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斷舍離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斷舍離讀后感范文1
最近一直在閱讀關于整理的一些書目,《斷舍離》是讓我覺得豁然開朗的一本書,顛覆了以前關于家庭收納、整理的很多的理念。作者主張的斷舍離就是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絕、舍棄,并切斷對她們的眷戀。這跟我們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要珍惜東西,不能隨便扔東西的理念完全相反,但是卻讓我一下子覺得心頭明亮了很多。總是整理不好自己的家,其實就是因為有太多其實我們用不到的東西占據了我們的家里的空間,真正用的時候又找不到。而且心中總是有貪念。老想往家里搬東西,這些平時用不到的東西即占據了你的空間也占據了你的心靈,耗費了你的能量,應該從現在開始,丟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服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簡約,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書不大,字很大,所以內容其實不太多。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感受自己的物品的存在,認真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系。作者羅列了多余的東西再家中所起的各種負面作用,以及六種不能丟棄物品的理由,并進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第二部分,丟掉無用之物,只保留必需的、合適的和令人愉悅舒適的東西。
作者提供如何開始斷舍離整理自己家的各種理念和方法,但是并不夠詳細,大多數還是在講道理,列出的都是總的目標的一些東西,細節操作不是特別多。主要有收納的三個鐵的法則,看不到的收納、看得見的收納、用來展示的收納三種情況下東西的比例分別是7:5:1。收納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要豎起來放著。這就明顯不如《讓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中作者的具體實踐方法了。第三部分,認識自己,解放被囚禁的心靈。作者通過舉例來說明整理了不需要的雜物后,生活發生的各種好的變化,例如讓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類型,變得更喜歡自己,人際關系變得更好等。鼓勵大家去整理自己的家庭。
我還看了另外一本,發現出版社不同,有張德芬寫的序,那本其實東西比這本倒是多一些,不過基本理念什么的都沒有變化,只是擴充了一些。還是值得看看的,能夠改變你的一些理念。張德芬的序寫的很好,關于人生的感想寫的很透徹。
斷舍離讀后感范文2
對于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兩個地方:
一、對于未來的擔憂,讓我們總是以“現在買比較劃算”,“萬一要用到的時候沒有就麻煩了”作為理由,把當下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帶回家。但是,有沒有想過,這種不確定,實際上是對自我的不自信、不信任呢?難道,在需要的時候再去添置,是如此的難以辦到嗎?這讓我聯想到自己經常用的一個邏輯——我要提前學習,因為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就要用到,如果到時不懂就麻煩了。相反地,我老公就一直理直氣壯地回應——要用的時候再學吧。但是,很明顯地,前一種邏輯,似乎帶著一種心理暗示——如果不預先準備,我到時候就肯定來不及學或者學不會了(自我否定)。而后一種呢,則是——沒關系,反正只要我要學的,肯定都能掌握(自我肯定)。所以《斷舍離》提出,把垃圾清除出自己的空間,才能清除負能量,回歸正常的能量場。
二、利用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的空間。在斷舍離里提倡,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五成,而裝飾性擺設的空間只放一成的東西。看不見的空間留出三成空間,讓人有繼續收拾或者每次都擺放整齊的欲望和心情,同時空出的三成空間也是物品進出的通道;看得見的空間一般放置都是日用品,留出五成空間一個是處于美觀的考慮,同時也是提醒自己在日常中更注重品質而非數量,認清屬于當下自我的物品阻斷不時冒出的新奇想法,也及時舍棄一些當下沒意義的物品;最后裝飾性的`空間,只放一成的東西,原因很簡單,聯想一下高檔包包專賣店和雜貨店的陳設吧,你會明白原因的。我不自覺地聯想到,其實人生是否也可以分為三類時間需求:對于日常的時間安排,盡可留下三成空余,給自己更積極的動力投入那七成時間去完成必須的任務,也留下三成的機動時間去放松去調適;對于計劃長期投入的時間投資,不妨給予五成的留白,這樣對于當下的精力投入不至于造成太大的負擔,也有更開放的心智去感受自我,更從容地應對未來的變化;對于一些準備作為終身事業或愛好的時間投入,不妨精選一二進行持久地、精心的投入。
