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后感 篇1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后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論語》讀后感 篇2
這一則讓我深刻地理解到了學習和做人的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只有用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這短短的一則語錄讓我聯想到了我身邊的人,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才能和毅力。
努力學習,溫習,最終成為一個才華出眾的人。
我們不也這樣嗎?如果我們被憂心煩惱甚至怨恨蒙蔽了雙眼,那么勢必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學習。
子曰:由!悔文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讀后感 篇3
背完這整本書,里面的教誨讓我過目不忘。在生活中,我也能用到。比如: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以前就有一次去同學家寫作業,沒有告訴家長,家長急得要命。我看完這句話,就在心底想著:以后去哪兒都要告訴家長,出去也一定要有方向。
《論語》讀后感 篇4
暑假我在家讀了《論語(二)》,剛開始我一點也不懂,在爸爸媽媽解釋下我漸漸地懂了一點。主要意思是說:“古代圣人孔子教我們怎樣做人的道理。”
《論語》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意思是:孔子說:“我們跟父母相處,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的勸說。即使自己的意見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還是要態度恭敬,不能生氣,不能怨恨。”我是個乖巧小孩,每次爸爸媽媽教育我的時候我都很難過也很生氣。想到這些再讀讀《論語》里的教導,我真后悔呀,父母都是為我們好!以后我要聽父母的話,認真學習,和爸爸媽媽做永遠的好朋友。
《論語》讀后感 篇5
作為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像《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著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只敢仰視而不敢觸及。
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表什么評論。畢竟我對其了解的深入程度還遠沒有達到可以對其歷史地位或性質妄加評論的程度。
這個學期,思修課布置寫《論語》的讀后感作為平時作業,于是我只有硬著頭皮寫一點點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錯誤,請老師給予指正。
《論語》讀后感 篇6
論語太深奧了,我也看不太懂。聽媽媽說,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書。通過論語我知道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他的很多高尚品質是現在人中少有的。他教會我們如何接人待物,如何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
他能被我們后人稱為“圣人”那都是他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累積的經驗和思想,跟我們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論語》讀后感 篇7
昨日,我讀了《論語》。
我讀的是論語里面的'《里仁第四》:子曰:參乎,無道一以貫知。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曽子曰:父子之道,中束,而一已。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那里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一段。他們的意思我說一下:父母不在身邊,就不能到很遠的地方,想到一個地方必須有一個固定的地點,以便父母能找到你。
《論語》讀后感 篇8
《《論語》》學而篇,從為學、為人、為事出發,講到就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根本要求。
為學方面,總的要求是要學而時習之,言簡而意賅。學習的目的`是要到達,能夠做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樣的話,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當然,學習有時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夠做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回想當初考大學,考研,能夠說犧牲的東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時候都在反思,當初是對還是錯,當然,對錯其實在當初就根本沒有標準,所謂的對與錯,其實都是用歷史的眼觀來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學則不固。
《論語》讀后感 篇9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論語》學習班。
我讀了《論語》,知道了《論語》是一本我國古代經典的書籍,通過這本書,可以跟古人交流,向古人學習。我喜歡的人物有子路、顏回、南宮——喜歡的句子有“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我的志向是當一名音樂家,因為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論語》中就有許多談論音樂的內容,我學習 《論語》之后,收獲很多,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暑假。
《論語》讀后感 篇10
《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是留給后人的一本珍貴的'寶典。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教導我們,要經常復習一些舊知識。因為我們能在溫習過程中領悟到一些新的東西,因此,溫故而知新也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辦法。
子曰:“與人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告訴我們,人如果沒有信用,根本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的。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是走不了的。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認為,要重義輕利。若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
《論語》是一坐知識的寶庫,希望大家都來讀,即受教育,又有所得。
《論語》讀后感 篇11
爸爸給我講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讀半本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我想:“這本書有這么神奇么?”我和爸爸買了《論語》來讀。
在這本書里有句話我很喜歡。這句話就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內容深刻但是用詞不恰當就會讓人覺得文章簡陋,用詞恰當但是內容不深刻就會讓人覺得文章浮淺,用詞恰當內容深刻才是還文章。這也可以形容君子。
我有兩本《三國演義》。一本很精彩內容很深刻,這就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啊!還有一本用詞簡單,這就是“質勝文則野”啊!
《論語》讀后感 篇12
讀了《論語》“學而第一”之后,我感慨萬分:學習知識時時去溫習它,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朋友從遠方來看我,也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能,我不抱怨,這才是一個君子。今后我也要這樣做!我在學習的時候,把不亦說(yuè)乎讀成不亦說(shuō)乎了,這一點我可要改正過來。
學習、和朋友交往,不都是很快樂的嗎
《論語》讀后感 篇13
論語這本書,是由孔子的弟子所寫,里面寫的`是孔子的話。
孔子有非常多弟子,七十二位弟子精通六藝,他們被稱為七十二賢。在古代,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才施教”,以及“仁”。能夠實現恭敬、寬容、信用、勤敏、慈惠,加上克服自己、合乎禮節,這時,恭喜你,你已經成為“仁”了。
我認為孔子對國家有巨大的貢獻,是一位偉大的人。
《論語》讀后感 篇14
《論語》中有許多深奧的古代語言等待著我們自己去探索、解說。如孔子說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讓我們不要去害怕別人不了解自己,需要擔憂的'是自己不了解他人。
而它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告訴我們,幾個人之中一定有一個人比我做得好。祖先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多的寶貴的知識,我們一定要認真研讀。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的作文03-19
論語的讀后感04-15
《論語》讀后感02-27
《論語》讀后感06-16
論語讀后感12-11
《論語》的讀后感03-12
論語的讀后感04-16
經典論語句子03-11
讀論語作文03-14
《論語》教學反思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