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呼蘭河傳讀后感1
《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寫了自己童年所看到的,內心所感受到的一些事。
我讀書,有時有這樣一個習慣,大致地翻看一下本書內容,然后先讀自己喜歡看的,讀《呼蘭河傳》,我就是先讀的團圓媳婦這一章節。讀完后的感受,用兩個字形容:痛心!對封建社會人們的麻木不仁感到可恨!可悲呀!一個活生生的正處于花季中的少女(在現在,可能還在媽媽跟前撒嬌),卻被封建迷信、被無知的人,被愚昧的人,被她的親婆婆活活虐待死了!把她扔進缸里,往她身上澆熱水,卻說是驅趕病魔,然后醒后再潑。
我讀到了一個愛她的祖父,也感受到了她在祖父園子里的快活,從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了祖母對她的不喜歡,作者在這本書里只字未提到她的母親和父親,通篇每次都提到祖父帶他去什么什么,多寫到關于她和祖父的對話。我為蕭紅能擁有這樣一位愛她的祖父而感到幸福和欣慰,如果沒有祖父對她的愛,她的童年該是多么的孤獨和冷清。好偉大的祖父!好值得尊敬的祖父!
上帝是公平的,他把一個人送到人間,并不是把所有的`苦難都強壓在這一個人身上,蕭紅是苦難的,但她擁有了這樣一位慈愛、可親可敬的祖父,這說明上帝又是善待她的。這使我想起了羅曼羅蘭的一句話:只要有一雙忠實的眼睛與我一同哭泣,就值得我為生命而受苦。蕭紅的人生,苦難多于快樂,想起祖父,我想,她在屬于自己的沉靜時刻,也會認為,這一生喜大于悲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2
這本事蕭紅的童年回憶錄。語言很有樸實,充滿韻律,詳盡的講述了她的童年生活。蕭紅和爺爺在一起的日子十分快樂有趣,不知道為什么很少提起她的父母,這段是唯一讓我感到幸福的文字。其他文字整體充滿了無奈蕭條,那時中國農村的人們努力的生存下去,卻僅僅是生存,活著就活著,死了也就死了。村子里面的人愚昧,無知。我恨他們的愚昧,無知,卻又只能無可奈何的嘆息。鄰居家的童養媳,可愛的'小女孩子被一家人活活折騰死;對生活充滿希望的磨官,妻子難產死了,艱難的拉扯著兩個小孩。一直住在危房不搬家的拉車人,經常偷摸拐騙的廚子。只有生存沒有生活的村民,耐苦耐勞的村民,八卦愚昧的村民,矛盾的村民,使我印象深刻。雖然文筆很好,但是不想再看一遍。
好句摘抄:
1、生,老,病,死,都沒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沒有什么關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動了,就癱著。這有什么辦法,誰老誰活該。
2、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的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求著自然的結果。那自然的結果不大好,把一個人默默的一聲不響的就拉著離開了這人間的世界了。
3、至于那還沒有被拉去的,就風霜雨雪,仍舊在人間被吹打著。
4、月光在河水上邊并不像是在海水上邊閃著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
5、可見溫順也不是怎么優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結果。甚或是招大的原由。
呼蘭河傳讀后感3
已經很久沒有完整讀過一本書了,一本非功利性、純粹是為了讀書而讀的書了。
越長大而離文學越發地遠,從前孩子式特有的好奇和打量世界的目光都快記不清、學不來了。
想到之前看《蘇菲的世界》,雖然只看了寥寥幾章,但是確實有一種仿若當頭一棒、大夢初醒了的被驚異了的感覺。它說,當我們逐漸長大,學會如何得體講話,如何成熟思考時,意味著我們早已習慣這個世界,也就意味著不再時刻好奇而把它當作理所當然了。用書里的話說, a pity thing 。
當時讀完覺得似醍醐灌頂,但又有幾分落不著邊。現在看完《呼蘭河傳》,倒是有所感卻覺得難過。
書中關于植物的、氣象的、細節性的物品等等的'描述,要么讓我覺得耳目一新,要么讓我不知所云。因為我早不用好奇的、細心的眼光觀察世界了。我不知道黃瓜如何長在蔓上,蔓又如何延伸,又各有什么形態;我不會想到書里描述的六月的黑天、七月的紅天,八月則空蕩蕩一片;原來下雨了會有煙冒出樹頂,冬天大地被凍裂了。
早遠離了真正的文學,那些描述、那些美的動人的話都看不見了。能造成美的修辭,我眼里的樣子卻只能是幼稚的寫作方法,狹隘不堪。用那么多的事物搭配上顏色,看到“黃金的太陽,雪白的月亮”都叫我覺得很好,只能讓我害怕驚懼。
方言是很有趣味的,也是不能摒棄了的。之前學古代漢語,就慶幸自己是個南方人,現在讀完呼蘭河,也更覺如此。方言是個多幽默、多親切,又多么貼切的東西。
最后慨嘆一下蕭紅真的很厲害,過去看到這個名字只想到那些后人給加的名頭和風傳的情事,真正靜下來讀她之后,只覺得她是一本真該讀的書。
呼蘭河傳讀后感4
這天我讀了一本叫《呼蘭河傳》的書,書里講了好多“我”和祖父搞笑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記得有一段個性搞笑,講了“我”在后園里摘了一束玫瑰,給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還說:“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聞見。”從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愛我。
