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著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活著讀后感1
初讀余華的《活著》,感慨頗深。在這本書中,主人公福貴一直在忍受著,忍受生命賦予他的責任,忍受現實帶給他的各種苦難和逆境。最后,連唯一的親人苦根也因意外撐死而離他而去時,他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家人了。福貴的一生很悲慘,家道衰落,失去親人,這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苦難發生在了他的身上。但他沒有氣餒,依然“活著”,他的.活著好像就是在向我們證明的生命到底有多么堅韌。更為可貴的是,盡管經歷了這么多苦難,他活著也并不僅僅是為了消耗難熬的日子,還有希望、熱愛和慰藉。
活著這件事向來不易,家族的衰敗和親人的離去讓福貴難以釋懷卻也無力回擊,但他在面對苦難時的生活態度值得我們學習。對于命運接二連三的捉弄,他沒有怨天尤人,相反是自己慢慢消化、獨自適應。這讓我想起那些和福貴一樣經受過苦難卻熱愛生活的人,作家史鐵生便是之一,失去了雙腿后又被查出尿毒癥,他的人生是艱難的。可他最后卻拿起了一支筆,用羸弱的筆尖勾勒出了生命最真實的樣子。這群人只是看似在逆來順受卑微地活著,實際上并沒有屈服,而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反抗著,等待生命的爆發,讓“活著”更有意義。
這本小說也將我拉進了對現實的思考,庚子初的疫情讓“活著”成為了每一個人平凡到極致的追求。或許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苦難,工作的煩悶,愛情的失意,家庭的瑣事,無休止的“難題”,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嘗試重新接納生活并努力去改變現狀!
畢竟人只活著一次!
活著讀后感2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可貴的,生命也是擁有一切的源泉,而生命的基礎便是活著。
活著,為什么要活著,活著干什么?在我的認知里我是為了幸福而活的。文中的福貴他幸福嗎?我不知道。那他是為何而活呢?青年時的他祿祿無為,還敗光了家產。而后,他想要一個平淡和極其簡單的生活,上天給了他嗎?沒有。上天一次又一次將各種苦難降臨在這個樸實的農民身上。文中福貴的一生也與美國民歌中的老黑奴相似,也正如同作者所說的“盡管他們生活大不同的國家,但他們都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依舊友好對待這個世界”。福貴的生活是可悲的,也是困苦的,但值得我學習的是他在困苦中卻依舊頑強拼搏和相信希望天明天的'那種精神。他不是神,是人。那么當無邊的苦難在次襲鄭他的身體時,他又是如何活下去的呢?我想,支持他活下去的便是一種相信希望的精神吧!
福貴讓我懂得了我們的一生將會遇到不可計數的許多困難,而我們之所以會認為這個困難比天大是因為我們還末遇見更大的困難。當福貴的親人一個又一個的離去時,福貴的心痛何人知曉?安定的日子,渺小的幸福。我想這兩樣都是福貴一生所追求的東西吧。他所要的并不是冰冷得毫無一絲溫度的金錢,而是充滿溫暖及幸福的一個完整的家。那當這個脆弱的家庭都被無情而殘酷的現實擊破時福貴活著的信念是什么呢?是希望吧!
當墨一樣的天空染上了一縷金色的朝陽,那便將會是希望的到來之際。在這個如此黑暗的社會中,福貴卻依然保持著一顆象往希望和光明的心,那么他幸福了嗎?我依舊未知,但讀完這本活著,它帶給了我莫大的勇氣,是一種面對困難無畏的勇氣和對生命充滿希望的精神!
