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三國演義》有感1
有的人認為“三國最大的失敗者為劉備,因為他親手毀掉了自己用一生打拼的蜀漢大業。”不錯,的確是這樣,所以大多數人為他感到遺憾、惋惜,我卻認為不然,他才是三國中最大的成功者。
現在人們對劉備的評價各不相同,但大部分的都是貶義,有人說“劉備大耳朵假仁義,裝厚道。”這句話出自一個人對劉備的性格分析,我認為“劉備大耳朵,天下之明君,真仁義,萬里志。”可以看出,我們倆人對劉備的分析完全不同。他覺得劉備假仁假義,應該是被“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所誤導,如果劉備假仁假義,怎肯不顧蜀漢之大業,與東吳火拼,直到死前也未曾說過一句后悔的話,這點證明他覺得他的所作所為是值得的。說劉備是天下之明君,自然也有道理,首先在《三國演義》第一回,劉關張桃園結義,其誓詞便赫然標出“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八個大字。證明“安黎庶”早已是劉備的目標,后來他果真沒有食言,他到之地,百姓必定安定、富裕,。可想起“陶謙臨終,以徐州相讓,劉備固辭,徐州百姓在府前哭拜曰:“劉使君若不領此州,我等皆不能安生矣! ”曹操擒殺呂布,離開徐州時,“百姓焚香遮道,請留劉使君為牧”這表明他占據徐州的時間雖然不長,卻已深得民心,這點說明他治民有方,是百姓的'“天”。三國有三個君王,劉備、孫權、曹操。從書中可了解,曹操立業之前有夏侯家族、曹氏家族大力支持,當時曹操也算是個財主;孫權,繼承父業,已有江山的奠基;劉備,以賣草鞋為職業,雖說為皇室之后,但還是無享皇室之福。可以看出劉備建業之不宜,胸懷之寬,見識之遠。
總之,寬仁愛民和敬賢愛士這兩大品格的充分表現在劉備的身上,自然劉備的成功早已擺脫了他“失敗者”的身份,并成為了人人向往的明君。
讀《三國演義》有感2
最近,我讀了白話版《三國演義》,在這本書中,所有事物都被那美妙的文字賦予了活力。這本名著,使我幼小的心靈萌動了偉大的情感。
《三國演義》這本書以豐富的歷史事件,細致的人物描寫,刻畫出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在這本書中,偉大人物的啟迪處處散發著激動人心的力量。你看,那運籌帷幄,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正在“草船借箭”;那英勇善戰,傲氣沖天的關羽,正在“過關斬將”;看那兇猛粗曠,直來直去的張飛,正在長坂坡上“立馬怒吼” ……這讓你回味無窮,使這些人物在中國老百姓中家喻戶曉。還有這些歷史事件,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講幾段。
本書是一套不朽的著作。這本書,寫出了宏大的`場面;寫出了澎湃的氣勢;寫出了生動的人物;還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歷史事件。這本書,能陶冶我們的心靈,能啟迪我們的智慧,能增長我們的知識,能開拓我們的視野。
這真是一套耐人尋味的好名著啊!
