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傅雷家書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傅雷家書讀后感1
微風拂曉的時候,陽光正好,坐在窗邊,讀了那《傅雷家書》,我才意識到自己以前所忽略的。
“這封長信寫了五六個鐘”,“跌跤后,腿力尚未恢復……替你翻譯,都是忍著腰酸背痛來做的。”
父親身體上出了問題,依舊要顧及兒子的鋼琴學業,技巧訓練,心態變化,情感問題等等,甚至連細微的事情也一一上心。為兒子忙前顧后,工作繁忙之余還要擠出時間為兒子抄寫翻譯,到底來,父親到底只是是希望兒子的學習生涯是能夠順順利利學成歸來。母親在做完家務之余,分擔著父親的工作也常常對待兒子總是噓寒問暖。父親自己常在深更半夜,夜深人靜之際,強忍著腰酸,頂著背痛,撐著疲勞,默默地在空白的信紙上寫下一字一句,成段成篇,小心翼翼地疊好,整齊,帶著殷切的希望裝進薄薄的信封,等待著兒子的回信,只為兒子一切安好……信寄出去后,連回信日期也預估好了,收不到回信,父親會心急如焚,寢食難安,提早收到了信,高興得像個得到糖果的小孩子。
試問自己,如果生活在以前,我會花五六個鐘,頂著疲憊去給父親寫上一封信嗎?我想我肯定是難以做到。我或許可能只會抽出十來二十分鐘去問一聲是否安好,但是我相信我的父親也一定,必定會像文中的父親一樣,當我需要時一聲不吭,幫我打理好一切。一次,我讓爸爸幫我打印一份照片資料,轉頭就跑出去玩了,回來玩累了也就忘了。誰想為了讓我看得更加清晰,把照片的文字逐字逐字打印出來,他本來就不太熟電腦,到我手里的`時候,我驚喜地問,弄了多久,他擺擺手說沒多久。后來,媽媽告訴我說你爸爸打字就打老半天,打印機太久沒用忘記了,就在那敲敲打打,弄到凌晨才搞好……
社會上,有許多的人,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忽略了這份樸素而深沉的愛。甚至會誤解扭曲這份愛,嫌棄他們啰嗦多事,跟不上時代潮流,不理解年輕人的生活,總是指手畫腳的。
我看過《時文選萃》里一篇洛陽晚報的文章。女兒上高中了,開始離家寄宿了,少了女兒平日里的吵嚷,少了女兒的嫌棄,父母應該高興,可卻是裝了滿懷了落寂。周末沒到,父親叫妻子買多點好菜,妻子說早就備好了,就等女兒回來了。
也許天下父母都是一樣的,不管子女如何,始終將心底十分的愛,無聲的付出去了。父母之愛,難以報答,但我們更應該盡己所能,多體諒,多陪伴。
傅雷家書讀后感2
我時常會思考一個問題,父母是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嗎?為什么他們總是那么善變,上一秒還是風平浪靜,下一秒就波濤洶涌,是不是他們對我們的愛很淡很淡呢?只要我們犯了錯誤,愛就會立馬消失破碎……這些困擾我好久的問題,在我讀完《傅雷家書》這本書后都解決了。
讀完這本書后我深深地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它永恒地存在。傅雷對他的兒子傅聰有著深深的愛,但當傅聰年幼時,父親對他卻是非常嚴苛,近乎不近人情。當傅聰長大離開后,傅雷深切地感受到對兒子深深的牽掛,他將這份愛化為一封封家書,藏在對兒子每一句的諄諄教導中。他時刻關注兒子的成長,用愛去鼓勵他前行。當他發現兒子的錯誤時,也會明確地指出,并耐心地教導他;在兒子遇到困難時,他更會努力地去幫助他,比如傅雷對兒子在藝術上的點撥:“《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像琵琶的聲音極切;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幾句,等于一個長的pause;‘銀瓶……水漿迸’兩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聲勢雄壯……”在這一段中,我看出了他對兒子的深愛,其實傅雷對音樂的研究并不是那么深刻,可是他以其淵博豐富的知識,睿智的見解對兒子予以了點撥,他能看穿詩韻和琴的聯系,體現了他在文藝上的深厚造詣,也告訴兒子一個深刻的道理,藝術形式彼此都是相通的。
對傅雷的夫人,傅聰的母親,我也有著極高的敬意。在傅雷對兒子極其嚴苛的時候,她在精神上也備受折磨,但她卻一直努力調和著父子之間的關系,而在傅聰不回信時,她焦慮萬分,無一不體現了她對兒子深深的愛。她也許不如傅雷那樣擁有淵博的知識,能夠給兒子獨到的見解,但她卻是一個平凡又偉大的.母親,她把自己所有的愛都給了自己的兒子,對兒子永遠抱有希望,永遠以自己的兒子為榮。
愛是什么?愛是一抹春風,輕輕拂過你的臉龐,圍繞陪伴在你身邊,而你也許并不知道,你的涼爽舒適正是因為清風的相伴,你的幸福安逸是有人在默默守護;愛是一把雨傘,雖然你不是每時每刻需要它,但當你真正需要幫助時,它就在那里,隨時準備好為你遮風擋雨;愛是一本書,它教會你很多很多,在你迷茫時為你指明道路,在你驕傲自滿時教會你謙虛做人。
傅雷用一封封的家書表達了自己對兒子的愛,而我們的父母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表達對我們的愛。正因為父母的愛,我們才少走很多彎路,正因為父母的愛,我們才砥礪前行,正因為父母的愛,才成就了今天和未來的我們。
傅雷家書讀后感3
曾經讀到過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母愛如q》,母親不會寫字,所以每次簽字都在上面寫個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覺得十分丟臉,待到長大以后, “我”仍舊是母親的牽掛,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我”其實就像是q字母里頭的那條小小的尾巴,是母親永遠放不下的那頭。其實很多時候你也會發現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實是擔心,父母的嚴厲指責其實是關愛,父母的高標準其實是放不下。因為他們認為我們做的不是還不夠好,而是還不夠優秀,不能自我、自覺的學習。其實最最放不下心、最最為我們驕傲、最最心疼我們的正是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其實,不只是母愛如q,父愛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書》當中的那位嚴厲而慈愛的父親一樣,不是嗎?
