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教學教育的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數據統計
寄望方面:有43.2%的居村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對孩子的思想建設、內心感受以及綜合能力的培養比較忽視;
關注度方面:在校表現的關注占20.5%,能否自覺完成作業占19.5%,而關注品德表現及校園生活感受的只占13%。
對錯犯錯方面:能采取說服教育為主要方式的占57.3%,而采取“不理他”“關在家里”“罰站”等消極方法的有22.7%。
二、原因透析
1、理念失衡。
一方面期望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另一方面把才能局限于孩子的書本知識或成績表現;
2、方式失策。
基于對孩子的期望,在面對孩子錯誤的時候,認為嚴厲、高壓才會對孩子有更大的觸動。
三、市民聲音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未能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管我上班多么辛苦,我都會和我愛人輪流對孩子的作業每天都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其學習中的問題和錯誤。(會打孩子嗎?)會,教育過程中肯定有時候對他的表現不滿意而采取一些武力,但這也是為他好啊。”梁軍如雖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卻希望讀小學的孩子會有更好的發展,考上好學校從而有個好工作。羅慶在回答記者關于對孩子的希望時也表達著相似的觀點,“每次考試我都要求孩子要進到前五名,否則肯定會有些懲罰。”對于孩子的素質教育,許多居村家長對此并不理解,認為那是一種浪費時間的“玩耍”,還不如將書本的知識再好好學習。
四、專家評點
珠江少年雜志社主編蘇穎:過于關注孩子成績表現,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中國父母最愛孩子,但這種愛很多時候都只表現在給予孩子好的生活物質,忽略了孩子道德品質上的培養,以及情感的交流。還有,大多家長都只把孩子看成是自家所有物,無論自家孩子多優秀,都覺得比不上別家孩子。孩子要長大,長大后就成為一個社會人,要服務于社會,要是家長能把孩子放到社會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長,讓孩子走出家門,多接觸社會,這樣的教育方式或許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
【教學教育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教育調查報告05-22
教育調查報告10-12
【推薦】教育調查報告10-19
教育實習調查報告06-16
教育調查報告【精】05-28
小學教育調查報告06-21
教育實習調查報告07-07
體育教育調查報告03-16
中學教育調查報告05-20