作者出生時祖父都已經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歲時,祖父快七十了,七十歲的祖父十分愛作者,他們爺倆在后園笑個不停。祖父的后園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樣樣,就怎樣樣,一切都是自由的。
書里講到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個大坑里淹死過人、豬、狗、貓、馬,那個大坑家家戶戶都明白,有的'人說拆墻,有的人說種樹,就是沒有說把這個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也是寂寞的。她從小在后園里長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園里一齊玩,一齊干活,作者和祖父時時刻刻在一齊,童年充滿了快樂。
文章中寫到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該是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而她卻早早的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是多么的可憐!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用知識變得智慧,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自己完美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沒有可怕的戰爭。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但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這完美的時光吧!
《呼蘭河傳》我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呼蘭河傳讀后感5
《呼蘭河傳》這本書主要講的是20世紀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蘭,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里面回憶了作者童年時的一些往事,特別是與祖父在一起的日子。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蕭紅和她的祖父在園子里種菜的場景。蕭紅的祖父種菜,小蕭紅就會跟在后面用腳把那下了種的土窩一個個地溜平,小蕭紅并沒有真的溜平,而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還把菜種踢飛了。
這令我想到在我小的時候,在老家的`那段時光,我跟爺爺一起去家后面的菜園玩。爺爺穿著一雙大靴子,我也鬧著要穿,于是我換上了奶奶的靴子,奶奶的腳雖然很小,但對我來說,依然是大大的靴子。我就這樣穿著奶奶的靴子,晃悠悠地跟在爺爺身后。爺爺種菜籽,讓我澆水,而我沒有好好地澆水,反而是把水倒在沒菜的地方,然后在上面踩。泥濺得到處都是,爺爺并沒有罵我,反而輕輕擦拭著我鼻子上的泥,看著我笑了。突然,我又是不小心“啪”一下,哎呀,我摔到了地上,爺爺一把抓住了我,可沒有來得及,反而濺了自己一臉的泥。爺爺并沒有怪我,只記得那天,我們倆個泥人在田邊笑得很開心。
回到家,爺爺就被奶奶批評了,可奶奶也沒有罵我,反而是耐心地幫我換洗衣物。我一直很好奇,奶奶為什么只罵爺爺不罵我,畢竟,調皮的是我呀,而爺爺也不辯解,只是笑笑。
我想就像蕭紅的爺爺對蕭紅一樣,寵愛蕭紅,包容蕭紅,我的爺爺也是這樣毫無保留地愛我。我想蕭紅與爺爺相處的日子是最快樂的日子了吧,因為我也是。
呼蘭河傳讀后感6
寒假里我讀了一本名叫呼蘭河傳的書,這本書是作者蕭紅,她在生命末期在香港完成的小說,小說在童年回憶中描寫出北方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在瑣碎的小事中描繪出了沉默的民國靈魂。
全書一共有七個章節,加上一個尾聲,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第二章。主要血呼河蘭傳精神上的盛舉。反映出生活在呼和蘭這個小城里人們的精神風貌。內容大多以介紹東北小城為主或許也只有這么多煩惱的小事,才能在我們腦海中顯現呼蘭河的'風貌。其中有泥濘的道路,很不好走,但是卻要走了過去人過不去的坎,這里,卻走了出出來。人都要努力,卻為何有些人不勞而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可以因小事而不開心,例如有一次我考試成績不太好,于是我覺得我對這門科目失去了信心。第二次考試也同樣沒考好,但我這次努力改正了我以前的錯誤。最終取得了自己滿意的成績,還有一次我學自行車,但因為我跌倒了,于是我不騎了,但是我又轉念一想,如果下次有事那肯定不行,于是我努力騎。后來我學會了騎自行車
在上學期由于我不遵守紀律,上課未能認真聽講,學習不主動,導致學的東西不扎實,學習也有所退步,考試成績不理想,今后我要努力改掉以前不好的習慣。看完第二張,我覺得這本書很精彩,你們認為呢?