孩子還年少,就只身到國外留學,面對著語言和學業以及禮儀,為人處世等等的壓力,他的父親給了他很多意見和鼓勵,那一封封充滿著期待和愛的家書,漂洋過海,將父母的牽掛和思念送達到孩子的身邊。一xx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這么多封的家書難道還不能代表他們對孩子的牽掛嗎?期間有一次沒收到信就坐立不安,這難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擔憂嗎?
信中有這位父親對孩子的鼓勵、也有對孩子的教育、還有當孩子獲得榮譽時的那種驕傲,當然也有對孩子感情上的疏導。我想,這是每位父親,或者說是每位孩子都知曉的。不可避免的,這些家書當中也有對孩子的高標準要求,當你讀到這些的時候是否腦海里會回想起父母那嚴肅的臉呢?現在是否能夠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我們做父母的人,為了兒女,不怕艱難,不辭勞苦,只要為你們好,能夠有助于你們的,我們總盡量的給。”這句話你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其實我們的父母經常說,“只要是有關學習的,能給的我的盡量給,就算是砸鍋賣鐵都要供你讀書。”,其實你可以在《傅雷家書》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時又能看看作為父母的`他們是以何種心情來愛我們的。
或許你認為你獨立了,長大了,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糾正。嚴厲并不是錯,反倒是對我們的一種鞭策,一種促進。或許很多時候我們應該站在父母的立場上思考。
成長,這是一個懵懂而艱辛的過程,但是我們必須經歷,而且必須成功的渡過,如果你還處在和父母的爭吵、糾結當中,那么請你仔細地,帶著感情和長大的決心去閱讀《傅雷家書》,相信我,它會讓你受益匪淺。
傅雷家書讀后感4
讀罷《傅雷家書》,要回頭寫讀后感時,我覺得很不容易。因為全書收錄的這些家書,可謂篇篇精彩,字字珠璣,做筆記或任何總結概括都讓人覺得是在褻瀆這部經典之作。我學識淺薄,沒有什么深刻地見解,所以,在這里我只是記錄一些一讀該書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達的重要思想。
相信所有讀過《傅雷家書》的讀者最深的印象就是傅雷先生的細致入微,無微不至,嚴謹認真……根據自己少的可憐的經驗,我覺得,之所以能夠如此,很大程度因了書信這種表達、交流或寫作方式。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廣泛、自然舒暢的作品誕生。他不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戀愛,談做人,談修養,甚至于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鄭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糾正。也正是這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論文,譯作),使得我們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藝評論家、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學問的細致、嚴謹、認真的態度和作風。
有人說《傅雷家書》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經典的“教子篇”,但我并不認為它僅僅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者“教子篇”,對于像我這樣并非藝術學徒(狹義)的讀者,這些家書仍不失其偉大。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這種意義的應當是這種態度和作風。但絕不僅限于此,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學識、思想而能將任何大事小事闡發出深刻但絕不艱澀的道理,從而給人以啟發。
我認為這本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于做人、修養以及學問的關系實為一體的思想。書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開導。其中貫穿始終,在我看來,這就是重視和強調“一般修養”的重要。在其他信中,這種思想都有出現,比如關于去博物館、去森林等建議,便是希望通過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養,而不是一味練琴、搞音樂。對我的啟發則是,讀書只是修養途徑之一,另外還應有其他。即使讀書,也不應僅限某某學科。一般修養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諸領域都需閱讀。因為,人生或生活絕不像大學學科分類那么規范齊整。各領域都只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的一個側面,要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以及我們自己,廣泛閱讀是有好處的。其實我早就受了毛澤東的影響而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關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關系,應當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際或宇宙的視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為真知灼見,無不閃耀著理性的靈光!
