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論語有感1
日常生活中,父母總是告訴我們:只有好好學習和讀書才能有出路,才能改變自己的未來。聽到這些話后,我們絕大多時內心掀起“這些道理我都懂”的波瀾,也可能會產生反感。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可曾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學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學、怎么學才能成為好學之人?
學習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書中占有較多比例。在讀完《論語》后,孔子告訴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對學習的.見解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學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我們要學習的是,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換位思考,不僅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際關系出現較多矛盾。
二、為何學?
子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孔子告訴我們: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聰明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容易放蕩不羈;喜好信實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賊害自己;喜好直率卻不喜好學習,弊病是說話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搗亂闖禍;喜好剛強而不喜好學習,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剛都是好品德,都是我們應該加以修養的。但是,如果不通過學習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實質,便很容易造成危害,從而由“六言”變成“六蔽”。由此可見,學習的意義非凡!
三、何學?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告訴我們:溫習學過的知識,預習新的知識,可以成為其中的老師。我們可采取的學習方法是在學習知識后,及時的溫故,及時的思考,重視量的積累,促成質變。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也是很危險的。這句話值得我們深深體會和牢記,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終日而學矣,不如須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學習型社會中,不但要求我們全面學習,終身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高中階段,我們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而缺乏對一些實際問題的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多思考、多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告訴我們:勤勉而又好學,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請教而感到恥辱,方能成為好學之人。這就要求我們在遇到難題時,要不恥下問。而不是以韓愈《師說》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好學的人。
學習,不是空乏的獲取知識,而是用知識去充實自己,推動成功。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在孔子認為,思考是學習必不可少的過程,學習的最終結果是學以致用。因此,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學而思,思而學,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讀論語有感2
孔子主要是主張的就是“仁”即“仁者,愛人”。而作為一名幼兒園的教師,我認為首先需要的具備的就是“仁,愛”之心。孔子先生不僅僅是勤奮、樂觀、大度的人,還是一個謙虛的人,在述第七中的第二則中寫道: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里,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新了,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們應該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誨人不倦”,我的理解不單單是要為人謙遜更要樂教、善教,以仁愛之心施教。
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么,我理解的應該是做一個仁愛之人。它用了很多的實例來告訴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良好的品德會讓一個人美麗、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可見,培養仁德做一個仁愛之人是很重要的。未來的日子我將繼續不斷的深讀《論語》,領悟精髓,學習孔子先生的為人之道,用運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做人中。
讀論語有感3
世界歷史上燦爛的文明有很多,但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只有一種,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間、無數自然災害肆虐蹂躪、紛繁戰亂干戈洶涌橫生,華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數不清的磨難、承受了數不清的摧殘。數千年的時間里,什么都有可能發生、萬事都不可控。可是,中華文明就是戰勝了天地的無情、抵御了外敵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變更,不但沒有被分裂、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吸納同化了所有試圖征服它的人。一種文明得擁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懷才能既抵御住外來的侵犯又同化了外來的文化呢?這是一個奇跡!為什么這樣的奇跡發生在了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民族有一種大一統的文化,這種文化世代相傳、深入人心、融入血脈,成為了中華魂、華夏魄,這種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記述其言語論說的《論語》更成為了締造二千年中華文明的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價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各種思潮繽紛出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什么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學說成為了國教?予以為是因為孔子學說飽含"以人為本、心懷天下"的博大胸懷與英雄氣概。
孔子認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即,修身先以學文,成為一個具備孝、悌、信、愛眾、親仁等良好道德修養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中,孔子就對人君的胸懷修養要求進行了多次闡述,顯得濃墨重彩。"為政以德",所謂:"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恥且格";"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遵禮守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簡而言之謂之"仁",謂之"禮"。要以"仁"制國、以禮待人。則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風歸淳,天下歸于大治矣。