讀《三國演義》有感3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對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印象深刻,我也一樣,讀完《三國演義》這一回,讓我了解了紙上談兵的馬謖,也見識了諸葛亮軍紀的嚴明。
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魏國,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鎮守街亭。由于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將部隊駐扎在南山上,被魏國大將張郃斷絕了水源,導致街亭丟失,諸葛亮進軍沒有了落腳點,把整個蜀國擺在了危險之中。馬謖是跟隨諸葛亮多年的弟子,諸葛亮跟他感情非常深。但是為了嚴明軍紀,盡管有許多人為馬謖求情,諸葛亮依然忍痛揮淚斬了馬謖,自己也上表連降三級。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嚴明紀律,才有戰無不勝的可能。我們常說軍令大如山,對一個軍隊來說,不僅靠先進的武器裝備,更要靠嚴明的紀律。千軍萬馬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誰違反了紀律就要受到懲罰。正是因為諸葛亮軍紀嚴明,才讓他帶著本不是很強大的蜀國軍隊六出祁山,不斷殺得曹軍落花流水。
歷史一次次告訴我們加強紀律的重要性。我們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正是有了嚴明的革命紀律,才有了將士們哪怕冷餓交加,也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才有了邱少云哪怕烈火焚身,也仍然巋然不動,直至付出年輕的生命;才有了狼牙山五壯士哪怕身陷絕境,也堅守戰斗,慷慨赴死,也才有了我們解放軍最后的勝利。
一支軍隊要軍紀嚴明,任何一個集體也一樣。一個班級要遵守課堂紀律,老師要求我們每個人也要自律起來,沒有紀律的班級就像一盤散沙一樣,缺乏自律的學生成績會慢慢落后。所以我們要嚴明紀律,從我做起,遵守紀律。
讀《三國演義》有感4
當我合上《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后,我不禁感慨萬分!現在我來談談我自己對于這本書的感受吧。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貫中,這本書是由《三國志》變化而來的。《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體現在作者對人物的成功刻畫上,全書四百多個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些群雄之首,還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子龍,黃忠,魯肅,周瑜這些巨謀勇將,都具有鮮明生動的個人特點。
這本書里的.人物,我最為之動容的還是諸葛亮和關羽。“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云”的關羽,,面對曹操的百般誘惑卻毫不動心,為了將劉備的家人平安地送回去,不惜冒著重重危險,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當然,還有神機妙算,無所不知的諸葛亮,他可謂是《三國演義》中智慧的化身,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等等,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本書里的每個故事都使我受益匪淺,比如,在諸葛亮草船借箭中,我懂得了在危急之際也要保持冷靜,認真的思考,對自己有害的東西或許在關鍵時刻也可以發揮作用。我希望以后我也可以像孔明一樣在困難面前保持冷靜,同時也可以像關羽一樣英勇無畏。最后,希望大家看了這本書之后也有所體會和改變。
讀《三國演義》有感5
這個月老師布置的名著閱讀任務是讀《三國演義》,我在二十號就認真地讀完了這本書。
《三國演義》是由元末明初著名作家羅貫中所著,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主要記述了東漢末年,皇帝無能,引起“黃巾之亂”,后來各路英雄相繼出世,割據一方。這期間發生了許許多多的戰爭,而正是因為這些戰爭,才形成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后來劉備去世了,便讓劉禪登上了皇位,可是劉禪昏庸無能,導致蜀國被魏國鄧艾所滅,隨后魏國司馬炎篡位,改國號為晉,魏國滅亡。司馬炎即位大晉皇帝后,即南下討伐孫吳,吳國不戰而降,自此三國歸晉的故事。