呼蘭河傳讀后感7
你知道蕭紅童年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樣的嗎?如果你讀過《呼蘭河傳》這本書,我相信你一定會知道。
蕭紅是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也正是這本書的作者。她出生于黑龍江省,1933年發布第一部作品《棄兒》,代表作有:《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
《呼蘭河傳》寫的是一個名為呼蘭河的地方,在那里,我看到了嘲笑、冷酷、無情、迷信、虛假的人。
最大的悲劇就要數小團圓媳婦,年僅12歲的她被賣到了胡家當童養媳,單單因為她不害羞,婆婆就要來給她下馬威,用嘴罵,用手掐,用鞭子抽接著團圓媳婦就被婆婆給虐待病了,更糟糕的是,婆婆為了治好病,聽了那些愚昧的人話,竟然讓團圓媳婦當眾洗澡,洗澡水更是燙的讓人無法想象,圍觀的人到處都是,可是就沒人一個人上前阻攔,最后小團圓媳婦被無辜的折磨死了。兇手是那些迷信的人們,他們用自己的善意害死了團圓媳婦,每個人都是要她命的劊子手。不過現在的社會基本不會有這種行為了,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打拼來獲得幸福。
到了第七章,主角是一個窮苦的男人,叫馮歪嘴子。他有一個媳婦,兩個兒子。因為生二兒子,他的媳婦死了。作者沒有告訴我們他的'結局如何。這給我們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可能結局十分悲慘,可能結局十分美好,也有可能結局平淡無奇。總之只要想象,他的故事就有一百個,一千個,無限個可能。
《呼蘭河傳》這本書沒有華麗的點綴,沒有美麗的裝飾,它靠著與眾不同的平凡,深入讀者的心坎。
呼蘭河傳讀后感8
蕭紅啊!蕭紅,呼蘭河水把您養大。您是這片黑土地上孕育出優秀的女作家,是愛國文學青年的典范。您珍貴的文學作品,是黑土地寶貴的文化遺產,是令人永不能忘卻的一段歷史篇章。是呼蘭河的驕傲,是呼蘭人民的驕傲。您熱戀著這片黑土地,熱戀著呼蘭河,熱戀著鄉親們。
《呼蘭河傳》就充分體現了您的心靈。您還有很多作品沒有來得及寫完。如:反映東北開荒史的長篇小說《泥河》、反映哈爾濱女學生抗日斗爭的長篇小說《晚鐘》、《呼蘭河傳》的第二部,另外還有《還鄉人》、《采菱船》、《珠子姐》等十個短篇小說題目都擬好了;可是殘酷的戰爭缺醫少藥,奪去了您青春年華。人民為您惋惜,為您憐憫……
蕭紅啊!蕭紅,您放棄了安逸舒適的生活;歷盡磨難、饑寒交迫、貧病交加、坎坷曲折。生活的漂泊,愛情婚姻的不幸,戰爭的災禍,您無不飽嘗。為的是推翻黑暗的封建社會,為的是不當亡國奴,為的.是讓廣大勞苦人民都過上安逸舒適的生活。您懷著對祖國對黑土地的一片赤誠,蘸著自己的血液和膽汁,不足十年的創作生涯卻留下了近百萬字的珍貴文學作品。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民族危機嚴重的動蕩時期,在國將不國的劇烈變動中您寫盡了人生的死路和活路。以抗日作家之譽蜚聲中國文壇,名揚海內外。報效祖國的熱血在您胸中奔騰,鞭撻吃人世界日寇鐵蹄暴行。您是現代史上巾幗英雄,文壇巨星。萬古流芳!永放光芒!