活著讀后感3
看完這本書我很感動,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余華寫作手法文藝高超,而是全本描述的事真實感很強,形象,生動,富有鄉土氣氛。別認為我對這本書評價過高,因為事實確實如此,《活著》這本書感動了無數的人······
剛開始認識余華是讀他的《許三觀賣桖記》,那本書讓我受益良多,讓我對余華這個人產生了極大的好奇和好感,這次看了《活著》我腦海里只想到改變、真實和感動。
真的再說不出什么了。
福貴是《活著》里的主人公,與他相關的還有妻子家珍、女兒鳳霞、兒子有慶、女婿二喜、二喜的兒子苦根等等,這些摯親的人都死在了福貴前面,他用自己的手一個個送葬了他們,中國過去幾十年的一切災難都降臨在他的頭上,死神的呼喚不止一次找上他。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仿佛一張白紙慢慢變黑,世界越來越冷、陰沉,一切的不幸好像有了眼睛一般盯上了福貴······但神奇的是,他仍然活著。后來他買了一頭老牛,給他取名為福貴······
故事講完了,閉上書的.那一刻我好像是從另一個世界中走了出來,在看《活著》的時候我仿佛身置其中,在福貴的身邊看著一切所發生的事,天空忽明忽陰,我感受著人性的真、善、美,福貴對生的執著和人間的悲哀和幸福。
愿天下和樂。
愿人間真、善、美。
活著讀后感4
它叫活著,可每一頁都是逝去。
《活著》講述了福貴的一生,富家少爺福貴嗜賭成性,最后賭光了家產。貧困之中,因為母親生病,在福貴為母親求醫的路上,又被國**抓去當壯丁,后來被解放軍俘虜,放他回了家。結果回到家中,母親已因病逝,妻子家珍獨自將一雙兒女拉扯大,女兒在一次意外中變成了啞巴,兒子尚且活潑機靈。本以為這次大難不死是必有后福,但是悲慘的人生卻才剛開始上演。極端的情節略有一味荒誕,但小說本身就不是為了描述現實,而是在現實與想象中找到交集,從而來反映生活。有人說,福貴對于苦難的承受能力反應了一種當時大環境下大多數人的麻木,他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他靠時間去稀釋那些痛苦的記憶;還有人說,福貴飽受命運打擊還活著,那是因為他的家、他的親人,他們需要他,當親人都離他而去之后,他也要為懷念他坎坷的一生而活著。福貴在一次次離別中承受,沒有太多的憤怒,表達出的是對命運的接納,感受它、體味它、消化它嗎,這就是生活。許多讀者將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映襯在福貴的經歷前時,會多些許釋然,正如他們終于會明白,無論現在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時間遺忘,作為正在經歷的人需要做的,就是給時間一個機會。
說到《活著》,就聯想到了電影《一九四二》,雖然故事背景不同,創作初衷不同,但兩部作品的情懷有相似之處,兩部作品中人物對“活著”的渴望不單單是求生的本能,而是在絕境中懂得放大原本微弱的希望。老東家悶死了自己家的根兒,福貴的孫子因為吃豆子而撐死,以為這些會成為壓倒他們的最后的稻草,但他們找到了新的寄托,給了命運新的機會。
活著讀后感5
看書看到痛哭流涕,內心絞疼,因為一個書中的人物二反復私綽,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活著》曾幾何時,自己也想著寫一本書,書名就是《活著》想寫寫自己經歷的生活,在社會底層感受著無奈和挫折,想通過寫作,讓自己出名,換一種人人敬仰,燈光無限的生活,為自己,也為生養我的父母,因為我在重復他們的生活,他們期待我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光耀門楣!思來想去,能寫的就是自傳體式的自己,再加上一些虛無縹緲的想象,添點水分,加點顏料,就構成了一部所謂的作品!
我的活著,跟余華的《活著》天壤之別:富貴,這個一生悲情的人物,活著送走了他所有至親的人,依舊勇敢的'孤獨的活著,最終與牛為伴,最為觸動心弦的是,沒有親人為自己送終時,他吧十元錢,餓死都不能花的十元錢當做對埋葬自己的那個人的工錢!勇敢的活著!曾經的那個時代,人們踏實,暢亮,現在的我好像活在幻境中,此刻的人們也善良,也淳樸,但是好像缺少了一份憨厚,就是這份憨厚,加重了做人的分量,而當今的現實讓我們像無根都浮萍,始終找不到根的感覺!活著,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人生的厚重變得失去了底色!
躺在床上,像起書中的有慶會流淚,想起家珍會流淚,想起鳳霞會流淚,想起二喜會流淚,甚至想起那頭年邁的被富貴買回來,避免了被殺的老牛也會流淚,唯獨想到富貴,覺得他讓人欽佩,敬仰,跌跌撞撞的一生值得讓人回味無限…
活著讀后感6
《活著》這部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向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說太過于消極,過于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杯具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著二字時,都會思索: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著就是為了承受活著的痛苦?