《斷舍離》是一套理論,更是一本方法論、一本行動手冊。我相信,書中的所得更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和提煉。我已積極投入了生活中的斷舍離,先從日常的衣櫥、廚房、辦公桌開始吧。大膽舍棄才能擁有更好的。
斷舍離讀后感范文3
《斷舍離》是一本推崇現代家居整理的書。
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
舍——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
離——離開對物質的執念,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的要點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為中心,而不是成為物的附庸,從而達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夠做到書中傳授的整理技巧,果斷”斷、舍、離“,家里自然干凈整潔。怕就怕知易行難,下不得狠心決心。
女人天生愛購物,網購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購買欲,不斷買進的同時也引發了存儲問題,再多的容納空間也無法滿足與時俱進的購買能力。東西越買越多,空間越來越滿,房間越來越亂,心情越來越煩。當時因為頭腦一熱所以購買,到手了之后卻并不覺得有多需要,這種情況太多了,舍不掉的”雞肋“也積累的太多了。
果斷舍棄用不到的物品雖然是個亡羊補牢的辦法,但是如果能夠做到冷靜購物,不迷戀物欲,不因一時興起而盲目消費,不將許多不大需要的東西弄回家,從根源上斬斷購買欲才是治標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該如此果決斷舍離,對于情緒,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盡快整理好心境,舍棄那些讓自己感覺不快的負面情緒,心境越來越開朗,生命越來越積極。
斷舍離是源自瑜伽和佛學的哲學觀念,與其它雞血湯不同之處在于,它想告訴我們:人生整理不在于貼標簽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靜下心來檢視自己的房間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余之物,鑒別出來就要毫不猶豫的丟掉,由此發現真正自己的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人的一生其實很短暫,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活得精彩。林肯說過一句話,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歲月,而是歲月中的生命。
問題是:現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種全民式的焦慮:拖延癥導致的焦慮,信息過載導致的焦慮,還有失眠,還有選擇恐懼癥等等。
有限時間與無限欲望和可能之間的巨大鴻溝,溝壑難填。
怎么辦?我們幾乎都需要跟自己來一場”斷舍離“。
斷舍離,是一個心智歷練的過程,是一種做減法的修行。
斷舍離,不是教導你怎么活,因為也沒有人能教導你怎么活,只有自己最想清楚自己。斷舍離,就是自己對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們就等著別人來告訴他們,所以,只要你用很誠懇的態度告訴他,他想要什么就對了。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沒有人愿意在失敗的時候承認自己的錯誤,他們寧愿自己是上當被別人騙……”
斷舍離讀后感范文4
一直聽說斷舍離這個概念,朋友圈也經常有朋友在斷舍離,終于沉下心來閱讀這本書,受益匪淺。
沒看這本書之前,猜測這可能是一本關于心學的書,最近,我發現我這病挺嚴重的,喜歡猜測,動不動就自以為是,想當然,老子說,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金剛經》說不住于相。都是說要去掉自己的主觀意識,讓事物合乎道,而不是”我想”,”我以為”。小時候老師總夸我,這小孩太聰明了,沒說頭就知道尾巴,現在想來原來是貶義的。
這書寫得很樸素,就是教你收拾居所,把家里多余的東西扔掉,把不用的拿走,讓家寬敞起來,讓衣櫥寬敞起來,讓廚房寬敞起來,讓抽屜寬敞起來,留學你在用的東西,讓偶爾用的或者長時間不用的東西請出你的家門。然后一切就發生變化了,從物到心發生變化,奇跡就誕生了,好運就來了。