您的短暫人生卻綻放出晶瑩閃亮的文學火花。您在廣州珠江畔銀河的英靈,我們莊嚴向您告慰:我們踏著您的步履繼續奮斗。今天您的愿望實現了:祖國已陽光普照,盛世隆興,東方巨人,錦繡前程。請您望一望家鄉的巨變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9
"一篇敘述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是著名作家茅盾為《呼蘭河傳》這本書寫的總結。
《呼蘭河傳》是蕭紅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實它更是蕭紅的代表作。全書概括地寫明了蕭紅灰白的童年,既有寂寞和傷感,但還充滿了幽默。
真的,當我讀完最后的尾聲之后,竟情不自禁地抹了抹眼角上掛著的淚,全書中有數不勝數的情節令我回味,但是,唯獨這么一句話,寫在尾聲的那句話,卻永遠地留在了我的腦海里——
"以上我所寫的并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它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
合上書本,我輕輕地閉上了眼睛,想象著,叫賣麻花饅頭涼粉的,也許還天天扯著嗓子挨家挨戶地推銷,也許早就沒有了;蕭紅祖父園子里的花鳥蝶蟲,也許還年年地長著,飛著,也許現在更本沒有了。又有鴨子或小豬掉井了?小團圓媳婦化作的那只兔子是否還在東大橋下哭著?整座呼蘭河城也許依舊那么熱鬧,也許這勁兒早就化為烏有了……
蕭紅將它童年的回憶,全都記錄在了這里,《呼蘭河傳》的傳奇是三天也說不完的'。那一行行跳動著的文字,為我們譜寫了那動蕩不安的年代,在呼蘭河這座小城里的故事。
一切都會漸漸地變老,童年總會離我們遠去。《呼蘭河傳》我現在讀完了,可我的思想還停留在那灰白色的境界里……
呼蘭河傳讀后感10
有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人說書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有人說書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橋……總而言之,書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即使三天不吃飯,也不能三天不讀書。
我認為的好書是能夠讓人們懂得道理的,是能讓人們學到知識的,是一看就能讓人沉迷的。如:《騎鵝旅行記》、《狼王夢》、《草房子》、《呼蘭河傳》……而最讓我動心的就是這本《呼蘭河傳》了。
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作者張乃瑩(蕭紅)在呼蘭河城的`童年往事、與鄰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樸素的筆調,真實而動人的向我們講述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后的社會生活。并且向我們揭示了傳統意識對人們的束搏和危害,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同情。
這本書共七大章,前四章寫出了呼蘭河城的風景和風俗,后三章描寫了三個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馮歪嘴子這個人物。他的生活環境十分貧苦,即使他遭受著人們的唾棄和諷刺,他的生活態度也并沒有任何改變,他和他的兒子一起努力活著。
他讓我知道一個道理,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無論別人怎么罵你、說你都不要去理會,和往常一樣生活,才能堅強的活著。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還使我迷戀,如果你們想看一看作者的家鄉的風景和習俗,就去買來讀一讀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11
童年,在我們眼中,它充滿了歡樂,充滿了幸福,所以人們常說,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蕭紅也是這么覺得的吧!