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后感只能記錄我的一部分收獲,更多的則寫不出來,而是要融入身體。以上便是我讀《傅雷家書》后的一些感想。但讀書筆記、讀后感之類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踐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書讀后感5
“一個人的思想,不動筆就不大會有系統。”于是,在看完《傅雷家書》后,一種想要將傅雷先生筆下給予的感悟梳理于心的急迫促進我寫下這篇文字,期望可以化出所得,了明心間。
先生萬里傳書的思緒,跨越十幾年光陰,遠隔萬水千山,不止是對愛子的叮囑撫摸,字里行間的感情,還升華出了愛祖國,愛民族的赤子情懷,與凝聚其中的人格魔力,皆為人深深所動容。
于目前而言,先生所屬的那個年代早已飄遠出大家的思想范疇,時間拉開的距離已模糊了對那年代的客觀判斷。然而大家依稀可感覺到,那年歲傷痛的火花仍舊星星點點地挑撥著大家的神經,即便久遠,那場沒硝煙的戰爭所帶來的精神刑罰跟身心疼痛的深刻烙印依然時隱時現地浮出年代的水面。于是,對于一位愛真理,愛生活,愛藝術,剛正不阿,真摯率直的.先生而言,最后選擇凈身出世的方法,表明真心,尋求思想解脫,我抱以理解和深深的感喟。
生活變形的魔爪不斷壓榨他的才思,摧殘他的身心,而先生卻一直在妥協與堅持中盼望能看到他所企盼國度的崛起,他一生都在堅持,即便其他人覺得是偏執的狂熱,他從未放棄。對生活哲思的深透,對音樂藝術的獨到與進取,對傳統出色文化的解決滲透,思想的矍鑠敦促著他永遠秉承一顆澄澈的赤子之心,樂觀向上地解決年代的傷痛,拓寬著生命的寬度。
雖然先生自命過于偏執的缺點為生活添堵不少困擾,但丁點塵垢卻掩不住金子的滌亮。他擁有太多被人稱頌的品格,再融入先生自個高雅的生活感悟,以至于感覺那些形容詞像枝柳般地脆弱貧乏。在道不盡的人格漂亮中,于我最感動的便是先生對藝術獨特優雅的見解與謙卑樂觀,孜孜不倦的生活態度,讓一個美學初識者跟對生活迷惘的人在恍恍惚惚中,抓住了可以令她堅定的自信。
在對藝術的品味中,先生倡導嵌入生活與自然,調衡感性的流動跟理性的堅持,在東方的超脫、安靜、中庸跟西方的熱情、活潑、開明中獲得適合的平衡。然而最主要的是為生命的藝術注入純真的心跟情,“藝術表現的動人,肯定是從心靈的純潔來的。”
在不少令現代人困惑的問題上,先生的見解都為大家講解了答案。對名利的取舍,艱苦的磨難,生活的哲理,藝術的本質,性情的錘煉上,都如高明的火炬一樣,為大家驅趕黑暗,重現星月。
所以,對于這么一位在年代濁流中越發澄亮透徹的精神偉人,除去深深的追思,我還有深深的敬佩。
傅雷家書讀后感6
翻開《傅雷家書》,一封封深情的信映入眼簾,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的感恩之心流入我的心田。
《傅雷家書》不僅僅是書信,還是傅雷與傅聰交流音樂的平臺。正是傅雷對小時候的傅聰嚴加管教,傅聰才可以成為一位出色的鋼琴家。而對于自己的嚴厲,傅雷是有些后悔的。他給了傅聰現在的成就,而給他帶來了痛苦的童年,給他的母親以精神上的折磨。見此,我才真正意識到,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在傅聰給傅雷的回信中表示自己的`情緒一陣一陣的,有時感覺萬事皆空,有時又開始好好上進,情緒也像周期一般,不會永遠平和自信,也不會永遠停留在低谷,我們對此需要坦然接受,把這些起起伏伏看開一些。每個人都有煩惱,不管在外人看來多么優秀、多么有成就,但在自己看來,不同階段的不同煩惱接憧而至。不過心生煩惱只需換一種想法,做好自己的每一天。誰不會像傅聰一樣心情有起有伏呢?