《三國演義》中描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武將有關羽、張飛、趙云等,謀士有諸葛亮、呂蒙等。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書中還描寫了一場場精彩的戰爭場面,有武將之間的浴血廝殺,如“三英”戰呂布。也有謀士之間的斗智斗勇,如諸葛亮與司馬懿斗陣。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草船借箭》這一章。
這章主要寫了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華,就假借公事,讓諸葛亮在十天之內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來陷害諸葛亮,可諸葛亮從容不迫地說,只需要三天,周瑜暗自高興。諸葛亮巧用天時、地利、人和,從曹軍那里順利地“借”來了十多萬支箭,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嘆不如。這一章節的記述,充分體現了周瑜的氣量狹小,嫉賢妒能,也反襯出諸葛亮才能高超,神奇妙算。也說明了周瑜確實不如諸葛亮,計謀上不如,周瑜想到的只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了“借箭”。胸襟上也不如,周玉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這兩點也正是我喜歡諸葛亮的原因所在。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得人心者得天下”,要想成就大業,一定要勤政為民,知人善任。不僅要有聰明的才智,而且還要有廣闊的胸襟。
讀《三國演義》有感6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有些兒童在上小學時就已經接觸青少年版的《三國演義》了,我利用這個寒假的時間去讀了一下原著版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小說史上最著名最杰出的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雖然只是小說,但是三國演義卻包含了從汗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寫起,到西晉太康元年(280)三國統一為止,描寫了90峪余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面。有幾個成語說的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對于劉備就是如此。在劉備,關羽,張飛還未犧牲之前,諸葛亮對他們兄弟三人可謂忠心耿耿,一心要助他們一臂之力,可是當他們三人相繼死后,諸葛亮一人獨自支撐蜀國,直到最后得了重病駕鶴西去,(逝世)在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雖然沒有諸葛亮的死而后已,但是也是我們用真心換來的。就是我與朋友之間友誼。“朋友”這個詞非常普通,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人,但是與他們之間的友誼是用我們的真心換來的呢?即使天天見面,友誼的深厚往往只是表面的,動不動就鬧小矛盾,為了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老辦天,僵持兩三的星期雙方不里不睬,明明知道在自己目前卻當做沒看見。真正的好朋友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管什么艱難險阻都拆散不了他們,甚至拼上自己的命!好朋友不僅僅是名義上的稱呼,它也是用心去叫的,口上說不起來沒有關系,關鍵在于雙方用心可以感應的到就行了。《三國演義》對于我來說不僅僅是一部小說,從故事的開始到故事結束,讓我感受到的很多,所以在我眼中它也是我人生中一本不可缺少的哲理寶典。
讀《三國演義》有感7
在三國故事里,浮現出許多英雄好漢。他們殺敵報國,卻都戰死沙場。這本小說隨處貫穿著“忠義”二字。我讀完這本書,覺得這些肯為了兄弟、國家獻出寶貴生命的英雄們非常偉大,就像孟子所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這就是英雄氣概!)當震天的戰鼓敲響時,當祖國陷于危難時,大丈夫當挺身而出,以身殉國。
“滾滾江水東逝去,浪花淘盡英雄。”當戰場上最后一縷硝煙散盡,我們不能忘記那群雄逐鹿中原的過往歲月。
從典籍中來 到塵世中去——《三國百科談》及作者喻鎮榮先生
照天,原名陳照田,男,1972年生于山東青州市,半生輾轉,以文為生長。20xx年漂居廣東佛山,轉行營銷策劃,偶爾看書寫字。
收到喻鎮榮先生三度付梓的專著《三國百科談》,我便紅塵抽身,急急讀來。對于此書,我素有耳聞,知20xx年初版時,曾引發不小的轟動,喻鎮榮和《三國百科談》也因此名聲響亮于中國陶瓷行業和三國研究界。時隔八秋,再度增訂,其內容自是更廣,分量更重。