在作家蕭紅的筆下,他的爸爸對他很冷淡而媽媽對他很兇,祖母更是對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歡樂的時光是與花園祖父在一齊,因為在這花園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樣,而祖父很慈祥,永遠不會不耐煩,所以在我眼里,蕭紅的童年生活是歡樂的。
相比之下,而那團圓媳婦的命運就沒有蕭紅那么好了,他十二歲就送到在呼蘭河這座城市里名聲很好的老胡家,可誰知,這才十二歲的小姑娘,剛一送過來,天天拉車,晚上還得遭受婆婆的嚴刑打罵,不知身上有多少傷痕,最終年紀輕輕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興旺的老胡家老胡家,從此慘遭滅門。看看,蕭紅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關心,僅有祖父,這不令人很痛心嗎?何況在當時,這樣的.生活還算是歡樂,再來看看團圓媳婦,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誤了自我多少的學業,浪費了多少的青春,再嫁過來后,還被婆婆如此虐待,喪失了一條無辜的小生命,無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們此刻的生活,十分歡樂,幸福,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爸爸媽媽呵護著,教師教導著,同學幫忙著,和呼蘭河傳里的孩子們比較,我們的生活豐富得多,可是呀,我們并不明白如何去珍惜這一完美的時光,反而,動不動開口大罵,甚至動手,他們害了你似的,我想讀完這本書你應當會有所啟發。
呼蘭河傳讀后感12
冬日的暖陽懶懶地照在窗臺上,泡上一杯濃濃的奶茶,一縷熱氣彌撒著濃郁的奶香扶搖直上,漸行漸遠。一陣冷風吹過,放在桌上的《呼蘭河傳》書頁不停翻動,一幅充滿著泥土氣息的畫卷徐徐展開。我仿佛可以看到:“我”已年邁的爺爺,“我”的二伯,“我”和鄰居們相處的點點滴滴。
雖然我的童年生活方式和作者大相徑庭,但作者細膩的文筆,直擊碰撞我柔軟的內心,仿佛身臨其境一般,不由地讓我倍感溫暖。
我家的老房子建于1998年。是那種磚塊水泥混制結構,簡單的造型,前面用鋁合金封了起來,外墻是石灰涮白,還有充滿江南水鄉風味的黑瓦片。每當夜幕降臨,明亮的灶間瞬時熱鬧起來。媽媽總愛圍上那藍底白花的圍裙,翻滾著手中的'木鏟,那撲鼻的香氣總會引得我伸出黑乎乎的“魔爪”,姐姐會來阻止,于是你追我趕圍著灶臺繞圈子,一不小心,翻了凳子,倒了瓶子,歡快的笑聲是黃昏中最暢亮的“交響曲”。生火,燒飯。是我童年的最愛。當紅紅的爐火被點燃,在一陣陣毛竹竹節爆裂聲中,一股股四處逃竄的火苗沖出來,曾讓我額前那一絡頭發被燒焦彎曲,以至于好長一段時間,姐姐都戲稱我為“沙和尚”。
現在,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記憶。老房子要拆遷了,生活了那么多年的老房子從此要退出生活的舞臺。望著那被拆去門窗的房子,那東倒西歪的桌椅,這失去主人維護的老房子顯得格外蕭條,破敗。或許,這一切將隨著鏟車的轟鳴聲,徹底埋藏。但愿,記憶里只留老房子的歡笑聲。
拔動琴弦,記憶中的童年不停翻滾。恰似《呼蘭河傳》讓我共鳴。
呼蘭河傳讀后感13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是著名作家茅盾讀了《呼蘭河傳》之后發出的感慨。
《呼蘭河傳》是一本充滿無奈的“回憶式”長篇小說,是蕭紅一生的寫照,它是一篇敘事詩;蕭紅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寫了呼蘭河這個小鎮幾個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風俗,它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蕭紅雖是一代才女,可生活并不如意,芳年早逝,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謠。
我讀《呼蘭河傳》,羨慕小時候無拘無束的蕭紅,又為成年后的蕭紅默默垂淚……要說印象最深的,還是祖父家的園子,那里留下了蕭紅快樂的童年印記。