傅雷曾告訴過傅聰:“一個人孤獨了,思想集中,所發的感想都是真情實意”。確實,孤獨才能讓人透徹地回顧自身,深刻地去思考。我是一個說話不過腦子的人,喜歡直來直去,說的話有時也不合適;而當我真正冷靜下來思考時,才會發現自己當時怎樣做才更好。但凡經過思考整理出來的頭緒或者想法都是極真切的,也極耐人尋味。這也讓我學會了做事說話前要多加思考,體會為人處事的藝術。一個人不能永遠活在喧囂之中,而缺乏冷靜思考的獨處時光。不然,心靈將會蒙塵,生活將變得蒼白。“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仁愛其子,勝于一切。傅雷對孩子灌注的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書中。傅聰在異國他鄉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信中吸取了信念與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中,好像父母仍在給他教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擁有更多的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和險阻,走自己正當的道路。他拒絕與祖國敵對的國家合作,從不做有損國家尊嚴的事。這種愛國的精神,與傅雷在千里之外給他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
樓適夷曾說:“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盡管有時會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難、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齒于人群的絕境,而最后真實的光不能永遠湮滅,還是要為大家所認識,使它的光焰照徹人間,得到它應該得到的尊敬和愛”。想必傅雷一家正是如此。
傅雷家書讀后感7
要回頭寫讀后感時,我感覺很不容易。因為全書收錄的這些家信,可謂篇篇精美,字字珠璣,做條記或任何總結概括都有或者損害這部經典之作。所以,在那里我只是記錄一些一讀該書后的緊張印象,以及我所懂得的作者所表達的緊張思惟。
首先,從形式方面看,《家信》讓我理解了什么是詳細入微,無微不至,嚴謹認真……相信所有讀過家信的讀者對這些特點都深有感觸吧。根據自我很少的經驗,我感覺,之所以能夠如此,很大水平因了書信這種表達、互換或寫作方式。
僅有顛末這樣的方式,才氣有如此涉及普及、天然舒暢的作品降生。他不但僅談藝術學習,還談生活、愛情,談做人,談修養,甚至于兒子寫錯字,父親也會“隆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闡發、改正。也正是這種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論文,譯作),使得我們能夠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藝評論家、文學翻譯家傅雷教員做人、做學問的仔細、嚴謹、認真的立場和作風。
如果說《傅雷家信》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許經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這種意義的應當是這種立場和作風。但毫不僅僅限于此,還有,傅雷老師由于自我的學識、思惟而能將任何大事小事分析出深刻但毫不晦澀的事理,從而給人以開導。
當然,我不認為它僅僅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或許“教子篇”,對于像我這樣并非藝術學徒(狹義)的讀者,這些家信仍不失其巨大。
書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時時給人深刻的啟發。此中貫穿始終,我以為最緊張的一點,便是關于做人、修養以及學問的關系實為一體的思惟。在我看來,這便是重視和夸大“一般修養”的嚴重。在其他信中,這種思惟都有呈現,好比關于去博物館、去叢林等提議,就是期望經由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養,而不是一味練琴、搞音樂。
對我的開導則是,讀書只是修養途徑之一,其余還應有其他。即使讀書,也不該僅限某某學科。一般修養的創建和提高即要求文學藝術,科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汗青諸領域都需閱讀。
因為,人生或生活毫不像大學學科分類那么規范同等。各領域都只是我們所生活的`天下的一個側面,要懂得我們生活的天下以及我們自我,普及閱讀是有好處的。的確我早就受了毛澤東的影響而這么要求自我了。