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齊生活,似乎也暗示著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并沒有什么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已。然而我認為上述觀點并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向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么辛苦。所以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著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
余華在書中寫道:“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職責。”職責,是活著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可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所以不論活著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著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職責。
活著讀后感7
特別喜歡《活著》中的一句話,“生的終止不過是一場死亡,死亡的意義不過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時間。”
這個世上根本沒有什么感同身受,所以,我也無法真正體會福貴眼睜睜的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去的痛苦。一個桀驁不馴,嗜賭成性的富二代,仿佛從他輸掉家中那一百畝地起,悲劇就開始了。經歷四次時代變遷,對于福貴來說,活著就是一場場磨難,滿目瘡痍,失無所失。好好活著成了他活著的意義。
回憶起兒子有慶他說:“他望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再也看不到兒子赤腳跑回來,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是啊,曾經最熟悉的路,成了最無聲的.悲涼。
時間教會了福貴很多,而他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青春。現在不知悔改,將來后悔莫及!
小說最溫情的地方,就在于那頭叫“福貴”的老牛。在市集上被福貴買下來,這頭老牛像極了自己,所以取了和自己一樣的名字。這是福貴第一次可以主動決定自己的人生。到老了,有它陪著。他曾對老牛說“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么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累了的時候還可以坐在田坎邊,發發呆,看看那時的自己,以及仿佛沒有失去的親人。
文末他欣慰的說:“親人們先我而去,讓我最后能了無牽掛的死去。”這時的福貴仿佛比任何時候都堅強、淡然。
于無聲中聽驚雷,于無色中看繁花。經歷確實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看盡人世百態,嘗遍世間冷暖,好好活著,勇敢的活下去,做一個太陽一樣的人,溫暖而又充滿希望!
活著讀后感8
生,是一種本能。無關環境,無關信仰,無關追求。哪怕這個世界讓你絕望,讓你心灰意冷,依然要堅強的活著。
余華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而他筆下的富貴則用一生詮釋了這個道理。
故事的開頭,是一頭老牛陪伴著一位滄桑的老人,在陽光下回憶自己曾度過的時光。青年時期的富貴,擁有許多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東西,他有殷實的家境,愛他的妻子。但最終卻因他嗜賭成性,敗光所有家業。富貴的命運也由此改變,一夜之間他一無所有,一場賭博不僅輸光了他所有家產,也輸了他一生的福氣。
父親母親的先后離世,女兒鳳霞因發燒變成啞巴,妻子不知何時患上軟骨病,兒子為救縣長夫人被抽血而亡。一連串的苦難,強壓下他一次又一次燃起的希望。但悲劇并未就此結束,女兒在獲得美滿幸福的婚姻后,卻因大出血死在了手術臺上;女婿二喜因為事故,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也被黃豆奪走了生命。就像一串連環的詛咒,將富貴生命里僅存的'溫情撕得粉碎,最終陪伴他的,只有一頭老牛。
不可否認《活著》是一部悲劇,它將所有的苦難強加于富貴身上,讓富貴的前半生與后半生形成鮮明對比。這就是活著,將一個又一個死亡鑲嵌到日常生活中,掀起一波又一波苦難的巨浪。也正是因為這樣強烈的沖突與碰撞,才能探索活著的價值。
人生并不是簡單的一個詞語,它是你臉上越來越多的皺紋,它是淚水與笑聲組成的血淚史,它是經歷無數磨難進化而來的高級產物。也正是因為生而不易,我們才更要珍惜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論是痛苦還是幸福,不論是病痛還是安康,不論是淚水還是笑容。它都是我們的福氣,是證明我們存在過的證據。
活著讀后感9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拿到這本書,我的內心是欣喜的,畢竟這本書足足讓我等了一月有余。之前沒有了解過這本書,也不知道是散文、小說,還是什么,買它只是因為聽說過它,知道它是余華寫的,它是讓我在疫情期間消磨時間的一本書。所以,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讀完之后,讓我長嘆口氣,雖為活著,但卻讓我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緊湊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因為福貴的吃喝嫖賭敗壞家業,氣死了老爹,老母隨之病死、兒子因救縣長夫人抽血而死、女兒難產而死、妻子也隨之而去、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最后唯一的外孫竟在那個饑餓的噎死了。真不知道是懷著怎樣的心情看完的,本來所有的事情因他而起,他如果不吃喝嫖賭,結局是不是又不一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他用不滿老繭、粗擦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和內心的傷痛,卻還得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這大概就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好死不如賴活著。看完之后我在想,世界上真的存在這樣悲慘的人和事兒嗎?