那個“祖父的園子”是一個自由快樂的人間樂園。那里的玉米,想長多高,就長多高;那里的小鳥,愛怎么飛,就怎么飛,無憂無慮;想鏟地,就鏟地,想澆水,就澆水。在這兒,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也曾有這樣的一個園子。那時,爸爸媽媽在江都工作,我和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我的老家有一個大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大井,門前是一片松林,再前面是一條小河。夏天的夜晚,奶奶常常坐在院子里,一只手輕輕地摟著我,一只手拿著扇子,對著天空指指點點,奶奶看著,我也跟著看著,看那漫天的繁星對我眨眼,對我笑,我也對它們眨眼,對它們笑。流汗了,潑潑井水……
后來,我被爸爸媽媽接到江都上幼兒園、上小學,坐著旋轉木馬,玩著蹦蹦床……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我也開始了藝術熏陶,學芭蕾,學鋼琴……自由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不知不覺中,那個“祖父的園子”也離我越來越遠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14
讀完《呼蘭河傳》,歷史的背景就清晰了許多。
嚴冬封鎖了大地,有趕車的車夫,賣饅頭的老頭,賣豆腐的人。人們沒有道德的約束,看見翻滾在地上的熱乎饅頭就你沖我裝地搶了起來。十字街上,人們只認“李永春”的藥鋪,卻不去專門的拔牙店,只因被拔牙的標志嚇住。
東二道街有個大泥坑,兩旁的住戶只會把墻修得貼近泥坑,好讓來往的人踮起腳尖,攀著光滑的墻面小心翼翼地走過去。即便是有馬不慎掉進了泥坑中,也只會看個笑話。
呼蘭河城里有放花燈的,有唱野臺子戲的,有娘娘廟大會。正如作者所說:“至于人去看戲,逛廟,也不過是揩油借光的意思。”作者的家里有個儲藏室,里面存放著七大姑八大姨的東西。每到后院鎖住門時,作者就翻騰出一些有趣的東西,有次還找到一個小紅燈籠,讓有二伯點上燈跑出去玩了。老胡家的團圓媳婦和馮歪嘴子家的媳婦王大姐都很悲哀。團圓媳婦整天被婆婆又打又罵,以至于受了傷。婆婆則四處找偏方,跳大神,求占卜都沒用。
最終還是離開了婆婆。馮歪嘴子家的媳婦王大姐之前也很受歡迎,可自從嫁給了馮歪嘴子就被人指指點點。為什么呀?因為馮歪嘴子是磨倌!地位不高,王大姐的地位也變得不高了。
這就應該受到別人的偏見嗎?我想這完全是一場悲劇。
《呼蘭河傳》的那個年代,有人過的悲苦,有人過得熱鬧。但有很多的陋習沒有改變,甚至在今天就是禁止的'。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都很生動,就是生長在老一輩的人們的生活。作者的童年也很豐富,見識了許多的活動。現在的人們更應該從中認識到一些東西。吸其精華,棄其糟粕!
呼蘭河傳讀后感15
小說開篇介紹了呼蘭河的人文風貌,介紹了東北地區獨有的氣候,從裂了大口子,這些詞語中,讓人身臨其境,深有所感,讓人一下子進入書中,接著介紹了呼蘭河的習俗,以及各種人們自認為的“盛舉”,在中國三四十年代,封建思想迫害著人們,封建迷信壓制著人們。
小團圓媳婦剛剛十二歲出頭,正值花季,性格開朗,就因為長得比同齡人高,非要說自己是十四歲,而她不像別的女人一樣低聲下氣,走路抬著頭,被胡家認為是應該要管教管教她,對她又打又罵,小團圓媳婦被打得生了病,胡家又聽信了假道士的讒言,白白花了一千多吊錢,沒有起色,又說讓她出馬,又讓她在光天化日之下當著眾人的面用滾燙的'開水洗澡,經過三次折磨,小團圓媳婦閉上了眼睛……有二伯,因為家世特殊被人差別對待,導致他的性情極為古怪,而馮嘴歪子,會拉磨做豆腐,會做年糕,與王大姐有了一雙兒女,因為兩人皆是二婚,因此各種流言蜚語,謠言層出不窮……小栓,一個苦命的孩子,出生身體就不好,本該早早去世,但是他的父親不愿意,聽信讒言,跟人交換了人血饅頭給小栓吃,小栓吃了并沒有用,殊不知……那是革命者的鮮血!
在呼蘭河這個地方,人性和人心交織在一起,少女和老人交織在一起,愚昧和無知迫害著人們,呼蘭河傳,是一首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首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呼蘭河傳好句03-29
呼蘭河傳作文04-05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02-15
呼蘭河傳好句10篇03-29
呼蘭河傳好句11篇11-28
呼蘭河傳好句(11篇)11-28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1-30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6-02
讀書筆記:《呼蘭河傳》03-31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