除此之外,其他好比,關于感情(活力)和理智的關系,應當以理智節制感情;常以星際或宇宙的視野對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為真知灼見,無不閃耀著理性的靈光!以上就是一讀《傅雷家信》后的一些感想。
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讀后感只能記錄我的一部門勞績,更多的則寫不出來,而是要融入身材。正本讀后感、讀后感之類便是技能罷了,懂得并踐行此中的事理才是最終目的。
傅雷家書讀后感8
空閑時無意中找到了這本書,細看之下卻發現《傅雷家書》告訴我們的,不只是他跟他兒子的生活瑣事,那一字一句,都是在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我們每個人都有疼愛自己的父母,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我們的關懷和愛護,但是,讀《傅雷家書》時,我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番的感情,沒有責罵,沒有抱怨,有的只是對一個兒子真真切切的諄諄教誨,充滿著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愛護和深深地愛。看著那一封封家書,就像是自己的父親在跟自己談話一樣,仿佛經歷了一次次交心的促膝長談,使我與作者的距離也一步步的拉近,那一字一句,教會我如何做事和做人。
傅雷在給兒子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它各方面。”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面對一個遠在他鄉的兒子,一個父親用他自己的經歷和人生閱歷,不斷地給在異鄉漂泊的兒子鼓勵和信心,時時給他指導前進的方向,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傅聰會成為一個如此出色的人地重要原因,因為有這么一個好父親,總是在默默地給他支持下去的力量,以至于他能在異鄉站穩腳跟,并且勇敢的戰勝一切困難,不斷地取得進步和成功。
在傅雷的家書中,有談修養的,談藝術的,談人生的,談生活的。其中他對傅聰在音樂方面的教導更是讓我深有感觸。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在傅聰在音樂會上的成功演出后,傅雷在家書中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他內心的喜悅和自豪感:“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于欣賞藝術”,“我們也因為你替祖國增光而快樂!更因為你能借音樂而使多少人歡笑而快樂!”傅雷和傅聰對藝術的喜愛,都已經深深地融入他們的生命當中,甚至提升到了國家的高度。一場國外的成功演出,竟然也能夠心系祖國,把它稱為一種祖國的'光榮。另外,傅雷對兒子藝術成就的這種喜悅,也讓我想起我的父親。當我興高采烈的把我剛剛學會的還略顯生疏幼稚的小曲子彈給父親聽時,他眼中的那種贊賞和喜悅是深深觸動著我的內心的,我想,這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吧。
《傅雷家書》不僅是一部最好的藝術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更是一本適合父母和子女一起觀看的讀物。《傅雷家書》,一封封內心獨白的不平凡的信件,彰顯著一個愛兒子的優秀父親,更加孕育出了一個愛國家的出色兒子。
傅雷家書讀后感9
《傅雷家書》是著名翻譯家傅雷夫婦寫給兒子傅聰和彌拉的書信,十幾年前就曾粗略的讀過本書,如今身為人母再次讀來又有了不一樣的收獲。
從最初幾封家書里,我看到了一位對以往家庭教育中過于嚴格,過于苛刻,過于殘酷而追悔莫及的父親形象,他曾一度回憶說:“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否也是如此呢?嚴厲苛刻到不近人情,過后卻又不停后悔。
慢慢的讀下去,我又看到一位小心翼翼的父親,對兒子細致、入微的關心,以及藝術造詣上的引領,處處彰顯著偉大父愛。父親可以充當很多角色,比起來我的父親好像粗獷的多,他可能不會和風細雨的與我們侃侃而談,始終是一副嚴肅的生人勿近的樣子,但他對我們的愛,卻一點也不少。依然記得母親說過,2002年初去德州求學的我,第一次中秋節不能在家和父母團圓,父親吃著水餃,眼淚悄悄的流下來,他對母親說:“閨女,這個中秋節吃不到你包的水餃了。”聽到母親這么說,我也忍不住哭了,我從來都不知道那個粗獷嚴肅的父親也有這么感性的一面。
2003年非典疫情大半年沒有回家,父親專程開車來德州看我,看到父親頭上有了許多白發,第一次感覺父親老了,在我心里他一直是大樹一樣的形象,大山一樣的存在,我一直以為他不會變老,他會一直強大,看到這樣的父親,我的心中也有莫名的心疼,心疼他靠自己的努力撐起的這個家,心疼他把最好的都給我們,連一個蘋果都舍不得買給自己吃。臨走時看著父親的背影真的是理解了朱自清先生對父親的那種感情,是的,父親對我們的'愛是嚴厲的,是無私的,更是不計回報的,我愛我的父親!
