力讓蘇菲意識到她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了不起。人們提出的問題可能并沒有任何答案,但這也沒什么,因為正是能夠提出問題才讓我們成為人。我們為什么會在這里,什么才是好生活——從賈德的觀點來看,該書提到的所有這些哲學問題就是人們可以提出的最重要的問題。一旦人們的身體健康得到保證,人們就必須關注自身的精神生活。生命是一種賦予,要使生命對個人產生意義的唯一途徑,就是不斷地提出這些問題。哲學特立獨行,置身于其他學科之外,因為實際上賈德將哲學與生存看得同等重要。假如人們生活中缺乏哲學思辨,那么就剝奪了自己最大的樂趣,也降低了自己原本可以達到的理解高度。哲學是一項不斷進行的、畢生的追求。地球生物中只有人類可以進行哲學思考。雖然哲學或許不能使生活更簡單,或是給出容易的答案,但它會讓人們對于自己的存在充滿好奇心。即使哲學相當錯綜復雜,但其主旨卻是簡單的。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9
《蘇菲的世界》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薩特,以及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并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評論家認為,對于那些從未讀過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此書是最為合適的入門書,而對于那些以往讀過一些哲學而已忘得一干二凈的人士,也可起到溫故知新的作用。 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與此同時,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請蘇菲轉交給席德(Hilde)”,郵戳來自黎巴嫩。
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魔鏡、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來給席德明信片、會說話的漢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寫著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現實出現的夢中的金十字架、撿到的10元硬幣……接迥而至的奇聞怪事讓蘇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 更離奇……
在一位神秘導師艾伯特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人生如星塵
我是在沒有事先對它了解與認識的情況下開始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我是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個全新的世界,哲學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0
斷斷續續的20個小時,我試圖將自己洗白,置身于每個時代,他們各自的思想體系中,去了解,去理解。有沖突,很艱難,卻總有那么幾秒,讓我豁然開朗。而后,那些意想不到的收獲大概就去了我的潛意識里。我,又混沌了。
這本書可以說是哲學的發展史,不,它本身就是。只是用了小說的形式,讓我們在學習哲學知識的過程中,運用哲學的思考方式,來一層一層剝開真相,發現故事。這點很贊,我們從未置身事外,我們是參與者。
艾伯特和蘇菲,原來他們不過是書中的人物,一舉一動都是別人的.寫作,而這個別人,正是席德的父親,一個存在于作者筆下,剛被我讀完的人物。(而作者是誰,我又是誰,是否存在于某個錄像帶中,又被別人觀看著呢?) 我們存在于不同時空中,互不聯系,卻又互相影響著。
我思故我在。用一顆好奇的心去發現世界,用批判的思考去看待所有看起來正確的事物,保持思維的敏銳性,像個孩子般敏感,從此創造自己的生命。而生命,理應有意義。
我是誰?
我們是誰?
是幾十億年前宇宙爆出來的一點火花。
也是星塵。
很美。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1
哲學,這個名詞對于許多人來說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它雖然不是那么的淺顯易懂,但是它或許可以解答我們的所有疑問,使我們懂得真理。而這本《蘇菲的世界》像是一位彬彬有禮的紳士邀請我加入這場令人大飽眼福的哲學盛會,令我受益匪淺。
故事講訴了一個十四歲的少女——蘇菲,在她一天回家時發現了一封神秘的來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在這之后她不斷收到了很多類似的來信,蘇菲也開始思考自己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問題,她在一位神秘人的指引下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從笛卡爾再到薩特。有達芬奇的繪畫,有莎士比亞的戲劇,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機,但隨著思考的深入,留下的就是更多的心靈的震撼
“馬為什么叫馬”,這些在我們看來是莫名其妙的問題在哲學家的眼中卻是天大的難題,曾經有人為了1加1為什么等于2而研究了十幾年,卻得不到他們應有的尊重,但到時那些毫無營養的文章現在卻奪人眼球。全世界有多少個人可以有毅力的去追求這些理所當然的`問題的真理?又有誰為之付出幾十年的努力?
所謂哲學,是追求真理,是讓我們懂得為人處事的道理,讓我們獲得有用的智慧,而這些,坑定可以讓我們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占得一席之地。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2
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的?