整部《論語》,君子一詞出現了107次之多,對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規、行世之則更是進行了360度立體的論述。"學道則愛人"、"文質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于義"、"坦蕩蕩"、"求諸已"……君子仁人歷為治國之中梁砥柱,對這些原則的踐行追求,塑造了中華文人的錚錚鐵骨與謙謙風度,使中華文明保存了浩然與雍容氣度。
在處世觀上,相對于道家的強烈出世傾向,儒家是積極入世的,所謂"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昌也。學習是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時要不斷學習。而通過系統的學習,儒者既具君子之風(不具備也認可),又具治國之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也。
制國之策上,相對于法家的嚴刑峻法,儒家講究仁義道德,一個剛絕凜人,一個悲天憫人。百家思想爭鳴,可用于制國者寥寥無幾。而貫穿其間的,對掌權者仁、義、禮、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備了清正廉潔、為國為民的理想(不具備,也知道此為正道)。
孔教宣揚的制國終極理想。不同于法家立圖建立嚴管苛制的政體、有異于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脫圓融、更是與其它學說倡導的軍事制國、陰謀擁主截然不同,儒家向往并立志建立的家國天下,是以"仁"治、以"禮"束的升平盛世,其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愛。況開國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將,因為金刀戈馬、開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陰謀,是決勝于千里之外的豪情壯志。可治國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為國平后,君王追求的是民安。孔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要的是穩、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國平。倡導"溫、良、恭、儉、讓"、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選擇。
孔子之后,歷經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為代表的歷代思想家的發展,經由統治階層的推崇,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系統的政治體制、倫理體制、宗法體制得以確立并成為穩定的政治及思想統治方略。這使得中華歷史跨躍朝代更迭而不斷、使得中華文明經歷外來文化沖擊而不變。更是潤物細無聲的塑造了中華子民的思維模式、行為規則,并最終促成了獨特而偉大的華夏文明的形成。
《論語》為代表的孔教學說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信仰與理想。有了理想才會有希望、有信心、有前進與堅持的力量。這個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統治的幻想;這個理想使學子臣屬有了永遠可以追求的境界;這個理想使尋常百姓有了樂天知命的氣質;于是,雖歷劫難,中華文明屹立不倒、雖遭創傷,華夏血脈綿延有絕。
前世自"以人為本、心懷天下"始。今世及后世,予以為一切并不會變。以人為本,注重個人修行,方能成為良人志士,只造萬世之福,不涉毀世之事;心懷天下,培護浩然之氣,方可成就大邦強國,保得疆土無虧,圖得民治久安。
讀論語有感4
空閑時間仔細讀了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雖不是大徹大悟,但也觸動心靈。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
于丹所詮釋《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她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我讀后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其實如何和諧的生活在現在的社會,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那么什么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說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么,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么樣的幫助;什么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
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說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恒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么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說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于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么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坐標上,只有明確自己的修身養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讀論語有感5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
“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對于我來說,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間、夫妻之間,一些生活中的瑣事,抑郁于胸。“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讀后眼前一亮,我們過去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讀論語有感6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發,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可以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獲卻不同。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為他們知道時間是寶貴的。
讀論語有感7
在此之中,最重要的是講道義,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敬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怨而友其人"對呀!人沒有了道義,還會有朋友嗎?孔子最看中精神價值。他說:"見利思義"把"義"放在"利"上,把精神放在物欲之上。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把對道的追求,看成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他以救世為己任,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他認為"人能弘道",為了行道,他堅韌不拔。"知其不可而為之",甚至不惜"殺身以成仁"
人不但要講道義還要講仁愛。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是"仁".他對"仁"的解釋是"愛人",這是"仁"的重要內涵之一.他認為一個人的愛心應當從小就開始培養,年少時在家中救應該愛父母兄弟;長大了進入社會要愛他人,"仁"的.最高境界則是愛廣大人民"泛愛眾,博施于民而能濟".
<<論語>>一本教會我做人的書,它將伴隨我走向人生的每一步.