我之淺見,《三國百科談》是本研究《三國演義》的書,卻與一般研究《三國演義》的專著不同:它不囿于學術,治學之外更重致用;從典籍中來并沒回歸到典籍中去,卻落地于當下的塵世生活,以作鏡鑒事。愚以為,此當為《三國百科談》之真正價值。
喻鎮榮先生不以研究《三國演義》為業,非是藉此皓首窮研安身立命或混跡其中領俸糊口者,純屬個人興趣愛好,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工作之余,專注于《三國演義》研究。無名利之心,無交差之念,只潛心于書中學問,不出點成績倒是件難事。寒暑數載,他以心神篤定之態,游歷于三國的滾滾紅塵中,關注大局縱橫,又洞細察微,自是收獲頗豐。人事的來絡去脈,局勢的風云變化,爭戰的一招一式,造化的前因后果,都了然于胸,知其表更深知其里;太監皇帝、奴卑達官、鄉民諸侯、白丁鴻儒、走卒名將、隱士謀臣,各色人等皆盡熟悉,說其貌,聊其事,信手拈來仿若相知多年的鄰居朋友;小說的布局謀篇,起承轉合,高超敘述,經典對白,人物刻畫、藝術成就,高妙及敗筆之處,無不參透明白,藏于腦間。《〈三國演義〉的兩處破綻》等文即是其中見證,沒有對《三國演義》的深入研讀是難于寫出此類文章的。
對已有的《三國演義》相關研究論述,喻鎮榮更是認真閱讀,加以思考研究,又有過人稟賦,研究思路漸次打開,更廣闊獨到的學術理論文章也隨之從腦中溢出。如:《〈三國演義〉的邏輯推理》、《〈三國演義〉與邏輯思維規律》等篇什。
他的研究方向,從不跟風,而是獨辟蹊徑,以利學術研究的補漏拾遺。他發現《三國演義》研究論述中,人物方面不僅劉備、曹操等這些一線人物皆有研究論述,就連周倉、張松等二、三線人物,甚至是小人物也有大量的研究論述出現,而智勇雙全的龐德卻未曾有專題論述,于是寫出了《龐德悲劇的社會性》。文章論述了龐德的識、謀、勇、德、忠等,并深入剖析了其未被各路諸侯看重,亦未被后世讀者及學者重視的社會根源。《談談周瑜的氣度》則論證了周瑜的開闊胸懷,讀來讓人眼前一亮。這些文章,每有發表,皆引起三國研究領域學術界的震動。
喻鎮榮為開眼界,曾參加了一次重要的“《三國演義》研究學術交流會”,與會者都是該領域的專家學者,享受著公差公費,惟有他自己屬自費的業余人士,但出手的.文章卻讓專業學者驚訝之余,是又羨又敬又愧。
喻鎮榮非躲在象牙之塔內的學者文人,其中年之身,經歷之豐,亦非常人可比。體制內體制外、打工仔小老板、文人商人、故鄉他鄉,皆親歷飽嘗;管理營銷、人事行政、文場商道,無不熟知精通;高級官員、億萬富翁、商海名流、高級白領、專家學者、文人作家、底層藍領、街頭小販,所交朋友,更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文章自然沾染了人間煙火氣。
他年輕之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讀書寫作,又恰逢八十年代新啟蒙,置身思想大解放的浪潮中,與當時所有知識分子一樣,高談闊論,放言義理,充滿理想主義,也奠定了他思想的河床。顯然腐儒學究,兀兀窮年引經據典的文人非其所愛。年方四十卻遭遇下崗,不得不拋妻別雛,從景德鎮南下佛山謀生,從國營陶瓷企業的管理者變為私人陶瓷企業的打工仔,角色的轉變,世態炎涼無所不察,身體的漂泊加內心的彷徨,又在心靈打下深深的烙印。
后來,進入佛山陶瓷行業媒體中,先記者、后主編,搏出了自己輝煌的事業。可以說,他人生的好光景都伴著陶瓷行業。作為記者,他曾經用腳,把大佛山地區所有陶瓷企業盡數訪完,也曾跑遍中國各大陶瓷產區,寫下不少具有相當深度的行業文章,是業界公認的權威人士。同時,他立足行業,通過熟知的三國故事反思當下。這些文章沒有停留在典籍故事中,而是落地于當下生活。借典籍之事以明今朝,以求教益當下人、事。
《三國百科談》中此類文章占的分量比較重,可以說“應用篇”中皆是此類文章,屬貨真價實的雜文作品。我看好的也恰是這些文章。“不出書齋邊界”的理論文章我喜歡,但我更喜歡這些扎根于現實沃土,緊跟時代步伐,具有積極入世態度的作品。《“失街亭”與招標失誤》、《八卦陣和商場布局》、《張繡擇主與選擇經銷商》等文章,皆屬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獨到見解,還能給人教益啟迪之作。哪怕有些理論文章,如《〈三國演義〉的賞罰思想》、《企業集團衰弱的歷史借鑒——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失敗的現實意義》也都借典籍中的成敗之事,指點迷津于當下企業。
《三國百科談》的文風樸實,沒有文字上的精雕細琢,讀來卻實實在在,給人頗多教益。這些讀者自有感受,不敢多言。
余20xx年到佛山,相識喻鎮榮先生。雖相交淡如水,然都置身陶業兼文場,對喻鎮榮其人其文也算略有了解。今粗粗成文,記下拙見。不才之文,實乃霄燭寒光,無發照見《三國百科談》的大世界、大智慧。權作盲人摸象。
心雨:文章很棒!但要是考慮知名度的話……喻鎮榮還是鮮有耳聞。本人才疏、不敢妄下結論。
馬伊蕾:此文比較不能觸及心靈的感覺,感覺就是為了文字而文字。
陳忠國:這篇文章寫的很好。
左安芮:看了此文,是想看看《三國百科談》了。
卞秋露:這一次,作者成功的轉型成了一個不錯的敘述者,敘述著自己眼中的喻鎮榮!