傅雷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從一封封家書中看出他對兒子從樂理知識的學習到彈琴技巧的引導,從詩詞文學到生活起居,從戀愛婚姻到理財娛樂,人生中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指點、引導,以及像朋友似的的傾聽,出謀劃策。他說:“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為止沒有變過的原則。”“人生沒有一樁幸福是不要付代價的。”讀了這本書,確實能夠教我們學習做一個好父母,學習站在孩子的角度,把孩子當成朋友來相處。
傅雷先生在家書中對兒子的關心是點滴、細微的,像兩人面對面閑聊一樣。雖是閑聊。卻也涉及極廣,愛情、樂理、練琴、生活等等,這完全和一開始所說的嚴厲到苛刻的父親形象截然不同,這分明就是一位心系兒子,關心入微,身體、心理都能給予指導的導師形象,又是一位充滿偉大父愛的老父親形象。
傅雷家書讀后感10
母親節將至,整理多年前父親送給我禮物時,發現這本曾翻閱多次的《傅雷家書》,此時我想起的多年來父母對我諄諄教誨。當我再次讀著這本家書,感悟到的是另一番教誨,我似乎找到了另一種更真我的感覺,或許這也是大多數子女無從感知的。就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刻骨銘心的長談,拉近了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那種對他們眷戀是無法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
在這本書里敘述的并不是一封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兒子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犢的與你書信,既不是無聊的嘮叨,也不是俗不可耐的八卦新聞,而是具有好幾層深意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藝術修養方面的探討對象,討論音樂上對手;第二,想激發出你作為年青人看法和觀點,讓做父親的我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遞給其他青年;第三,借書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也是文學上造詣;第四,我想你時刻讓記住此忠告,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在生活的細節方面,乃至藝術修養及演奏姿態方面。”
以上四點貫穿全篇家書,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天下為人父母、做人子女的以強烈的啟迪和感悟。
現在,很多家長都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這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范。談到父子家信,這無疑是一本教誨子女為人處世,以及對藝術層面探討的典范書籍。傅雷先生將自己的主張嵌入生活與自然,調衡感性的流動與理性的堅持,在東方的超脫、恬靜、中庸與西方的熱情、活潑、開明中取得恰當寫入其中。
在很多令現代人困惑的問題上,傅雷先生的見解都為我們解說了答案。對名利的取舍,艱苦的磨難,生活的哲理,藝術的本質,性情的錘煉上,都如夜空中的皓月一樣,為我們驅趕黑暗,重現星月。
雖歷經時代變遷,但依舊在這樸實無華、簡練的文字中流露出濃濃的嚴父之愛。盡管不同時代及不同社會制度下,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實有迥異,盡管當下的出版業為其綴加了更多的商業炒作,但是今天的我應該做到的是摒棄這些外在的隔閡和枷鎖,靜靜地品讀字里行間的深情,一定會受益匪淺。所以,對于這么一位在時代濁流中越發澄亮透徹的精神偉人,除了深深的追思,我還有深深的敬佩。
傅雷家書讀后感11
冬風凄冷。窗外的一枝紅梅正徐徐開放,皚皚的白雪綴在紅梅的花蕊里,淡淡然,悠悠然,清幽得像是一夜煙雨染卻的。我靜靜地沉浸在墨香中,怎顧得紅梅婷婷。清冷的屋內充斥著書香,呼吸間,只嗅得這淡淡的書香。屋外萬紫千紅,屋內只有這書香盈盈。我所得的一片清凈,哪能不感恩于這至味書香?
沉浸在這一片書籍的海洋中,每一朵浪花都令我流連忘返,可我最難忘的一朵卻是一本并不起眼的書。它不同于其他五彩斑斕的書籍,它是淡雅的,更是清新的。但它更與眾不同的是,它凝結了一對父母對遠在異鄉的兒子發自肺腑的真摯的愛。其中的故事絕非虛構,感情也更不虛假,不論你是大聲地朗讀,或是靜靜地默讀,你都會被字里行間的熱忱話語所打動,所流淚。這本書便是《傅雷家書》。
這本書是我國著名作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與遠在異國留學學琴的兒子傅聰和兒媳彌拉所寫的精神接觸和思想交流實錄,由傅雷夫婦的兒子傅敏編輯整理。可以毫不夸大地說,整本書“是家人之間性情中的文字,不經意間的'筆墨,不為發表而創作”。
這本書最令我感動的,并不是傅雷夫婦倆不畏千辛萬苦給兒子傅聰寫信,而是夫婦倆一直從如何成人和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的角度來教育兒子。比如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贊成了兒子提前出國的計劃,但也明確指出了兒子在獨身一人外出留學時需要直視的困難:對所在國語言的不熟,對自己身體的照顧等。而且,傅雷不光重視兒子的成才,也關注到了兒子的品德和作風。傅雷曾在一封信中明確提出:“你談太多次戀愛并不好”而兒子傅聰也虔心遵守父親的教導,并身體力行去做。難怪有人評價:“傅雷和傅聰兩父子不僅是生活中的朋友,更是藝術上的知音”。
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會想起我和我的母親。因為打小父親工作忙的緣故,我是母親一手帶大的。小的時候,母親的教誨我總會用心銘記,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地聽不進去母親的嘮叨和叮囑。時間的流逝,不光留下了豆蔻年華,也帶走了青澀與快樂。有多少光陰我與母親再沒有一起度過了。讀了這本書,我深感痛心,也更加理解母親的辛苦和不易。母親用她頭上的黑發換來了我的青春與年華,我又怎可不管不顧她眉梢的白雪呢?