就這個看似比較簡單的問題,卻是比較基本的問題,我們窮盡一生,追求是是什么?很多時候不就是想了解自己,了解這個世界,想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么?有時候,我們很多心理問題是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造成的,我們妄圖和別人攀比,卻不了解自己,我們用覺得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到,做好,事實卻告訴你,你根本做不到。我們了解自己,才不會那么痛苦。
為什么選擇一個十四歲的蘇菲呢?為什么當一個優秀的哲學家最重要的條件是好奇心么?就我看來,太小的孩子,雖然有好奇心,卻沒有足夠的探索研究能力,思維還不足以應付這種哲學問題,也很難去尋找答案。好奇心,意味著主動去思考,主動去探索,因為對這個世界已經習以為常了,我們就很難像孩子一樣,提出各種各樣的質疑,問題,即使有孩子提出問題,要不是不耐煩地隨口一說,或者是責罵,孩子的創造性,好奇心就這樣被扼殺了。
“赫拉克里特斯說:“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變化、移動,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不變的。”我小學的時候,思考過類似的問題,即使是同一棵樹的葉子,同一批出廠的產品,也有不同,至于為什么不同,我沒有考慮那么多。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間的事物都是相對的。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3
歷時七天,將《蘇菲的世界》又讀了一遍。
這本書是一位父親通過寫小說的方式,向他的女兒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也簡單寫了西方的哲學史。以前很少閱讀哲學方面的書,總覺得哲學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的。而此書對許多深奧的哲學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使人有醍醐灌頂之感。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到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到辯證法的黑格爾,甚至共產主義的馬克思,解析夢的佛洛伊德......
西方哲學一脈相傳,生生不息,一代代人無窮無盡地探索著人生的意義,生命的本原,世界的源頭,讓人心生敬意。雖然所有的`哲學問題,此書沒有給出確切的答案,但是它打開了哲學的大門,開闊了我們的思路。
雖然最終,我們的生命都將沒意義,因為我們也是星塵。可是哲學家的智慧,是告訴了我們,在沒有意義的生命中找尋生命的意義。正如達爾文所言,我們是滿載基因航行過生命的一艘小船,到了渡口,就已完成了生命的意義。我不知我生命的意義何在,也不知何時到達最后的渡口,
可是,既然我們都是星塵,所有的喜怒哀樂也都是星塵,那又何必那么在意自己的感覺。
生命短暫,時光寶貴,盡心贍養老人,努力撫養幼子,也正是生命的最終意義吧!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4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覺醒來發現世界上有這么多的矛盾,這可能也是從看蘇菲的世界開始的吧
看《蘇菲的世界》時,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問底,竟然從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種共鳴;但是自己內心深處卻覺得她是一個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么事都想那么多,搞不好學習也會一落千丈。
此處我想了比較長的`時間,到底是應該較為成熟些,每件事逆來順受,還是應該每件事刨根問底,這是多么的矛盾啊!當時我想;這個問題可能連哲學家也解不出來吧,我的內心的兩股思想像五線譜一樣交織碰撞,我的五臟六腑在都被燒灼,我是多么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是選擇自由的暢想,還是選擇循規蹈矩,一步一個腳印,這兩者都存在風險性與可能性,前者一飛即達,后者一輩子平平穩穩,不愁吃穿,卻默默無聞,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前者若一飛不起,必定一生不能翻身,疾苦一生,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后者便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安穩,在現代社會中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沒有一雙標新立異的翅膀是不行的,只是摔倒了還可以再拍拍身上的泥水再爬起來,但是在千百次爬起來后,天已經黑了,你也將化作塵世間的一縷浮塵了,隨風飄飛了……
聰明的你,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明天太陽依然升起,時鐘依然運轉,我們的問題,卻可能已悄悄的塵逝了……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5
又是匆忙的一日,于方寸間奔波往來,其慌亂之狀,細細回想,不禁莞爾。月出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喧囂退去之后,略作休憩,焙一盞清茗,于氤氳中為自己尋得片刻安逸,為心靈辟出一片凈土。凝神定氣,排卻雜念之后,復從昨日之處讀起。幾封書札之后,蘇菲對世界的好奇己然難以掩抑。今天的信箋是關于世界起源的,一個又一個動人的神話讓蘇菲醉心其中,流連于一個又一個的神話人物:揮舞著鐵錘的索爾,在雷雨中為大地帶來生機;象征著智慧的雅典娜,以勇氣給人以美和希望……
這些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傳說,代表了人們對世界最初的認知,和對真善美的追求。然而,希臘的哲人們卻對這些充滿魅力的故事予以批評和駁斥,他們說:人即神,神靈不過是人類按照自身形象所創造的虛無,真正應該崇拜的,是人本身。這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觀點,為希臘帶來了藝術和經濟的繁榮,成為后世人文主義的濫觴,而哲學也因此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是啊,還有什么比我們自己更偉大的奇跡呢?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3-27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1-05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6-06
關于《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2-03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04-26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09-10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04-01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06-30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精選15篇02-28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