子君點評:這像是一篇人物傳記,可很多地方,融入太多情感,就變得不客觀了。
申志剛:真的也想一睹《三國百科談》為快了。
錢海點評:真的很想去閱讀《三國百科談》。
王甲再版建議:《從典籍中來 到塵世中去——《三國百科談》及作者喻鎮榮先生》此文要給《三國百科談》當序言尚可,放在此卻不知所云了!刪!
讀《三國演義》有感8
說起《三國演義》,大家肯定都有許多話要說吧!是的,《三國演義》是根據歷史編寫而成的,在閱讀《三國演義》時,既能收獲快樂,又能豐富歷史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三國演義》如果要論英雄,這還真不好說。這英雄有謀士,有武士,謀士料事如神,武士以一敵百。但我對謀士還是情有獨鐘。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后,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劉備出謀劃策。《火燒赤壁》這件事便充分表現出了他的才能。面對曹軍的百萬雄兵,他與東吳一起使用了連環計,再加上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推斷出了東風來的時間,將曹軍少的片甲不留。他的料事如神令我感慨萬分,有時,我做夢都會夢見“火燒赤壁”的情景,真是越看越振奮人心了。在“草船借箭”時,周瑜因嫉妒而叫諸葛亮三天造一萬只箭,諸葛亮的計謀真是妙不可言,里有曹軍的多疑來“借”取箭。如果讓造箭人造,恐怕至少也得兩三個月。
再說“鳳雛”先生龐統吧!在“火燒赤壁”中他也扮演著一個不可缺少的角色呢!當時他怕曹操的.船都是分開的,帶有火的箭射不上去,所以裝作去投奔曹操,騙他說北方士兵不識水性,在水上作戰不利,要把船隊連接在一起。之后,吳軍齊放“火箭”把曹軍殺的片甲不留。如果沒有龐統,恐怕也沒有后面的火燒赤壁吧!這“臥龍”、“鳳雛”都機智無比,我真想回到“三國時代”,去請教這兩位大師呀!那樣,我就能去體會戰爭時代的烽火連天了。
想去目睹這些英雄的風采嗎?快來閱讀《三國演義吧,它會讓你感受到戰爭的壯烈,無法抗拒的計謀······
讀《三國演義》有感9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此詞懷古傷今,又將我帶入了這部歷史巨著——《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是中國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是明代小說家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正史,描寫了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復雜斗爭。《三國演義》肯定了人的智慧謀略,諸葛亮作為智慧的化身,他通天文,曉地理。魏國的曹操、司馬懿,吳國的周瑜、陸遜,蜀國的龐統、姜維,都成了后人眼中智慧的錦囊。
生活中,智慧無處不在。我的夢想就是——用智慧武裝自己!
智慧,能使你以弱勝強。1941年11月19日,黃昏時分,澳大利亞威名遠揚的巡洋艦“悉尼”號和德國戰艦“盧茲”號相遇。“盧茲”號艦長道麥知道“悉尼”號的厲害,不管“盧茲”號是逃跑還是迎戰,結局都是被擊沉。道麥艦長立即將戰艦偽裝成商船,降下德國國旗,換上挪威國旗,并且裝作船已經起火,向“悉尼”號發射了“SOS”求救信號。“悉尼”號艦長巴尼特上了當,發出信號答應“盧茲”號,冰箱“盧茲”號側面靠攏,“盧茲”號突然向“悉尼”號發射了兩枚魚雷。這時“悉尼”號發現中計了,可是已經來不及了“盧茲”號上的機槍大炮一起射擊,“悉尼”號的船尾中彈爆炸,船舵被炸飛,被“盧茲”號炸成兩瓣,645名官兵全部葬身大海。
靠智慧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有很多,巨鹿之戰就是其中之一。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后,認為楚地已不足憂,遂率20余萬秦軍北上攻趙,并調原駐上郡的.王離部20萬秦軍南下,圍困趙王歇于巨鹿(今河北平鄉)。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當時秦軍十分強大,救趙諸軍駐扎在巨鹿城北,沒有人敢前去迎戰。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并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其指揮。
項羽先派遣部將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人為先鋒,渡過黃河,切斷秦軍運糧通道。然后,項羽親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軍將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示決一死戰之決心。
項羽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極大地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楚軍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智慧是天邊璀璨的星辰,照亮黑暗;智慧是炎熱夏天的清風,讓你心曠神怡;智慧是醇香的涼茶,幫你提神醒腦;智慧是永久的護膚品,讓你永葆青春。讓我們用智慧來武裝自己!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今年寒假,我利用10天的時間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有智勇雙全的關羽,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還有老奸巨猾的曹操......