讀論語有感8
論語是組成中華文明階梯的重要典籍,它以人為根本,以學習為方法,為人們構建了一座完美的道德殿堂,引導和構建了中華民族的標準道德規范。
近幾天來讀論語,看完了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透過書頁,我似乎能感受到先賢的治學之道。時光飛逝兩千年,我作為一名二十一世紀的學子,接受現代化的教育,細想之下,古今之間的治學之道有同有異。
同,同在學習態度上。勤奮專注是古今共同推崇的優秀學習態度。
異,異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上。
古時,人們可以黃燈白卷,從小就苦讀圣賢書,筆耕不輟。他們學習的第一課是—怎樣做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儒家的仁和禮,道家的清和靜,墨家的節儉和和平;黃香溫席的孝,孔融讓梨的悌,尾生抱柱的信,都是古人學習的必修課。只有通過了這關,才有繼續學習的基礎。有子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無學,吾必謂之學矣。”可見,學做人對古人治學有極大重要性。然后,讀諸子,通經略,破萬卷書,行萬里路,下筆如有神,出口成文章。古時有“士大夫三日不讀書,便覺說話無味”之說。文學修養是古人學習進修之法。作文寫賦,是全社會普遍之事,一致有“橋頭窗口門扉處處處貼對聯”之景。
古人治學,側重學人文素養以及文學功底。
今人治學,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數學教給人們嚴謹,英語開拓了人們的.國際意識,搭建起文化溝通的平臺,自然科學教人們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上看世界,歷史使人明了為人處世之道,體育強健人們的體魄,藝術,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德育教人們做人的道理。不過,今人看待仁義信孝等傳統道德的眼光開放了,德育觀念也從傳統的書本教學轉移到社會教學中。至于文學修養,今人主張在學習中綜合提升寫作演講等語言能力。應用文,網絡文學就是這一觀點的佐證。
今人,古人治學內容與方法不盡相同,各有長短,各有千秋。總之,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的社會結構,并間接的影響了社會風氣。以古為鑒,今天的社會雖然穩步繁榮發展,但美中不足的是,社會中仍然有些不盡人意之處。君不見,八層有人欲跳樓,樓下多人齊喊好;君不見,老人病到馬路旁,無人敢去幫扶將。
知識上的缺陷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上的缺陷卻不能用知識去彌補。我黨歷來提倡法治德治并重。我們高中生更應在遵紀守法之余,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多讀書,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先學做人,再學知識,夯實道德基礎,在學習生活中游刃有余,“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地耕耘與收獲。
讀論語有感9
【論語十篇】是我們學校發給我們五、六年級的書,里面內容豐富,我很喜歡,一有時間我就會拿來讀讀,里面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四處講學,有一天,他正坐車趕路,卻被一個小孩堆的'一座土城擋住了去路。孔子下了車,微笑著說:“你怎么不知道車來了要讓路呢?”小孩子抬起頭來,鎮定地說:“從古至今,只聽說車要繞城而過,哪有城要避開車的道理?”孔子聽了非常詫異,決定考考他,就問道:“什么水中沒有魚?什么火沒有煙?什么時候白天短?什么樹不長丫杈?”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井水,螢火,枯木。”說完,小孩又反問了幾個問題,結果孔子一個也答不上來。孔子又說:“我車中有棋,要不咱們賭一盤吧。”小孩馬上拒絕了,說:“天子好賭,就無心治理國家;農民好賭,就會錯過耕種的時機;做學問的好賭,就會忘了讀書;小孩好賭,就會挨揍。賭一博原來時無聊、無用的事,學它做什么?”孔子一聽,頓時由贊賞變成了敬佩,于是拜他為師。這個7歲的孩子就是項橐,從此,這個7歲的孩子名聲揚,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恥以孩童為師,其舉動也為天下人稱贊。