福貴到最后只剩下人生存的唯一理由——活著。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活著的,只是再想起這本書時,也許剛好在疫情期間,每天能看到很多生死別離的新聞,內心有了些許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遠比我們想象的寬廣,而活著,就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這是對生命最后的敬畏,也是一個人最柔軟、最純凈的秉性——活著。我讀《活著》。
活著讀后感10
第二遍看,看的更深刻了。福貴一生從年少時的揮霍導致傾家蕩產,父親氣死,母親因病離世,戰爭的摧殘,在日子稍微安穩一些后,家珍重病,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被醫生(這里真的很諷刺,為了利益無所顧忌,人是如此社會亦是如此)把血抽干而亡,女兒難產而死,家珍磨不過時間也去了,女婿被大石頭壓死,直到最后只剩爺孫兩個,卻也逃不過命運的魔掌,小外孫苦根被活活撐死。如果這些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我可能早就絕望了。現在即使遇到一些小的挫折,都時不時會有不好的念頭出現,真是懦弱不堪。可福貴沒有,他在中國社會最動蕩最苦難的年代還經歷了這么多令人窒息的痛苦,他依然努力的活著且淡然的講出這一生經歷。可這不就是生活嗎?生活中的我們總會遇到困難,挫折,委屈,痛苦,離別,無奈。可這就是命啊。我們無法選擇自己要不要來這個世界,也就不能輕易就選擇離開這里。
在結尾有這么一段話:
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來臨。
是的呀,自卑算什么?不被看好算什么?努力白費算什么?不公平又算的了什么?與其為了生活中一些繁瑣的.小事而惆悵,不如“好好的活著!” 不墮落的做開心的事,不墮落的成長。永遠向上向善!cheer up!
活著讀后感11
《活著》這本書是我從初中開始就很喜歡的一本書,那時的我曾經夢想過做一名作家。
作者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原則,可是要捍衛這個原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為內心并非時時刻刻都是散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于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于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才會突然來到。”我自己創作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受,寫作時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
這本書剛剛開始看的`時候非常吸引我,我發現它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辭藻不華麗,語言很接地氣,比喻也恰到好處,行文舒服,不得不讓人贊嘆。再說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最后落得只有富貴活著,緩緩透出人生道理。
《活著》里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活著”兩個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成年后步入社會,我們需要逐步鍛煉自己的耐受力,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一點一滴化解壓力,因為所有吃過的苦,終會化成生活饋贈的驚喜,讓你在來日歲月里,成為底氣十足的自己。
這本書教給我很多,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于它能用最樸實的語言講出人生的真諦。
活著讀后感12
余華——一個看上去樸素無華的作者,卻寫出了最最樸實但震撼人心的故事
富貴悲慘的一生讓人覺的心酸,一個樂觀的人面對親人的不斷離去,力不從心的他也只能被現實折服,值得慶幸的是他沒有因此被打—倒和擊潰,依然屹立在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與靠全部積蓄買來的老黃牛相依為命著在黃昏的余暉中作者看到的是一位滿臉滄桑卻精神矍鑠的老人。
在他的一顰一笑中卻蘊藏著如此巨大的能量,在人生的道路上給人以鼓舞,從而認識到命運的殘酷所帶來的種種無奈,但在古代人定勝天概念的慫恿下,讓后人始終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正所謂飯飽思淫欲,一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的富貴也只能順應事物自然發展的規律,加上對祖輩基業毫無顧忌的無休止揮霍,生活于紙醉金迷,燈紅酒綠中的富貴慢慢的走向失魂落魄,家業日暮途窮!從而逐漸走下繁榮的歷史舞臺在新時代的'洪流中被沖刷著,永遠得不到翻身。
這種生活讓他心安理得,無所顧忌,就像書中說的:人是為自身而活著,不是為本身以外的事物而活!我無法理解這句話,社會環境的因素給我為物質金錢而奮斗的使命。可是我明白,或許等我到了不惑之年的時候才能領略到其中的含義——人生最崇高的哲學!