我對諸葛亮印象頗深,他是蜀國君主劉備的軍師,字孔明。想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諸葛亮,我對他舌戰群儒一事很感興趣,他受到劉備的囑托,去勸說東吳之兵合力抵抗曹操,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孫權和他的手下的.一大群謀士、戰將。他和魯肅一起過江,并且憑他的機智和雄辯的口才贏得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讓我聯想到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他來拜見趙王,趙惠文王第一句話就問他:“秦國要用十五個城來交換我的和氏璧,你看我應不應該答應他呢?”藺相如毫不遲疑的說:“秦國強,趙國弱,我覺得你不答應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國拿了我的和氏璧,卻不把城池給趙國,怎么辦?”趙惠文王憂心忡忡的問。藺相如說:“因此,照我的看法,還是派人去比較好。”藺相如自告奮勇到了秦國之后,把玉給了秦王,他對秦王說:“雖然這塊玉是趙國的稀世之寶,但有一些細微的瑕疵,請我來指給你看看!”秦王一聽:“有瑕疵?快指給我看看!”藺相如拿到玉,連忙說到:“你要是不把十五座城池給趙國,我就與這塊玉撞墻而死。”秦王怕損失了這塊玉就放了他。五天過去了,當秦王舉行禮節時,藺相如連夜把這塊玉送回趙國去了。秦王一聽玉已經被送了回去,十分生氣,但也佩服藺相如的英勇頑強,不但沒有殺他,反而讓他回趙國去了。
《三國演義》還有許多諸葛亮的故事,比如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等,一個聰明絕頂、機智過人、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形象躍然紙上。透過他向我們展示了東漢末年分三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紛紛擾擾的三國鼎立之事。我就是通過主人公孔明的這根主線通讀全書的,讓我遨游在三國的紛爭之中。
當然,蜀主劉備也是我學習的一個榜樣,他見賢思齊,為了將孔明請出茅廬,親自三次拜訪,不達目的不罷休,這表現了一個帝王對于人才的渴望,對于學識的向往,他是那么求賢若渴,這教會我在學習中也要有他的這種精神,不斷地向別人學習,這樣才能取得進步和成功。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我讀過許多的書,它們讓我了解真實的事件,悟出一個個道理,讀《三國演義》這本書的經歷讓我印象最為深刻。
起初,我對這本書并不感興趣。可當我讀到關羽與他的兒子被孫權的手下抓住時,我的心里一惶:孫權不會要把關羽收做手下吧?那他們會一起把蜀國打敗嗎?這讓我十分擔心。但是,關羽的行為不禁讓我欽佩,他寧可被孫權斬首,也絕不與孫權聯合,最后孫權無奈,將關羽和他的'兒子推出斬了。讀到這,我既難過又佩服,“關羽真是一位大義凜然的好英雄”,我感嘆道。
誰知,我越讀越感到有趣。《草船借箭》中諸葛亮在立下軍令狀后,在第三天大霧彌漫的情況下,帶著十只草船來到曹軍水寨。這時我便疑惑起來:咦,諸葛亮不是要去打造十萬支箭嗎?為什么現在來曹軍水寨呢?看到后面我才知道,原來諸葛亮是要去曹軍水寨“借”箭呀!這讓我明白一個道理:遇到事情要沉著冷靜,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關羽大意失荊州》讓我明白做人不能太驕傲。
這就是我的讀書感受,我悟出了許多道理,你有你的讀書經歷嗎?跟我分享分享吧!希望看書能給你帶來收獲。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看罷“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喜歡諸葛亮的大可不必為諸葛亮喝彩,熱愛周瑜的也沒有必要為周瑜難過,因為以上純屬虛構。
在三國歷史上,南郡之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役,如果要弄一個名次的話,其重要性應該僅次于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滅吳之役、滅蜀之役,排在第六位,因為正是這場戰役最終確定了曹操、孫權、劉備在荊州的勢力范圍。和演義中不同,歷史上的南郡之戰主要表現的不是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而是周瑜的文韜武略。
為什么這么說呢?