山下老師就是很耐心地指導你如何去斷去舍去離,告訴你這個過程如何去克服,如何由自己而影響家人一起斷舍離,而沒有太多的言語去告訴你什么哲學啊、人生大道理這類話題,而只是告訴你如何去面對物,這個實實在在的東西,沒有虛,也不玄。
是的,當你對你身邊的多余的物開始拋棄,而讓自己所處的環境寬松起來,簡單起來,那么多一直都舍不得拋棄的東西都扔掉了,從扔掉物開始,也開始了清理心中的垃圾了,因為外在已經習慣了簡單,那么有外及里的功夫大概就到了。
就像我剛才說的'“猜測”,猜測、懷疑、自以為是其實也是負能量,負能量都消除了,正能量就滿滿。
當我們養成了至簡的習慣,那么我們未來在做選擇的時候應該就會還慎重了,比如說買一件衣服,確定要經常穿嗎?確定是必須的嗎?還是為了滿足購物癮而買呢?推此及彼,其他的事情也會一樣的,那么,人生就發生變化了。
這幾天一個人回沈陽,居家隔離不出門,沒事收拾家,收拾自己的東西,痛恨自己,痛恨以前的自己,那么多衣服,那么鞋,那多書,那么多生活用品,太多是不需要的,為什么會買買買?接下來,我要扔扔扔。
山下老師也不是說你非得過苦行僧的生活,該裝飾的還是可以裝飾,該高尚的繼續高尚,只是你得有審美能力,得會裝飾,而不是把豪華奢侈的東西堆滿家,會“留白”,讓該高尚的東西高尚起來。
真的,生活的態度決定你的幸福與否,但是,有外及里的訓練方法,我是頭一回見,但我從心底相信了。
《斷舍離》這是是在微信讀書上看的,囫圇吞棗地看了一遍,可能還沒正確地領會山下老師的真意,但我覺得收獲甚豐。
斷舍離讀后感范文5
在寫這篇稿子之前我找了幾個小朋友問了他們一個問題:在生活你們更喜歡加法還是減法,小朋友都不約而同的回答我說加法,他們認為加法就是好吃的好玩的東西的會變多。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有囤積物品的習慣,超市里的購物袋,雙十一的打折商品,買了幾年卻連吊牌都沒有拆掉的衣服等等,網絡上有這樣一句話“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當然是全都要”,正是抱著這樣的心態,我們總是會將自己的生活堆得滿滿的,有時候,非但沒有因為當你要使用的時候用到了而感到愉快,還會因為尋找它和儲存它而增添了巨大的煩惱。我今天推薦的這本書中傳達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斷舍離”。
“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所謂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其中,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多余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斷舍離非常簡單,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么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只要是不符合這兩個標準的東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
《斷舍離》在生活中,是從加法轉向減法,家里的物品能盡其所用,自然就會少,空間大。斷舍離在心靈上的改變是從減法轉向加法,由不想去整理家的討厭、厭煩到整理后的開心、愉快、自信。
通過學習和實踐斷舍離,我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開始思考,并致力于將身邊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替換為“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就能讓環境變得清爽,也會由此改善心靈環境,從外在到內在,徹底煥然一新。
其實說到底“斷舍離”是一種本我的生活方式,它強調活在當下,其實就是告訴你要直面問題不要逃避。房間很亂就馬上整理,沒時間也可以先從小物件整理起,總之要馬上動起來。東西太多放不下就丟,別舍不得,因為再放兩年你也用不到。總之別老是想啊想,要行動起來。要知道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事實上活著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斷舍離”向我們展現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它可以讓生活變得清爽而有品質。如果這正好是你所向往的,那么你可以試試這種方法。
斷舍離讀后感范文6
剛開始買房子的時候,對于收拾整理家,用各種花哨的手段布置家非常感興趣,今天買這個,明天買那個,就連沙發上的抱枕就買了十幾個,現在有了孩子,東西越來越多,哪個屋子都堆得滿滿的,舊的不用的,也不舍得扔,有各種理由不想扔掉。