我從這個故事中了解了橐小時候的故事,也讓我真正體會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含義。
讀論語有感10
論語,千百年前的經典。流傳至今,有多少人曾經因論語而恍然頓悟。歷經歲月淘洗,它匯聚了人類最重要的精神創造和知識。每一句話都含著無窮韻味,等待我們去發現。
學而篇有這樣一句話: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這句話在書上的譯文是“所守的約言符合義,說話就能兌現”。用比較專業的方面來理解“義”,“義”便是一種儒家的倫理范疇,是指思想和行為符合一定標準,這個標準就是“禮”。可“禮”又是什么?這樣疑問是延伸出了更多的問題。我更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所謂儒家口中的“義”。
我認為,這句話中的“義”是自己的能力范圍,是自己承擔的事。摘星攬月,時光倒流,有那么多事是我們無能為力的,有那么多事情是我們只能幻想的。太過不現實的諾言最后也只能是化成虛無的泡沫。不管那個當年許下諾言的舊人是為這個諾言多么努力過或者是只當做一場一笑而過的游戲都只能無力地看著現實把曾經的海誓山盟慢慢吞噬。現實不是童話,諾言更不是一場游戲,“義”是我們能做到的,是在能力范圍之內的,許下這樣的約言才能做到“言可復也”吧!在綠野仙蹤里,多蘿西向奧茨大王請求送她回家,奧茨大王同意了,但最后卻發現,奧茨大王僅是一個普通的魔術師,根本沒有能力送她回家。這不就是能力之外的事嗎?奧茨大王最后的下場是原形畢露,沒有人再相信他。沒有做到“信近于義”的奧茨大王最后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誠信的根本是信近于義,誠信是一種美德,“信近于義”更是如此。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態度容貌莊矜合于禮,就不遭受侮辱。
恭維和恭敬,僅有一字之差,相差卻是甚遠。一個是古老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另一個卻是世俗中的不良行為。對待別人恭恭敬敬,別人也會如此待。反之,費盡心機去恭維別人,換來的只會是別人的鄙視與唾棄。恭敬對待別人是一種情操,是發自內心的真實的體現。恭維卻是極不自然的,處心積慮的。
因不知其親,亦不可宗也。依靠關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隨隨便便相信別人,自然是不可取的,自己熟悉的人,已經熟悉他的品質,依靠起來便踏實了。世說新語里就有這樣一個故事:魏朝的時候,一個叫許允的吏部郎,管人事的,他用人多喜歡用自己鄉里的人。有人就為此向皇6f56帝告狀,說他任人唯親。于是魏明帝把他抓了起來。他怎么辦呢?他對魏明帝說,我所推薦的人,都是自己素日熟知的人,皇帝可以考核一下他們是否稱職,如果不稱職,自己甘愿領罪。皇帝一考核,這些人個個官聲都非常好,十分稱職,于是把許允釋放了。
同樣故事還有一個:晉朝的時候,朝廷積貧積弱,謝安想組建一支新式軍隊捍衛國家,在選將上一直頗費躊躇,因為他知道最合適的人選只有他的`侄兒謝玄,最后他頂住各方面的壓力用了他。淝水之戰中,謝安又擅自做主,任命弟弟謝石擔任前線大都督,侄兒謝玄任前鋒,兒子謝琰任前鋒中前鋒,后來以少勝多的大勝利充分證明,這一任命是完全正確的。
這兩個故事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在某些時候,舉薦自己熟知的人反而更能發揮出人才的優勢。
“信近于義”、“恭近于禮”、“因不失其親”這三句話,第一個講的是對言語的要求,第二個講的是對行動的要求,第三個講的是內心的依靠。它們同樣是做一個君子應該注意的三個方面。
亂世春秋,因為有了偉大的孔子,這段歲月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上,熠熠生輝。孔子面對一個個王朝的興盛衰敗,發出種種睿智的感嘆。有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孔子僅是如此一句簡單又復雜的話語,就可以讓我們后人無限感慨,無限領悟。不得不說,孔子,真君子也。
【讀論語有感】相關文章:
讀論語作文03-14
讀《論語》有感12-23
讀論語有感04-19
【精】讀《論語》有感08-14
讀于丹論語有感09-01
讀《論語》有感【推薦】09-01
【薦】讀《論語》有感09-04
【熱】讀《論語》有感09-07
【熱門】讀《論語》有感08-02
讀《論語》有感【熱門】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