南郡之戰前,曹操派在荊州的具體兵力雖不明確,但從曹仁、樂進、徐晃、文聘、李通、滿寵率領六路大軍參戰來看,曹軍的總兵力應該不下六萬,而周瑜手下只有二萬多士兵,劉備兵力尚不足兩萬,而且還要分出一部分奪取和維護江南四郡,因此孫劉聯軍的總兵力應該遠遠不敵荊州曹軍總兵力。由當時作戰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周瑜能用一年時間奪取南郡的確是軍事上的.極大建樹。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赤壁之戰后,劉備、孫權借機發起多支反攻力量,大都為曹操所敗,比如孫權先后在合肥、濡須戰敗,韓當赴廬江郡接應陳蘭、梅成被臧霸擊敗,關羽的“漢水別動隊”為曹軍所敗,劉備名為斷后實為搶地盤的軍事行動結果也是無功而返,所以可以說赤壁之戰后孫劉兩家多次針對曹操的反攻中,只有周瑜是唯一的勝者。
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雖然流傳甚廣,但其實和周瑜無關,把妹妹嫁給劉備那是孫權自己的主意,這應該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事情,你想啊,周瑜作為孫權的臣子,他怎么敢建議孫權把妹妹作為政治籌碼(說得更嚴重些就是政治犧牲品)送給劉備呢?周瑜也許會想到這個主意,但敢于說出這個主意并付諸實施的只能是孫權,所以,筆者可以斷定,“賠了夫人又折兵”與周瑜無涉。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知識的海洋,更是我們的精神食糧。
這個寒假我看了很多的書,可最經典的就屬《三國演義》了。它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羅貫中,書中主要描寫的是都埋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三國爭霸統一歸西晉的歷史故事。
打開《三國演義》細細的品讀,一場場激烈的打斗,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個個陰險狡詐的計謀,仿佛把我帶進了歷史的長河,讓我流連忘返。
書中有許多經典的故事,如:三顧茅廬、苦肉計、借東風……這些故事都是我們所熟知的,但讀起來還是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草船借箭這個故事讓我受益匪淺,周瑜因妒生很想害死諸葛亮,設下圈套讓諸葛亮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并且不給他造箭的'材料,沒想到諸葛亮滿口答應,并立下軍令狀只要二十條船和一些草把子,三天之內如數上交。前兩天諸葛亮沒有任何動靜,到了第三天夜晚諸葛亮把二十條船綁在一起,插上草把朝北開去。并且讓士兵在岸邊敲鼓吶喊助威。生性多疑的曹操以為有人偷襲,但當時滿天大霧看不清敵情,曹操不敢出兵只能放箭。這時箭如雨下……就這樣諸葛亮輕而易舉地“借”到了十萬支箭。
從這個故事中我獲得了兩點啟發,一是當別人比自己強的時候,我們不能嫉妒,要虛心學習,用自己的實力超越別人。二是,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跟他平時的努力分不開的。
《三國演義》不僅讓我開闊了視野、獲得了知識,還讓我累積了古人的智慧,它是一本值得品讀、收藏的好書。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每當讀起這首《臨江仙》,就想起了我心中永遠的經典——《三國演義》。這本書使我心底原本平靜的湖面泛起漣漪,思想像插上了翅膀,隨著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穿越千年,重回這段令人深思的歷史。
《三國演義》中說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占據中原;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打著“匡復漢室”的旗號,聯吳抗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孫氏家族在六郡八十一州站穩腳跟,擁有長江天險,到了孫權時代,實力更為強盛。三國鼎立局面就此拉開。然后,孫權趁關羽和曹兵交戰時,派兵偷襲荊州,導致關羽死于東吳之手。曹操病死后,曹丕自立為帝,建立魏國。劉備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殺之仇,討伐東吳,結果被陸遜打敗,在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劉備死后,諸葛亮七擒孟獲,六出祁山伐魏,病死于軍中,姜維代替軍師之位。司馬炎篡位建立西晉,天下再次統一。