看到這本《斷舍離 正能量翻倍的生活整理術》,才豁然開朗,原來整理東西并不僅僅是收拾東西,收拾的還是一份心情、一份生活的態度,舍棄了不用的、多余的、廢舊的東西,得到的東西也會更多,這正是這本書傳達給我們的正能量。
沒看書之前,還覺得收拾房間還有必要寫一本書出來嗎?不就是打掃、收拾、整理嗎?東西還是那些東西,等收拾完了,過幾天又會亂掉的,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收納整理變成了大工程,每時每刻孩子都在翻東西、亂扔東西,剛整理完又被打亂了,連抽屜都抽過來抽過去,最后沒辦法就卸下來了,更有衣櫥,只要開開,里面的東西全都扒拉出來。我想我應該學習一下《斷舍離》傳達的精神,舍棄那些“丟了多可惜、說不定哪一天還有用”的想法,破除“不能亂扔東西”的舊式教育理念,還得下定決心放棄“真的很貴的那些東西”、“別人送的那份禮物”、“非常有意義的紀念品”,這些曾經很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已經結束了它們的使命,成為過去生活的一部分,留著它們只能消耗我們的能量,那就送給需要的人、再循環利用,或者捐助出去,給它們找個合適的處理地方吧。
以前沒有孩子的時候,茶幾上亂七八糟,也有很多裝飾,孩子爸爸說過我很多次,都不舍得扔,但是有了孩子之后,收拾的一干二凈,啥也沒有了,呵呵。那整理房間就從這樣的.地方入手,先易后難,這也是書中作者傳達給我們的方法。在這方面,孩子爸爸比我強,同樣的東西擺放的方式、次序不同,都會影響空間的利用,作者也在書中介紹了幾種常用的收納整理方法,幫助我們更好的“斷、舍、離”。
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斷、舍、離”,卻蘊含著生活的大智慧,它可以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解放被囚的心靈。通過整理房間,只保留領自己滿意的東西,會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發現自己的自卑感、發現自己的寂寞與不安,由此踏上了改變自己之路,舍棄了不用的東西,房間變得竟然有序,心情也大好,人際關系將會變好,變得更喜歡自己,不再被規矩、章程束縛。
斷舍離讀后感范文7
各位對不起,先道歉解釋下,因去出差,導致沒電腦和時間寫,斷舍離開頭是講解作者由心理負擔加重,通過很多種辦法卻依舊沒辦法解決,最后靠自己摸尋試用了一套方法,并詳細分析各種原因導致的負擔。
它詳細分析了由欲望造成了貪,理念上來說人生來就不可能沒有欲望,但是太多變貪了會導致你經濟、時間負荷過大。第一部分即讓人斷掉一些非必須的欲望,以我個人的理解是可以將其應用到很多生活場景的,比如減肥,不是非要多吃一口或者吃非常昂貴的食物,你想要好的身材你就不能期待每次都能大飽口福,說起來跟魚和熊掌的道理一模一樣。
第二部分為舍,即舍棄掉那些現有感情負擔的東西。比如這個舊杯子我用了兩年了,朋友送我一個星巴克杯子,我又不舍得把舊的扔了,也不舍得使用朋友這個帶有情誼又是名牌的杯子。這里的個人建議與作者一般,生活就是生活,你每天看著這個舊杯子都要懷念一下,看到那個要懷念一下,多浪費時間精力,浪費房子的空間;假如把舊的、不合身的衣服扔了,買套新的'去裝扮自己,也能有個更好的心情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且作者這里也提到了你自己都不舍得用名牌的心理去分析你自身是因為你心態沒擺正,這個是很nice的指出,如果哪位同學看了這個書記得注意這個概念。大多數父母會給孩子灌輸節約的概念,節約確實能節流,可是因為這個節流造成不能開源那就得不償失;過去我為了省幾塊錢走過幾公里路去吃飯,也克制得自己想去吃的肯德基都要順帶請朋友吃飯才去,等到明白后悔不已,我挺喜歡的想法,“千萬別委屈自己對別人好,那樣只會降低自己的人際價值,就像做事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還不如把握自己手中。”
對于離我覺得有點偏佛性,個人不太喜歡,佛性不是對于現在的自己帶有點欺騙成分,社會不會因為你的佛性而對你手下留情;對于所有的年輕人能夠做到兩個足以,因為你已經斷了自己多余的貪念,留下你對的、真正需要的念想,并且舍棄了那些沒用的,非必須的東西,那你應該是個很有效率、有目標的年輕人。
對于現在的我提升并不高,因為本身就是個很窮的人,而且也沒擁有自己的房子,也未找到自己的一半,對于那種占用空間、太花瓶的東西都不太感興趣,每天的時間都用來擠地鐵了,還是老老實實想著怎么利用地鐵時間吧。
【斷舍離讀后感】相關文章:
斷舍離經典語錄集錦12-20
斷舍離讀書筆記06-09
斷舍離讀后感01-21
《斷舍離》讀后感01-22
斷舍離讀后感01-09
《斷舍離》讀書心得02-26
斷舍離讀書心得02-08
斷舍離讀后感12篇04-04
《斷舍離》讀后感13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