冬風蕭瑟,我卻不再感到寒冷了。裊娜的紅梅被擁在即將到來的春光的懷抱里。我緩緩抬起頭,只覺春光大好,書香依舊。回眸轉身,仍覺書香溢溢,依稀發梢飄揚。
傅雷家書讀后感12
傅雷家書,一封封平淡無奇的信,背后卻隱藏著父母對孩子最真摯的情感。一次次不厭其煩的教導,是父親對孩子苛刻卻又寬容的愛。這是一本充滿父子之間相隔甚遠卻好似近在眼前的愛,一本父親含辛茹苦的教子過程,來來回回,都包含在這家書之中。
《傅雷家書》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間傅雷夫婦與自己的孩子傅聰在波蘭求學時互相寄出的書信,并集成了一本書。記錄了傅聰從一個小小的鋼琴學童成長到一個世界矚目的偉大鋼琴家的過程,其中自然是少不了父親母親對其無微不至的關愛,即使是在天各一方,無數個叮嚀和囑咐匯集在書信中,便促就成了傅聰。讓人不得不感嘆傅雷的教育方式之妙。
傅雷曾向傅聰說過;‘第一做人,第二做藝術家’這一句話讓我深思,為什么第一做人,其實很簡單生而為人,我們就是人,做人才是根本,人在這世上,很容易迷失自我,特別是在成功和失敗的時候。傅雷有遠見卓識,固然能守住做人的根本,也以此教育子女。這是我讀完書后感悟最大的之一。
在傅雷的眼中,換句話說,他教育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并沒有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是一個純粹的孩子,更是精神上交流的'伙伴,他會關心傅聰的身心健康,會關心傅聰的生活,關心他的練琴進展,甚至還會和他聊到中國藝術的發展就像是一個老朋友,知音,給傅聰一個能發出內心聲音的空間,尤其是在書信當中,不管是傅聰的日常生活還是來自工作上抱怨,而是耐心與他教導,傾聽他的意見和心聲,拉近與他的距離,像是書信當中的;‘你覺得怎么樣或是聽聽你的意見’將自己人生道路所經歷的一切經驗,道理用內心教給孩子,這,就足夠了。
傅雷夫婦對于整個中國的教育其實也有著很深的影響,他們的教育之獨特點在于并沒有陪在孩子身邊,而是精神上的陪伴,依然是書信中,傅雷細致入微到上臺應該保持怎樣的面部表情,拋去其他的不說,這種表現難道不是對孩子最大的關愛了嗎,能為了孩子考慮這種地步,真乃用心良苦啊!傅雷的眼光看的也可謂是真遠,他知道物質化的時代總會過去的,像這種超時代的教育方式,怎可能不出效果呢?這就是他們被例為典范父母的原因。
其實傅聰的成功光靠苦心孤詣是絕對不行的,父母在這方面就像是一個老師,不可能永遠的陪在孩子的身邊,兩者一定是相互的。傅聰對音樂,我覺得更多的是熱愛,對音樂的貪婪,熱愛的動力使得他努力的追求音樂,努力將最好的感覺傳達給聽眾。
傅雷家書,四字包含了太多太多,但永遠不變的是傅聰每封信的‘再談了,祝你們健康’和傅雷夫婦對孩子深刻的教導,看看現代,大部分的家庭甚至還在物質的時代,用物質滿足孩子,其實都是虛偽的。但在看看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傅雷家書讀后感13
《傅雷家書》是翻譯家及文藝評論家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摘編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字里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這是一部最好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作為父親的傅雷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翻譯家,還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嚴厲、盡責同時不乏愛心的父親,這主要體現在他對兒子的教育中,那么傅雷是如何教育兒子的呢?