讀《三國演義》我們會發現,書中人物個性鮮明。劉備寬厚仁德,深得民心,寧愿自己被曹兵追趕,也不撇下百姓逃跑。曹操善權謀,“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孫權知人善用,東吳文有魯肅,武有黃蓋、呂蒙。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表現出他的英勇無畏與忠心耿耿。“刮骨療毒”表現出他的勇敢。周瑜才智過人,卻氣度狹小,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中死去。諸葛亮是本書中智慧的代表,他博學多才,志向高遠。“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是他一生的'功績。
《三國演義》中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更是耐人尋味。三顧茅廬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甘愿去做,天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刮骨療毒告訴我們:勇敢是我們最寶貴的武器。
讀三國,就時刻能感受到它的光輝,它字里行間蘊含著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讀三國,讓人體會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有人說:“每一本書都是一盞明燈,照亮求知者的路。”《三國演義》就是一盞明燈,我心中永不滅的燈。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每當我吟誦到這句詩時,便想起了赤壁之戰的情景,自然就想到了這部相關的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
說起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迷上了看《三國演義》。大概是十歲開始,就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書中的內容竟然越看越懂。于是一到空閑時間,便拿起《三國演義》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自從閱讀了《三國演義》之后,便被書中刻畫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住了。
說到關羽,他可真是一位智勇雙全又俠肝義膽,有萬夫不當之勇的美須公。關于他的事跡,人們千古傳唱,如: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義釋黃漢升,單刀赴會以及水淹七軍等等。其中,最讓我佩服的就是他單刀赴會時,把東吳的官兵視如同草芥,全然不懼,談笑自若,當他乘船離去時魯肅等人都愕然一般。關公可謂是人中的“精英”,關于他的歇后語也很多,在此就不再添余筆了。還有諸葛亮,他也是我所佩服的一個人。他“名成八陣圖,功蓋三分國”。他不僅是一位足智多謀,而且還是一位寬厚仁慈的長者。
關于他的事跡也很多,什么巧借東風,三氣周公瑾、六出祁山和名成八陣圖之類的。可最令我佩服的'是“死諸葛能走仲達,見木像魏都督喪膽”這一回合,講述的是諸葛亮在臨死之前,叫姜維接受他的遺命,將他的木像雕刻在車上。等魏兵追來后,便將此木像推出陣前,魏兵遇見了木像孔明后,以為中了孔明的計,便嚇得丟盔棄甲,調頭就跑,姜維等到人也不來追趕,望山路徐徐而退,這就是他的韜略。他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做到了“盡躬盡瘁”,最終因過于勞累而死,臨死前還設下了一計,趕走了司馬懿,保護了三十萬大軍的安全。
他的高尚人格和品質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提起了劉備,我就免要講到曹操,因為整部小說講的是擁劉反曹的思想。事實上,我并不喜歡曹操這個人物,因為他是一個“奸雄”,只許人家夸他的優點,不許提他的缺點,倒是劉備,讓我有幾份佩服:他雖然文沒有韜,武沒有略,但他算得上一個君子,與曹操形成鮮明對比。因此,作者就借劉備與曹操兩人的矛盾主線入手,為本書的主題思想。在三國中,還有很多人令我佩服,如:張飛、趙云、黃忠和馬超等,他們都是能征善戰的武將,他們的精神品質也都值得我們學習,大凡看畢,無不心底佩服。
讀完了本書后,我才知道了什么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個朝代經歷一段時間后,有時就會分裂或滅亡,然后成為一個新的朝代。就這樣,一直延續下去,直至今天。
【讀《三國演義》有感】相關文章:
讀三國演義有感01-12
讀《三國演義》有感06-02
讀三國演義有感01-17
讀《三國演義》有感12-04
讀《三國演義》有感【熱門】05-21
【推薦】讀《三國演義》有感05-21
讀《三國演義》有感【精】05-25
【薦】讀《三國演義》有感05-27
【熱】讀《三國演義》有感05-27
讀《三國演義》有感【熱】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