通過對福貴人生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不要再問活著是為什么,活著,就是因為活著。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著就好。
活著讀后感13
看這本書是因為同名電影《活著》,作者用最樸實無華,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這本書我其實看的有點久遠了,但是這本書給我的震撼一直存在。簡介中的那句“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而活著”一直縈繞在耳。
看完這本書,感覺一切語言在此刻都是蒼白與無力的,這本書的閱讀是讓人恐懼甚至窒息的。書中主人公福貴對美好生活燃起過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卻終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說他幸運,他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著;說他不幸,他也曾經歷過幸福,也曾經歷過苦難,并且在經歷過一切后仍樂觀而堅強地活著。正如那句話所說,生活是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于任何別人的看法。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福貴一生的悲劇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希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個希望更加真摯,但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著。正如余華自己說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生命雖然是脆弱而無常的,但在書中,卻讓生命的堅強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總會遇到困難,正是因為艱難,活著才有了深刻的含義。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完整的走過整個旅程,等我們到了能夠回首往事的年紀的時候,沒有躊躇不滿,沒有猶豫懊惱,安然的面對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因為我們生而普通、平凡,活著就是經歷一生中所經歷的一切。
活著讀后感14
童年,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是美好的,可是在作家余華的著名小說《活著》中的三個孩子都過著苦難的童年,在那個年代的孩子和現在的孩子不能比,經濟不好,條件不好,甚至連肚子也填不飽。
書中的三個孩子,分別是鳳霞,有慶,苦根。鳳霞是一個女孩子,為了讓自己的弟弟有慶能上學,被迫到別的有錢人家去干活。有一次,在三年大饑荒的時候,為了不被別人搶走一個地瓜,差點出人命。有慶是鳳霞的弟弟,冬天時為了不磨壞一雙布鞋,天天都赤腳跑到學校,又赤腳跑回家。有時空了就會幫父親干點活。最不幸的是苦根,因為家里窮,以前沒有零食吃,有一天苦根生病了,外公給他炒了一大盆豆子當零食,他吃多了,最終被撐死了。上面三位孩子的苦難生活和現在美好的生活根本沒法比。
在現在,就拿吃飯來說,書中的孩子為了一個地瓜會跟人拼命,聽到有粥喝會高興得跳起來等,都表現了那時食物的珍貴。再看看現在,吃飯不僅僅是吃飽了,有些孩子只喜歡吃昂貴的'肉或一些山珍海味,只有個別不挑食的孩子。就是這樣,有些孩子經常吵著鬧著去大酒店,大飯館吃飯,對一些自以為不好吃的菜指指點點。要是在過去,這些“不好吃的菜”一定是美味佳肴。
這么美好的童年,這么愉快歡樂的童年,有些孩子還會連連叫苦,他們有真正體會到這些過去孩子的苦難嗎?沒有!我們從現在一直到將來,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美好,不能再浪費糧食和資源了,否則將來我們會變得痛苦。
活著讀后感15
早上泡在圖書館看完了余華的《活著》。我不明白該怎樣去評價福貴這個人,說他不幸,他卻度過了最為漫長而黑暗的一夜,樂觀而堅強地活著;說他幸運,他又親手埋葬了自我所有的親人,只剩一頭比他年紀還大的病牛陪伴著。
我看到兩個福貴一樣黝黑的脊背在余暉中發光,聽到老人用渾濁的嗓音在空曠的田野間響起: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書以老人的敘述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聽者,坐在午時的山頭上,聽老人默默細數。正如作者所說,很少有人能這么詳細地講述自我的一生,我想這大概是因為福貴這大半輩子都用在回憶過去了,一個人守著7個人的人生,不斷在腦海中放映,無論巨細。就像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人福貴責罵老牛福貴道:“今日有慶,家珍耕了2畝田,苦根還小,也耕了1畝田,你呢,我明白你年紀大了,也就不說出來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那里就僅有一人一牛,哪兒來的那么多名字?福貴得意地解釋說,:“如果它(牛)明白僅有它在耕作,就會偷懶的。”呵,多么趣味而憂傷的.畫面,其實福貴和他的牛一樣,他們都假想著自我的親人還在,所以從來不曾忘記。
故事的最終,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仿佛是想要哭出來的,但卻又覺得連福貴自我都從未哭泣過,我又在那里流著誰的眼淚呢?
原先,《活著》便是最好的幸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活著讀后感】相關文章:
活著的作文03-17
活著讀后感03-05
《活著》讀后感01-15
《活著》的讀后感04-16
活著的讀后感11-10
《活著》讀后感01-13
活著讀后感06-18
(精選)《活著》讀后感07-10
活著的意義作文08-24
活著優秀作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