首先,他認為無論從事什么職業,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這些家書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的問題。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經歷為例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為了兒子,他以身垂范、孜孜不倦,現實中又有誰能完全做到呢?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現在有多少家庭的父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剛嘗到點甜頭,就高興的得意忘形了?自己對待長輩,不分輕重,時不時還會惡語傷人;教育子女一遇到點小困難,便畏首畏尾,總想著去逃避,不愿擔負為父的責任……是時候該靜下心來想想了,所謂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其次,深深觸動到我心靈的是,他對兒子那份濃濃的愛意。頗深印象中,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親愛的孩子,你走后的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么好像克里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著你二三歲到六七歲之間的小故事。”誠然,每個人都有展開翅膀,飛出巢穴的那一刻。父母們是多想看著我們茁壯成長,卻又多想不愿我們離他們而去啊。他們含辛茹苦的把我們撫養成人,為的還不是望子成龍,希望我們能有點出息?恩情深似海,這份愛,水不能溺,火不能滅。來日的一言一行,定不能忘了他們的教誨,也決不能辜負了這分情,更要爭做棟梁之才。
在閱讀中我也感悟著自己那份父子情,父母每日的辛勤勞作,就是一面鏡子,照耀著我也要勤奮努力。我開始理解父母平日里的那份嘮叨,是這些所謂的閑言碎語教會了我許多東西,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學習上的,如今想來都是受益匪淺的。
讀《傅雷家書》,我想既會成長父母,更會激勵我們青年,讓我們更深刻領悟親情的含義,做人的追求。強烈推薦,你也來讀一讀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14
傅雷,是父母中的楷模,傅雷的家書,更是家書中的楷模。憑借著獨特又深刻的教育理念,平俗易懂的語言,他把對兒子那股深沉的父愛,那份真摯又樸素的情感,點點滴滴滲透到兒子的心田,為傅聰未來的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會了他做人的道理。
在傅聰小的時候,傅雷就對其進行了嚴格的教育,無論是讀書學習、穿衣吃飯,還是言談舉止、行走坐臥,事無巨細,都有嚴格的要求。而傅雷的家教也恰恰體現了傅雷本人的個人修養。外賓做客時,傅雷夫婦極盡地主之誼,又是親自下廚,又是陪著逛街,讓外國友人“真正嘗到了中國的人情味”。傅雷還經常教育傅聰尊師重道,多與老師聯系,不要辜負了老師的厚愛,而他自己是這樣做的:大方地拿出自己收藏的畫作送給傅聰的老師。所以說,一個人的氣質、修養的養成,離不開好的家庭、好的父母,以及好的教育方式。
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個描寫人生的片段。“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才能廓然無果,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谷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我們只求心理相當平衡,才不至于受傷……慢慢地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去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在驚心動魄,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將來的借鑒,以免重蹈覆轍。”不愧是身為文學家的傅雷,人間百態頓時躍然紙上。
人生確實如此,就像是一場旅途,走的越遠,就會越累。即使登上了山頂,也終究會有踏上下坡路的'那一刻。欣喜地在山頂遠望吶喊,雀躍放松,下坡時就會越加手忙腳亂;上坡時在意下坡的困難與疲憊,身上的枷鎖不但會越束越緊,反而愈加沉重,直到壓垮自己,寸步難行。人活著就是為了解決困難,不驕不躁,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不怯不懦,明白逃避不是辦法,知難而上往往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手段。讀后感·這才是生命的意義,才是生命的價值。有志者自有千萬記,無志者終感萬千難,每當我們用理性的心態去面對世界時,總能發現出世界的五彩與繽紛。每一個人的成功之路或許都不盡相同,可卻都是充滿坎坷的。我相信,成功需要每一位想成功的人去努力、去奮斗,只有那些堅信自己目標,不斷努力、不斷奮斗的人,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傅雷家書讀后感15
讀了《傅雷家書》之后,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巨細,無不關懷備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關于音樂的見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導外,最記得的就是他告訴傅聰,進屋脫大衣時要連絲巾一起拿下來,站立著跟長輩說話時,要身體站直兩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褲袋里,是很不禮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則更不禮貌。看到這些文字時,我的驚訝甚至大過了我的感動。這是怎樣的一個父親呵!這樣的瑣事,也要不遠萬里點點滴滴地寫在信中。其間洋溢的仿佛盡是生命愛的樂章。看著這本書,就仿佛傅雷夫婦的音容笑貌都躍然于紙上,就仿佛傅聰的琴聲流淌在字里行間。我感到這是博大而精深、感天而動地的一本書。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因為它的不對外發表,導致了它的隨意天然。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半點的防范心理也不必有。所以,讀信讀到后頭實際上讀的是人。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吧。“居官不過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長久之計”。高尚的父母,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作為中國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于字里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親,每一個父親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像傅雷先生那樣嚴格、那樣細致、那樣富有原則性、傾注那么多心血教育子女的父親,卻是世上不常有、不多見的。
我相信天下的父母心都是一樣的,都希望兒女能夠有成就,我也是做家長的,雖然對孩子的管教還是很嚴,但是比起傅雷的耐心和愛心,相差甚遠。傅雷的博學多識和極高的個人修養值得我們學習,正是他的言傳身教和循循善誘才培養出了杰出的`兒子。為了孩子,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向傅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
《傅雷家書》如山間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鷗,如無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結晶體。感情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質樸。家書因自然親切而容易貼近讀者心靈,家書因飽含真情而生動感人,每當夜深人靜我在翻閱家書的時候,總能在幻覺中隱約聽到一縷琴聲從書頁間傳出,那是兒女內心深處的琴,穿越千山萬水千年萬載的空間和時間,永不停息地在我們心頭奏響。
【傅雷家書讀后感】相關文章:
傅雷家書的好句01-04
傅雷家書摘抄02-09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03-03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04-15
傅雷家書的好句14篇01-05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3-30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1-18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01-01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01-09
傅雷家書的讀書筆記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